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3篇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1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1、经典阐释法;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作者介绍→词体介绍→字词释音、释义→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课堂小结→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
(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
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书香门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满父母呵护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经济困顿颠沛流离家庭生活也很不幸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气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意境与诗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一剪梅》中的意象和用词;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诗歌的主题,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如:“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所期待。
Step 2 了解作者与背景(10分钟)介绍《一剪梅》的作者李清照,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同时,简要介绍宋代女词人和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于《一剪梅》更有认同感。
Step 3 阅读诗歌及解析(20分钟)1.让学生自行阅读《一剪梅》这首诗,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格律。
2.分析《一剪梅》的诗意: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的哀愁,通过梅花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Step 4 诗歌欣赏(15分钟)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和图像对于诗意的补充和渲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学习欣赏(25分钟)分小组进行学习欣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使用相应的音乐和图像制作一个小视频,将诗歌的意境和诗意通过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一剪梅》这首诗及其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音乐和图像的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意。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三)写一写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
(高考小作文训练)四、分析鉴赏(一)品一品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
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
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 * 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 * 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二)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

在每次课堂或小组讨论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优点和不
足,提供改进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
0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互动交流
03
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间
的学习和进步。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智慧
1 2 3
深入解读文本 通过对《一剪梅》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词 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 果。
关注学生需求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对比阅读
将《一剪梅》与其他表达相思之情的 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长相 思》、李商隐的《无题》等,体会不 同作者表达相思之情的异同。
仿写练习
选取一种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如柳、 月、雁等),仿照《一剪梅》的句式和 韵脚,写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小诗。
04 学生活动设计
《一剪梅》教案三篇

《一剪梅》教案三篇《一剪梅》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浙江常山一中邱筱蓉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
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
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
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品:
音韵美藕残簟秋花飘水流语言:清丽典雅意境美上寂寞生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闲愁
盼下
锦书眉头
望上
团圆心头
相思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