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投影:

西方中国婚育年龄

婚姻稳定程度

学生分四组完成这张表格,每一组在完成一个空格的同时,也要讲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二、中外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

【讲解】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生育年龄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早,婚姻相对西方来说也要稳定,这些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通过同学们进一步的挖掘,我们也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造成婚育年龄、婚姻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小的计算题,计算一下你自己的婚育年龄大概是几岁左右。

(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发言)

【讲解】很高兴看到大家的答案,如果是国家计生委主任看到这个答案的话,我估计他不会再为计划生育担心了(学生笑)虽然大家的答案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基本相同,大家基本上将这个年龄定在24岁以后,有很多人还将这个年龄划到了28岁以后,从婚育年龄上看,你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学生又笑)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呢?(提问部份学生)(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求学、事业、不想过早有家庭的压力等。

【过渡】在这里,我已经看到我们同学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文化也正在悄然的经历一场变革,这也正印证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接下来,我们就来将中国的古代文化与你们现在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作一个比较,看看这两种文化对我们国家的人口究竟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板书】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资料分析】投影“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看出当时婚姻所具有的特点吗?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这一特点对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回答)当时的结婚年龄比较早,十七岁就已经结婚了。当时人口少,人均寿命短,劳动力不足。在当时,早婚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加。

【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第十六条有关内容。

【思考】婚姻法里提到的“晚婚”和“计划生育”内容,对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学生回答)略

【思考】从孔雀东南飞到我国的婚姻法,我国的婚育年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我国的婚育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活动】填表比较中国文化对我国人口其它方面影响的古今变化。

古代现代

婚姻观

生育观

择业观

居住观

【承转】我们再来看“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

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这段文字里面,我们看到,焦仲卿的母亲要休刘兰芝是说“此妇无礼节”,我想问一下,刘兰芝在哪里失了礼节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原因是刘兰芝没有生育,而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失了礼节。

【讲解】对,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现在我们看屏幕。投影:《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从这则材料里,我们看到刘兰芝在当时没有生育,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的确是失了礼节。但是看看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观念吗?我们当前又是怎样一种生育观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活动】

逐渐革除的陋习 发扬光大的文化

积极意义

婚俗制度 生育特点 职业选择 迁移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3.8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北半壁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黑河

腾冲

国土57% 人口 5.6%

国土43% 人口94.4% 南海诸岛

胡焕庸线示意图

材料三: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试举例说明。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点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材料说明了”,不要离开了这个要求去泛泛谈论我国人口的所有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浩瀚的海洋,其中既有优良美好需发扬光大的一面,也有迷信落后需扬弃的一面。特别是在长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大自然还显得非常渺小,形成了人口、婚育观念,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亲上加亲”等等,这些观念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口就没有限制地猛增起来。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第2题的回答,一定要结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国家政策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的区分

1、文化

2、地域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

1、中西方婚姻对人口的影响

2、中西方宗教对人口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1、古今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文化是发展的

3、对文化的态度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

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 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知识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

高中地理锋面系统与天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锋面系统与天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1)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四课时。 (2)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说明锋面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的影响。为学气候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类型 ②阅读简易天气图,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图 ③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锋的特点,画出示意图(冷锋、暖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②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体会地理学的实用性。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冷暖锋的形成及天气特点 理由: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2)难点: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 理由: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虽然此节内容贴近生活,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大气冷而重下沉、暖而轻上升”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要理解概念本质。高一年级的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差,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比较难理解。教师应该通过动画演示等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加形象的画面。 应对方案: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亲历天气系统对天气影响,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采用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2、学法: (1)自主探究的学习法 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预习,自我总结,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2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在设计上,始终围绕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这一理念,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实例的讲解和例子的引用上,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上也大量的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上,我觉得“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教材分析】:(1)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2)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2)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2、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3、理解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 3、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阅读古文《孔雀东南飞》,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教师在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因素; (3)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4)给学生分组 【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锋面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锋与天气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 教 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新课标要求】 1.要求 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解读,本课时承载以下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知道气团的定义,理解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和天气特点,理解冷锋暖锋以准静止锋的定义;掌握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的阴晴状况、气压状况、气温状况,掌握我国四个主要的准静止锋的分布和锋面天气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学生会运用锋面的知识分析一些天气情况。 2.解读课标 分析这两条课标,从四个动词“知道、理解、掌握、运用”把握其包含的具体要求有三个:首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关键词语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气团的特点以及锋的定义;其次,掌握锋面过境三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状况,学会结合已学知识从气温、气压以及阴晴状况等三面多角度思考;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天气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求活学活用。 【教材分析】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锋面系统又是本节《常见天气系统》中学习气旋与反气旋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锋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锋面系统的相关知识,关注天气变化。 常见天 气 系 锋 气 旋 与 反 气 旋 冷 锋 暖 锋 准 静 止 锋 理 论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高一学生还未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空间想象能力欠缺,而锋面过境对天气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在生活中对常见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对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及天气形势的发展了解不多,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习本知识点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团的概念及其性质;锋的概念及其分类。 (2)使学生通过锋面图学会判断锋的类型,学会分析锋面过镜的天气变化。 (3)能简单判断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意图的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研读案例、分组讨论等活动,归纳阅读和简单分析锋面系统图的方法,归纳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通过学习锋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技能、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正确的理论解释一些天气现象,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2)暖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锋面过境三个阶段的天气变化。 (2)冷暖锋的判别方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板图 【教法】

高中地理必修二-1.4地域文化与人口作业

地域文化与人口训练题 1、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也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读图,回答2-3题。 2、图示地区人口文化的特点是( ) ①早婚之风盛行②多育多子③人口出 生率高④婚姻关系不够稳定⑤妇女的生育 年龄小,生育时间延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3、图示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低—低—低”模式D.以上皆不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到1995年流动人口达8 000多万。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5、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在这2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据此材料,完成6-7题。 6、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C.受宗教的影响 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7、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 ) A.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 B.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C.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 D.实行“二孩”政策 根据我国1980年《婚姻法》界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男方22岁以下、女方20岁以下缔结婚姻即为早婚。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早婚的趋势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对图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 ) A.早婚年龄持续减小 B.女性早婚年龄大于男性 C.男性早婚率波动变大 D.早婚现象逐步缓解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教学设计

《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 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 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 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法 2、分组讨论作图法 3、问题探究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自用精品高一复习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一期末考试将至,我们高一地理组精心准备了这套期末复习资料,特别提供给大家!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出现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和少数发展中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定居的现象;2)国迁移:是指一个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

锋面与天气教案

第1 课时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 收集1—2 条天气谚语) 导入新课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 天的天气如何?生(据现实情况回答) 师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生(据实际情况回答)师天气现象是我 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 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 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三节常见 的天气系统” 。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课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我们首先来学习“锋与天气” 。 (板书)一、锋与天气 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 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师“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 内部的一致性;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大范(动画演示)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老师提问)师冷暖气 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能与地面垂直吗?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能平行吗? 生不能。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两侧,哪个是冷气 团,哪个是暖气团,为什么? 生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 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 师很好。谁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锋?生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 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师很好。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有什么不同呢?生暖气团的温度高、湿度 大、气压低,冷气团的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师正确。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质的气团会稳定存在吗?生不会。 师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锋面附近会造成什么样的天气呢?(动画演示)锋面 附近天气 生(合作探究)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师你看锋面降水雨区位 置主要在冷气团还是在暖气团一侧?生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陕西八大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是主菜;第四怪碗盆难分开;第五怪手帕头上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姑娘不嫁外;第八怪唱戏吼起来。其中姑娘不嫁外说明的是陕西当地婚俗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一些地域文化对人口产生影响呢?

[板书]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并完成学案导学的课前预习部分。 [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四幅图片,哪些属于文化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甲、丙、丁属于文化,乙不属于文化,因为冰山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创造的。 [总结]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高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且发展变化的节奏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学生举例说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与方法】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生: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师:对,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那些方面有影响呢? (学生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师:书写标题地域文化与人口 【点评】这种导入尽管没有新颖性,但是对于利用新课的导入去考察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掌握情况,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导入,感觉没有拖泥带水,比较自然的将内容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环节。【讲授新课1】--概念辨析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然后作以下补充: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 师:现在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 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 师: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背景与人口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2

文化背景与人口 (答题时间:20分钟) *1. 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 下列关于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 德国人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 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 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3. 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4~5题。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4. 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 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 受宗教的影响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2019最新整理-第二节“常见天气系统” 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2019最新整理-第二节“常见天气系统” 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 , 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 1 、教学应重视落实各种天气图的阅读与分析。 2 、“标准”中提及的简易天气图是指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 而不是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 3 、“标准”中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 ( 包括冷锋和暖锋 ) 、低压 ( 包括低压槽 ) 、高压 ( 包括高压脊 ), 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 , 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 , 但对其它概念 ( 如气旋反气旋 ) 未作要求。 4 、教学中还应注意 : ①应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出发 , 切忌增加知识难度 ; ②应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予以重视 , 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与分析 , 如锋面等 ; ③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 解 , 如广东地区的台风。 二、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分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锋与天气 , 主要是阐述气团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 各类型锋面天气变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学生活动是以 < 水浒传 >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 , 由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第二部分是低压 ( 气旋 ) 高压 ( 反气旋 ) 与天气 , 主要阐述低压 ( 气 旋 ) 、高压 ( 反气旋 ) 、高压脊低压槽概念 , 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 而是以活动题形式让学生根据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特点去推断其天气状况 , 教材后还附有台风寒潮两个天气案例资料。 2 、“标准”不作要求的气旋反气旋概念在教材中出现了 , 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实际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3 降水的形成知识是学习本节的基础 , 虽然初中地理有学过 , 但考虑到学生遗忘情况 , 有必要再复习一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锋面天气图判读锋面类型 , 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 ⑵能从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判读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和锋 , 并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