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4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1.4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我国离婚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婚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离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PPT
学法指导
二、说明下列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2、离婚率
三、我国古代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而现代则是“只生一个”分析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四、材料一: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为0.6岁。
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四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学习难点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预习案】
1.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总和,
2.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主要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一、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域人口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 不同地域人口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各地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人口的特点。

2.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各地域人口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各地域人口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观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不同地域人口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人口状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化特点与人口状况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编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地区文化特点和人口状况的小论文。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论文成果和观点。

六、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域人口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九、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 不同地域人口的特点。

十、教学过程:第六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各地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编号:NO.7 编制时间:2011年3月6日教案书写人: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相关内容;参考资料和地图册,结合多媒体信息,完成导学案。

2、用彩色笔,把重点、难点和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研讨、展示准备,同时要认真思考,善于提问和总结【教学目标】1、了解的基础上区分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在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预习案】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的特定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2、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婚姻制度对于出生率有较大影响,例如、等。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人口增殖。

3、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如下变化:(1)从到;(2)从到;(3)从“”到“”;(4)从安土重迁到“”。

【探究案】探究一:理解并掌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并辨析以下哪些属于文化范畴:黄山云海、布达拉宫、京剧、未成年人保护法。

探究二:从文化的概念当中可以知道,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物质文化,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精神文化?探究三: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载入我国宪法。

从生育的角度来谈一谈从过去到现在,人们的初婚年龄、生育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堂检测】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案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难点:①外国文化与人口;②中国文化与人口。

推介的教学方法是实例讲解与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然后作以下补充: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中美洲为玛雅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一)外国文化与人口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询或查阅报刊、书籍等,查找不同国家(包括爱尔兰)和地区有关婚姻、宗教等地域文化资料,上课时,将查得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并让学生用这些实例来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之后,教师将自己了解的实例给学生讲解,以丰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在世界地图上找到爱尔兰,了解该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人口状况”。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理解中国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总古今相关实例,选派代表发言,让他们用大量实例来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并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课外活动:1.收集资料,探究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2.到青岛市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妇女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发展的相关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4 地域文化与人口3-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4 地域文化与人口3-湘教版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建议是“收集资料,收集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化背景与人口,二是中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和拓展。

教材开始就给出了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地域文化的形成。

随后从婚姻和宗教两个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最后介绍了中国文化与人口,从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并分析产生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文化背景与人口。

2.中国的文化与人口。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文化方面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

尤其是学生对国内国外文化了解不深,很难从文化角度去分析人口,故在课堂中应补充一些关于文化的常识性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分析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乡土地理”让学生亲近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4 地域文化与人口4-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4 地域文化与人口4-湘教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

2.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3.理解中国古今文化对人口影响的不同,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使学生学会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提升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比较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不同,及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时间的演进纵向比较地理事物,提升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料搜集,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身边五世同堂大家庭传统观念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革新,激发学生对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地域文化与人口进行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并探究原因。

教学过程:
板书: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设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素质的概念(2)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2)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德育目标明确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并付诸行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对生产和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具体分析,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人口数量与环境》一节里,我们了解到:环境恶化与人口数量的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多少并非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人口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1.4《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板书)1.人口素质的概念(板书)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

2.人口身体素质(板书)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素质的好坏,一方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板书)1.社会环境因素(板书)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高一地理教案1.4地域文化与人口

高一地理教案1.4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区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地区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一、文化和地区文化1.文化:人类在①______________ 过程中所创建的②____________ 和精神财产的总和。

b5E2RGbCAP2.地区文化:在必定地区③__________ 形成的④ ____________现象。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1.对人口发展影响较大的文化差别主假如⑤______和⑥ ______。

2.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纪a.发展中国家:⑦______→妇女生育年纪提早→生育时间⑧______→亲子年纪差距缩短→⑨ ______人口增添。

p1EanqFDPwb.发达国家:晚婚以致不婚不育→⑩______人口的出生率。

(2> 婚姻稳固程度:很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固,错误! __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许多,会致使错误! ______________。

DXDiTa9E3d3.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扩大权力→一般不反对错误 ! ____________→错误 ! ____出生率。

RTCrpUDGiT三、中国文化与人口古代现代对人口的影响婚育年纪早婚早育错误 ! __________减少人口错误 !__________“错误 !“只生一个好”、“男生育看法____________ ”、“不减少人口错误 ! ________女都同样”孝有三,无后为大”职业选择学而优则仕错误 ! ________从事错误 ! __________ 的人口愈来愈多婚姻的地区范围错误 !流动看法错误 ! ________错误 ! ______________,人口错误 ! ______素质、错误 ! ______素质提升基础达标练考察点 1 文化与地区文化1.以下有关文化看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文化是指人类创建的全部物质财产B.地区文化因为其发展的历史原由此拥有必定的地区性特点C.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D.只有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2.以下对于地区文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人类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财产B.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拥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C.在必定地区长期间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1 / 4D.地区文化的差别主要表此刻国家与国家之间考察点 2 文化背景与人口3.以下属于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是(>①婚俗②宗教③职业选择④人口流动A .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日,人们的婚育看法已基真同样了B.德国人崇奉基督教,人口增添率却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添,说明一个地区人口增添还遇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5PCzVD7HxAC.婚姻关系的不稳固令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多数反对人口的增殖5.婚俗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最小的是(>A .初婚年纪B .父亲母亲承办婚姻风俗C.婚姻稳固程度D.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点 3 中国文化与人口6.自古以来,有关人口问题的政策或看法,或多或少对我们现行的人口政策有着必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说教材
《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而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而凶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
通过前而几节课的学刊,学生对于人口方而的知谚{有了一定的认谚{,但是对于文化方而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

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
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
(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
外国文化与人口
(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
(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而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
(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刊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清楚体现知谚{结构,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

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己达63.8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己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

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肇占国土面积的43Y0,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 4%,而西北半砬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

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 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

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

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

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而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试举例说明。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提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而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材料说明了”,不要离开了这个要求玄泛泛谈论我国人口的所有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浩瀚的海洋,其中既有优良美好需发扬光大的一而,也有迷信落后需扬弃的一而。

特别是在长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大自然还显得非常渺小,形成了人口、婚育观念,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二,无后为大”“亲上加亲”等等,这些观念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口就没有限制地猛增起来。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对第2题的回答,一定要结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国家政策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