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礼仪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第一章 礼仪概述

四、礼仪的功能
1、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2、有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3、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 人际关系。
4、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五、礼仪的学习与实践
(一)学习礼仪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摆正位置
——交往以对方为中心;善于肯定他人。
2、端正态度
——接受他人,换位思考。
2、礼仪与传播学
传播学所研究的是信息传播的规律, 运用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待交际活动,它 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传播。礼仪与传播的 关系是:礼仪活动通常与传播有关,传
播学则是礼仪规范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 础。交际即信息传播,传播制约着交际,
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
3、礼仪与美学
美学所研究的是美的一般规律,社 会美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社会美 又往往表现于人的交际活动之中。礼仪与 美学的关系是:“有礼则雅”,符合礼仪 的做法必然是美的,而美又是衡量礼仪是 否完善的一大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礼 仪实际上是交际活动的一种形式美。
(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需要如何做,如何 做得更好——努力的 目标 不能做什么——必 须力戒的
目的:达到问题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4、礼仪与心理学
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一般规律。 礼仪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心理学是礼仪活动的一个 基础。人是交际活动的主角,只有掌握人的心理活动, 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尊重人,才能更好地运用礼仪。 洞察人心,尊重人格,是二者共同的主旨。
5、礼仪与伦理学
伦理学所研究的是道德问题,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礼仪则 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着社会的道德关系,体 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二者的关系是:伦理学是礼仪的基础,而

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四)宽容原则
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 以待人,多体谅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 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不能宽容他人的人,往往会得理不饶人, 使人际间关系恶化。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 的,人们应该维护和发展共性,以理解和 宽容来增强人们之间的凝聚力。
当你无辜受到伤害,你是针锋相对, 以牙还牙还是以宽容为怀,体谅别人呢?
现代礼仪?
它既可以单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某 种仪式,又可泛指人们交往的礼节、礼 貌。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一: —— 礼貌
是指人们在交往时,通过言语、动作向 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 规范。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 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貌的表现形式 • 仪容、仪表、仪态 • 语言、谈吐 • 着装、服饰、发型 • 面部表情、姿势 •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 态度
(一)尊重原则
你们中国人,半夜回家时,不管父母 睡没睡觉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 路和大声咳嗽吗?我太太有失眠症你 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 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 上回来如果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 兴。” •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 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
你想别人怎样你, 你就怎样待别人。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 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 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 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 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 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 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中职版礼仪规范教程 PPT课件第一章 礼仪概述

中职版礼仪规范教程 PPT课件第一章 礼仪概述

二、礼仪的原则
(四)遵守的原则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规范和准则。
(五)自律的原则
自律就是自觉按照礼仪准则规范 自己的言行举止。
(六)适度的原则
人际交往要讲究礼仪,但也应 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掌握 好适度的原则。
第三节
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开宗明义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更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坚定 自己的信念,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习 目标
了解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是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 为人们行为习惯的。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学习礼仪、传承礼仪,成为礼 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有助于人们改善生活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际交往 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 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 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 精神风貌。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际交往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虽然是讲交际的重要性,但一个人只要同其 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
Th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局限,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及天灾人祸 感到深不可测,以为是无形的力量(神)在主宰一切,因而对它充满敬畏和恐惧,为了表达对神的敬畏, 祈求神的保佑、降福、避灾,人们开始了对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古代称为“礼”。也就是说,礼 起源于远古人们的祭祀活动。
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的 高低又体现于细节之中。反映教养的礼仪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礼仪修养通识教程 第一章 礼仪修养概述

礼仪修养通识教程 第一章 礼仪修养概述

"OK"手势
在英美,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 在我国和法国则表示 “零”或 “没有”。 在日本、缅甸、南韩,则表示 “金钱” 。 在地中海国家常用来暗示一个男子是同性恋 者。 在巴西、希腊,则表示对人的咒骂和侮辱。



4.适应性 一般来说,礼仪的运用是规范的,但是在社交活动 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 第一,适应对象。入乡随俗,尊重交往对象的国情、 民族、文化背景。 第二,适应关系。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 之间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通常对待关系密切者或 身份一般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对待关系疏远 者或身份较高者,礼仪应比较讲究。 第三,适应场合。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 场合,礼仪应简洁。




(二)传统礼仪的形成期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礼仪的形成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里,“周礼”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周礼不仅包括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典章制度。 周礼包罗万象,极其庞杂。按照其性质和内容划分, 其可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分别指吉礼、凶 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嘉礼则是用来协调人际关系、沟通感情的礼仪,它 体现在各种喜庆活动中,类似当今的社交礼仪。

2.发展性 某一阶段被公认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 有的被肯定、有的被否定、有的被发扬、有 的被抛弃。 Q:请列举被否定、被发扬、被抛弃的过去的 礼仪 参考答案:敬烟被否定、名片被发扬、三书 六礼被抛弃



3.差异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孕 育出不同的礼仪。 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间所代表的含义有可能 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案例:"OK"手势 一位美国的工程师被公司派到他们在德国收购的分 公司,和一位德国工程师在一部机器上并肩作战。 当这个美国工程师提出建议改善新机器时,那位德 国工程师表示同意,并问美国工程师自己这样做是 否正确。这个美国工程师用"OK"手势给以回答。那 位德国工程师放下工具就走开了,并拒绝和这位美 国工程师进一步交流。后来这个美国人从他的一位 主管那里了解到这个手势对德国人意味着"你是个 屁眼儿"。

礼仪概述

礼仪概述

学会宽容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得饶人处且饶人(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宰相肚里能撑船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千万不要有理变成“无礼” 当然,宽容决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 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 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4、适度原则:
感情要适度 行为要适度 语言要适度 距离要适度
5、平等原则 6、真诚原则(皮革马利翁效应)
谢 谢!
3、宽容原则
宽容的典范
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 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 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 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
一纸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 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
不学礼,无以立
有礼走遍天下
第一章 礼仪概述
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示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
一、礼仪的概念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 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 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 仪式、仪表等.
1、礼貌
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 好的行为规范,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最 简单、最直接的体现,主要通过口头语 言、书面语言、态度和行为举止体现出 来,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2、“老”毁誉不一
4、送礼礼仪泾渭分明 6、色彩意义天壤之别 8、数字含义天渊之别
四、交际礼仪的原则
1、遵守的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守时)

旅游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一、礼仪的...

旅游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一、礼仪的...

旅游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一、礼仪的起源二、现代礼仪三、旅游礼仪一、礼仪的起源(一)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礼”:本意是敬奉神明。

“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礼仪”:是原始人类为了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的仪式。

礼仪的起源(二)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1、原始礼仪只是礼仪的萌芽。

2、礼仪的正式形成,始于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

(1)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

(2)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3)明清两朝使封建礼仪更加发展和完善。

礼仪的起源(三)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1)宗教信仰仪式(2)典章制度(3)礼节仪式(4)道德规范礼仪的起源2、特点(1)礼仪涉及内容广泛,原始礼仪以崇拜为主。

(2)强调尊君,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尊卑等级。

(3)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二、现代礼仪(一)礼仪的含义¡°礼仪¡±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楚茨》中¡°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礼貌¡ª¡ª¡ª¡ª礼节¡ª¡ª¡ª¡ª礼仪现代礼仪◆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现代礼仪(二)现代礼仪的特征1、规范性2、限定性3、可操作性4、传承性5、时代性现代礼仪(三)现代礼仪应遵循的原则1、遵守原则2、自律原则3、敬人原则4、宽容原则5、平等原则6、从俗原则7、真诚原则8、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四)现代礼仪的功能1、教育功能2、创造功能3、沟通功能4、协调功能5、维护功能三、旅游礼仪(一)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1、东方礼仪及其特点(1)重视血脉亲情(2)谦逊、含蓄(3)承认现实、满足现状(4)强调共性(5)礼尚往来旅游礼仪2、西方礼仪及其特点(1)简单实用(2)崇尚个性自由(3)惜时如金(4)自由、平等、开放旅游礼仪(二)旅游礼仪1、含义指在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对旅游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是礼仪在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一、礼仪概念:——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具体表现为礼貌和礼节。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

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礼节:是指人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 礼貌与礼节是相辅相成,礼是礼貌和礼节的统一体。

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

有了礼貌,就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仪: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

同时,它也指一件事情的分寸、度量,具体表现为仪式。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或者说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标志。

其表现形式为谦虚而恭敬的态度,优雅而得体的举止,文明而礼貌的语言,大方而高雅的装束等。

二、现代礼仪分类现代礼仪可分成以下五块:1)政务礼仪:它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讲究的礼仪.2)商务礼仪: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3)服务礼仪: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4)社交礼仪:就是人们在泛交际,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

5)国际礼仪: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讲的礼仪。

在上述的分支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应遵守的,故可称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

礼仪规范教程(第三版)概论综述

礼仪规范教程(第三版)概论综述

尧舜时期:拜、揖、拱手等礼节。
握 手 礼 的 起 源
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专门制订了一套礼的形式和制度, 如周代的《周礼》、 《仪礼》、 《礼记》,后人称之为 “礼学三著作”。
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孔 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 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 妇言、妇容、妇功。
大声咳嗽吗?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
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 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上回来如果
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
•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 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 小事上。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个人
你想别人怎样你, 你就怎样待别人。
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 第二身份。”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五—— 礼俗
•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 的一种特殊形式。 • 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 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 现的行为方式。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但每一个民族、 地区,甚至一个小小的村落都可能形成自己的风 俗习惯。
(二)平等原则
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 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 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小 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 ,今天 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 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 “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 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礼仪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礼仪的特征与作用;掌握礼仪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礼仪的内涵及礼仪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案例分析。

【引导案例】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位女士去应征财务经理,路上正好碰上一场大雨,幸好出门带了伞,才没有迟到。

当她来到招聘单位的电梯前时,取出纸巾把鞋擦干净,然后把纸扔进垃圾桶。

当她坐在面试经理面前时,经理看完证书后,没问她任何问题,微笑着告诉她:“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

”当她不敢相信地看着经理时,经理告诉她:“第一,这样的天气你仍然来了,说明你做人很有原则,很守信用;第二,你没有迟到,说明你准备很充分,很守时;第三,你的衣服没湿,说明你昨天看了天气预报,来时一定带了伞;第四,刚刚从公司的监视器里看到了你的行为,证明你很有修养、很细心。

一个人的小习惯是无法刻意掩饰的,所以我们很愿意和你这样的人成为同事。

”(资料来源:华英雄. 华英雄说礼仪.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已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的规范与修养已成为个人立身处世、企业谋生求存的重要基石。

一、礼仪的起源“礼”是一个历史范畴,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礼仪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仪的内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礼仪起源于祭祀。

豊(lǐ),古同“礼”,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

”从甲骨文形体来看,“豊”字从“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

“豊”字本像盛玉礼器之形,是祭祀用的,也用以指代祭祀活动,后添加意符“示”而派生为“禮(礼)”,以表示“事神之事”。

《说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履也”是声训,意谓“礼”为人所遵循“所以事神致福”,则道出了“礼”表示祭祀的本义。

《辞海》中对“礼”的解释:“①本谓敬神”。

从繁体字“禮”的结构来看,左边是“示”字,意为祭祀敬神,右边是祭品,表示把盛满祭品的祭具摆放在祭台上,献给神灵以求保佑。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的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海啸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并按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

同时,由于原始人对自身的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

自然力量和民族祖先一直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两类崇拜对象。

人类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崇拜,期望人类的虔诚能感化、影响神灵和祖先,从而得到力量和保护。

在他们祭祀天地神明以求风调雨顺、祭祀祖先以求多赐福少降灾的过程中,原始的“礼仪”随之产生了。

礼仪还源于协调人类相互关系的需要。

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人类的内部关系,如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保证和维护的秩序。

可以说,维持群体生活的自然人伦秩序是礼仪产生的最原始动力。

在此基础上,礼仪扩大到人际关系的其他方面。

另外,礼仪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共同认定而形成,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沿用的。

所以,礼仪又是约定俗成的。

【小链接1-1】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礼仪”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的“礼”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

第一,“礼”指尊敬和礼貌。

《说文解字》解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可见“礼”的本义是敬神,即祭祀神灵,祈求降福。

后随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步由敬神延伸到敬人。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孟子·告子下》云:“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这里的“礼”就是尊敬和礼貌的意思。

“礼”的这一含义一直传承至今,成为现代礼仪的基本内容。

第二,“礼”指典章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

“礼”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指等级第一章礼仪概述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指符合双方关系、身份和地位的礼节形式。

《礼记·礼器》云:“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

”“三代之礼”就是指的夏礼、殷礼和周礼。

三段引文中的“礼”,已不仅仅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典章制度。

第三,“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晋书·陆纳传》云:“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袢。

”这里的“礼”指的都是礼物。

现代汉语中的礼仍然保留这一含义。

第四,“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的仪式,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具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

如西周时朝廷举行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民间约定俗成、相沿成袭的婚礼、寿礼、丧礼等仪式,都属于这个范围。

“礼”的这一意义与“仪”相同。

古代“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仪”指准则、法度。

《墨子·天志》云:“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其中“仪”的意思与“礼”的第二个含义相近,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

第二,“仪”指典范、表率。

《荀子·正论》云:“上者,天下仪也。

”古人常以“母仪天下”赞颂皇后的言行风范,其中的“仪”都是典范、表率的意思。

第三,“仪”指仪式、仪典、仪礼。

《荀子·正论》云:“住诸夏之国,同服同仪。

”《晋书·谢安传》中有“诏府中备凶仪,其中的“仪”都为仪式、仪典的意思。

第四,“仪”指容貌、举止。

《诗经·大雅·蒸民》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晋书·祖逖传》云:“逖性放荡,不修仪检。

”《晋书·温峤传》云:“冈仪秀整,美于谈论。

”这里的“仪”都是指容貌或举止行为。

第五,“仪”指礼物。

通常所说的谢仪、贺仪、奠仪,就是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礼物。

古代典籍中“礼仪”合用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小雅·楚茨》云:“为宾为客,献酬交错。

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外,《周礼》也有关于“礼仪”的说法。

《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其中“礼仪”的内涵都是指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

由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可知,中国古代的礼仪博大而精深,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礼仪的内涵也就具有多种意义。

依据不同的意义又使礼仪有了不同的称谓: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礼是“国之基”“政之本”“君之大柄”,因此被称为“礼制”“礼治”;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和惯例而言,被称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自身修养而言,被称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被称为“礼让”;用于理性活动或思想观念时,又被称为“礼义”等。

从不同的称谓可知古代礼仪丰富而宽泛的含义,但从本质上讲,中国古代礼仪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是统治者统治术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礼仪的发展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教育源远流长。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礼仪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革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由于历史阶段不同,不同时期的礼仪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

第一章礼仪概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礼仪1. 礼仪的起源和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际关系十分简单,礼仪也非常简朴。

由于人类没有同大自然抗争的力量,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成为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内容。

同时,由于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只有等级,如老与幼、首领与成员等,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有等级的,这个时期的礼仪也反映了民主、平等、等级的观念。

原始社会的礼仪对于教育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相当于法律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礼仪,原始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懂得怎样去打扮自己。

他们把兽骨、贝壳、野花戴在头上或者挂在脖子上,去装饰或炫耀自己。

而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 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诞生了农业和畜牧业。

在此后的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礼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礼仪也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将原始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符合奴隶制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规范,礼仪成为维护奴隶主尊严和权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麻醉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例如,“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系统、完备的阶段,并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约人的行为的领域。

奴隶社会的尊君成为礼仪的核心,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没有平等可言,妇女更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奴隶主通过礼仪制度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我国出现了孔子、孟子等一大批礼学家,第一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和规范,确定了我国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三礼”等珍贵的典籍和文献,是我国礼仪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后世的礼仪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 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以前,原始人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精致打磨的石器(后来又发现了金属)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笨重石器和木棍,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使劳动者拥有了更多的剩余消费品,进而产生了剥削,最终不可避免地诞生了阶级,人类开始向奴隶制社会挺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