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格,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行为的具体因素和来源。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

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

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水准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天性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水平,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准确理解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

有研究说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水平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水平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

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小朋友就对其实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因为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致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实行攻击。

2、溺爱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其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教育科学学院陈霞一. 什么是攻击性: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

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

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攻击性行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式,让我深入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类型、危害及应对策略。

二、实训内容(一)理论学习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有伤害性的行为。

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 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其中,心理因素如挫折感、愤怒情绪、焦虑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都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3.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网络攻击等。

其中,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

4. 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周围的人造成身心伤害,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校园欺凌该案例中,一名学生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问题遭受同学欺凌,导致其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2. 案例二:家庭暴力该案例中,夫妻双方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丈夫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妻子,导致妻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模拟训练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提高我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

2. 应对策略训练学习如何识别攻击性行为,掌握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

三、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收获颇丰:1. 提高了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通过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危害等知识,我对攻击性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会了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通过模拟训练,我掌握了识别攻击性行为、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心理素质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加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主要的特点是其目的性,如两个孩子挣抢玩具,为了得到玩具一方打了另一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是直接争夺玩具或物品。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父母的惩罚幼儿园里,有攻击性行为的男孩要多于女孩,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要多于鼓励,而且即使他们行为准确也施以更经常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幼儿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那些具有攻击性而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具有更大的攻击性。

所以,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二、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够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

专家对3-6岁幼儿的实验研究也说明,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看过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

所以,我们老师在给幼儿选择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给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作用。

三、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

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假如一个孩子或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能够增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以前看过有学者作了一个研究,他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孩子,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

相反,假如一个儿童受到攻击立即给予反击,或者教师立即制止攻击者的行为,批评攻击者,并把东西还给原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就有可能收敛一些,或者改变这种行为,或者另觅攻击的对象。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行为;到两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 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 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如玩具、手巾,甚至为争座位而发生的。
例: 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 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 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 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 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 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 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观察者发现: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比女孩多,而 且他们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在 受攻击后则表现为哭泣、退让,或是向老师报告。男 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参加 同伴间的战斗。较大的男孩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 果对方也是男孩,他们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但如 果对方是女孩,他们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少一些。
开展多种游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可 以得到合理的宣泄,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一些愿望,可以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 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 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 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 走别人 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攻击性行为从意向性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 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 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 到伤害以外的目的。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 指向的,采用嘲笑、骂 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 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1)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所表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理论对攻击性的形成具有良好的解释性。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性反应。

如果攻击是采用社会允许的方式来表达,如打球、射击等就会得到成年人的奖励;如果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如打人、破坏等,就会受到批评、惩罚等。

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会注意什么样的攻击行为会被强化,凡是得到强化的模式便会增强模仿。

(2)对于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班杜拉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第二,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的可能,情绪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第三,接触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另外,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还受家庭,社区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工具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在心理学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也就是说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还击报复、保护自已的物品、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活动产生纷争、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获取他人物品、空间争夺、帮助朋友和受人指使。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比如,一但他们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

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4.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极显著地多于敌意性攻击,中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行为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次数极显著地多于工具性攻击。

5.年龄较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幼儿。

那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有时也碰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这时,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

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

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分析【摘要】: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 3~ 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 ,结果表明 :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 ;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 ;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 5岁与 6岁之间。

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 ,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认知评价【正文快照】:1 引言攻击性行为 (侵犯行为 ) ,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1] 。

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的要求 ,幼儿逐步学会了控制攻击性行为。

可以认为 ,婴幼儿期的这种早期攻击性行为 ,是日后侵犯、欺负 ,乃至伤害的最早雏形 ,这些行【引证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条 1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2期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王素丽;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及教育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参考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2条 1王美芳,张文新;中小学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2张文新,张福建;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共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徐云,周宗奎;受欺负中小学生的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2李闻戈;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3张文新;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4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5冯夏婷;3-7岁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6陈日响;;论竞技运动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社会性因素与控制[J];湖北体育科技;2007年01期7何进军;中小学生欺侮行为方式与特点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8朱观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教学与管理;2001年11期9王后雄;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5年05期10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李建荣;钱成宏;;体育教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判断与预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2条 1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2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任丽娜;初中生受欺负者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2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3闫美丽;4-5岁儿童欺负行为与儿童气质、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4陈立民;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5陈巍;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6曲可佳;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7周丽华;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8范玲;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9王莉娟;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10万晶晶;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同被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邱勤,袁云;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5期2李双进;关于“境遇伦理学”的若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3张可,张日昇;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干预研究述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4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5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6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7方展画,吴岩;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8李丹;程赟;;学前儿童在家在园亲社会行为的比较观察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9刘晓东;;论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10刘晓东;;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与郭齐家先生商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张政龙;;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 1许苏;基于默会认识论的体悟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8条 1金晓梅;幼儿期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2李白鹤;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3庞建萍;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曾荣;中学师生对攻击行为的归因与行为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5万晶晶;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6王益文;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7纪林芹;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8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相似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洪子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诊治[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年03期2刘晓东 ,胡伟;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研究详纲[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0年11期3陈春禾;;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浅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5期4布拉克;施晓光;;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若干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03期5李俊;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4期6刘希平,唐卫海,张莹;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手段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05期7张舟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J];幼儿教育;1997年09期8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9孙海涌;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J];心理与健康;2000年02期10李仲坤;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与控制[J];体育学刊;2001年04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魏希德;;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2朱秀原;;幼儿攻击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3张青;王育;;幼儿攻击性行为减少的个案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4李莉;孙建华;李雯;;单亲幼儿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5张晨玲;;多发伤急救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6张政龙;;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7黄小萍;;试析形容词褒贬含义的动态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8寇彧;;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9简福平;陈旭;;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10李安;乐国安;;小学生在攻击性冲突中的解决策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田章云;该出手时不出手[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2华师大幼儿园李碧莹;及时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N];广东科技报;2000年3汤世明;攻击型人格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1年4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杨放如;关注少年儿童品行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1年5钱志亮;矫正儿童侵犯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2年6《中国幼儿教育周刊》编辑部;强强和兵兵打架了[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7悠悠;爱打人的宝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8;强行止哭不利儿童心理发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9连隽;多看电视导致暴力增多[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10方方;孩子处于压抑状态的七种表现[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3条 1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2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3刁昳;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张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2王勇鹏;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3简福平;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4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5方豪;认知—行为疗法对ADHD儿童(伴随攻击性)团体训练的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6王蕾;不同攻击水平者自我价值感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7周志宏;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8舒为清;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的诊断与教育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9王传芳;罗夏测验攻击内容变量AgC:效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10蒋艳华;罗夏测验攻击变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