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重点难点】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自主预习】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现象。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于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就很大。
2、在许多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这显然可以降低。
3、在许多西方国家,不够稳定。
较高,较多。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4、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被逐渐革除,代表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课堂练习】1.下列能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高④离婚率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 B.劳动力增值能增加家庭财富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4.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D.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阶段5.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
地域文化与人口PPT精品课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 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 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
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 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塞 翁 失 马 焉 知 非 福
B、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
A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 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 排斥与斗争。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 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 的事物是没有的。
1、为什么“他们的理 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 2、我们应如何对待现 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 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 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国时,赵人公孙龙善辩。据说,他有一次骑马 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 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地域文化与人口》 讲义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一、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它是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承、民族构成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
比如,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
东北地区的豪爽热情,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西南地区的多彩民族风情,还有西北地区的粗犷豪放,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鲜明体现。
二、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人口1、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在一些传统的地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
人们认为子女众多可以带来家族的繁荣和延续,因此倾向于生育较多的子女。
而在另一些较为现代和开放的地域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对生育的数量和时间会有更理性的规划,从而导致较低的出生率。
2、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地域文化中的医疗观念和养生习俗也会对人口死亡率产生影响。
在某些地区,人们注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而在一些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健康意识淡薄的地区,死亡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3、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迁移决策。
比如,一个习惯了慢节奏生活、注重家庭团聚的人,可能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到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的大都市。
相反,那些追求创新和发展机会、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的人,更有可能跨越地域的限制,去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4、对人口素质的影响地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和重视程度对人口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在一些重视教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人们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而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人口特点1、农耕文化地区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注重家族和邻里关系的维系。
由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多生育子女以增加劳动力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稿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稿导言地域文化与人口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地域文化即指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和特征,而人口指的是该地区的居民总数及其组成结构。
地域文化与人口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人口的迁徙和分布产生影响,而人口变化又会对地域文化产生影响和塑造。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该主题进行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所孕育和具有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特征。
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时间共同生活的结果,它包括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地域文化既是一个地区内居民的精神寄托,又是地区内居民行为方式的准则和约束。
二、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相互关系地域文化与人口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塑造的关系。
首先,人口的迁徙和分布会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不同地域的人口因为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而有着不同的人口迁徙和分布特点,这些特点会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可能会发生融合和变化,从而影响到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发展。
其次,地域文化对人口的迁徙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会影响人口的流动方向和规模。
有些地区因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结构。
同时,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居住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塑造了人口的特点和行为模式。
三、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地域文化对人口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会影响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地区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
这些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会影响到人口的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家庭关系等方面。
第四节_地域文化与人口

具有什么特点吗?
2、为什么那个时候,结婚的年龄这么早呢? 这么早对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相亲达人 经典囧人语录
1、30岁之前是受骗的年龄,30岁之后是打折的年龄。 2、节目之后,我的交友标准还略有提高。时间过了三个月, 我的标准也进步了,这就叫与时俱进。
首都,都柏林(Dublin),主要商业区在南岸,主街奥康纳街宽达50米,为 欧洲最宽大最宏伟的街道之一。
导 航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
初去婚年龄的大小
婚姻的稳定程度
在美国,离婚率快速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 90%以上的已婚夫妇能将他们的婚姻维持到10年 以上,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下降到不 足50%。
法国短命的婚姻,据统计1991年到2001年的10 年间,婚姻维持不到3年的离婚数字上升45%, 占到了2001年结婚夫妇的10.5%。
导 航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
初去婚年龄的大小
婚姻的稳定程度
2、宗教:
结合回答,填写下表。
影响
现象
出生率
文化差异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导 航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婚俗制度:早婚早育 2、生育去 观念:多育多子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导 航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婚俗制度:早婚早育
2、生育去 观念:多育多子
封建社会,“多子多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
导 航 导入新课
去
思考
材料: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 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 愿意早要孩子,也是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2016邓地域文化与人口

总结
婚姻 人口 宗教 外 国 文 化 生 育 地域 文化 中 国 文 化 职业选择 人口迁移
人口
下图表示两类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发展中 国 发达 国家,B国属于_______ 1.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 现代 型,B类国家中人口再生产 家。A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 韩国 古巴 已进入“现代型”的有亚洲的_________ ;拉丁美洲的 _____等。 人口老龄化 ; 2. 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3. 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图 因人口的老龄化导致死亡率回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也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了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 因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 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值。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 1983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男轻女指数”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 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重男轻女指数”的高低与当地地域文化无关
高三地理《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湘教版

报告说,阿人口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 下 降。据统计,阿人口年出生率已从60年代的3.4%下降 到目前的2.5%。1999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只生了2.66 个孩子,而1970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7.9个孩子。
40亿
12
30亿 13
间。
20亿
14
2. 分 10亿 30
析1830年以来世1800 100 界人口的增长趋 1830 1930 1960 1974 1987 1999(年)
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J”
活动 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思考:
下列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在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并不存在,因而马尔萨 斯人口学说荒谬至极,毫无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 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情况下,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 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 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容量的特点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最主要) 科技发展水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平
1992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 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别计算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 口密度。
1. 我国最多可承载多少人口? 2. 试分析我国东部、西部地区以及 南方、北方地区,它们的环境人口承载力各有 什么特点?
阅读表格:我国各地区的土地
活动 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和人口(23张ppt)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Ⅰ
婚育
Ⅱ
职业 选择
Ⅲ
人口 流动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婚俗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答案:A 2.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A.陕北民歌 B.农田 C.山东蓬莱常出现的海市蜃楼 D.奥运会 答案:C
自由恋爱
尚
Ⅰ、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奉行比较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Ⅱ、伊斯兰教却允许多妻制的存在
Ⅲ、某些宗教职业者(如天主教的神甫、修女,中国佛教的僧尼 和喇嘛等)终身不婚
Ⅳ、某些宗教禁止本教教徒与异教徒结婚
Ⅴ、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习俗,一个24岁的 新郎应娶一个8岁的幼女,30岁的男子应娶一个12岁的少女。
3.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
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②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③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④只生一个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安土重迁
C.逐水而迁
D.四海为家
答案:C
5.“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 )
虑得极为周密,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久而久之,晚婚成为爱尔兰人的风俗。
英国: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可以提出离婚,如果双方都提出离婚,则不准离婚。 匈牙利:对独身收身税,劳动人口不足是该国的一大烦恼事,因此对结婚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