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答案】B。
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答案】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答案】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 (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 (yūn) 朗润 (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 (mì) 高邈 (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 二) 阅读以下两首诗,达成 19—20 题。
(8 分)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
借问梅花①
哪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
夜上受降城②
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哪处吹芦管③
,一
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曲之一,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
②受降
城:唐初为了防守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境内。
③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19. 两首诗按题材分类,都属于诗;从选择的意象看,都
借表达思乡之情。
( 2 分)
20.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境界的创造有所不一样,请试作赏析。
(6 分)
19. 边塞月或笛子(2分,各1分)
20.高诗运用想象,将传来的“梅花落”曲子想象成铺满群山的落梅的花瓣(或想象出笛声飘满关山的情形)与眼前看到的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晚归的风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明亮宁谧、美好阔远的境界来表达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想象” 1 分,详细画面描述 1分,境界特色归纳 1分。
手法答“虚实联合”“视听联合”皆可。
)
李诗运用比喻,将战火台前的荒漠比喻成寒雪,将受降城外的月光比喻成秋霜,这些寒气袭人的意象与凄凉的芦笛声共同创造出一种荒芜萧肃、悲寥凄绝的境界来表达浓厚的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比喻” 1分,详细画面描述 1分,境界特色归纳 1分。
手法答“视听联合”也可。
)。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拟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纳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好似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好似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雪白、月的酷寒。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本人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接着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下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暴(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阔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浩大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 (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 (yūn) 朗润 (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 (mì) 高邈 (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讲解:习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土。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⑶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1.(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2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同意。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沙漠并不是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不是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1分)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2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单,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2分)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详细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1)“沙似雪”和“月如霜”写的都是怎样背景下的景色?(2)诗歌第三句写,闻芦管悲声;第四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