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合集下载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第3节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过程,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上一些植物的生殖过程,概述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3.在学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基础上,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

4.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并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选讲)。

能力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对前两节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了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

因此,在教材地位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生物的生殖”这部分知识尚处于空白阶段。

通过第19章前面2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生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其他生物生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营养繁殖的过程与实践活动2.教学难点:植物营养繁殖——扦插、嫁接的过程与实践活动教学策略1.比较分析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2.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理解植物的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3.通过实例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压条等)4.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活动,了解植物营养繁殖的过程,体会无性生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5.通过图片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和意义6.通过分组讨论,比较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复习人、鸟类、蛙类和昆虫的生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动物与人的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以及有性生殖后代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6.19.3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9.3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提高繁殖效率:利用无性生殖方式,快速繁殖植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保持优良特性: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保持植物的优良特性,如抗病性、产量高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选择性作业:请学生选择一种植物,研究其生殖方式,并制作一份研究报告,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殖方式、繁殖效果等。
2.实践性作业: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一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法,如扦插、嫁接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拓展学习,增加学生的知识深度。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区别: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植物的生殖器官:
-花:植物的生殖器官之一,包括雄蕊、雌蕊等部分,负责生殖过程。
-果实:花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结构,包含种子,是植物的繁殖结构。
-种子:植物的繁殖单位,包含胚珠和营养组织,能发芽生长成新植物。
3.植物的常见有性生殖方式:
-传粉:花粉从雄蕊传到雌蕊的过程,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关键步骤。
-受精:花粉管中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区别;2.植物常见的有性生殖方式,如花粉管的形成、受精过程等;3.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扦插、嫁接、压条等;4.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及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的第六章第二节“植物的生殖方式”,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植物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组成奠定基础。

植物的生殖教案

植物的生殖教案

植物的生殖教案一、引言植物生殖是指植物通过繁殖器官实现新个体的产生和繁衍。

了解植物的生殖过程对我们更好地护理和培育植物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植物的生殖方式、繁殖器官以及相关实验和观察方法。

二、植物的生殖方式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两个亲本植物通过配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花的有性生殖:花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重要器官。

花由花萼、花瓣、花蕊和雄蕊组成。

- 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孢子释放出来后形成蕨类植物的新个体。

- 藻类植物的有性生殖:藻类植物通过生活史的交替形式完成有性生殖。

2.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在无配子结合的情况下,由单个亲本植物产生新个体。

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有:- 茎的无性繁殖:植物的茎通过地下匍匐茎或地上匍匐茎的方式繁殖。

- 叶的无性繁殖:部分植物的叶片可以发生形成新个体的变态。

- 块茎的无性繁殖:一些植物通过块茎的方式进行繁殖。

三、植物的繁殖器官1. 有性繁殖器官- 花瓣:花的有性繁殖器官,吸引昆虫传播花粉。

- 花药:花的雄蕊部分,内含花粉,并通过传粉媒介传播。

- 雌蕊:花的雌蕊部分,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接收花粉并产生种子。

2. 无性繁殖器官- 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无性繁殖的能力,通过茎的节段或芽鳞的活动扩展新个体。

- 根:某些植物的根部可以发生无性繁殖,如地下茎或根茎。

- 叶片:有些植物的叶片具备生长和繁殖的能力,通过单叶复制或裂叶再生形成新个体。

四、实验与观察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殖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和观察:1. 观察花的结构:选择不同种类的花朵,仔细观察其花瓣、花药和雌蕊的形态特征,了解植物的有性繁殖过程。

2. 花粉传播实验:收集不同植物的花粉,通过昆虫或人工手段将花粉传播至其他植物的柱头上,观察是否能够成功结出果实。

3. 茎的无性繁殖实验:选择植物茎的具有繁殖能力的节段,进行水培或土壤培养,观察新个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生物《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物《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精选8篇)

⽣物《植物的⽣殖》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教育⼯作者,有必要进⾏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作,教学设计⼀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物《植物的⽣殖》教学设计,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植物的⽣殖》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解种⼦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结构的异同、了解裸⼦植物、被⼦植物的划分依据。

本课还安排有⼀个学⽣实验,⼀个观察与思考,⼆组讨论。

教学重点: 在于培养学⽣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学⽣实验的顺利进⾏;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个指导学⽣进⾏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动⼿、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分析: 初⼀学⽣⽣物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能⼒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法及步骤。

初⼀学⽣的思维⽐较活跃,凡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 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注意⼒吸引过来,还能极⼤的提⾼学⽣学习⽣物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内容较多,学⽣年龄⼩,⼤脑兴奋中⼼容易疲劳,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式给予刺激和加强。

教学⽬标: ⼀、知识⽬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种⼦和⽟⽶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植物⽐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植物和被⼦植物。

⼆、能⼒培养: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法,培养学⽣观察、分析思考的能⼒; 2.通过⼩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三、情感教育: 1.参与收集种⼦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植物和被⼦植物,认同绿⾊植物与⼈类⽣活的密切关系。

初中生物植物生殖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生殖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生殖教案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及生殖器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及生殖器官;
2. 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生殖器官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1. 教案、教材、教具;
2. 实验室实验道具;
3. 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及生殖器官的重要性。

2. 讲解:
(1)植物的有性生殖: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花的结构和花的授粉过程。

(2)植物的无性生殖:介绍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如分株、球茎等。

3. 实验:
让学生实地观察实验材料,并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殖的过程。

4. 演示:
通过PPT演示,加深学生对植物生殖方式及生殖器官的理解。

5. 练习: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或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七、拓展:
鼓励学生观察和收集更多植物生殖的信息,并进行拓展学习。

八、教学总结:
对本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生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学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十九章《第3节植物的生殖方式》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十九章《第3节植物的生殖方式》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片茂盛的森林,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殖方式的奥秘。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生殖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植物的生殖方式。首先,我让学生观察一些植物的图片,如草莓、马铃薯和香蕉等,让学生分辨它们的生殖方式。然后,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但对于不同植物的生殖方式优缺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了各种植物生殖方式的优缺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
3.了解植物的生殖结构和生殖过程,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植物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生殖方式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模拟植物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殖方式的优缺点。
3.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份关于植物生殖方式的手抄报,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能够区分各种植物的生殖方式。
2.掌握不同植物生殖方式的优缺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植物的生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植物的生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植物的生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了解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明确花粉和花器官在其中的作用;•了解植物无性生殖的表现形式,包括地下茎、根茎、冠芽和植株分蘖等;•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和无性生殖表现形式;•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确花粉和花器官在有性生殖中的作用。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和观察。

4.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植物的生殖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殖和人的生殖有何不同之处。

(二)讲授(20分钟)•第一部分:有性生殖–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的雄花和雌花。

并介绍花粉和花器官的基本概念。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花粉和花器官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明确授粉和受精的区别。

–教师讲解授粉和受精的具体流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部分:无性生殖–教师介绍植物的无性生殖表现形式,包括地下茎、根茎、冠芽和植株分蘖等。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植物无性生殖的具体过程和表现形式。

(三)实验和观察(4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实验和观察。

实验内容包括:•制作玉米粉模型观察授粉和受精的过程;•观察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明确花粉和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和形态;•观察不同植物的无性生殖表现形式,了解植物无性生殖的具体过程和特点。

(四)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关键点,并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保护意识。

5. 板书内容(1)有性生殖•花粉和花器官的基本概念;•授粉和受精的区别;•授粉和受精的具体流程。

(2)无性生殖•地下茎、根茎、冠芽和植株分蘖等表现形式;•无性生殖的具体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花粉和花器官的讲解可能比较枯燥,对于让学生理解有性生殖的具体流程,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中植物的生殖教案

初中植物的生殖教案

初中植物的生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能够区分和解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过程。

3. 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4. 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过程。

2. 举例说明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1. 区分和解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过程。

2. 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植物材料,如种子、植物的根、茎、叶等。

2. 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和解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学生他们对植物的生殖方式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和产生新个体的。

二、新课(15分钟)1. 介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新个体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无性生殖是指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新个体与母体基本相同,遗传多样性较小。

2. 解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

有性生殖的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植物通过开花吸引传粉者,如昆虫或鸟类,将花粉从雄蕊传到雌蕊上,经过受精后,形成种子,种子再发育成新个体。

无性生殖的过程包括:分裂、萌芽、分株、扦插等。

植物通过这些方式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不需要经过种子形成的过程。

3. 举例说明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分裂:一些植物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如细菌和藻类。

萌芽:一些植物的茎或根可以发芽,长成新的个体,如草莓和马铃薯。

分株:一些植物可以通过分株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如竹子和韭菜。

扦插:一些植物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如柳树和月季。

三、练习和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判断该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过程,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上一些植物的生殖过程,概述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3.在学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基础上,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

4.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并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选讲)。

5.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6.体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对前两节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了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

因此,在教材地位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生物的生殖”这部分知识尚处于空白阶段。

通过第19章前面2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生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其他生物生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营养繁殖的过程与实践活动
2.教学难点:
植物营养繁殖——扦插、嫁接的过程与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1.比较分析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理解植物的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3.通过实例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压条等)
4.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活动,了解植物营养繁殖的过程,体会无性生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5.通过图片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和意义
6.通过分组讨论,比较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人、鸟类、蛙类和昆虫的生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动物与人的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以及有性生殖后代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此处采用问答法结合讲授法。

1.有性生殖: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有性生殖特点:
(1)存在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3)后代生活力较强
二、新课学习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1.鼓励学生回忆并描述植物进行种子繁殖的过程,用图片及动画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种子繁殖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植物的种子繁殖与动物的有性生殖加以比较,明确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的范畴。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植物除进行种子繁殖以外,还有其它的生殖方式吗?
2.结合图片讲述农业生产上怎样种植马铃薯的方法,引入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无性生殖:像马铃薯的块茎繁殖这样,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特点:
(1)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3)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
(4)后代生活力有下降的趋势
3.在学习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回忆并回答植物有哪些营养器官?在此基础上得出在绿色植物繁殖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营养生殖。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
营养繁殖:像甘薯的根、生姜的块茎、落地生根的叶等也能长出新的植物体
这样,绿色植物能利用其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
4.结合图片,讲述营养生殖的种类,分析人工营养生殖常用的方法。

用图片叙述利用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的过程,展现营养生殖的特点。

利用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的过程:(略)
嫁接繁殖的特点:能保持接穗母株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特性,提高抗病等能力。

营养繁殖的特点: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5.组织学生参与植物的营养生殖——利用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等活动,实现知识的运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6.用图片叙述压条的过程,并观看压条过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压条的认识。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选讲)
1.讲述另外一种植物无性生殖方式——植物的组织培养,引入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原理: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2.讲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陈述组织培养所需要的条件。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在无菌条件下,把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培养所需条件:高温灭菌的人工培养基、消毒的外植体
3.阐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与利用,体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培育优良的植物品种、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培养无病毒感染植株。

还可以将培养物保存在超低温下,实现优良品种的长期保存和长途运输。

(三)(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差异
通过对上述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概念及特点的了解,分组讨论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两者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与巩固练习
复习植物的生殖方式,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有性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性生殖一般是具有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过程
B.有性生殖后代有更强的生活力
C.有性生殖后代变异性更强
D.有性生殖是由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反映了哪种生殖方式()
A.有性生殖
B.嫁接
C.扦插
D.压条
3.欲使一株菊花上开出几种颜色的花,应采用的方法是()
A.扦插
B.分根
C.嫁接
D.压条
4.有关植物的营养繁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B.可以实现快速繁殖
C.子代生活力可能会逐年下降
D.嫁接后的植株同时具有砧木和接穗的特性,因此不属于无性繁殖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