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文言文分析
《狼》知识点

《狼》知识点
《狼》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其作品集《聊斋志异》。
以下是关于这篇作品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文学常识:
-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异”的意思是记录奇异的事。
2. 原文内容:描述了屠户与两只狼的斗争过程。
起初,屠户遇到两只紧跟其后的狼。
当屠户试图通过投掷骨头来摆脱它们时,一只狼停下来吃肉,而另一只继续跟随。
最后,屠户利用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杀死了两只狼。
3. 课文分析:
- 本文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先叙述故事,再通过论点明主题: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类的对手,终会被人类的勇敢和智慧战胜。
-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 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地展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阴险狡猾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屠户从心存侥幸到奋起自卫的心理变化。
4. 语言特点:课文语言简练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蒲松龄通过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描绘了人物与狼之间的斗争,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共鸣。
《狼》对比文言文翻译

原文(文言文):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现代汉语):
狼虽然狡猾,但最终还是被杀死了两只,禽兽之间的变化和欺诈有多少呢?只是让人更加发笑而已。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差异:
1. 词汇差异: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黠”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通常用“狡猾”来代替。
此外,“禽兽”在文言文中指的是动物,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指人。
2. 句式差异:文言文的句式较为复杂,往往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现代汉语则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原文中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在译文中改为“禽兽之间的变化和欺诈有多少呢?”,句式更加简洁。
3. 修辞手法差异: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排比等,而现代汉语则相对较少。
例如原文中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通过对比狼的狡猾和最终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狼的讽刺和嘲笑。
4. 语言风格差异: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典雅、含蓄,而现代汉语则更加直白、通俗易懂。
例如原文中的“止增笑耳”,在译文中改为“只是让人更加发笑而已”,更加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 语境差异:文言文的语境较为狭窄,往往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而现代汉语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例如原文中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在译文中改为“禽兽之间的变化和欺诈有多少呢?”,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狼》原文的文言文翻译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寓言故事,以及古代文学的魅力。
《狼》蒲松龄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

《狼》蒲松龄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一狼径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
②少.时:古今异义,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今异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古今异义,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古今异义,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古今异义,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狼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

狼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狼,又名狼藉,乃食肉兽也。
形似犬而大者,毛色多为灰黑,有时亦有白色者。
其身姿矫健,奔跑迅疾,善于捕猎,乃山林之中之王者也。
狼之性情凶猛,喜欢独行独猎,不善与人为伴。
然而,狼亦有家族之情,善于团结合作,以便更好地捕猎。
狼之生活多在山林之间,夜间出没,白昼隐匿。
其生活之地,多在洞穴之中,以便藏身避敌。
狼之食物以野兽为主,亦有时捕食家畜,故常被人所忌惮。
然狼亦有利于生态平衡,能够控制野兽数量,保护森林之生态环境。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所体现。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曾有“狼心狗肺”之称,形容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而在《西游记》中,狼魔王更是凶恶至极,为祸人间。
然而,在古代诗词中,狼之形象亦有所赞美。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中所描绘的狼,正是一幅生动的山林之景。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比喻人之品行。
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成语,皆源自狼之形象。
狼之形象亦常被用以比喻人之野心勃勃,凶猛无情。
然而,狼亦有其忠诚、勇敢之一面,故不可一概而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之形象常被用以描绘山林之景,表现出大自然之壮美。
如《庐山谣》中有“狼藉庐山秋”之句,描绘了庐山之秋景。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其中有“狼烟大市”之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林之景。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比喻人之品行。
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成语,皆源自狼之形象。
狼之形象亦常被用以比喻人之野心勃勃,凶猛无情。
然而,狼亦有其忠诚、勇敢之一面,故不可一概而论。
狼之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描绘山林之景,表现出大自然之壮美。
如《庐山谣》中有“狼藉庐山秋”之句,描绘了庐山之秋景。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其中有“狼烟大市”之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林之景。
总之,狼乃食肉兽也,形似犬而大者,性情凶猛,善于捕猎,乃山林之中之王者也。
狼文言文翻译赏析

《狼》一文,出自明代文学家蒲松龄之手,原文以文言文撰写,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本文将对该文进行翻译赏析,以飨读者。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虽然狡猾,但最终却瞬间被杀死了两只,禽兽之间的欺诈变化又能有多少呢?这不过是增加了笑料罢了。
赏析:一、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特色《狼》一文采用文言文撰写,具有典型的文言文特色。
如“狼亦黠矣”中的“亦”字,表示强调,强调狼的狡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之”字,用于连接主谓,表示所属关系;“止增笑耳”中的“耳”字,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增强语气。
2. 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韵味。
以下是对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赏析:(1)“狼亦黠矣”:这里的“黠”字,翻译为“狡猾”较为贴切。
译文中的“亦”字,表示强调,强调狼的狡猾。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的“之”字,用于连接主谓,表示所属关系。
译文中的“之”字,翻译为“的”,使句子更加通顺。
同时,“几何哉”表示疑问,译文中的“又能有多少呢?”符合原文的语气。
(3)“止增笑耳”:这里的“耳”字,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增强语气。
译文中的“罢了”字,表示语气,使句子更加生动。
二、寓意赏析《狼》一文通过讲述狼被杀的故事,寓意深刻。
以下是文中寓意赏析:1. 反映人性文中狼的狡猾,暗喻了人性的复杂。
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迷失自己,陷入欺诈的泥潭。
狼被杀的故事,警示人们要警惕内心的狡猾,坚守道德底线。
2. 强调正义狼被杀的故事,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狼的狡猾,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这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 勉励勤奋狼被杀的过程,充满了惊险和紧张。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总之,《狼》一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充满寓意的故事。
通过对原文的翻译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文言文解析:《狼》

【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⑵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知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词语积累①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屠惧,投以骨(惧,害怕。
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场主积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
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
暇,空间)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只增笑耳(罢了)②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③词类活用名词修饰动词: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毙之”即“使之毙”。
④一词多义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⑤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狼》蒲松龄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默写、阅读

《狼》蒲松龄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一狼径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
②少.时:古今异义,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今异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古今异义,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古今异义,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古今异义,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文言文《狼》鉴赏-《狼》译文及解说

文言文《狼》鉴赏-《狼》译文及解说《狼》是由蒲松龄所创作的,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狼》文言文解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狼》清代: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