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方法★

?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 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 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 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 人善任。
?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 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 上疏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 的忠告。
时间错位
? 对策: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 事件,并清楚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 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 顺序倒置
?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 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 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 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 及马防为车骑将军, 当出征西羌,伦又 上疏曰:“闻马防请 杜笃为从事中郎。 笃为乡里所废,客 居美阳,女弟为马 氏妻,恃此交通, 在所县令苦其不法, 收系论之。今来防 所,议者咸致疑怪, 况乃以为从事,将 恐议及朝廷。今宜 为选贤能以辅助之, 不可复令防自请人, 有损事望。
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
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
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 场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罪,但 薛奎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 了真凶。这体现薛奎断案明察。
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
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
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
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
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
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契丹人有不法(违约)行为。
吏不敢禁……且生事。——官吏们不敢禁止:怕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曾公亮将赵滋推荐给朝廷。
(皇上)使(赵滋)谕以指(通“旨”)意。——是皇上派赵滋传达旨意(无使者 偕同)。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1、命题设误
(1)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2)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 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内容 角度五:比对关系
三、具体比对方法
角度一:比对人物
1、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2)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2、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 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乙卷)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专题07 题型突破篇之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自己不愿意的事。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 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 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 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 害,朝政因此恢复。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比对关键词语
1 专项对点练
曲解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
命题 文意 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设误 归纳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
不全 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 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 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 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 广平太守。
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
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 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 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 的品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 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答技巧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答技巧作者:付娟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4年第11期纵观近几年湖北省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考察,发现这类题的命题意旨主要是考察我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与论述文和文学类文本中“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的考察不同之处在于,学生需具备相应的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方能准确解答此类题目。
以下就此类题的答题过程,来谈谈分析概括题的解答技巧。
一、精读全文,审清题干。
阅读一篇文言文时,首先要用心精读全文,并特别关注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
如2014年湖北高考文言文《吴德基传》中第四段“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就是全文关键句,全文正是围绕他“爱民”的特点来展开的。
然后,迅速浏览“分析概括”题的四个选项,如果做完其他题再浏览“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是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解答文言实词、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要趁热打铁,审清题干要求,从后往前做题。
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凡考查“分析概括题”的均为选出“不正确”项,这就为我们理解原文提供了更多正面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理解文言文的难度。
二、明确区域,细心比照。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往往只在某一小点上,我们应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四个选项内容所在区域,然后仔细比对细节,看看细节中是否存在诸如①故意曲解、②无中生有、③归纳不完整、④事件的前后倒置、⑤强加因果、⑥人物的张冠李戴、⑦任意拔高或贬低等下面以前三种错误重点说明常见的错误。
在比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联系全文,或关注前后部分,以免遗漏重要信息,造成误判。
下面仅以前三种错误类型举例说明。
①故意曲解。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 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 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 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 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
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
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
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
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
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攻略(1)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攻略作者:王旭东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3年第12期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分析”侧重对文句的理解,“概括”侧重对观点的提炼。
这道题涵盖面广,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是对文言文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十分必要。
一、追本溯源:考点解读此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
考查题型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
其难度显然要比词句的理解大,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论。
可见,对词句的准确理解是进行分析概括的前提。
本题不但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判断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命题者拟题的思维习惯,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正确的分析概括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基于这两点要求,命题者在拟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中,设置一二处微小的错误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选出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
命题人在设题时,设置的干扰因素一般有以下八种:背离原文,曲解词义;不识言行,误解形象;颠倒时序,叙述混乱;过于武断,以偏概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东拉西扯,张冠李戴;不明事理,观点错误;不明关系,强加因果等。
二、正本清源: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设置的干扰因素虽然有八种,但是解题的策略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通读—定位—比较”法:①“通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加以标识;②“定位”文本中与选项对应的文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③“比较”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文句,详加细读,在比较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精选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精选(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精选在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学者日以怠,——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与“不愿行医”有区别)
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 (只是“有时”,“几个郡”,并非“求一良医而可得”那样绝对)。
①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 既有教官,也有诸生,并非选项中 的只“待门下学子”
归纳不完整。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1、命题设误 (1)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 概括于文无据。
(2)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 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没有得到皇帝赏识(?)——文中没有此信息。 无中生有。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重庆高考)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 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 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 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 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 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则……”——“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 们服饰宫室的形制(不是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而B项理解成了“不 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与原来文意不符。
曲解文义。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4·安徽高考)
设误点
误解形象 张冠李戴 时序颠倒 空间错位 曲解文意 归纳不全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改变因果 事件杂糅
三、具体比对方法
角度一:比对人物
1、命题设误: (1)误解形象来自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2)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2、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 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 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安徽高考)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 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 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 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 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乾道庚寅……时予……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亦未知其孝。
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天津高考)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洪州副郡守),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 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原文]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 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 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 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 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 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空间错位。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1、命题设误 (1)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
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2)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2、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
2018文言文复习
“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一、题目怎么命
此题为单项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 1.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
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 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原文用“或”“数”,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而选项中去掉了这两个限制,变得绝对 化了,故A项与原文不符
从以偏概全。
角度五:比对关系
1、命题设误 (1)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 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2)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 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2、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的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 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 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二、正误怎么判
从5个角度思考、10个设误点上判断
比对角度
角度一:比对人物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角度五:比对关系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 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 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 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D]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 帝。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山东高考)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 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 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 刃而敌降服。
[选项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契丹人有不法(违约)行为。
吏不敢禁……且生事。——官吏们不敢禁止:怕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选项B]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 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分析:“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无益也”(效法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了,效法他们的 服饰……是没有益处的。)“三王……非以……归其义……众说也”(三王……不是凭借…… 是归向他的道义,如果衣服……也会喜欢)——强调效法节俭,不效法服饰。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 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 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 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误解形象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1、命题设误
(1)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2)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2、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
2、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 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乙卷)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曾公亮将赵滋推荐给朝廷。
(皇上)使(赵滋)谕以指(通“旨”)意。——是皇上派赵滋传达旨意(无使者 偕同)。
张冠李戴。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4·广东高考)
先生(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 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 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