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测技术操作标准

合集下载

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护理技术,用于监测患者的心脏电活动。

下面我将从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两个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认患者是否有禁忌症,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器和相应的电极。

2. 安置电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清洁患者皮肤,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避免电极脱落或移位。

3. 连接仪器,将电极连接到心电监护仪器上,确保连接正确,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 监护过程,开始监护后,护士需要定期检查仪器和电极的状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记录监护数据。

5. 拆除电极,监护结束后,拆除电极,清洁患者皮肤,妥善处理使用过的电极和仪器。

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的评分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极位置,评分标准要求电极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地捕获心
脏电活动。

2. 信号质量,评分标准会考虑心电图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如果信号受到干扰或杂音影响,需要及时调整电极位置或仪器设置。

3. 异常事件处理,评分标准也会考虑护士在监护过程中是否及
时处理异常事件,如心率过快、过慢、心律失常等情况。

4. 监护记录,评分标准还会评估护士对监护数据的记录是否完
整准确,包括心电图变化、护理措施和患者反应等信息。

总的来说,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都需要护士具备丰
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监护仪器,准确判断心电
图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得到有
效的监护和护理。

心电监护操作技术

心电监护操作技术

心电监护操作技术(一)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心率、脉搏、皮肤情况、心理情况、合作程度、大小便情况。

(二)操作前准备1.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

术前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说明心电监护的目的、必要性、步骤取得合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告知术中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了解操作的目的、知晓注意事项并配合坐位或平卧体位,松解衣服纽扣。

3.用物准备心电监护仪、纱布、电极片、导联线、记录单、接线板。

4.环境准备病室清洁,温度适宜,屏风遮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保暖。

(三)操作流程和步骤1.协助患者取舒适坐位或平卧位。

2.接电源,打开主机开关,选择监护模式。

3.心电监测:暴露胸前区,纱布清洁皮肤,粘贴电极,选择导联,调节振幅。

右上(RL):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下(LL):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右下(RL):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胸导(V):胸骨左缘第四肋间4.无创血压监测:选择合适体位,进行血压监测,按测量键,设定测量时间间隔。

5.监测 SpO2:将 SpO2 传感器夹在患者手指上。

6.体温探头夹于病人腋下。

7.调节报警参数:设定心率、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报警范围,打开报警系统,观察患者神志、主诉及伴随症状,判断各项数值是否正常。

8.调至主屏,监测异常心电图。

(四)操作后护理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整理监护仪导线和床单位。

3.记录监护时间和各项数值。

4.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五)注意事项]1.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注意保暖2.定时记录心电监护情况,观察各项指标,做好记录。

3.告知患者及家属妥善保护电极片及导联线,不得随意移动摘除。

心电监测操作流程及其评分标准

心电监测操作流程及其评分标准

心电监测操作流程及其评分标准心电监测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用于监测人体心脏电活动。

本文将介绍心电监测的操作流程,并详细阐述与之相关的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心电监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其次,在仪器上设置好患者的信息,并选择适当的监测模式。

2. 仪器连接将心电监测仪器连接到患者身上。

通常情况下,需要贴上至少12个导联的电极,以获得心脏电活动在不同部位的记录。

确保电极与皮肤密切接触,避免松动或脱落。

3. 记录心电图启动心电监测仪器,开始记录患者的心电图。

此时,患者需要保持安静,不进行剧烈运动或活动。

操作人员需监测心电信号质量,确保记录到准确可靠的数据。

4. 心电监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心电监测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患者在监测过程中摘下电极或乱动,以免影响信号质量。

- 定期检查电极是否松动,必要时进行调整或更换。

- 留意监测仪器显示的电池电量,及时更换电池或连接电源。

5. 结束监测并拆除电极根据实际需要,结束监测并拆除电极。

在拆除电极时需小心,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或损伤。

二、评分标准心电监测的评分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 波形清晰度评判波形清晰度是判断心电图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通常,评分标准包括清晰、不清晰和无法判断三种情况。

清晰的心电图有助于医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心脏电活动。

2. R波检测准确率R波是心电图中最明显的一个波峰,检测其位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评分标准通常包括检测到R波的准确率和漏检率。

3. 心律失常检测心电监测中,及时发现和判断心律失常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漏检率、误检率和准确性等指标,用以评估心律失常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ST段分析ST段的异常变化可以表明心肌缺血或损伤的情况,因此必须对ST 段进行准确的分析。

评分标准通常包括ST段平稳、上升、下降等情况的评价。

综上所述,心电监测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仪器连接、记录心电图、注意事项以及结束监测等环节。

心电监测技术操作规范

心电监测技术操作规范

心电监测技术操作规范
(一)工作目标
遵医嘱正确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动态评价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皮肤状况。

2.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3.正确选择导联,设置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4.嘱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5.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8.嘱患者电极片处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等情况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9.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10.停用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规范。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心电监护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以及提供心脏状况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包括贴电极、连接设备、记录数据等步骤,并讨论评分标准的重要性。

一、心电监护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心电监护前,操作人员需要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检查心电监护仪是否正常运行,并准备好所需的贴片电极、导联线等设备。

2. 贴电极将贴片电极正确放置在患者身上,以确保良好的信号传输。

一般情况下,电极应贴在胸部、四肢等位置。

在贴电极前,要确保该部位的皮肤干净、干燥,无油脂或污垢。

贴片电极应均匀地贴附于皮肤上,并用压力帖紧。

3. 连接设备通过导联线将电极连接到心电监护仪上。

导联线应正确连接到贴片电极相应位置,并确保连接牢固,避免出现信号不良或松动的情况。

4. 开始记录启动心电监护仪并确保信号正常后,可以开始记录数据。

根据患者的病情或需要,可以进行时间为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的监护。

5. 监护过程在监护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关注心电图记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心电监护仪的功能进行调整,以获得更清晰、详细的心电图。

6. 结束监护监护结束时,操作人员应及时关闭心电监护仪,并仔细移除贴片电极。

在移除贴片电极时,要注意避免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不适或损伤。

二、评分标准的重要性评分标准是对心电监护数据进行可靠分析和解读的基础。

只有通过评分标准的指导,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1. 心电图波形评分心电图波形评分是根据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对不同的波形进行分析和评估。

包括心率、心律、ST段、QRS波群等的测量和评分,以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的心电特征。

2. 周期分析通过对心电图数据进行周期分析,可以观察心脏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确定患者的睡眠、运动或药物干预对心电活动的影响。

3. 异常事件评估对于出现异常事件的心电图,操作人员需要及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电监护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第三节 心电监护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 心电监护技术的操作流程
素质要求
评估
病人病情,意识状态 病人皮肤状况
清醒病人,告知检测及方法取得病人合作 病人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
用物准备
一次性电极片3~5个,乙醇、棉签数根 弯盘1个,多功能监护仪1台 安全别针、橡皮筋
连接监护仪电源
接通电源,打开监护仪开关
解释、摆好体位 暴露操作区域
病人准备
连接各导联线 乙醇棉签擦净病人皮肤
安放电极于病人胸腹部正确位置
避开伤口及除颤部位
连接EKG 、SPO2 、血压袖带
(袖带平整,无皱折于上臂中部,下缘距离肘窝2~3cm 松紧以插入一指为宜)
血氧饱和度检测指套套入病员指端
设置并调节各种参数:观察心电监护仪器是否正常
选择导联,保证检测波形清晰,无干扰
整理固定各种导联,不得有折叠
观察记录及时正确
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任何物品不能放置于监护仪上
病人卧位适合
二、电监护技术的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心电监护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技术,用于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

在医疗领域,心电监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并提供相应的评分标准。

一、心电监护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心电监护前,操作人员需要准备好以下设备和材料:- 心电监护仪: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 心电电极:通常是由黏贴性材料制成,用于与患者皮肤贴合,传递心电信号。

- 电极胶:用于固定电极,确保信号的稳定性。

- 清洁用品:如酒精棉球或湿纸巾,用于清洁患者皮肤。

2. 安装电极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安装位置,并确保电极与患者皮肤贴合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的情况。

通常,心电监护仪需要安装3~12个电极,以获取全面的心电信号。

3. 连接设备将电极连接到心电监护仪上,并确认设备显示屏上的信号质量指示符正常。

确保各个电极的连接稳固可靠,以避免信号干扰。

4. 开始监护启动心电监护仪,通过仪器操作界面选择相应的监护模式和参数设置。

开始记录心电信号并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

5. 停止监护在完成监护任务后,及时停止心电监护,并完成相关记录。

操作人员需要仔细检查电极是否与患者皮肤分离,若有分离的情况需要及时重新固定。

二、评分标准在心电监护时,评分标准常用于判断心电图波形的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号质量评估评估心电监护仪显示屏上的信号质量指示符,如图形清晰度、噪音干扰以及伪信号的存在与否。

信号质量良好的心电图波形,其解读和数据分析更加准确可靠。

2. 波形分析对心电图波形进行分析,包括心率、心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及异常波形、间期延长或缩短等情况的判断。

3. 导联连接评估评估各个导联的连接情况,确认导联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若导联连接不良,可能会导致信号干扰或者数据丢失,影响心电监护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记录和报告评估数据的记录和报告质量,包括心电图纸的完整性、记录的时间和患者标识的准确性。

心电监护操作标准

心电监护操作标准

心电监测技术(一)操作要点(二)应掌握的知识点1.核对患者信息和医嘱内容,包括床号、姓名、住院号、年龄。

2.解释内容:监测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3.心电监测的目的:①.直接目的:及时发现、识别和确诊各种心律失常。

②.最终目的:对各种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心律失常。

4.心电监测的原理:心电监测本质上是动态阅读长时间记录的常规体表心电图。

为操作简便,通常采用简化的心电图导联来代替体表心电图导联系统5.心电监护电极放臵的位臵:右上(RA):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右下(RL):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中间(C):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左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下(LL):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6.合理的报警界限:心率报警在自身心率的上下30%;特殊患者心率下限不低于45次/分,上限不高于150次/分,选择合理的导联,振幅的大小,保证波形清晰、无干扰,设臵监护参数与报警上下限,报警音量,将报警开关至于“开”状态。

7. 心电监测异常报警原因:①干扰:电极与皮肤接触不好或脱落;使用过期的或重复使用一次性电极片;电动床不正确使用;吸引器启动时;高频电刀等。

②病人原因:寒战、烦躁、呼吸深大使盖被与电极或导线发生摩擦;安臵电极片部位皮肤情况。

③仪器故障:监护仪使用时间过长;仪器性能不稳;感知功能异常等。

④人为原因:导联选择不当;波形大小未正确设臵;上下报限设臵不合适;导联线缠绕打结受损、接触不良等。

8.报警处臵:①检查电极片,必要时更换电极片,做好皮肤清洁。

②未使用的电器尽量关闭电源,避免磁场干扰。

③对症处理病人寒战、烦躁等情况。

④正确选择导联、调整好波形大小、报警值。

⑤做好监护仪的日常维护使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9.心电监测的注意事项:①放臵监护导联电极片,必须留出一定范围的心前区,以不影响做常规心前导联ECG,避开伤口、起搏器和除颤部位。

②放臵电极片前,应清洁局部皮肤,毛发重的要剔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心前区皮肤情况,局部皮肤及指(趾)甲情况
6
未评估扣4分;评估不全一项扣2分;未解释扣2分
4.用物准备:心电监护仪一台;治疗盘内放治疗碗一个,一次性电极3—5片、纱布2块,必要时备电源插板
5
少一件或一件不符合要求扣1分




65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腕带
4
不核对扣3分;核对不全一处扣1分
5
未指导扣5分;指导不全一处扣2分
3.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沟通有效
2
态度语言不符合要求各扣1分;沟通无效扣2分
4.全过程动作熟练、规范,符合操作原则
5
一处不符合要求酌情扣1~2分
心电监护技术
程序
规范项目
分值
评分标准
扣分
得分





20

1.护士准备: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4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2.查对:核对医嘱、治疗单
5
未核对扣5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3.评估:
(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患者病情
(3)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
2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15.洗手,记录
2
未洗手扣1分;未记录扣1分
操作评价后15分
1.动作轻柔,爱护体贴病人
3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2.正确指导患者
(1)告诉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不可随意摘取传感器
(2)告诉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及时告诉医务人员
电极片的位置:
右上(RA):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左上(LA):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左下(LL):左侧腋中线第五肋间
8
电极片粘贴部位不正确扣5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其光源透过局部组织,保证接触良好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3分
7.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导联;调节振幅、报警上下限。保证监测波清晰、无干扰
6
导联选择不当、心电示波不清各扣2分;未打开报警开关、报警上下限设置不当各扣3分
8.观察心电示波性质,有无心律失常并记录监护参数
5
未观察示波情况扣3分;未记录扣2分;记录不全扣1分
9.再次核对病人;帮助取舒适体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不可随意摘取传感器;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及时告诉医务人员,致谢
2.向患者告知,取得配合,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
3
未告知扣2分;体位不舒适扣2分
3.连接电源,打开监护仪,检查机器性能及导联线,连接电极片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4.暴露前胸,用纱布擦净局部皮肤及指(趾)甲
5
未清洁一处扣2分,清洁位置错误扣2分
5.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电极片与皮肤接触良好,避开伤口,必要时避开除颤部位
8
交代不全,扣4分;未核对扣2分;一处不符合要求酌情扣1分
10.停止心电监护时,向患者告知,取得合作
4
未向患者告知扣4分
11.关机、断开电源
3
关机顺序错误扣3分
12.取下电极片,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及手指
3
未取下电极片及清洁皮肤扣3分
1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2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14.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