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礼仪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四)宽容原则
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 以待人,多体谅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 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不能宽容他人的人,往往会得理不饶人, 使人际间关系恶化。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 的,人们应该维护和发展共性,以理解和 宽容来增强人们之间的凝聚力。
当你无辜受到伤害,你是针锋相对, 以牙还牙还是以宽容为怀,体谅别人呢?
现代礼仪?
它既可以单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某 种仪式,又可泛指人们交往的礼节、礼 貌。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一: —— 礼貌
是指人们在交往时,通过言语、动作向 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 规范。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 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貌的表现形式 • 仪容、仪表、仪态 • 语言、谈吐 • 着装、服饰、发型 • 面部表情、姿势 •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 态度
(一)尊重原则
你们中国人,半夜回家时,不管父母 睡没睡觉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 路和大声咳嗽吗?我太太有失眠症你 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 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 上回来如果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 兴。” •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 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
你想别人怎样你, 你就怎样待别人。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 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 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 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 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 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 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中职版礼仪规范教程 PPT课件第一章 礼仪概述

中职版礼仪规范教程 PPT课件第一章 礼仪概述

二、礼仪的原则
(四)遵守的原则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规范和准则。
(五)自律的原则
自律就是自觉按照礼仪准则规范 自己的言行举止。
(六)适度的原则
人际交往要讲究礼仪,但也应 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掌握 好适度的原则。
第三节
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开宗明义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更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坚定 自己的信念,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习 目标
了解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是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 为人们行为习惯的。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学习礼仪、传承礼仪,成为礼 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有助于人们改善生活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际交往 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 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 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 精神风貌。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际交往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虽然是讲交际的重要性,但一个人只要同其 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
Th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局限,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及天灾人祸 感到深不可测,以为是无形的力量(神)在主宰一切,因而对它充满敬畏和恐惧,为了表达对神的敬畏, 祈求神的保佑、降福、避灾,人们开始了对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古代称为“礼”。也就是说,礼 起源于远古人们的祭祀活动。
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的 高低又体现于细节之中。反映教养的礼仪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第一章礼仪概述

第一章礼仪概述

第一章礼仪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礼仪的特征与作用;掌握礼仪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礼仪的内涵及礼仪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案例分析。

【引导案例】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位女士去应征财务经理,路上正好碰上一场大雨,幸好出门带了伞,才没有迟到。

当她来到招聘单位的电梯前时,取出纸巾把鞋擦干净,然后把纸扔进垃圾桶。

当她坐在面试经理面前时,经理看完证书后,没问她任何问题,微笑着告诉她:“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

”当她不敢相信地看着经理时,经理告诉她:“第一,这样的天气你仍然来了,说明你做人很有原则,很守信用;第二,你没有迟到,说明你准备很充分,很守时;第三,你的衣服没湿,说明你昨天看了天气预报,来时一定带了伞;第四,刚刚从公司的监视器里看到了你的行为,证明你很有修养、很细心。

一个人的小习惯是无法刻意掩饰的,所以我们很愿意和你这样的人成为同事。

”(资料来源:华英雄. 华英雄说礼仪.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已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的规范与修养已成为个人立身处世、企业谋生求存的重要基石。

一、礼仪的起源“礼”是一个历史范畴,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礼仪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仪的内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礼仪起源于祭祀。

豊(lǐ),古同“礼”,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

”从甲骨文形体来看,“豊”字从“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

《现代礼仪》第一章_礼仪概述

《现代礼仪》第一章_礼仪概述

第三节 礼仪的原则与职能
一、礼仪的原则
(一)尊敬原则 (二)自律原 (三)平等原则 (四)适度原则
(五)宽容原则 (六)真诚原则 (七)从俗原则
二、礼仪的职能
(一)体现互相尊重 (二)塑造良好形象 (三)协调人际关系 (四)提高个人修养
(五)打造企业文化 (六)促进国际交往 (七)构建和谐社会
《现代礼仪》第一章_礼 仪概述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礼仪的含义及构成、礼仪的原则与职 能。
掌握礼仪的由来与发展、礼仪的特征与学习方 法。
了解大学生礼仪(包括大学生礼仪的必要性、 大学生礼仪的作用、大学生礼仪的普及等)。
第一节 礼仪的含义及构成
一、礼仪的含义 (一)中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含义 1. 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 2. 中国现代礼仪的含义 (二)不同角度下礼仪的含义 (三)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一、大学生礼仪的必要性 (一)当今大学生礼仪缺失
(二)大学生礼仪关乎就业
二、大学生礼仪的作用 (一)体现个人修养 (二)协调人际关系 (三)有助于德才兼备
三、大学生礼仪的普及 (一)言传身教 (二)课程传授 (三)其他方式
活动设计 —— 演讲比赛
活动程序:
根据自愿原则,以“我眼中的礼仪”为主题, 进行演讲比赛。内容、形式不限,每人5分钟。
评出“最佳口才奖”、“最佳风格奖”等。
二、礼仪的构成 (一)礼仪的主体 1. 个人主体 2. 组织主体 (二)礼仪的客体 (三)礼仪的环境 (四)礼仪的介质
第二节 礼仪的由来与发展
一、礼仪的由来 (一)我国礼仪的由来
(二)西方礼仪的由来
二、礼仪的发展 (一)我国礼仪的发展 1. 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 2. 我国现代礼仪的发展 (二)西方礼仪的发展 1. 中世纪时期西方礼仪的发展 2. 近现代时期西方礼仪的发展

礼仪修养通识教程 第一章 礼仪修养概述

礼仪修养通识教程 第一章 礼仪修养概述

"OK"手势
在英美,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 在我国和法国则表示 “零”或 “没有”。 在日本、缅甸、南韩,则表示 “金钱” 。 在地中海国家常用来暗示一个男子是同性恋 者。 在巴西、希腊,则表示对人的咒骂和侮辱。



4.适应性 一般来说,礼仪的运用是规范的,但是在社交活动 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 第一,适应对象。入乡随俗,尊重交往对象的国情、 民族、文化背景。 第二,适应关系。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 之间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通常对待关系密切者或 身份一般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对待关系疏远 者或身份较高者,礼仪应比较讲究。 第三,适应场合。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 场合,礼仪应简洁。




(二)传统礼仪的形成期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礼仪的形成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里,“周礼”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周礼不仅包括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典章制度。 周礼包罗万象,极其庞杂。按照其性质和内容划分, 其可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分别指吉礼、凶 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嘉礼则是用来协调人际关系、沟通感情的礼仪,它 体现在各种喜庆活动中,类似当今的社交礼仪。

2.发展性 某一阶段被公认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 有的被肯定、有的被否定、有的被发扬、有 的被抛弃。 Q:请列举被否定、被发扬、被抛弃的过去的 礼仪 参考答案:敬烟被否定、名片被发扬、三书 六礼被抛弃



3.差异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孕 育出不同的礼仪。 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间所代表的含义有可能 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案例:"OK"手势 一位美国的工程师被公司派到他们在德国收购的分 公司,和一位德国工程师在一部机器上并肩作战。 当这个美国工程师提出建议改善新机器时,那位德 国工程师表示同意,并问美国工程师自己这样做是 否正确。这个美国工程师用"OK"手势给以回答。那 位德国工程师放下工具就走开了,并拒绝和这位美 国工程师进一步交流。后来这个美国人从他的一位 主管那里了解到这个手势对德国人意味着"你是个 屁眼儿"。

礼仪概述

礼仪概述

学会宽容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得饶人处且饶人(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宰相肚里能撑船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千万不要有理变成“无礼” 当然,宽容决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 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 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4、适度原则:
感情要适度 行为要适度 语言要适度 距离要适度
5、平等原则 6、真诚原则(皮革马利翁效应)
谢 谢!
3、宽容原则
宽容的典范
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 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 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 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
一纸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 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
不学礼,无以立
有礼走遍天下
第一章 礼仪概述
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示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
一、礼仪的概念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 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 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 仪式、仪表等.
1、礼貌
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 好的行为规范,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最 简单、最直接的体现,主要通过口头语 言、书面语言、态度和行为举止体现出 来,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2、“老”毁誉不一
4、送礼礼仪泾渭分明 6、色彩意义天壤之别 8、数字含义天渊之别
四、交际礼仪的原则
1、遵守的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守时)

旅游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一、礼仪的...

旅游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一、礼仪的...

旅游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一、礼仪的起源二、现代礼仪三、旅游礼仪一、礼仪的起源(一)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礼”:本意是敬奉神明。

“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礼仪”:是原始人类为了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的仪式。

礼仪的起源(二)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1、原始礼仪只是礼仪的萌芽。

2、礼仪的正式形成,始于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

(1)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

(2)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3)明清两朝使封建礼仪更加发展和完善。

礼仪的起源(三)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1)宗教信仰仪式(2)典章制度(3)礼节仪式(4)道德规范礼仪的起源2、特点(1)礼仪涉及内容广泛,原始礼仪以崇拜为主。

(2)强调尊君,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尊卑等级。

(3)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二、现代礼仪(一)礼仪的含义¡°礼仪¡±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楚茨》中¡°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礼貌¡ª¡ª¡ª¡ª礼节¡ª¡ª¡ª¡ª礼仪现代礼仪◆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现代礼仪(二)现代礼仪的特征1、规范性2、限定性3、可操作性4、传承性5、时代性现代礼仪(三)现代礼仪应遵循的原则1、遵守原则2、自律原则3、敬人原则4、宽容原则5、平等原则6、从俗原则7、真诚原则8、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四)现代礼仪的功能1、教育功能2、创造功能3、沟通功能4、协调功能5、维护功能三、旅游礼仪(一)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1、东方礼仪及其特点(1)重视血脉亲情(2)谦逊、含蓄(3)承认现实、满足现状(4)强调共性(5)礼尚往来旅游礼仪2、西方礼仪及其特点(1)简单实用(2)崇尚个性自由(3)惜时如金(4)自由、平等、开放旅游礼仪(二)旅游礼仪1、含义指在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对旅游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是礼仪在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一、礼仪概念:——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具体表现为礼貌和礼节。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

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礼节:是指人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 礼貌与礼节是相辅相成,礼是礼貌和礼节的统一体。

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

有了礼貌,就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仪: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

同时,它也指一件事情的分寸、度量,具体表现为仪式。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或者说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标志。

其表现形式为谦虚而恭敬的态度,优雅而得体的举止,文明而礼貌的语言,大方而高雅的装束等。

二、现代礼仪分类现代礼仪可分成以下五块:1)政务礼仪:它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讲究的礼仪.2)商务礼仪: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3)服务礼仪: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4)社交礼仪:就是人们在泛交际,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

5)国际礼仪: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讲的礼仪。

在上述的分支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应遵守的,故可称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 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 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 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 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 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 《礼》、《乐》,赞《周易》, 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 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700年5月,武则天不顾自己70多岁的年纪, 再次来到登封,在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涧石淙河旁 边,大宴群臣。历史上称此为“石淙会饮”,并留 下了武则天、李显、张易之、武三思等十七人的诗 刻——摩崖碑,还有武则天住过的娘娘洞以及观鱼 洞等遗迹。不料,在这次到登封嵩山会饮之后,武 则天忽然患了一场重病。朝中的大臣纷纷来到登封, 上嵩山祭祀“神岳天中皇帝” (武则天给嵩山的封 号),为她祈祷,企盼能除病消灾。过了一个月, 武则天的病竟然好了,她非常高兴,以为是登封嵩 山的保佑,立即大赦天下,并派太监专程到中岳嵩 山祭祀。同时,派人把一枚金简投进嵩山的山沟里。 这枚金简一直在嵩山被尘封了1000多年,直到1982 年,才被一位登封农民发现,并上交文物部门。这 枚金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和武则天直接 有关的历史文物之一,堪称稀世珍宝,价值极高。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 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 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安邦、施政教 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公元1911年)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
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 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 局面。
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 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 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 “记”上升为“经”, 成为 “礼经”三书之一(另 外 两本为《周礼》和《仪 礼》)。
• 《周礼》偏重政治制度, • 《仪礼》偏重行为规范, • 《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 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 • 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 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 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 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 重皆有称者也。”(《荀子· 富国》)荀子指出: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 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 礼不宁。”(《荀子· 大略》) 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 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 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 响,倡导学而至善。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 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 要代表人物。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 的“仁”思想加以发展,提 出 了“王道”、“仁政”的学 说和 “ 民贵君轻”说,主张“以 德 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 主张 “舍生而取义” 。(《孟子· 告子上》), 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1.1.2礼仪的发展
1.形成阶段: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 世纪~前771年)。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专门制订了一 套礼的形式和制度,如周代的《周礼》。
五礼:吉、凶、军、宾、嘉 吉礼用于对天地山川和祖先先贤的礼拜; 凶礼用于丧葬事宜; 军礼用于征伐、狩猎; 宾礼用于朝觐、聘使和君臣朝会; 嘉礼用于成人、婚配等仪式以及贵族官员的服饰、 仪仗等。 军、宾之礼多为行为举止上的规定,嘉礼除行 为外,主要是服饰、仪仗及装饰上的规定。 凶礼和吉礼则需要依托特定的建筑才能进行, 前者对应着墓葬形制,后者则需要在各种坛庙中举 行。
“三从四德”成为妇女的道德礼仪标准。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 展的另一个特点。 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 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涑 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 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 孝仲舒(公元前179—
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 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 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 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 礼、智、信。 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 定制。
孔子编订的《仪礼》,详细记 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 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 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 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 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这三部礼典是记录各种礼节的百科全书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 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 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礼记•祭法》
• 《礼记· 祭法》中有以下一套复杂的制度:
• (1)天子七庙(五庙二祧tiāo ): 考庙(父)、王考庙(祖父)、皇考庙(曾 祖)、显考庙(高祖)、祖考庙(始祖),此 五庙一月一祭;另有二祧庙(一昭一穆)即文 王武王,高祖以上远祖入祧庙。 祧庙不受月祭,只在冬至时接受一次祭祀, 称为“尝”。 • (2)诸侯五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此三 庙受月祭;另有显考庙、祖考庙,受尝祭。
礼仪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礼仪的内涵; 3.了解礼仪、礼节与礼貌的联系; 4.掌握礼仪的基本特征、原则和作用
1.1礼仪的内涵
•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我国的政治 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 在现代社会,利益是和谐社会人们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平 的尺度
• 礼仪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 • 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 二是祖先信仰 何谓礼仪?“礼之名,起于事神。” 它的本意是敬神的仪式,后来引申开来, “礼”就成为“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 范、仪式的总称’’
1.1.1礼仪的起源
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 处于原始、愚昧的状态,对日月星辰、 电闪雷鸣等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 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了最初的 对天地的崇拜。同时,由于原始人对自 身的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灵魂 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 的崇拜。
• (3)大夫三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都只 受尝祭。显考和祖考不另设庙。 • (4)上士二庙:考庙、王考庙,只受尝祭。皇 考以上都不另设庙。 • (5)中士一庙:考庙,王考无庙。 • (6)庶人无庙。 • 战国以后,随着政治等级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人们开始将宗庙专归于祭祀历代帝王,而对 帝王以下各阶层宗族祭祀本族祖先的场所, 则出现了“祠堂”的称呼。
武则天除罪金简为长方 形,长36.5厘米,宽8厘 米,厚不足0.1厘米,重 233.5克。金简黄金纯度 在98%以上,此片虽经 千年以上,仍金黄耀眼。 金简正面镌刻双钩铭 文三行共63字(其中5 个为武则天的自创字):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 乐真道长生神仙……”
“庙之言貌也,宗庙者, 先祖之尊貌也。”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 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 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 篇) 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 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 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
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 等。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 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 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 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 宜的打千礼等。
3.近代礼仪阶段(1911年-1949年)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 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 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 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 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 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 禁缠足等,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礼、采用 新礼仪,如鞠躬、握手、鼓掌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 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 伦”(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 与规范) 。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 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 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 和礼节。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 “乃拜为太常,赐金五 百斤” 。
由此,天地和祖先一直成为原始社 会,甚至至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 对这两者的崇拜,主要是通过祭祀 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祭祀,人类表 达了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期望能够得 到神灵和祖先的庇护,多赐福少降灾, 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的“礼仪”就产 生了。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 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 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 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 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 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 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 分。
据《辞海》注释:“礼”的本意是 敬神。 “礼”(禮)字的造字结构: 左边是“示”字旁,意为祭祀神灵, 右边上方为祭物,下方是祭祀的容 器。 “禮”就是把盛满祭物的祭具摆放 在祭台上,献给神灵以求保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