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先驱与奠基者
新批评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其重要论 文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其中为新批评定下了思 想倾向的基调。 新批评的奠基者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可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 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 与文学语言。 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 极端化)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 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 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 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 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 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 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 作品本体论
2悖论和反讽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 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 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 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 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 用悖论语言。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
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 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 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 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 “客观关联物”。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文学鉴赏与批评3(英美新批评)

出来的”,他们最终不过是结合在某种境界中,这种境界虽是 “宁静”,但仅指诗人被动的伺候它们变化而已。自然,写诗 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有许多地方是要自觉的,要思考的。 实际上,下乘的诗人往往在应当自觉的地方不自觉,在不应当 自觉的地方反而自觉。两重错误倾向于伎他成为“个人的”。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 性。
二、基本理论
(二) 瑞恰兹的诗歌语言论和语境论 1.诗歌语言即诗性语言,是一种指向情感,没有具 体指称客体因而无法证伪的“伪陈述”。 它具有虚构性、模糊性,使人面对人性、心灵,感 知生命的张力和质感。 "曹雪芹不在了,那棵树还在,他相信那棵树一定 见过曹雪芹."(《活着之上》)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瑞 恰 兹
/ /
一、概念内涵
新批评的发展
新批评奠基者是艾略特和瑞恰兹。 兰色姆是理论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和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沃伦发表了 大量论文著作,提出了新批评的基本观点, 形成了人称“南方集团”的文论派别。 新批评在二战后达到鼎盛。美国大批理 论家加入这一阵营,视野开阔的维姆萨特、 韦勒克在40年代后期与布鲁克斯、沃伦在耶 鲁大学任教,形成了新批评的后期核心“耶 鲁集团”。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艾 略 特
/ /
我们得相信说诗等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华兹华 斯)是一个不精确的公式。因为诗不是感情,也不是回忆,也 不是宁静。(强调情感是文学的基本元素,审美情感是理性沉 淀后的情感。)
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这种集中 的发生,既非出于自觉,亦非由于思考。这些经验不是“回忆
2018/5/24 ——《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
英美新批评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逊
4、【客观对应物】
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 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 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
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 的某种媒介。
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是试图克服19世纪 文学中出现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也是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 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 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合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 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概述
四、【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英国: 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 美国: 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1、【艾略特】
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出生于 美国,定居于英国。
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 体的思考。
“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 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 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 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 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 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 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分 析作品的形式要素为主。
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
注重作品的形式创新和艺术实验,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反对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创新。
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关系
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新批评则更注重文本的语义和修辞。
新批评观点
文本是意义的载体,其意义是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形式或结构的产 物。
与读者反应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解读,后现代主义则 质疑文本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
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学批评方法难以满足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需求,英美 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重视文本独立性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通过文本自身 的语言和结构来解读。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本中心论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客 体,其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作者、读者或
英美新批评讲解
目 录
• 英美新批评简介 •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技巧 • 英美新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关系 •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性与评价 • 英美新批评的未来发展
01
英美新批评简介
起源与背景
20世纪初期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受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01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子的意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英美新批评

Thomas Stearns Eliot
b.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命题及反浪漫主义倾向。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布鲁克斯等的有机结构论。 c.细读法: 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实践。 单篇分析。 语义分析的传统。 实证主义。 d.修辞批评: 布鲁克斯、韦姆萨特等人对隐喻、反讽等修 辞格的研究。复义理论。
约翰· 克罗· 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1974),20世纪著名文艺 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 “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 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 大学文学教授。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 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 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 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 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 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诗和批 评的用诗》(1930),
三、兰色姆: (1888-1974)美国评论家,诗人。 生于南方的田纳西州。新批评理论的中坚人物。
2.本体论批评: 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批评的含义: a.面对文本。 兰色姆所开列的非本体论批评 (1)批评家阅读文学作品以后的个人感受的记录; (2)作品主要内容的归纳和解释, (3)历史研究,指对一般文学背景、作者生平、作品所涉及的作 者自身的那些内容以及文献书目的校订考证等; (4)语文学研究,如外来语、罕用词语、典故等的研究; (5)道德研究 (6)其它特殊研究,如哈代小说中的地名研究等。 b.文学的深层本体(神秘的存在、本原世界) 从艾略特到兰色姆。
四、布鲁克斯:(1906-1994)耶鲁大学教授。 1.关于反讽: 古希腊:以似而是或似是而非的方式交谈,对 话双方所处的位置。柏位图对话集中的苏格拉底。 19世纪:克尔凯戈尔《反讽的概念》:“ 在 更高的意义上,反讽不是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存 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的整个现实…… 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事例整体。” 新批评理论家 : 艾略特认为玄学诗是理趣与反讽。 燕朴逊复义7型中的后两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隐喻的运用就暗示了在一般主题方面有 一个间接表达的原则。而对于具体的意像 和陈述,就暗示了有机联系的原则。就是 说,诗歌不是一些美丽的或“有诗意的” 意像的集合。诗的美在于整株植物上鲜花 盛开,需要茎,叶和看不见的根。
• 了解诗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并且间接地与诗歌的主题相联系, 我们就要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语境赋予 具体的词语,意想或陈述以意义。“不管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 瑞恰慈祥在《科学与诗》中,认为科学是 一种陈述,而诗歌则是一种”次陈述“。 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地 感受事物。
斯蒂文森在《伦理与语言》一书中,强调区分开一个 词的意义及起含义。在这种区别的某一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 使用符号学家所称的”语言学规则“,使一个词能获得稳定的 反应。 ”athlete“这个词的一个意义可以指对运动感兴趣的人, 但其含义但不一定个子高的男性。语言学规则是:”运动员必 须对运动感兴趣,但不一定个子高“。这些是我们所称的词语 的描写功能。 词语的第二个单独的主要功能,即情感功能。斯蒂 文森建议可以使用次从属性的情感意义这一术语来指称一种情 感 “意义” ,而“这种情感意义取决与符号的认知含义”。具 有相同描写意义的词据说有很不同的情感意义“意义”。例如 “license(放任)”“liberty(自由)”他认为在某些上下文中 有相同的描写意义,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情感意义。最后,他认 为有些词语没有描写意义,却有明确的情感“意义”:这些就 是各类感叹词。
• 印象主义: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饿颓废 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认为现 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 真的,美的,是的目的在暗示”另一个世 界“。诗的象征是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 它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 而轻现实再现。强调有物质实感的形象, 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方式来表 现。(《简明文学知识词典》西北师范学 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 好的诗歌是内涵的极致和外延的极致的结 合,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 • 一种体现交际谬误的诗歌:这种诗歌表达 的是情感状态,(在语言方面)是由于不 负责任地使用词语的外延造成的。
• 提问 • 为什么包括泰特在内主要的新批评家都对玄学诗 着迷? 玄学派诗歌的动力….在于把感情….倾注于选定的 修辞手段上”.就是说,在玄学诗中,逻辑次序上明 显的;它必须前后连贯,诉诸于感情的意想至少要表 现出逻辑的决定性;也许仅仅是表现出,因为在表面 逻辑之下的各种各样的语义模糊和矛盾是无穷无 尽的,正如燕卜荪先生在他阐述马伏尔的<<花园 >>一诗时所指出的那样.在这里我们只需要说意想 依靠外延发展,而其逻辑上的决定因素是一根阿里 阿德涅的线,诗人不允许我们放松它,这就是所谓的 玄学派诗歌最主要的特点. 小结
返回
• 英国玄学诗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与不安, 经历着物质和科学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相 互交织。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加速了旧的价值观 念的灭亡,激烈的文化危机,新旧学说和信仰的 斗争让当时的英国社会弥漫着怀疑、幻灭的情绪。 玄学诗具有叛逆精神,在继承伊丽莎白时代诗歌 精妙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摒弃了以往诗歌优雅柔弱, 感情挚烈的文风,采用简洁的白描手法使英国诗 歌富有朝气,玄学派诗人常常把看似不同的思想、 意象、典故和奇思妙想等交揉在一起,新颖深刻, 比喻奇特的作品善于思辨和类比,文本奇思妙想, 才思敏捷;奇特的比喻看似乎有悖常理,晦涩难 懂,但细细思索就觉得奥妙无穷。
• 相对主义:relativism一词来自拉丁文,包括两部份: relativus (有关系的、相对的)、-ism (主义)。相对 主义是一个哲学课题,强调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 的,因为真理以其他条件(例如认知体系、社会文 化特性、阶级、时地等)为尺度而不以对象为真理 尺度。传统哲学所说的“真理”,来自认识主体的 认识行为与其对象相符合,但相对主义则认为真理 只取决于认识主体。形上学的相对主义否认任何绝 对存有,而一般的相对主义通常对始元(参 289)的 问题避而不谈,只探讨人和实在界的关系。认识论 的相对主义否认存有的有效知识之可能性,而伦理 学的相对主义则一味否定道德上的普遍义务的规范 的存在 (/view/325792.htm )。
第三节 情感谬误
维姆萨特, 比尔兹莱
起源谬误:混淆了诗歌及其来源,这种特殊情况被 哲学家们看作”起源谬误“这种方法的起点是要丛 诗歌的心理成因上寻找批评的标准,终点却是传记 和相对主义。(维姆萨特,比尔兹莱《情感谬误》 )
情感谬误:混淆了诗歌及其效果(也就是诗歌是什 么和诗歌做了什么),这是认识论上怀疑主义的一 种特殊表现,虽然通常表现更高深,好象比各种形 式的怀疑论更有说服力,但毕竟还是怀疑主义。它 始于想从诗歌的心理效果那里得到批评的标准,终 于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维姆萨特,比尔兹莱《情感谬误》 )
• 大众语言是“交际”的媒介,其使用者对于激发 有是所称的“情感状态”的兴趣大于正式表达这 种状态的兴趣。 • 我在此反对的是诗歌的“交际谬误”。这种谬误 在诗歌创作中和批评理论中是一样的。诗人用诗 歌来表达情感,但他们从心理明白这种思想感情 用科学表达得会更好,或者用很糟糕的诗歌术语 来表达,即我们今天所称的社会科学。也许是诗 人觉得科学家太冷酷,而诗人又附和科学家的说 法认为诗人温柔,所以诗人就一直写诗。人们可 能会提议,让我们给这种诗取一个新名字——社 会诗歌,来改变诗歌无用的传统。
• 阿里阿德涅-正文 • 希腊神话中克里特王弥诺斯的女儿。传说雅 典每年(一说每三年)必须进贡七对童男童女, 作为关在迷宫中的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罗斯的食 物。忒修斯作为贡品来到克里特,她对忒修斯一 见钟情,给他一个线球,叫他捏住线头进入迷宫, 杀死弥诺陶罗斯后循线而返。她随忒修斯逃离克 里特,被遗弃在纳克索斯岛,在那里成了酒神狄 奥尼索斯的祭司和妻子。后来,“阿里阿德涅之 线”常用来表示脱出困境的办法。
•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 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辞学上 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布鲁克斯 曾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 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瑞 恰兹把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前者是 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申的抽象 意义。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 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 “异质”。
• 张力艾伦· 泰特的“张力”(Tension)说,是根据形式 逻辑中的外延与内涵的概念,用以对诗进行语义学的诠释。 他在《诗的张力》(1938)中提出,诗歌语言包含外延和内涵, 外延(extension)指词的本意,即指称意义;内涵 (intension)则指词的引申意,即众多的暗示和联 想意义。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 暗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但诗歌批评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 丰富的内涵意义。他摘去“外延”和“内涵”二词的前缀 “ex”和“in”,创造出一个新词“tensio n”(张力),并指出“诗的意义在其张力,即我们从外延与内 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部意义的统一体”,诗歌由此获 得的辩证意义结构即张力结构。可见,张力说实际上是新 批评对诗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所具有的内在辩证结 构的一种解释,旨在把批评的焦点引向诗的内部研究。研 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语言,从而 使批评的实践落到实处,深入到对诗歌语言的具体批评之 中。
布鲁克斯的说法,“反讽”揭示出诗歌的重 要方面是什么?
• 诗歌中的任何“陈述”都要承受语境的压力,其 意义要受到语境的影响。
•诗歌能够把不和谐的因素融合起来,能够协调 自身,所以不会受反讽的约束。那么,反讽,在 这一深层意义上,就不仅仅是认可语境的压力。 不受反讽制约所体现出的是语境的稳定性:其内 部的压力相互平衡并且相互支撑。这种稳定性像 是拱形桥:经过计算,把石头拉向地面的力实际 上提供了支撑力,在这种原则下,推力和反推力 成为实现稳定性的手段。
诗歌中的张力 艾伦· 泰特
艾伦· 泰特(1899-1979)是 美国诗人,教师,小说家,以及领先的指数 . 新批评 。 , to which he converted in 1950.在 这两个他的批评和他的诗,他强调要坚持传统 作家的需要了。无论在批评论文中还是在诗歌 创作中,泰特都在保守的,农业化的南方以及 后来的罗马天主教会中寻到了自己的传统。他 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阅读策略,即外延和内涵的 组合,并且是“张力”成为新批评派评价诗歌 和诗人的标准。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
克利安思·布鲁克斯
克利安思 布鲁克斯(1906-1994)就读于 温特比尔特,杜兰和牛津,执教于路易斯安 那和耶鲁大学.三十年代开始和沃伦合编 <<南方评论>>,反映南方逃亡派或称农 业派的文学观点.他的长处是语言分析,不 强调历史语境,他””代表的文学运动认 为诗作的本质是诗,而不管内容如何”. 他与维姆萨特,韦勒克,沃伦一起,使耶鲁 成为四十年代末美国文学批评的中心.他 对”反讽”的理论阐述是对新批评的一 个贡献。
• 语境对陈述造成的明显扭曲,我们现在称 之为“反讽”。我们说“这是个大好局 面”,但是在某种语境里,这一陈述的意 思恰恰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这是个大 好局面”(正面讲述,反面讲述) 。(跳到23张)
返回到14张
商家
返回到14张
• 诗歌能够把不和谐的因素融合起来,能够 协调自身,所以不会受反讽的约束。那么, 反讽,在这一深层意义上,就不仅仅是认 可语境的压力。不受反讽制约所体现出的 是语境的稳定性:其内部的压力相互平衡 并且相互支撑。这种稳定性像是拱形桥: 经过计算,把石头拉向地面的力实际上提 供了支撑力,在这种原则下,推力和反推 力成为实现稳定性的手段。
反讽 新批评把话语层面的“反语”(irony)概念提高到与语 境(context)相联系的“反讽”说。反讽是一个陈述事件 受其自身出现的语境的制约或扭曲而造成的产物 。瑞恰兹认 为,“反讽”能使“通常相互冲突排斥的对立面达到平衡”;R.P. 沃伦则在《纯诗与不纯诗》(1942)里提出,应以“张力”来代替 “对立面”。“反讽说”的主要阐释者布鲁克斯进一步强调,“反 讽”是指认各种不协调事物的最普通的术语,没有话语不具反讽意 味。“反讽”普遍存在于诗歌语言,它是诗的本质所在,诗的语言 就是反讽语言。诗人以反讽来考验自己的意象,诗中的诸多意象相 互观照,形成一种语境。在这种语境里,单个的意象总要受到语境 的牵制和影响,产生明显的扭曲。语境压力是必然的,“反讽”由诗 的上下文决定,它的意义存在于该诗的内在结构之中。因此,“反讽” 又与“诗的戏剧化结构”相联系,诗的结构本身具有张力,诗总是 反讽的,而实现反讽意味的通常手段便是采用悖论(parado x ) 和 含 混 ( a m b i g u i t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