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

合集下载

社会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分析

社会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分析

社会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分析社会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观察和实证研究,社会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们经济决策中存在的心理偏差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实际上,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存在的风险规避偏好,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

社会行为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导致在面对风险决策时更加保守。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风险决策模型的修正,为实际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解释。

其次,社会行为经济学研究揭示了社会压力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常常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人们的合作行为是出于对他人社会评价的依赖,而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往往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存在“跟风”现象。

这表明了社会压力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为设计合理的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社会行为经济学还研究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需求。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决策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但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需求也是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实验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公平分配机制,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社会行为经济学还研究了人们的时间偏好和自我控制能力。

人们在决策中往往存在短视行为,更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即时满足,而忽视长远的利益。

社会行为经济学通过研究人们的时间偏好和自我控制能力,为设计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如,实证研究发现,通过设立强制性的储蓄计划或者提供明确的目标设定,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短视行为,实现个人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研究

行为经济学研究

行为经济学研究第一章:导论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经济学逐渐被与日俱增的关注。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只关注价格和收益,而忽视了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人类的行为动机和限制性条件,更多地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角度去研究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并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读者对行为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章: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决策、偏好、信任、合作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其中,决策是行为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旨在揭示人类决策行为的特点和局限性。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人们可以做到理性和完美信息,而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常常会受到一系列认知偏差的影响,并无法完全利用可得信息,比如过分自信和缺乏实现可靠性等。

偏好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的决策并不只受收益的影响,而是同时受到情感、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也有时会对风险偏好和时间偏好做出错误的判断。

信任和合作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行为,也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和对合作的决策主要是受到动机和结构的影响。

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利益结构和反应时在信任和合作方面作出不同的决策。

第三章: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实验方法和数据挖掘等统计工具有着重要的依赖。

当然,这些工具只是支撑,行为经济学还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方法,如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维度。

实验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和野外实验。

基础实验是指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由实验者规定决策规则和结果标准,以达到准确地记录实验中被试行为的目的。

野外实验是指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并可以对真实决策行为进行分析。

数据挖掘则是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大量数据的方法,从中发现和分析出大量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数据挖掘技术需要大数据量以及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体现,所以需要严格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更多的体现在大型网站交流,金融数据分析等领域。

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

什么是分配正义[1]分配正义是指与持有正义相对而言的一种关于社会财富、权利和荣誉分配的正义。

关于分配正义问题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罗尔斯和诺齐克。

罗尔斯认为,社会生活中通常存在着三种分配模式,即“按贡献分配”(实质上是一种以效率为优先考虑的分配制度)、“按努力分配”(克服了按贡献分配的缺点,接近按道德应得分配)和“按需要分配”(接近于平均主义的分配),这三种分配模式只能作为社会某一部分通行的“准则”,不能作为指导整个社会分配的原则。

罗尔斯企图超越这三种模式而建立一种程序性的分配正义,他在《正义论》中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正义主张和原则。

他强调: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等——都应该被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

他由此引申出两个关于正义的原则,即基本权利平等、基本自由优先的原则和表现出强烈平等主义倾向的差别原则。

诺齐克在他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里提出非模式化的历史原则——权利原则,以反驳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他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是一种模式化的历史原则,它是按照某一个确定的方面、某一个确定的标准或几个方面的平衡总额来衡量和分配的,由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模式化的分配,这种模式分配会造成不断地干涉个人生活,侵犯个人权利。

在分配正义问题上,诺齐克与罗尔斯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与平等的矛盾:是不惜牺牲某些人的个人自由权利以达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平等,还是宁可让某种不平等现象存在也要全面捍卫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一般地说,罗尔斯的理论倾向于前者,而诺齐克的理论则倾向于后者。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开展了对分配正义的讨论,有些人持功利主义的分配正义观,有些人则持道义论的分配正义观,还有些人提出初次分配应以效率为准,再次分配应兼顾公平。

分配正义的内涵与价值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行为经济学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研究

行为经济学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研究

行为经济学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研究导言:在当代社会中,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消费者的决策往往受到个人偏好、心理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探讨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偏差。

本文将着重探讨行为经济学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一、限制理性和涉及成本效益分析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全面评估成本和效益。

然而,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消费者常常受到情感因素、先前的决策经验以及信息的限制所影响。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可能对品牌非理性地忠诚,或者受到广告的情感诱导。

此外,人们更容易根据短期效益来做出决策,忽视长期利益,例如对健康的投资。

二、演示效应影响决策演示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消费者看到他人购买某个产品时,他们更有可能去购买相同的产品。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解释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模仿他人的选择,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演示效应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网上评论的影响扩大,例如 influencer marketing(影响者营销)的流行。

三、损失厌恶在经济决策中,人们常常比赚钱更厌恶失去同等金额的金钱。

行为经济学将这种偏好称为“损失厌恶”。

由于损失厌恶,消费者在鉴定购买决策时会更加保守,尽可能避免任何潜在的损失。

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导致人们错失一些可能的收益机会,尤其是在股票市场等投资领域。

四、心理账户和套索效应行为经济学指出,消费者常常将金钱分配给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例如,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零食预算来购买不健康的零食,而不是用储蓄账户来支付。

这种金钱分配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消费决策。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发现套索效应,即消费者容易受到之前已付出的成本的影响。

一旦他们在某个项目上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他们更有可能继续投入,即使这不是他们最优的决策。

五、选择过载与决策疲劳现代社会给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选择,这常常导致选择过载的现象。

分配正义经济哲学的检审

分配正义经济哲学的检审

分配正义经济哲学的检审摘要: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客观上诉求分配正义的现实出场。

从经济哲学的视域观之,分配正义是基于对人类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尊严的坚守之原则高度,自觉立足坚实的形而下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财富分配所进行的经济合理性检审和价值合目的性追问。

分配正义在今天之所以可能,其根据在于:分配不公导致的不良后果为分配正义的出场提供了现实的矛盾推动力;人的自然生命存在和超自然生命存在相统一的存在属性为分配正义的可能提供了人性的根据;现代社会日趋增长的财富积累为分配正义的现实可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而在今日中国,实践分配正义价值,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基本经济需求平等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应得”原则;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差别原则”。

关键词:分配;分配正义;经济哲学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6??0015??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X013)、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0YJA720024)、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08SG47)作者简介:毛勒堂(1970-),男,云南红河人,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健(1965-),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一、分配正义是财富分配生活中的“北极星”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

诸如“丰腴社会中的贫困”、“财富与贫困一道增长”、“富二代与贫二代并行衍生”等现象实情,成为我们社会的景观,并坚硬而无情地挑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和焦灼的心灵,滋生出诸如“仇富”、“仇官”等社会心理情绪。

无疑,这样的悖论意味着某种现实前提的虚假或颠倒。

因此,追问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根据,诉求分配正义价值,已然成为我们紧迫的思想主题和现实焦点。

何谓分配?对此人们之间存在着歧见和纷争,诚如美国学者J?范伯格所言:“‘分配’一词在意义上是存在歧义的。

经济分配中公平因素的心理学研究现状评述

经济分配中公平因素的心理学研究现状评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216-220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5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5.54030A Review on Research of Fairness Concernsin Economic DistributionZhipeng Cao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497735208@Received: Mar. 19th, 2015; accepted: Apr. 7th, 2015; published: Apr. 9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economic man in classical economics assumes that people always want to maximize their gains and minimize their losses. However, the behavioral results of classical paradigm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like Ultimatum Game and Dictator Game have suggested that people's behaviors in economic distribution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rational assumption, and they are likely to make irrational choices. People tend to avoid unfairness in distribution, and even pu-nish unfairness proposers at the cost of their benefits.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use of Ulti-matum Game and Dictator Game in th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studies and relevant results.KeywordsUltimatums Game, Dictator Game, Economic Distribution, Fairness经济分配中公平因素的心理学研究现状评述曹智鹏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Email: 497735208@收稿日期:2015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15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4月9日摘要经济学中的经典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

经济心理学理论

经济心理学理论

经济心理学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心理学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心理学理论涉及个体和集体在经济决策和行为中所受的心理影响,它探究了人们是如何感知、解释和做出经济决策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经济心理学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心理行为。

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局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2.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运用心理账户来进行收益与成本的评估。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不同经济交易的心理归类,例如个人账户、家庭账户和储蓄账户等。

根据该理论,人们更有可能对同一金额的损失和收益有不同的反应,他们倾向于对损失更为敏感,并采取保守的决策。

3. 社交比较理论社交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参照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来评估自己的福利水平。

人们往往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满足感。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他人获得奖励时,他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并采取行动来追求相同的奖励。

4. 心理预算理论心理预算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和心理预算进行评估。

心理预算是指人们对不同经济决策可用资源的心理估计。

根据该理论,人们会对超出心理预算的经济决策感到不安,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5. 公平原则理论公平原则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考虑到公平和正义的因素。

人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平的交易,并对不公平的交易做出反应。

公平原则理论涉及到资源的公平分配、契约公正和对待规则等方面,它对市场行为和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可以利用心理账户理论和社交比较理论来设计产品定价和促销策略,以实现更好的市场效果。

在金融领域,了解行为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并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行为经济学十大原理

行为经济学十大原理

行为经济学十大原理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决策的学科,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的行为模式。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对于政策制定和市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往往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和成本。

例如,购买一件商品时,人们需要考虑其价格、品质、实用性等多个因素,并在这些因素之间做出取舍。

原理二:个体的偏好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偏好都不尽相同,这是由于个体的经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因此,在经济决策中,不同个体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方案。

原理三:边际效用递减人们对于同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例如,第一杯咖啡的满足感可能很高,但是随着继续喝咖啡,每杯咖啡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降低。

原理四: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人们在面对风险时,有的人更加谨慎,有的人更加冒险。

这是由于个体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同所导致的。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有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投资项目,而有的人则更愿意承担高风险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原理五: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有限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信息的限制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和处理信息,而忽视一些重要的信息。

原理六:人们对信念的坚持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观点,而忽视其他证据和观点。

这种现象被称为“信念坚持偏差”。

例如,即使面对相反的证据,某些人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原理七:人们对损失的厌恶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大于对同等规模的收益的欣喜程度。

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

例如,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更大的收益。

原理八:人们对过去决策的依赖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依赖于过去的决策和经验。

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去决策依赖”。

例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选择自己过去购买过的品牌,而不愿意尝试新的品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丁建峰一、超越“经济人”:人类的公平诉求社会科学理论通常都以对人性的某种描述或者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理性自利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是主流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人性假设。

所谓的“理性”.是指行为主体在给定的决策范围内进行最优选择的能力;“自利”,则是指行为主体在决策时只关心自己而非关心他人的利益。

当代的经济理论已经由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时代”转入以博弈论为核心的“策略时代”“策略”虽然也可被看作是面对他人的优化选择,但“博弈”这一交互决策的过程,却使经济学家不得不注意决策的社会与心理背景。

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方法论革命”中,“经济人假设的两根最有力的“支柱”——“理性”和“自利”.均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既不是能够精确计算损益得失的“机器”.也不是唯利是图的“自私基因的表现型”。

大量实验显示.人类具有强烈的公平诉求。

主流经济学家会辩护.他们之所以采用自利假设.是因为这一假设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类行为。

采用其他假设会导致更多的偏离和错误。

然而,大量实验和社会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领域.典型的人类决策也是既考虑“利”.又考虑“义”的:在经济活动中.决策主体常常宁肯牺牲巨大的个人利益也不放弃心中的“公平原则”(Babcock and Loewenstein,1997)。

大量研究表明,对公平的诉求带来了非自愿失业、短期的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同时,管理学的调查发现.分配是否公平.对于人们的工作满足感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并进而极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学家还将分配正义与市民社会的兴衰联系起来(Persell,1997)。

在最新的文献里.演化经济学家Bowles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说明:“为恶棍设计出的制度会制造恶棍”,如果经济制度的设计仅仅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那么,为了“适应社会”,人们不得不压抑内心高尚的道德情感,这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压抑感以及不公平感(Bowles,2008)。

假如“经济学是一门增进人类幸福的学问”(萧伯纳语),那么,它便不能回避公平问题二、描述性的分配正义理论对于公平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个角度是规范的.它研究的主题实际是“公平应当是怎样的”或者“在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看来。

何为真正的公平”。

这方面最典型的研究。

莫过于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它通过“反思性平衡”的范式,把关于公平分配的“一种正义理论”建立在康德式思辨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出“平等原则”(每个人对平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之完全充分的图式都有一种平等的要求)和“差异原则”。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满足如下条件:a.从属于地位和职务(positions and offices)的不平等,应当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向每个人开放。

b.这种不平等必须对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有利。

通俗地说,差异原则是一种最有利于社会不利群体的分配原则。

)《正义论》发表之后,政治哲学家和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论,例如诺齐克基于自由至上主义的“资格理论”,德沃金关于“资源平等”的理论,都是典型的规范学说。

另一类研究与此不同,它主要关注“真实世界的人们的公平观念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它要研究的是“体验到的正义”而不是根据逻辑思辨和“思想实验”得出的“概念化的正义”。

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开创之作,应属Frohlinch和0p.penheimer合作的一系列研究(Frol —inch et a1.,1987;Frolineh and Oppen—heimer,1992)。

他们试图在实验室里检验人们是否遵循罗尔斯提出的“差异原则”。

实验显示,参加实验的145个被试中.没有一组人同意“差异原则”.86%的被试选择了“在确保底线收入的前提下最大化平均收入”的分配原则,有大约一半的被试在问卷中把甚至把“差异原则”列为最差选项.这和罗尔斯的结论大相径庭。

Oleson(2001)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波兰、日本和美国做了步骤更加精密的实验。

发现了十分相近的结果。

这些实证研究表明,现实中人们存在的正义观念可能与思辨的结果不符,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的矛盾。

如果要建立一个可信、可行、可实现的规范性的正义理论,就必须反过来考察现实的决策过程。

三、公平的诸层次人们可能会承认“公平是重要的”,但是。

他们会说.“公平是不可衡量的”。

Deutsch(1985)~Ⅱ出了l1 种对稀缺资源的分配原则,例如按劳动量分配、按需要的急迫程度分配等,在不同文化、不同情境和不同人群之中。

这些原则中的任意一种都会被认为是公平的。

经济学中的概念来自日常语言.带有日常语言不可避免的模糊性,要研究现实决策中的“公平”因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

正如Miller(1992)所论.当人们被问及“分配是否公平”时.他们会援引不同的标准。

并且在内心深处考量这些标准的“重要性”,并且达致平衡。

学者们对分配正义的层次做出了各种分疏.我们在这里采用Deutsch (1985)的三分法,把这些不同的标准分为如下层次,即,需要(need)、均等(equality)和衡平(equi~),分别讨论行为经济学对它们的研究结果。

并且在下一节讨论人们在考虑社会公平问题时常常遇到的制约性原则,即效率(efficiency)和自利(self-interest)。

从古典经济学的时代起,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就被看作是分配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里指出,给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最低标准的工人增加收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在采用场景测验的问卷调查中,多数被调查者认为。

对社会底层和贫困国家的民众给予生活必需品,是符合公平正义的行为(Konow,2001)。

为了验证“需要原则”的文化普适性。

博弈论专家Gaertner等(2001)设置了若干场景:设想一个小社区,仅有一笔资助经费,它可以帮助一个残疾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可以资助一个天才儿童受到良好教育,从而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另一个场景是:一笔经费可以救济非洲贫困国家的大饥荒,也可以用于资助本国的环保工程。

接受调查的是德国、以色列、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和巴尔干国家的340位大学生.研究者特意选择了经济和商学专业的学生做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更加“功利”的学生.大多数也选择了资助残疾人和非洲饥荒的选项(当然,这里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以色列,93.5%的学生选择资助残疾人,而在巴尔干国家,仅有65%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

“平等”(Equality)是最容易理解的公平观念。

广义而言的平等几乎和“公平”是同义词。

但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

是狭义的“平等”。

即对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的均等分配状况。

按照博弈论的思路,平均分配是一种“聚点均衡”,即在这种模式下.理智的双方都会假定对方能够接受这样的分配,不致产生摩擦和冲突。

很多博弈论专家认为.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受试者对于过低份额的拒绝。

体现了追求收入均等的动机。

Mikula和Schwinger(1973,转引自Mikula.1980)在士兵中设计了一个实验。

即让士兵们分成小组从事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然后分配共同收益。

他们发现.在36个组当中,效率最高的组是那些收入差距最少的组。

政治科学家Dawes和行为学家Fowler等200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关于均等分配的实验结果,该实验的设计如下:120个学生分成3O 组.每组4人.由计算机随机指定一个财富分配。

然后,如果参与人对该财富分配不满意。

可以对本组的其他人进行“剥夺”,此时,自己每支付1单位,对方的财富降低3个单位。

也可以对本组其他人进行“给予”,即自己每支付1单位,对方的财富增加3单位。

实验中,人与人之间随机配对,特定的两人相互只玩一次。

这就保证了“剥夺”和“给予”是单纯的付出,只会减少自己的财富。

完全自利的参与人不可能付出任何这类成本。

结果表明,68%的人选择了改变其他人财富的行为。

且71%的“剥夺”都集中在高于平均收入的成员身上,62%的“给予”赠与了低于平均收入的组员,而且,在5轮游戏中.“剥夺”和“给予”的模式具有稳定性。

这说明.人们对财富的分配具有趋向于平均化的偏好。

然而.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追求平均的倾向.与社会调查结果存在着显著的不符。

人们不支持把平均主义当作全社会的分配原则。

然而.我们似乎更应相信实验而非问卷调查的结果,原因在于:第一,人们在回答问卷时依赖于自己的生活体验。

被调查者通常会考虑平均分配对生产效率的负面影响,即便他们认为平均分配是公平的,但为了维持效率。

他们仍然不会选择均分收益。

在实验中,财富是随机分配或给定的,排除了效率因素,故而能够把追求均等收入的动机“分离”出来。

第二,问卷调查显示,虽然人们不支持平均分配作为分配原则。

但他们所支持的分配模式与现行的社会分配状况相比,更加趋于平均化(Jasso,1999)。

但是,平均分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分配原则.很多情况下。

选择平均分配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一旦信息更加丰富,受试者会依据其他的公平原则进行决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衡平原则”。

“衡平原则”(the principle equity)实际上是按照某一合适的例来分配收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符合人们的直觉且来源古老,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

衡平原则可以用公T ,1 式表示如下:lA= vA,其中I指投lB U B 入,O指产出,其含义是:当人们的付出与获得的比例相当的时候,便会体验到“公平”。

20世纪中叶的很多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例如霍曼斯(George Homans。

1958)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换理论”的分配原理的。

殊途同归,社会心理学家J.Adams(1965)在大量田野研究的基础上,也建立了基于衡平原则的正义心理学。

他认为,人们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收益与付出,同样,也关心别人的收益与付出,收入分配若违反衡平原则。

便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导致罢工、游行示威和社会动荡。

行为经济学家对这一原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Schokkaert和Overlaet(1989)的场景测验中,测验者设置了两个推销员推销商品的情形,受试者决定如何分配在两人中间分配销售收益。

他们发现,按照两人劳动时间的比例分配。

是比较普遍的模式。

即使那些选择不完全按比例分配收益的受试,通常也给予工作量更大的人更多报酬。

在Konow(2000)的实验中,受试学生需要先参加一场劳动(准备待邮寄的信封),然后由另外的一个人(仲裁者)来决定如何分配劳动报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