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背景与人口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4 地域文化与人口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中必修2地理试题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记一记填一填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4.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高出生率。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从早婚早育→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研一研1.材料: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之间。
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如下表所示。
(1)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2)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提示:(1)初婚年龄小,人口出生率就高。
(2)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反之增长快。
2.材料:我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崇尚早生多生,而当代我国婚姻法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仕轻商,安土重迁”,而现代中国“全民皆商,四海为家”,文化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
如下表归纳。
(1)和早婚早育相比,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何积极意义?(2)与多子多福相比,少生优生对人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提示:(1)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2)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积累社会财富。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练习湘教版必修

中国文化与人口(答题时间:20分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
据此回答1~2题。
1. 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2. 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庞大的人口压力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 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3.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工商者遭到统治者贬斥的原因是()A. 工商者工作时间较短B. 工商者不是财富(粮食)的创造者C. 工商者体质较弱D. 工商者道德品质较差针对“早婚早育”“早生贵子”等传统生育观对我国现代人口发展的不利影响,《婚姻法》规定了结婚的法定年龄。
据此回答4~5题。
4. 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A.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B. 劳动力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C. 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D.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5. 中国法定的婚龄是()A. 男25岁女23岁B. 男22岁女20岁C. 男20岁女18岁D. 男25岁女20岁*6. 我国《婚姻法》对初婚年龄的规定,意义在于()A. 稳定婚姻关系B. 延长生育时间C. 缩短代际更替周期D. 加大亲子年龄差距下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读图,回答7~8题。
*7. 从图中看,说明了21世纪以来,我国()A. 14岁以下人口比重在下降,但仍始终高于65岁以上人口比重B. 65岁以上人口总数在下降C. 14岁以下人口比重在上升D. 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上升,并于2030年超过14岁以下人口比重*8.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A. 社会安定及经济发展B. 卫生防疫工作做得好C. 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D. 人口迁移导致生育优化*9. 读材料一至材料四,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分层训练 冲关习题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A组基础练(建议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知识点1)下图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文化多样性指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文化多样性指数为0.469 5~0.691 4的省区有 ( D )A.赣、皖、晋、鲁B.闽、鄂、浙、内蒙古C.川、甘、黔、吉D.内蒙古、宁、辽、琼2.图中五省区文化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文化多样性的共同成因是( B )A.地形起伏大B.民族多样C.人口数量多D.气候类型多样3.(知识点1)拉丁美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是( B )A.婚俗B.宗教C.政策D.观念(知识点2)“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份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4、5题。
4.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C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6.(知识点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
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练习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2.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19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5~6题。
国家指数国家指数巴基斯4.9 肯尼亚 1.1坦哥伦比1.0尼泊尔 4.0亚韩国 3.3 菲律宾0.9委内瑞泰国 1.40.9拉5.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二、综合题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4地域文化与人口练习湘教版

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基础夯实1.20 世纪 60 年月末 , 一批批京、津、沪知识青年到达“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 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沟通与交融的地区文化有() 。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沙漠绿洲文化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答案 B分析华南妈祖文化主要散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京津地区主假如华北平原文化; 沪是江南水乡文化; 沙漠绿洲文化主要散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故 B 项正确。
2.一对拥有生育能力的夫妻自发不要孩子,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间界” , 又称之为“丁克家庭” , 即“ DINK家庭”。
“ DINK”意为“ Double Income,No Kids”。
20 世纪60— 70 年月 , 这类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
1967 年 , 美国 18~44 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发不育;1980 年 , 这个年纪组的妇女中自发不育者占6%,占所有女性的11%;1987 年 , 美国 5 名不足44 岁的已婚女性中, 就有 1 个不打算生育, 而 30 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
“丁克家庭”反应的地区文化特色是() 。
A. 传统农业文化B. 现代工业文化C.现代大城市文化D. 原始文明文化答案 C分析依据资料表达可知,“丁克家庭”反应的地区文化是现代大城市文化。
3. 有关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正确的选项是 () 。
A. 初婚年纪小 , 人口的出生率低B. 初婚年纪小 , 人口的出生率高C.婚姻不稳固 , 人口的出生率高D.离婚率高 , 人口的出生率高答案 B分析初婚年纪越小, 人口出生率越高; 婚姻不稳固 , 离婚率高 , 一般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4. 以下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均匀生育儿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向连续下去, 最可能出现的是 () 。
A. 人口素质降落B. 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 劳动力成本降落答案 B分析图中反应该地区育龄妇女均匀生育儿女数不停减少, 可能是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
2019年精选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
![2019年精选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e6b16283c4bb4cf7ecd19f.png)
2019年精选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下列地理事物与其环境不匹配的是( )A、黄土高原——窑洞B、广东——“骑楼”C、云贵高原——吊脚竹楼D、东北平原——蒙古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表”。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两省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滞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并已完成下表中部分内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的特点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下列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明确指示性的是( )①梯田②菜系③戏曲④水电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地域文化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1.4地域文化与人口同步练测(湘教版必修2).doc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B.德国人大部分信仰佛教,所以人口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增殖2.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岀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B.宗教因素的影响C.婚姻关系不稳定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
在此期间,通过交流了解到各国运动员的家庭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据此回答5~ 6题。
5.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而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育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造成的D.饮食结构不同6.运动员中,有许多是加入他国国籍的,例如乒乓球女子团体赛银牌得主新加坡队的两名运动员都是华人。
对这种人口迁移解释最可能的是()A.他国自然条件优越B.受婚姻家庭影响C.受政治因素影响D.他国经济水平高,或在他国有更多的发展机遇7.下列能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高④离婚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丁克”家庭,也称自愿不生育家庭,其含义是“双份收入,不要孩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精讲优练课型) 课时检测区 基础达标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检测区·基础达标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的大小成正比关系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解析】选C。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物质、非物质方面都存有差异;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2.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C。
初婚年龄大,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推后,生育时间缩短,亲子年龄间距扩大,降低了出生率;离婚率高,再婚现象增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3.下列属于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是( )①婚俗②宗教③职业选择④人口流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A。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在国外,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4.有关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大B.当代中国,适当的晚婚晚育已基本成为一种婚育时尚C.不同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变化不大D.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婚姻地域的选择范围上【解析】选B。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小;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职业的选择上,还表现在生育观念上;但在当代中国,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当的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5.韩非子在《五蠹》篇中道:“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背景与人口
(答题时间:20分钟)
*1. 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 下列关于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 德国人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 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 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3. 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4~5题。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
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
“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4. 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 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 受宗教的影响
D. 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5. 下列城市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
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④上海规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6~8题。
①俄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 000卢布。
②宋代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代,由(印度)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婚姻法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
*6. 从各国政府关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制定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的亲子年龄差距最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
比2007年推迟约为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双选)()
A.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 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 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注: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
(1)世界新增人口至少________%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新增人口约是北美的________倍。
(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而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请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 A 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也就是物质文化方面,故①错误;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②正确;地域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③错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④正确。
2.D 解析:本题从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出发,考查多方面的知识。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婚育观念也不尽相同,如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发达国家晚婚和不婚现象司空见惯,所以A项说法错误。
德国人多信仰基督教,人口增长率很低,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所以B项说法错误。
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这种状况一般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所以C项说法错误。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3. C 解析:婚姻关系稳定,出生率较高;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人口出生率较高;初婚年龄大,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推后,生育时间缩短,亲子年龄间距扩大,降低了出生率;离婚率高,再婚现象增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故C正确。
4.A 解析:“421”家庭的形成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
5.D 解析: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和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符合持续性原则,但不能遏制“421”家庭的形成;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则会进一步增加“421”家庭的数量;④上海规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生率,从而遏制“421”家庭形成。
6.A 解析: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俄罗斯政府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低,即妇女生育率低;宋代鼓励早婚,加上没有相应的节育政策,导致妇女生育率高;(日本)“人口快速增长”说明当时妇女的生育率较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说明妇女的生育率较高。
7.B 解析:宋朝的法定婚龄很小,将导致亲子年龄差距小。
8.A 解析:俄罗斯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长期偏低,导致老龄化严重。
9. (1)AB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解析:(1)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2)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加大亲子年龄差距,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据图可判断离婚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离婚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10.(1)64.8 5.26
(2)欧洲: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思想观念,离婚率高。
亚洲: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离婚率低。
解析:(1)考查计算能力。
先把每个洲的新增人口计算出来,然后用亚洲的新增人口数除以各洲新增人口数累加起来的和,即可得出亚洲新增人口占世界新增人口的百分比。
亚洲新增人口约为0.699 77亿,世界新增总人口为1.080 64亿,计算出亚洲新增人口占世界的64.8%。
拉丁美洲新增人口0.114 18亿,北美新增人口仅0.021 7亿,可计算出拉美新增人口约是北美的5.26倍。
(2)地域文化主要从婚育观念、婚姻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