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教育科学学院陈霞一. 什么是攻击性: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

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

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时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会描述一位幼儿打其他幼儿,考查我们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文来深度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

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

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那么攻击性行为有什么特点呢?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1.父母的惩罚。

父母的惩罚并不能有效抑制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是可以抑制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

一些影视剧的暴力镜头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攻击性行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式,让我深入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类型、危害及应对策略。

二、实训内容(一)理论学习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有伤害性的行为。

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 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其中,心理因素如挫折感、愤怒情绪、焦虑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都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3.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网络攻击等。

其中,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

4. 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周围的人造成身心伤害,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校园欺凌该案例中,一名学生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问题遭受同学欺凌,导致其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2. 案例二:家庭暴力该案例中,夫妻双方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丈夫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妻子,导致妻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模拟训练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提高我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

2. 应对策略训练学习如何识别攻击性行为,掌握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

三、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收获颇丰:1. 提高了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通过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危害等知识,我对攻击性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会了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通过模拟训练,我掌握了识别攻击性行为、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心理素质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加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攻击性行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 1、攻击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而是一 种外在行为。
• 2、注重攻击的动机、意图,而不涉及其结果,这样, 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就不属于攻击。仅仅以后果 来定义攻击是不确切的。如杀人未遂同样是攻击行为。 一个人向你扔酒瓶子,你躲过了,是侵犯行为。
– 价值:按照重要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行事 – 理解:认识世界或者学习知识和经验 – 强化:通过自愿行动从心理上成熟并发展 – 职业:获得职业相关经验 – 社交:加强社会关系 – 保护:减少消极情绪,如内疚感或专于个人问

3 被助者的特征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帮助弱者,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的 • 男性对女性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浪漫或性 意向,有魅力的女性获帮助机会更多
• 内控:个体相信个体能够选择趋利避害的行为, 外控型的人人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是由运气、命 运、强权人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决定的
• 低利己主义:不专注竞争、自我,不自私。
– 利己主义指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忽略 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志愿者行为:长期的利他
• 有计划、持续的,并且消耗大量时间 • 自愿动机——为何自愿
• 贝克威兹强调,外在环境的攻击线索是使内在的攻 击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需的条件。但后来他又指 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 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
• 根据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挫折是引 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起的作用可能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事件的攻击 反应。
• 3、攻击不仅指伤害身体,也包括想要在精神上、心 理上给对方造成伤害结果的一切行为,如骂人、或使 人丢面子的行为。辱骂是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在心理学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也就是说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还击报复、保护自已的物品、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活动产生纷争、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获取他人物品、空间争夺、帮助朋友和受人指使。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比如,一但他们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

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4.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极显著地多于敌意性攻击,中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行为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次数极显著地多于工具性攻击。

5.年龄较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幼儿。

那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有时也碰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这时,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

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

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规律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规律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规律(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很多行为可能自己无法控制,所以,现实中,往往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演变成攻击性行为却浑然不知。

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焦躁不安、做事冲动。

一般是对他人身体的侵害,比如踢,打,抓等,其次是对别人利益的侵害,比如抢夺东西,损坏物品等,最后就是对他人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嘲笑谩骂。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通常是直接与他人展开对立。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身体侵犯。

即对他人的身体进行侵犯或损害,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主要表现为身体侵犯。

二是言语攻击。

即对他人进行嘲笑、谩骂、讽刺使他人心理和人格受到侮辱,较多出现在中班、大班的幼儿身上。

三是人际关系侵害。

指通过造谣或挑拨离间等方式让他人处于不利的人际关系中,较多出现在大班幼儿身上。

(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的攻击行为是从两岁开始的,儿童的个性、习惯、思想、良好的品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被激发出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不同的,2-3岁的幼儿大多是受家长的暴力行为影响,稍大点的孩子受同伴影响更多。

攻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2-3岁幼儿更倾向于身体,生理方面的侵害,抢玩具,踢打更多,3岁以后更喜欢采用言语攻击,比如嘲讽、说坏话。

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相关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的人,10岁左右依然攻击性强,成人后也多数有着相对紧张的人际关系。

而且攻击性行为具有性别差异,男性出现攻击性的概率要普遍高于女性。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的具体年龄规律:第一,激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因素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同的。

2岁左右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往往是受家长的影响,年龄稍大的幼儿往往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第二,三岁开始,幼儿的报复性行为会大幅度增加,对同伴给予自己的攻击行为会产生报复心理。

第三,现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也会不同。

2岁左右的幼儿主要会采用身;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性。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I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只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要人,抓人、踢人、冲撞他人、夺取他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

引起同伴或成人与其对立和争斗。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

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儿童。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园的环境不良,激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的不良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

物质环境方面: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大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狭窄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感觉压抑,彼此间的碰撞机会多,发生争斗的几率也会变大。

心理环境方面: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压力,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可以安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然而,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

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教师的教育不当,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教师不恰当的教学安排,直接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

在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率安排教育活动,就会激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B、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间接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教师在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几经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信心,往往认为“这孩子就这样,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甚至还为这样的孩子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在老师的影响下其他幼儿也会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学校教育不当
这一点主要是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缺乏灵活性和策略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可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 间,各种娱乐器材,有趣的 图书等。 2:教师还可以为儿童提供观 察学习人际互动的机会。 3:通过强化形成稳固的亲社 会模式,特别是教育者本人 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言行一 致,以身作则。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1:经常受到溺爱式,专制式教育 2:在家里受到缺乏民主的教育 3:在家里经常受到不正当的惩罚方式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遭到种种挫折
1:遭到攻击而退缩 2: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 3:长期受到冷落轻视 4:人际关系差,很多兴趣愿望不能实现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在教育中可以通过训练小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以减少问 题行为。 2:当学生调皮捣蛋时,教师 可以向学生冷冷的盯一眼, 用手势示意儿童。或敲敲手 中的粉笔,这些方式对于儿 童恢复自控是很有效的。
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谢例导入
攻击性行为问题表现
2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原因
3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4
案例导入:
可可今年4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 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 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 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 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 鼻子等等。
创建适宜的环境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家庭教育杜绝对子女使用 暴力或过于溺爱的方式。鼓 励子女勇于面对挫折困难。 2:学校教育可用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体验 一种精神状态,领悟自己攻 击行为的危害和后果,从而 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调整教育方式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利用宣传媒介,在小学生 中树立以和平,协助,容忍 为主题的榜样,对小学生的 不良行为的消除具有抑制作 用。 2: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和 学校的综合干预,以便即时 发现,及时矫正,增强学生 自觉抵抗不良行为干扰的能 力。
攻击性行为问题表现
单个型的攻击行为: 团伙型攻击行为:
即有相似需要的人组成的 亲密无间的团伙。
1
2
即攻击者没有任何朋友, 十分孤僻怪癖,对人冷言 冷语,以伤害他人来满足 自己对学校,他人,社会 的不满。
2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经常接触攻击事件和行为
1:家长的不良示范 2:同伴的影响 3:环境的影响
强化学习榜样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教给那些受到挫折干扰的 儿童以宣泄的方式可以减弱 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 2: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言语 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 情感。
教会儿童合理宣泄侵犯性情感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奖励:对儿童正确行为进 行及时的矫正。 2:批评及教育:对儿童的攻 击行为及时给予批评。 3:沟通:教师和家长及时加 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要耐 心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