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按照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是《资本论》三卷本中的第一部分,涵盖了一些基本概念、价值规律、商品及货币的分析等内容。

这是一个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起点。

首先,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使我能够看到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他清楚地指出,资本的积累对劳动者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剥削使社会分裂和不平等日益加剧。

通过马克思的论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商品的真正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马克思把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通过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的劳动时间和社会关系。

这使我明白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过程,而这种交换是建立在商品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认识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实中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马克思将货币视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和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通过对货币的研究,我明白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工具,更是资本家实现剥削和剩余价值的手段。

通过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我认识到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我对货币运行机制和货币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篇一: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所想表达的观点的。

而在所有章节中,惟有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能有形象而又不令人迷惑地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时代前进中所启到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选择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作为自己的议题,籍此来论述一些我对于《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的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吗?这是我在迷惑中读完前24章的疑问。

直到最后,我找到了自己所想知晓的答案:《资本论》的第一卷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它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不断深入,扩张与殖民渐渐成为各国争相付诸行动的焦点。

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美洲大陆,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批大批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这片热土,为实现一个个发财梦而辛勤劳作。

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踏上这块大陆,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主导的世界。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法生存的关键。

所有的移民都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土地,他们来自欧洲,深知资本家剥削他们的丑陋本性。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新大陆的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没有哪一个个体能主宰一方的就业率的高低与工业体系的发展。

《资本论》里有段很有说服力的引用,威克菲尔德说:“如果把资本以相等的份额分给社会的所有成员,那就没有人想要积累对于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了。

美洲新殖民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

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望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

”因此,只要新大陆的劳动者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就能为自己积累。

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积累,只要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还没有被消灭。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1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

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

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

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

(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

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

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

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

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

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

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著作。

它的出版对世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经济学百科全书”。

读完《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他还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此外,他还对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规律和扩张规律。

这些理论使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资本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孕育着自身的灭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本书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概念和其内在的矛盾,并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过程的揭示,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经历,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就此与大家分享。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理论。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

马克思通过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出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

作为一种价值媒介和流通手段的货币,成为交换商品的普遍等价物,为空间化的劳动提供了一种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也是对剥削关系的实现和强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不再是简单的等价物,而是“资本的单纯表现形式”。

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自增值的价值。

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并将其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成是通过资本家占有和支配雇佣劳动的过程,即剥削工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剖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剥削获得利润。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这种矛盾表现在剩余价值与再生产之间的冲突,即能否实现剩余价值的再投资和扩大生产。

如果剩余价值不能得到再度投资,就会出现过剩的商品和失业的工人,引发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资本、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旧一切生产方式破产的基础,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方向,呼吁劳动者以公有化生产资料,取消私人占有,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再分配。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
——关于劳动价值量
一、阅读内容概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世界最普遍最普通的物质——商品出发,首先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它代表了财富。

商品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那么商品交换总是存在着一个比例,这个比例有什么确定?是一个不是使用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为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也就是说使用价值表现的是交换的结果,而非本质。

既然与使用价值无关,就可以把使用价值抽去,这是商品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于是马克思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即人类无差异劳动的结晶。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差不多就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二、疑惑和思考
马克思说了这么一句话: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小麦的例子: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也就是说,丰收年8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与歉收年4蒲式耳小麦相同。

我们再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可以得出,丰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歉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半。

也就是说,生产1蒲式耳小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自然原因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了。

参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它的改变无非可能出于两种: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的改变或者是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的改变。

显然不可能出于后者。

因此生产小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改变是由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的变化。

我的第一个困惑在于究竟什么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丰收和歉收哪个算是正常?还是说都正常?从上面的分析知道,如果丰收或者歉收其中一个代表正常生产条件,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是一个不随收成改变的值,那么上面的分析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们只能说,丰收和歉收的情况都属于正常生产条件。

这样一来,就应该认为是“现有的”造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改变,即丰收年的当年现有的生产条件与歉收年当年的生产条件是不同的。

这符合我们一般的认识。

但是,“现有的”的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语,很难界定其范围。

到当前这一刻为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比如现在的时刻是今年底,今年是丰收年,去年是歉收年,那么“现有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可以发现,起点选取不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有影响的。

怎么取起点是一个不好说的问题,因为生产小麦的这个例子本身不太好。

土地不同于机器,它受到气候、气温、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
不稳定的。

而对于机器来说,基本不受外界影响。

因此,对于机器来说,“现有的”就可以指当前机器的生产条件,它的生产是稳定的、可预测的。

像土地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强就不好确定现有的生产条件。

但是上面对于土地“现有的”生产条件的分析并不是无用的,从中可以看到,当在比较基于不稳定的生产条件(如土地)在不同情况下产出的劳动品价值量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取的时间跨度应该一致,即今年的生产条件与去年的生产条件作比较,而不是与今年加去年两年的平均生产条件甚至更多年数的作比较,不能任意扩大劳动产品的生产条件所取的时间段。

回过头来看我之前的困惑,现在清楚多了。

“现有的”已作讨论,再来看“正常的”。

直观上“正常的”很容易给人自然条件等适宜生产、没有灾害的感觉,通过上面的分析,“正常的”更确切的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比如工人正确使用机器、没有消极怠工、原料充足、保证机器正常运行等等。

接下去谈谈我的第二个困惑,还是跟刚才小麦的例子有关。

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生产力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力变化而变化。

在上文也提到过劳动生产力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自然因素。

在小麦的这个例子中,改变劳动生产力的正是自然条件。

如果自然条件相同,就不存在丰收年与歉收年的差别了。

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小麦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了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即价值量的变化。

把上面的关系简化一下,就是自然条件变化导致价值量变化。

这句话显然与马克思的理论矛盾。

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也就是说,影响价值量的应该只能是无差异的人类劳动。

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劳动量没有改变,而自然条件改变了,结果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也改变了。

这与价值量的定义相违背。

马克思举的这个例子似乎与自己的理论矛盾了。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也确实有文章以类似的例子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包括自然在内的其他生产要素也影响价值量。

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仔细一想,如果其他要素也影响价值量,这里的价值量就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价格概念。

价格与价值是不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促使我们再把目光放回马克思的理论。

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变化了,但是丰收年和歉收年小麦的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因为产出数量的不同导致一单位小麦的价值不同。

价值总量的相等提醒我们思考:把价值总量平均到每个产出单位,然后再去验证同一劳动量凝结在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是否相等,这样合理不合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里,马克思没有进行过价值总量相等单位产出的价值比较。

马克思总是把一定劳动量形成的价值作为整体来考量,建立起价值等式。

丰收、歉收年的小麦投入的劳动量相等,所以小麦的总价值相等,自然条件的改变没有影响小麦的总价值,这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从整体角度的分析表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产生矛盾。

关键在于单位商品角度的分析。

刚才分析了:从整体上看,小麦的价值量总和仍然是相等。

自然条件的改变导致了同一劳动量的产出发生变化,进而小麦的平均价值量也随之变化。

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两种小麦是否是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那么就可以看成是两种商品A和B,自然条件的改变反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即同一劳动量生产出了一定量的A 和一定量的B。

1单位A与1单位B的价值量不同,只要它们的产出不同。

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了一个马克思理论中很简单很自然的一个模型。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存在自然条件影响价值量的问题了,因为自然条件等生产要素的改变实际上改变了产品本身,不同产品具有不同价值量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把小麦看成不同的商品,这样的转化不尽合理。

因为自然条件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如果自然条件的改变会使产品改变,那么劳动生产力的其他决定要素,比如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改变,是否也会是原来的产品变成一种新的产品呢?显然,工人的熟练程度不会改变一件产品。

看成两种商品的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

两种小麦应该是一样的。

再回到:自然条件的改变导致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变化。


样一句话对于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劳动生产力的改变会导致1蒲式小麦价值量的变化。

对比上面两句话,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太过注重自然条件这个因素带来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它是怎么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

自然条件的变化首先并且直接地改变了劳动生产力,除此之外,它不产生其他直接影响。

也就是说,实际上使1蒲式耳小麦价值量变化的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

自然条件要素如同工人平均熟练程度一样,改变了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改变导致生产小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从而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改变。

自然条件等因素并没有直接在小麦身上增添或者减少价值,而是通过劳动生产力这个媒介发挥作用。

价值量还是由劳动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可见,自然条件的这个问题最终仍然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决。

三、小结
总体说来,《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对我很有启发,尤其是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增加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些是课堂上所不能体悟到的。

马克思的理论应当说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这正是当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理论,静态的理论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

对于一些质疑马克思的理论的观点,要谨慎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运用马克思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