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三维设计选修3-1教师用书 二

合集下载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11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11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

[随堂基础巩固]1.在基本逻辑电路中,何种逻辑门电路,当所有输入均为0时,输出不是1?( )A.“与”门电路B.“或”门电路C.“非”门电路D.都不可能解析:当所有输入都为“0”时,“与”门电路输出为“0”,“或”门电路输出为“0”,“非”门电路输出为“1”,A、B对,C、D错。

答案:AB2.如图2-11-3所示的电路图是一个应用“非”门构成一个简易火警报警电路,则图中X框、Y框中应是( )图 2-11-3A.X为热敏电阻,Y为可变电阻B.X为热敏电阻,Y为开关C.X为可变电阻,Y为热敏电阻D.X、Y均为热敏电阻解析:热敏电阻受热后,电阻减小,A端出现低电位,经过“非”门后使L两端出现高电位,产生报警信号。

答案:C3.在如图2-11-4所示的逻辑电路中,当A端输入电信号“1”、B端输入电信号“0”时,则在C和D端输出的电信号分别为( )图 2-11-4A.1和0B.0和1C.1和1D.0和0解析:B、D间是“非”门,当输入信号为“0”时D端输出为“1”,故A、D错误;D、A共为“与”门的输入端,由“与”门的真值表可知输出端C为“1”,故B错误,C正确。

答案:C4.下面是逻辑电路图(如图2-11-5)及其真值表,此逻辑电路为门电路,在真值表中X处的逻辑值为。

图 2-11-5输入输出A B Y00001 110X11 1解析:逻辑电路分为“或”门电路、“与”门电路和“非”门电路。

本题为“或”门电路。

由图表中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得出X值应为1。

答案:“或” 1[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如图1所示为三个门电路符号,A输入端全为“1”,B输入端全为“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 1A.甲为“非”门,输出为“1”B.乙为“与”门,输出为“0”C.乙为“或”门,输出为“1”D.丙为“与”门,输出为“1”解析:甲为“非”门,输出为“0”;乙为“或”门,输出为“1”;丙为“与”门,输出为“0”,则只有选项C正确。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1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1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

【三维设计】2013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1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随堂基础巩固]1.关于电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截面的电荷量的多少就是电流的大小 B.电流的方向就是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C.在导体中,只要自由电荷在运动,就一定会形成电流D.导体两端没有电压就不能形成电流解析:根据电流的概念,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电荷量,知A 项错;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知B 项错;自由电荷持续的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C 错D 对。

答案:D2.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B.在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流方向不能确定 C.不论何种导体,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D.电流的方向有时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有时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解析:电流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是人为规定的。

物理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则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一定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答案:C3.关于导线中的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线内的电场线可以与导线相交B.导线内的电场E 是由电源电场E 0和导线侧面堆积电荷形成的电场E ′叠加的结果C.导线侧面堆积电荷分布是稳定的,故导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D.导线中的电场是静电场的一种解析:导线内的电场线与导线是平行的,故A 错;导线中的电场是电源电场和导线侧面堆积电荷形成的电场叠加而成的,故B 对;导线内电场不为零,不是静电平衡状态,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并非静电场的一种,故C 、D 错;故正确答案为B 。

答案:B4.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 、质量为m ,氢原子的电子在原子核的静电力吸引下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子运动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多少?解析:截取电子运动轨道的任一截面,在电子运动一周的时间T 内,通过这个截面的电荷量q =e ,则有I =q t =e T ,再有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有k e 2r 2=m 4π2T2r由以上两式解得I=e22πr2mkmr。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5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二章 第5节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31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电功、电功率和焦耳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功率越大,电流做功越快,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一定越多B.W =UIt 适用于任何电路,而W =I 2Rt =U 2R t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C.在不是纯电阻的电路中,UI >I 2RD.焦耳热Q =I 2Rt 适用于任何电路解析:电功率公式为P =Wt,功率越大,表示电流做功越快。

对于一段电路,有P =IU ,I =P U ,焦耳热Q =(P U)2Rt ,可见Q 与P 、U 、t 都有关。

所以,P 越大,Q 不一定越大,A 不对;W =UIt 是电功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路,而I =U 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B 对;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的功=焦耳热+其他形式的能,所以W >Q ,即UI >I 2R ,C 正确;Q =I 2Rt 是焦耳热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D 正确。

答案:BCD2.把六个相同的小灯泡接成如图2-5-2甲、乙所示的电路,调节变阻器使灯泡正常发光,甲、乙两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分别用P 甲和P 乙表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2-5-2A.P 甲=P 乙B.P 甲=3P 乙C.P 乙=3P 甲D.P 乙>3P 甲解析:设每个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I ,则甲图中电路的总电流为3I ,P 甲=12×3I =36I ,乙图中电路的总电流为I ,P 乙=12×I =12I ,故有P 甲=3P 乙,B 正确。

答案:B3.小亮家有一台电风扇,内阻为20 Ω,额定电压为220 V ,额定功率为66 W ,将它接上220 V 电源后,发现因扇叶被东西卡住不能转动。

则此时电风扇消耗的功率为( )A.66 WB.2 420 WC.11 WD.不确定解析:当扇叶被东西卡住不能转动时,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所以电风扇消耗的功率也就是热功率。

P =U 2R=2 420 W 。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1 电源和电流+Word版含解析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1 电源和电流+Word版含解析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了解电流的形成,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

2.[物理观念]知道电流的定义及单位、方向的规定,理解恒定电流。

(重点)3.[科学思维]理解电流形成的微观实质。

(难点)一、电源1.定义:电源是能不断把电子从正极搬运到负极的装置。

2.作用(1)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势差。

(2)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二、恒定电场1.定义:由电路中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

2.形成:当电路达到稳定时,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

3.特点:任何位置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都不随时间变化。

三、恒定电流1.电流(1)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的强弱程度。

(3)符号及单位:符号是I,单位有安培、毫安、微安(单位符号分别为A、mA、μA)。

(4)表达式:I=qt(5)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或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

2.恒定电流(1)定义: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2)形成:恒定电场使自由电荷速率增加,自由电荷与导体内不动的粒子的碰撞,使自由电荷速率减小,最终表现为平均速率不变。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恒定电场与静电场基本性质相同,两者没有区别。

(×)(2)电源的作用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3)电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4)电流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就越多。

(√)(5)导体中的电流,实际是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了电流B.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AC.电流有方向,它是一个矢量D.任何物体,只要其两端的电势差不为零,就有电流存在B[自由电荷定向移动才形成电流,仅有电荷移动但不是定向移动则不能形成电流,故选项A错误;形成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且必须是导体而非任何物体,故选项D错误;电流有方向,但它是标量,故选项C错误。

高中物理三维设计选修3-1教师用书 二

高中物理三维设计选修3-1教师用书 二

1.把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装原理为串联电阻能减小电流B.改装成电流表后,表头G本身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并不改变C.改装后,表头G自身的电阻增大了D.改装后使用时,通过表头G的电流就可以大于改装前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解析:选B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后,表头G本身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并不改变;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后,因为表头G并联了电阻,故电流表的总电阻减小了,但表头G自身的电阻并不变化。

故选项B正确。

2.(多选)将分压电阻串联在表头上,改装成电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接上分压电阻后,增大了表头的满偏电压B.接上分压电阻后,电压按一定比例分别加在表头和分压电阻上,表头的满偏电压不变C.如果分压电阻是表头内阻的n倍,则电压表量程扩大为表头满偏电压的n倍D.通电时,表头和分压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一定相等解析:选BD接上分压电阻后,电压按一定比例分别加在表头和分压电阻上,表头的满偏电压不变,选项A错误,B正确;分压电阻是表头内阻的n倍,则表头满偏时分压电阻两端的电压为nU g,电压表的量程为(n+1)U g,选项C错误;通电时,表头和分压电阻串联,故通过它们的电流一定相等,选项D正确。

3.磁电式电流表(表头)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磁铁和放在磁铁两极之间的线圈,由于线圈的导线很细,允许通过的电流很弱,所以在使用时还要扩大量程。

已知某一表头G,内阻R g=30 Ω,满偏电流I g=5 mA,要将它改装为量程为0~3 A的电流表,所做的操作是() A.串联一个570 Ω的电阻B.并联一个570 Ω的电阻C.串联一个0.05 Ω的电阻D.并联一个0.05 Ω的电阻解析:选D要改装电流表需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设其阻值为R,应有I g R g=(I-I g)R,所以R=I g R gI-I g≈0.05 Ω,故选D。

1.伏安法测电阻的电流表内、外接的选择方法(1)直接比较法:适用于R x、R A、R V的大小大致可以估计,当R x≫R A时,采用内接法,当R x ≪R V 时,采用外接法,即大电阻用内接法,小电阻用外接法,可记忆为“大内小外”。

2020-2021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 3 欧姆定律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 3 欧姆定律 Word版含解析

3 欧姆定律[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电阻的定义式及电阻的意义。

(重点)2.[科学思维]理解欧姆定律。

(重点)3.[科学方法]了解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一、欧姆定律 1.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研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的关系。

(2)实验电路如图所示:(3)数据处理:用表格记录多组不同的电压、电流值,作出U -I 图象。

(4)实验结论:①同一导体的U -I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②不同导体的U -I 图象的倾斜程度不同。

(5)实验分析——电阻:①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作电阻,即R =U I 。

②意义: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③单位:欧姆(Ω)、千欧(k Ω)、兆欧(M Ω) 1 k Ω=103 Ω;1 M Ω=106 Ω。

2.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 成反比。

(2)公式:I =U R 。

(3)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

对气态导体和半导体元件不适用。

二、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1.定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导体的I-U图线。

2.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元件,如金属导体、电解液等。

3.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的,即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的电学元件,如气体导体、二极管等。

4.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看出随电压的增大,图线的斜率在增大,表示其电阻随电压的升高而减小。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电阻越大。

(×)(2)欧姆定律适用于白炽灯,不适用于日光灯管。

(√)(3)对于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大。

(×)(4)若伏安特性曲线为曲线,说明该导体的电阻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2.(多选)由欧姆定律I=UR导出U=IR和R=UI,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B.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无关C.对确定的导体,其两端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的比值就是它的电阻值D.一定的电流流过导体,电阻越大,其电压降越大BCD[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所加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2 电动势+Word版含解析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2章+2 电动势+Word版含解析

2电动势[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科学思维]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难点)3.[物理观念]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物理观念]了解电源内电阻。

一、电源1.非静电力(1)非静电力的作用:把正电荷在电源内部由负极搬运到正极,同时在该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

(2)非静电力的实质:在电池中是指化学作用,在发电机中是指电磁作用。

2.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二、电动势和内阻1.电动势(1)定义: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所做的功跟被搬运的电荷量的比值。

(2)公式:E=Wq。

(3)单位:伏特,用符号“V”表示。

(4)物理意义:电动势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大,表示电源的转化本领大。

(5)大小:从做功角度,其数值等于非静电力把1_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搬运到正极所做的功。

(6)方向:电动势是标量,为研究问题方便,规定其方向为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即由电源负极指向正极。

(7)电动势的决定因素:电动势是电源的属性,大小完全由电源本身决定,与电源的体积和外电路的组成及变化情况无关。

2.电源的内阻及电池的容量(1)电源的内阻:电源的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的,所以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叫作电源的内阻,内阻与电动势为电源的两个重要参数。

(2)电池的容量:①定义: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通常以安培时(A·h)或毫安时(mA·h)作单位。

②特点:电池的容量与放电状态有关,同样的电池,小电流、间断性放电要比大电流、连续放电的容量大。

③对同一种电池,体积越大,电池的容量越大,电池的内阻越小。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非静电力做功,可以使正电荷在电源内部由负极移动到正极。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三维设计浙江专版选修3-1:第二章 第2节 电 动 势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三维设计浙江专版选修3-1:第二章  第2节  电 动 势

极运送到正极电场力做功的大小
D.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大小
的物理量 解析: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
领大错误、D 正确。电动势不是电压,电动势对应非静电力做 功而不是电场力做功,B、C 错误。答案:D
一、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
1.非静电力 (1)定义:非静电力是指电源把正电荷(负电荷)从负极(正 极)搬运到正极(负极)的过程中 做功 的力,这种非静电力做的 功,使电荷的电势能 增加 。 (2)在电池中,非静电力是 化学 作用,它使化学能转化为 电势能;在发电机中,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它使 机械 能转
“多练提能·熟生巧”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对静电力和非静电力的理解
1.静电力即电场力,是静止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如每 一对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均可以用库仑定律去求解。
2.非静电力:除静电力之外,对电荷的运动起促进或阻 碍作用的力,常见的有化学力、洛伦兹力、涡旋电场力等。
(1)如图 2-2-1 所示,在电源外部的电
路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电
内部,非静电力做功将电荷“移送”到电势能高的电极,
增加电势能。在电源外部电场力做功,正极电势高于负极
电势。电源提供的电能 E 电=qE,既与电动势 E 有关,又
与电荷量 q 有关,B 选项正确。 答案:B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外电路和电源内部,正电荷都受静电力作用,所以
能不断地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部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即 E=___q__。 (3)单位: 伏特 (V)。 (4)大小的决定因素:由电源中 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跟电
源的体积无关,跟 外电路 也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装原理为串联电阻能减小电流B.改装成电流表后,表头G本身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并不改变C.改装后,表头G自身的电阻增大了D.改装后使用时,通过表头G的电流就可以大于改装前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解析:选B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后,表头G本身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并不改变;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后,因为表头G并联了电阻,故电流表的总电阻减小了,但表头G自身的电阻并不变化。

故选项B正确。

2.(多选)将分压电阻串联在表头上,改装成电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接上分压电阻后,增大了表头的满偏电压B.接上分压电阻后,电压按一定比例分别加在表头和分压电阻上,表头的满偏电压不变C.如果分压电阻是表头内阻的n倍,则电压表量程扩大为表头满偏电压的n倍D.通电时,表头和分压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一定相等解析:选BD接上分压电阻后,电压按一定比例分别加在表头和分压电阻上,表头的满偏电压不变,选项A错误,B正确;分压电阻是表头内阻的n倍,则表头满偏时分压电阻两端的电压为nU g,电压表的量程为(n+1)U g,选项C错误;通电时,表头和分压电阻串联,故通过它们的电流一定相等,选项D正确。

3.磁电式电流表(表头)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磁铁和放在磁铁两极之间的线圈,由于线圈的导线很细,允许通过的电流很弱,所以在使用时还要扩大量程。

已知某一表头G,内阻R g=30 Ω,满偏电流I g=5 mA,要将它改装为量程为0~3 A的电流表,所做的操作是() A.串联一个570 Ω的电阻B.并联一个570 Ω的电阻C.串联一个0.05 Ω的电阻D.并联一个0.05 Ω的电阻解析:选D要改装电流表需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设其阻值为R,应有I g R g=(I-I g)R,所以R=I g R gI-I g≈0.05 Ω,故选D。

1.伏安法测电阻的电流表内、外接的选择方法(1)直接比较法:适用于R x、R A、R V的大小大致可以估计,当R x≫R A时,采用内接法,当R x ≪R V 时,采用外接法,即大电阻用内接法,小电阻用外接法,可记忆为“大内小外”。

(2)比值比较法或临界值法 ①比值比较法:当R x R A >R VR x时,用内接法; 当R x R A <R VR x时,用外接法。

②临界值法:当R x >R A R V 时,用内接法; 当R x <R A R V 时,用外接法。

(3)试触法:适用于R x 、R V 、R A 的阻值关系都不能确定的情况,如图2-3-7所示,把电压表的接线端分别接b 、c 两点,观察两电表的示数变化,若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明显,|I 2-I 1|I 1>|U 2-U 1|U 1,说明电压表的分流对电路影响大,应选用内接法。

若电压表的示数有明显变化,即|I 2-I 1|I 1<|U 2-U 1|U 1,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对电路影响大,所以应选外接法。

图2-3-72.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选择(1)限流式接法适合测量阻值小的电阻(与滑动变阻器总电阻相比相差不多或比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还小)。

因为R x 小,限流式中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大,移动滑动触头调节范围大。

(2)分压式接法适合测量阻值较大的电阻(比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大)。

因为R x 大,分压式中R x 几乎不影响电压的分配,移动滑动触头电压变化明显,便于调节。

(3)以下几种情况必须采用分压接法①若采用限流式不能控制电路中电流满足实验要求,即不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都会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量程,或超过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则必须选用分压式接法。

②若待测电阻的阻值比滑动变阻器总电阻大得多,以致在限流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从一端滑到另一端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范围不够大,不利于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此时,应改用分压式接法。

③若实验中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可调,则必须采用分压式接法。

(4)在两种电路均可使用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式接法电路简单,耗能低。

[典例] 用伏安法测量某电阻R x 的阻值,现有实验器材如下:A.待测电阻R x:范围在5~8 Ω,额定电流0.45 AB.电流表A1:量程0~0.6 A(内阻0.2 Ω)C.电流表A2:量程0~3 A(内阻0.05 Ω)D.电压表V1:量程0~3 V(内阻3 kΩ)E.电压表V2:量程0~15 V(内阻15 kΩ)F.滑动变阻器R:0~5 ΩG.蓄电池:电动势12 VH.导线,开关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并保证器材安全,电流表应选___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___,并画出电路图。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可按以下思路分析:根据R x额定电流选电流表量程→根据R x两端最大电压值选电压表量程→由R x、R V、R A的大小关系选内外接法→根据R x与变阻器的阻值关系选分压限流接法→画电路图[解析]待测电阻Rx的额定电流为0.45 A,应选电流表A1,额定电压U max=0.45×8 V=3.6 V,电压表V2的量程太大,应选电压表V1;由于R V R A= 3 000×0.2 Ω=600 Ω,R x< R V R A,因此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因为电压表V1量程小于3.6 V,且要较准确地测量,还有变阻器总电阻较小,故变阻器R应选择分压式接法,其电路如图所示。

[答案]A1V1见解析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设计思路1.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 x 约为200 Ω,电压表○V 的内阻约为2 kΩ,电流表○A 的内阻约为10 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2-3-8(a)或图(b)所示,结果由公式R x =UI 计算得出,式中U 与I 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若将图(a)和图(b)中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 x 1和R x 2,则______(填“R x 1”或“R x 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 x 1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 x 2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图2-3-8解析: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题。

根据题意知R x R A >R VR x,电压表的分流作用较显著,故R x 1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

图(a)的测量值是R x 与R A 串联的电阻阻值,故R x 1>R x 真;图(b)的测量值是R x 与R V 并联的电阻阻值,故R x 2<R x 真。

答案:R x 1 大于 小于2.某同学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所需的器材如下:待测电阻R x (约100 Ω),直流毫安表(量程0~10 mA ,内阻5 Ω),直流电压表(量程0~3 V ,内阻5 k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3 V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 Ω,允许最大电流1 A),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

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下面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在如图2-3-9所示的实物图上连线。

图2-3-9解析:(1)由于R x R A =1005<R V R x=5 000100,故电流表应用外接法;如果采用限流式接法,则I min=3100+5+15A=25 mA>10 mA,即最小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故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接法,电路图及实物图连线如图所示。

答案:见解析1.(多选)电阻R1、R2、R3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10 Ω,R3=5 Ω。

R1两端电压为6 V,R2两端电压为12 V,则()A.电路中的电流为0.6 AB.电阻R2的阻值为20 ΩC.三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为21 VD.电阻R3两端的电压为4 V解析:选ABC电路中电流I=U1R1=610A=0.6 A,A对;R2的阻值为R2=U2I=120.6Ω=20 Ω,B对;三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U=I(R1+R2+R3)=21 V,C对;电阻R3两端的电压U3=IR3=0.6×5 V=3 V,D错。

2.三个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1∶R2∶R3=1∶2∶5,并联后接入电路,则通过三个支路电流的比值为()A.1∶2∶5 B.5∶2∶1C.10∶5∶2D.2∶5∶10解析:选C三个电阻并联,电压相等,设为U,由欧姆定律得I=UR,所以I1∶I2∶I3=UR1∶UR2∶UR3=1R1∶1R2∶1R3=11∶12∶15=10∶5∶2,C对,A、B、D错。

3.电流表的内阻是R g=200 Ω,满刻度电流值是I g=500 μA,现欲把此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 V的电压表,正确的方法是() A.应串联一个0.1 Ω的电阻B.应并联一个0.1 Ω的电阻C.应串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D.应并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解析:选C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应串联电阻。

电阻两端的电压U ′=U -U g =1 V -200×500×10-6 V =0.9 V ,串联的电阻阻值为R =U ′I g=1 800 Ω。

4.一个电流表,刻度盘的每1小格代表1 μA ,内阻为R g ;如果把它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刻度盘的每一小格代表n μA ,则( )A .给它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nR gB .给它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n -1)R gC .给它并联一个电阻,阻值为R gn D .给它并联一个电阻,阻值为R gn -1解析:选D 把小量程电流表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应并联一个电阻,由并联电路特点,I g R g =(I -I g )·R ,所以R =I g I -I g R g ,每一小格变为n μA ,量程变为nI g ,则R =1n -1R g。

5.两个定值电阻R 1、R 2串联后接在输出电压U 稳定于12 V 的直流电源上,有人把一个内阻不是远大于R 1、R 2的电压表接在R 1两端,如图1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为8 V ,如果他把此电压表改接在R 2的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将( )图1A .小于4 VB .等于4 VC .大于4 V ,小于8 VD .大于或等于8 V解析:选A 并联电路的电阻小于任何一个支路的电阻,又因为串联电路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所以把电阻并联在R 2的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小于4 V ,故选A 。

6.为测某电阻R 的阻值,分别接成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电路,在甲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3 V 和3 mA ,乙电路中电表示数分别为2.9 V 和4 mA ,则待测电阻的阻值应为( )图2A .比1 000 Ω略大一些B .比1 000 Ω略小一些C .比725 Ω略大一些D .比725 Ω略小一些解析:选B 电流表示数前后变化相对较大,说明电压表的分流影响较大,应采用电流表内接的甲电路来测量电阻值,由R =UI 可得R 测=1 000 Ω,但R 测实际上是待测电阻与电流表串联之后的总电阻,所以待测电阻的阻值比1 000 Ω略小一些,B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