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前言

合集下载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后皆耕读为业。

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

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

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

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

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

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续修族谱序

续修族谱序

续修族谱序
序言,自古以来,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族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血脉亲缘,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

“破釜沉舟”的祖先们留下了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族谱,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家族的荣光和传承。

不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原有的族谱已经十分陈旧,很多新生儿、晚辈的信息都没有得到记录;同时,也有些错误和瑕疵需要修改和完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承,我们决定续修族谱,更新、完善和补充族谱中的内容。

这次续修族谱的工作,不仅仅是对于家族历史的延续和发扬,更是我们家族成员共同参与、认同和传承的体现。

在续修族谱的过程中,我们将联合全体族人,充分挖掘家族的文化内涵和个体特色,展示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续修族谱,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查证资料,提供信息,共同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族将会因为续修族谱的工作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充满生机。

最后,让我们竭诚祝愿我们家族的每位成员,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在哪里,都能够保持对于家族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共创美好未来!
敬礼!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签字:XXX。

再修族谱序

再修族谱序

再修族谱序再修族谱序国有史,县有志,家则有谱。

史载国家之兴衰,朝代之变迁,文明之传承,为后世之鉴。

谱传家世之渊源,支脉之传承,祖宗之训戒,为子孙之鉴。

我金氏一族昔为夏邑望族,数代为官,多次受到皇封。

由于“屡经变乱,数被天灾”,原有家谱多损毁失传,仅存的族谱在1966年的文革中又遭浩劫,现在所剩的仅是几村门谱。

如果再不续修,时间逾隔逾远,能知祖宗之事的老人越来越少,有可能全族断续,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关心此事的族人心急如焚。

2013年春,十九世仁贵,保全,朝生、文忠、二十世开建、开印、开勋、开社、二十一世雅涛共议此事。

大家共衷一事,积极踊跃,献计献策。

并成立修谱理事会,共推开建为会长.族谱编委会推举保全为主编,雅涛协助编修。

方针一定,组织建全,大家热情高涨,分头行动。

修谱行动得到了全族人的鼎力支持,积极协助,大家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真可谓“众力移山,众志成城”。

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寻祖觅谱,共得门谱三卷。

分别是:一、县东后金庄保善,开勋父子保存的五世二门门谱一卷,本门谱记录了县东前后金庄、县南十二里金楼,县西槐树刘族人的支脉传承及居住变迁。

二、虞城张灿庄门谱一卷,谱中记录了五世三门族人的支脉传承,居住变迁。

三、油坊庄手抄门谱一卷,谱中记录了三世三门江祖后代的支脉传承和居住变迁。

(十八世连山公手抄)这次修谱还参阅了明嘉靖年编,民国九年编一九八九年编三部《夏邑县志》和夏邑《彭氏大族谱》等资料和书刊。

并从这此资料中得到了不少原族谱中没有的先祖传记事迹、诗词文章、皇封诰命等珍贵资料,这些珍贵资料这次都被收入本谱。

这既丰富了本谱的内容,增加了本谱的资料性、史实性,便于后世再修族谱时查阅。

也使后世子孙能更多的了解祖宗的辉煌业绩、义行善举、诗词文章,更多地了解金家的历史和现状,后世子孙能以祖宗为荣,以祖宗为范。

我夏邑金氏,原籍浙江金华。

自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一世祖金礼公来夏邑任教谕,任满定居于此,已近六百年。

家族续谱前言

家族续谱前言

续谱前言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

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

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郝氏家族修续谱之初衷。

我们祖先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

明末清初,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月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定居,距今400多历史。

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

从现有资料记载先祖郝秀已传至今共十二代人,在世人口达100多人,主要分布在汉滨区谭坝镇关子沟村,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

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因本支无完整家谱可供核查,致使族谱中郝彪以下郝秀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

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400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郝氏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

现今可用字辈谱已用完,再续家谱已迫在眉睫。

为使亲情永续,世代相传,2014年清明节郝华喜、郝富荣、郝富安、郝勇、郝鹏等一块共商续谱事宜。

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随搁置而不了了之。

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郝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

2014年10月,郝鹏受到同村叶氏家族续谱一事,深感80岁高龄的叶氏独自一人从湖北麻城到我们同村的叶氏续谱,足见人们对家族观念的重视,所以郝鹏再一次召集郝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

由郝华喜、郝富荣、郝富安、郝勇、郝鹏等5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在无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加之本家族居住不集中,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

由于从湖北麻城迁移始祖郝一虎以下至今原郝氏家谱被毁,后人无从考证郝一虎至郝秀之间相传多少代,只知道郝一龙、郝一虎、郝一统兄弟三人于明末清初从湖北麻城迁至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居住。

关于续修家谱倡议书范文

关于续修家谱倡议书范文

关于续修家谱倡议书范文
尊敬的各位家族成员:
大家好!我是家族的一员,也是继承家谱的责任人,在此向大家提出一项重要的倡议——续修家谱。

家谱是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它记录了我们的家族血脉、历史和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成员的增加,我们的家谱已经不再完整和准确。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们家族的文化遗产,续修家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续修家谱有助于增强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家谱,我们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祖先,了解到他们的奋斗和付出。

这将激发我们对家族的归属感,并更加珍惜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续修家谱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家谱是我们共同的纽带,共同的记忆。

通过共同参与续修家谱的过程,我们可以相互了解家族成员的经历和成就,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友谊。

最重要的是,续修家谱可以帮助我们传承家族的文化遗产。

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建设美好家族的基石。

通过记录和维护家谱,我们可以确保这些宝贵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且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和继承。

因此,我在此倡议大家共同努力,续修我们的家谱。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组织家族成员参与续修工作,成立续修家谱的工作小组,并定期联系家族成员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更新。

续修家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对我们的家族来说意义重大。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支持和参与,让我们的家谱更加完善和精彩!
谢谢大家!祝好!
家族中的一员。

重修族谱序言

重修族谱序言

重修族谱序言
古人云:盛世修志,望族修谱。

故修谱乃继古开新、兴德传道之举。

家谱是后人究根溯源、起名排辈的依据,续谱是家族血脉延绵、薪火相传的根据,自古以来,概莫能外!
张氏繁衍数千年,子孙遍及海内外。

吾宗自漳南镇迁居韩家洼村以来,至今已传承13世280余年,张氏子孙恪守祖训、秉持操守,克己复礼、安贫乐道,彰显吾姓敦厚笃实之族风,为外世所称道!
张氏族谱初撰于清乾隆元年后,历经几个朝代的更迭,数次修订,文革期间,族谱险被投入灰烬,幸我族先人冒险保护才得以完整传世,其心可谓孝矣!
自前番修谱已逾70多年,半个世纪的人间沧桑、族内生殁嫁娶、代谢不断、子孙遍及全国各地,部分名辈纷乱,重续家谱势在必行!
幸于公元2021年冬月,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由我族人11世孙xxx、12世孙xxx共同发起,8世孙xxx召集,举族公议再修族谱,此项工作繁琐细致,每遇疑问,必求根溯源,悉心考证,幸有先辈草表可考及各地族人积极提供人员信息,历经月余,张氏子孙悉数入谱,族人共赞之。

吾等数人虽能力有限,亦不敢负族人厚望及所托,唯兢兢业业、
尽心尽力矣!经族人共同努力,新版家谱即将付梓,可喜可贺!撰写之时虽有笔误口误,但目前为止,也无可靠证据来校正,望谅之。

前人之误,后人勿习,望吾族后人勤之续之。

是为序!
公元2021年岁次辛丑冬月8氏孙xxx敬撰。

族谱的前言后记

族谱的前言后记

族谱的前言后记第一篇:族谱的前言后记说明一、本次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编修。

按世祖影相推算,世系传承。

以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记寿。

有地址和其他资料不全,暂缺。

待后一旦有所得,另写纸条补上,以后续编时编入。

二、本谱限于夫妻及子,女子只写婚配,义子和独生女赘婿均编入谱。

三、由于年代久远,辈字已失,比较混乱。

为辨一脉血缘,上下尊卑顺序,自第___世起,特订以下十六字起名。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四、修谱今后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

以后每年本族众将家庭变化,添人进口资料,自书草册报于编委小组,以备修谱时补入。

编委二〇一七年五月序一前言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得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由我们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

编写观音庵张氏宗谱,弘扬家风以正道主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

其举不仅是张氏族人智慧、力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张氏一门族风。

认祖归宗,追思先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之基业。

让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裔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姓氏始祖,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第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落于苏北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居住,后因此地原来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为谋计生活发展农业。

第十五世组影像为嫡亲兄弟二人,搬迁于观音庵至今已有300余年。

后裔多分散于现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闸南村、杨槐村、五里村等一带。

张氏家族首次修谱以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该影像于文化大革命失落)。

因我们没有史料考证,经我们编写人员以二十五岁为一世推算,吾辈曾祖为二十世组。

(注:以志、洪、学字辈口吻)家谱可续百代之源流,能辨一族之血脉,知九族之远近,家谱字辈乃本族子孙根源所在。

不可随心所欲,使字辈不当,以致辈分混淆。

经由编委人员共议排字辈如下:“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

此十六个字为十六代顺序排字谱名。

[VIP专享]续修家谱前言

[VIP专享]续修家谱前言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 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 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 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 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 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 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 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 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 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 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 一些疑点。 (2)新增内容
清献公三十一世嗣孙文信公十世嗣孙美锡 拜撰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 天津 二、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一)赵姓起源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最早起源于周,至今已约有三千年。据公元 2006 年 1 月 10 日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经过两年调查(涉及 1110 个县、 市),得到 2.96 亿人口的数据(其中共 4100 个不同的姓)。按人数多少排序,公布了 前一百个姓。我赵姓位列第八(按:前七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可谓一 大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续修家谱前言(一)引子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

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

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

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

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

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

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

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

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

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

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

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

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

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

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

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

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

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

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1)保留原谱内容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

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

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

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

(2)新增内容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

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

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

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

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

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续修家谱新增了以下内容:1)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2)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3)对续修谱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评说4)新增班派六十字在原有班派四十字的基础上经代表大会决定再增加以下六十字:吾姓造父起政立成平民(“政”指秦始皇嬴政)唐有元宴出(“元宴”指赵元宴,他是秦灭赵千年后第一位见诸家谱的先人)昙凝乃其裔(“昙凝”指赵昙、赵凝两弟兄,他们都是赵元宴的后人)宋抃登进士才洗吉迁邵(指思兴公于公元1361年随明太祖出征,病死江西吉安。

葬吉安庐陵乐义乡,长子才洪依父墓而居。

次子才洗和才洪的三个儿子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招湖广宝庆府邵阳县)益臣楚徙蜀(“益臣”是文信的字。

他弟兄五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由湖广邵阳迁四川岳池)万般教育先子孙渐昌炽(“昌炽”指兴旺发达)虽微而寝著(由衰落逐渐兴旺)循斯班派序千秋可寻根(三)致谢在续修家谱中,特别要感谢族人给与了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众多热心族亲还提出了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谱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修谱委员会总编清献公三十一世嗣孙文信公十世嗣孙美锡拜撰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天津二、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一)赵姓起源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最早起源于周,至今已约有三千年。

据公元2006年1月10日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经过两年调查(涉及1110个县、市),得到2.96亿人口的数据(其中共4100个不同的姓)。

按人数多少排序,公布了前一百个姓。

我赵姓位列第八(按:前七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可谓一大姓也。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的先世和嬴秦属同一个始祖。

自轩辕传至中衍,衍替殷帝大戊(殷第九位国君,大约在公元前1300多年)驾车。

他的后代蜚廉(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纣王时人),有两个儿子:长恶来,次季胜。

恶来这一支的后代就是秦。

季胜这一支的后代就是赵。

季胜的三世孙造父为周穆王所宠信。

他为穆王驾车,挑选良马献穆王。

因助穆王平徐偃王之反叛有功,穆王把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封赐给造父。

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

今将得赵姓前的世系源流列表于后(见附表一)(二)赵姓先人早期世系和赵国历史大略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轩辕的后裔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受到穆王的宠信。

因在彻底打跨反叛的徐偃王中有功,受封赐赵城。

此后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姓。

造父成为赵姓之始祖。

其七世孙奄父在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征伐戎(古国名,今山东曹县西北)时为王驾车。

在千亩(古邑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之战时,奄父离开了宣王。

其子叔带也因周幽王无道而离开周到了晋国侍侯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世家。

此后宗族日渐兴旺。

叔带六世孙夙为晋献公时的将军,有战功,于公元前661年受封赐耿(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

夙之孙衰即成子,为晋国之卿。

随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助其回国复位,辅助文公创立霸业。

其子盾即宣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为中军之将,掌握国政。

晋灵公即位后荒淫无道,多次劝谏不听。

盾为避杀害出走,未及出境。

族人赵穿(夙之庶孙)弑灵公。

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

盾复返任国政。

盾死后,其子朔承袭爵位。

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以“赵盾是穿弑君的罪魁祸首”为名,不向国君请示,就擅自和三军将领诛杀包括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在内的赵氏家族。

朔的夫人庄姬怀着遗腹子,逃到其兄成公的宫里躲藏。

在朔客公孙杵臼与朔友程婴的共谋帮助下顺利生下一男孩,并被保护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

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赵氏孤儿。

赵孤名武,在晋国正卿韩厥的帮助下,十五岁的武从藏匿的山中回到宫中,承袭朔的田邑。

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84年)武复位。

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武升为正卿,为晋之重臣。

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武之孙鞅(即赵简子)继立后,官正卿,握国之大权。

他战胜范氏和中行氏后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

晋定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鞅之次子毋恤继位,与韩、魏合谋灭智伯氏,三分其地,为此后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晋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毋恤的兄伯鲁之孙籍正式被周封侯(即烈侯)。

遂定都晋阳,成为赵国的开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

其子章继位后称敬侯,赵都由晋阳迁邯郸。

晋桓公十三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灭晋,三分其地。

章之子种继父位称成侯。

种之子语继父位称肃侯。

语之子雍继父位称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扩充疆域,国势中兴。

雍之庶子何继父位,称惠文王。

何之子丹于公元前265年继父位,称孝成王。

孝成王(丹)六年(公元前260年)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

四十余万赵军也被俘坑死,此后国势日衰。

孝成王之子偃继父位,称悼襄王。

悼襄王偃之庶子迁,于公元前235年继父位称幽缪王。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迁降。

迁之兄,即悼襄王偃之嫡子嘉,于公元前227年被逃散在外的大臣们在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拥立为代王,后在公元前222年被秦灭,嘉被俘。

自造父至嘉、迁共三十三代,历时约八百年。

这是赵姓氏族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其世系源流见附表二。

三、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一)概述据史书和有关赵姓家谱记载,我清献派始祖赵抃乃赵国代王赵嘉的后裔,嘉乃赵国末代君主幽缪王赵迁之兄。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流放赵嘉于天水。

为表示对嘉礼迂有加,特命嘉之子赵公辅主治西戎(古代西北戎族诸部落的总称。

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移)。

公辅治西戎,一方面推行怀柔政策,另方面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及工具,使西北的农牧业得到发展。

因而深得民心,死后民众都尊称他为“赵王”。

嘉的王室宗族的后裔在此落籍繁衍,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在西汉三十多名封侯的赵姓中,近半数都出自公辅宗族。

天水郡赵氏亦以郡望为荣。

其后我先人又移居南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一带),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南阳郡的望族。

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赵抃次子赵屼创修家谱就取名《南阳赵氏宗谱》。

苏轼、文彦博分别为宗谱作序。

序中叙述赵氏宗族渊源,赞颂赵氏门第家风。

我先人由天水而南阳,而浙衢(抃)而金陵(得胜)而江西吉安(思兴、才洪)而湖南邵阳(膺贤)而四川岳池(文信)。

这就是我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的先人所走过的道路。

但文字记载缺失很多。

赵公辅至赵植大约一千年,我们这支的家谱只字未提;赵植至赵抃大约三百年,只记载了十个人的名、官职,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不明,这次修谱才做了必要的补充。

为循流溯源,我们根据有关史书和国内清献派的族谱,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加以考证、梳理,整理出我们这一支先人世系,并对其中的疑点提出笔者的看法,供后人参考。

(二)赵公辅至赵抃的世系考为便于考查,我们将赵公辅至赵抃分成三阶段来叙述其世系。

(1)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简介(见附表三)一世:公辅。

又名成志。

嘉之子。

公辅主西戎,深得民心,后世尊称他为“赵王”。

世居天水陇西县。

生安上。

二世:安上。

生成宁。

三世:成宁。

生庆余。

四世:庆余。

生乾德王赵歇。

五世:歇。

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因内讧被部将李良杀死,张耳、陈余又立赵国旧贵族乾德王赵歇为赵王。

四年后被韩信灭,歇被杀死。

生承先。

六世:承先。

生圣寿。

七世:圣寿。

生过。

八世:过。

(公元前140年~前87年)。

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任搜栗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角楼,提倡代田法(我国古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