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启发式教学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启发性和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2. 正文2.1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基础上的。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非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理念可以体现为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美感和深度,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文字表达能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2.2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启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掘知识的深层次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如 何 有 效 实 施 启 发 式 教 学
顾 晓 惠
( 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小学校 , 吉 林 吉林 启 发 式 教 学 是 当 前 国 内外 教 学 方 式 研 究 的 热 点 之 一 , 是 我 国古 代 教 育 思 想 的瑰 宝 。 是 现 代 教 学 方 法 的灵 魂 和特 征 . 运 用启 发式 方 法 ,能 启 迪 学 生 思 维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从而获取真知。 在 中国 , “ 启发” 一词 , 源 于古 代 教 育 家 孔 丘 的“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朱 熹 解 释 说 : “ 愤者 , 心 求 通 而 未 得 之意 : 悱者 , 口 欲言 而 未 能 之 貌 。 ” 在欧洲 , 稍 后 于 孔 子 的古 希 腊思 想 家 苏格 拉 底 用 “ 问答法” 启 发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探求真 理。 现代 教 育 家 叶圣 陶 先 生 主 张 : “ 教师之 为教不在全 盘授与 , 而 在 相 机诱 导 。 ” 根据教育家对“ 启发” 这 一 问题 的 论 述 , 联 系 课 堂 教 学改 革 实 践 所 获得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我 进 一 步 体 会 到 运 用 启 发式 方 法 。 发 展 学 生 思 维应 注重 提 高 其 有 效 性 。 现我 谈 谈 采 用启 发式 教学 的一 些 做 法 。 创设情境 。 注重 设 疑 启 发 心 理 学 家认 为 :当 一 个 指 定 的 实 验 情 景 已经 得 到 完 全 的 适应 . 一 个 人 已 经全 部 了解 了这 个 事 件 时 , 它 就 不 再 是 有 兴 趣 的 。或 当一 个 完 全 新 的经 验 , 由 于它 和 一 个人 的知 识 结 构毫 无 关 联 因 而毫 无 意 义 时 。 也 同 样是 没 有 兴 趣 的 。 当感 性 输 入 和 现 有 认 识结 构 之 间 具 有 中 等程 度 不 符 合 时 , 人 的兴 趣 最 高 。即 当 已有 的 图式 ( 认知 、 结构 ) 和 新 的经 验 ( 当前 经 历 的 事物 ) 既具 有 和谐 ( 适应 ) 的, 又有不和谐 的因素时 , 这 种 不 平 衡 性 就 引起 克 服 不 和谐 性 的努 力 , 而 建 立 起 新 的平 衡 。 因此 , 此 时 的兴 趣水 平 是 最 高 的 。这 验 证 了没 有大 胆 的 幻 想 疑 问 , 便 没有 伟 大 的 发 现 的说 法 。 创 设 富 于启 发 性 的教 学 情境 , 既 能 吸引 学 生 的 注意 力 , 又 能 启 发 学 生思 维 。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热 情 。 小 学 生 好 奇 心很 强 , 设 疑导 人 能 诱 发 他 们 的 天 赋 和 灵 性 , 从而形成探究反射 。 产 生 强 烈 的 求 知 欲 。在 教 学 《 这 条 小 鱼在 乎 》 时, 我 注意 利 用 启 发 式 教学 的特点 . 根 据 教 学 目标 , 从 学生的知识基 础 、 年 龄 实 际 出 发. 引 导学 生积 极 思 维 , 主 动 获 取 知 识 。我 认 为运 用启 发 式 教 学. 不 能忘 记 培 养 学 生 的 非 智 力 心 理 因 素 , 尤 其 是 学 习 兴趣 这 点. 这 样 的设 疑 , 开 启 了学 生 的思 路 . 激发 了浓 厚兴 趣 和 强 烈 的 求知欲 。 运 用 启 发性 探索 实 验 刨 设 问 题情 境 。 进行启发式教学 , 有许多优点 : 1 . 符 合 学 生 的 认识 规 律 ; 2 . 能 使 学 生受 到科 学 方 法 的训 练 ,并 有 利 于 培养 学 生 的观 察 能 力 和 创 造 思 维 能力 ; 3 . 学 生, 从提出问题始 , 到形成概念止 , 始 终 处 于 探 索 的情 景 中 , 以 极 高 的学 习兴 趣 获 得 知 识 , 极 大 调 动 了学 习 积 极 性 。 二、 导入问题化 。 注 重 启 发 探 索 学 源 于思 , 起于疑, 循 着 思 路设 疑 , 让 学 生带 着 问 题 , 边想 边 学, 或 让学 生 自行 发 现 问题 。 边学 边 想 , 都 能有 效 地 调 动学 生 的 学 习积极 性 , 让 学生 创 造性 地 学 习 。学生 学 习需 要 一 定 的情 境 , 真 实 的 问题 情 境是 学 习发 生 的 土壤 .良好 的师 生关 系是 学生 得 以顺 利学 习 的必然 条 件 。 要 预设 启发 情境 。 只有 知识 融 于情境 中 才能 显示 出活力 与美 感 。知识 产 生 的时候 是鲜 活 而生 动 的 . 而表 征知 识 的符 号是抽 象 而枯 燥 的 。在学 生学 习知 识 的时 候 。 教 师需 要 引导学 生透 过 抽象 的 文字符 号 . 将知 识 的 内涵生 动再 现 让知 识 回归 到 它产 生 的情 景 中 , 知识 才会 鲜 活 。 把 具 体 的 事物 与 抽 象 的 文字 符 号结 合 在一 起 . 让 学生 真正 理 解知 识 的 意义 . 这 样 的 学 习 才是 真正 有意 义 的学 习 。 值得 重视 的是捕 捉启 发 时机 。 在授课 过程中 . 随 着 学 生思 维 的开 动 , 课 堂 气 氛会 不 断 活 跃 . 老 师 要 善 于 抓住 学生 在 学习 过程 中遇 到 的疑 问进 行启 发 。 三、 突 出重 点 . 注重“ 启” 和“ 试” 相 结 合 启 发 式 必 须 注 意 突 出重 点 , 同 时必 须 抓 住 那 些 学 生 在 学 习过 程 中 经 过 努 力 仍 “ 心未 通辞未达 ” 的难 点 问 题 诱 导 点 拨 . 而 不 应 撒 网捕 鱼 , 平均使用力量 。 素 质教 育 对 启 发 式 教 学 赋 予 了更 新 的 内涵 : 坚持 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 注 重 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探析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来建构知识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启发、案例启发等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兵张嘎》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嘎能打败强敌?”,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分析张嘎的智勇、诡计等因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力。
二、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启发式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以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如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实物、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如图书角、阅读区、作文角等,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情境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学《草房子》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假设你是故事中的小朋友,你住在草房子里,邻居每天都会来找你玩,你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什么?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故事情节中的角色,激发他们运用语言、表达感受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图片启发、绘画启发、游戏启发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几个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作文写作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话题,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词语搭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例句,让他们自己找出固定搭配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课文演讲或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分享和互助。
结合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启发性教学起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反二隅反,则不复矣。
”其意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只有在“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精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地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原则.那么启发式教学法如何得到更好地运用呢?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家谈一谈.一、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需要运用启发性教学小学生在调整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心理状态怎么样,将决定其接受语文知识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注意注意是掌握知识必备的条件。
教师进行教学,必须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防止注意涣散,这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难长时间的注意同一事物,容量为上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凡是生动形象化事物,形式新颖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运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把教材讲得明白易懂,生动有趣,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想学,这样就能提高他们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2.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敏捷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慢慢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采取符合学生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地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境启发法情境启发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段生动的故事、一幅精美的图片或者一个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于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教学《小狗的奇遇》这篇课文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描绘小狗在森林中冒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小狗为什么会在森林中迷路?”“小狗在森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启发法问题启发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红花》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在故事中,小红花是如何帮助动物朋友们的?”“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思考文本中的情节和角色的行为动机,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与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
三、启发性讲授法启发性讲授法是一种通过讲授、示范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本的内涵和特点。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和身体语言等方式,让学生对蝌蚪的生长过程和找妈妈的经历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妈妈的?”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和表达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旨在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定义与特点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索。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包括:1.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支持。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从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三个方面详细介绍:1. 阅读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推测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写作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他们通过创新的方式来书写。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启发性的写作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 口语表达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口语表达教学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启发性对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探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手段:【关键词】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启发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
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有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
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二、巧借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启发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在《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
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摘要: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对比手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启发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
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有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
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
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二、巧借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启发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在《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
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
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
路为儿子买橘子。
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个构思,作者独具匠心;这个悬念,激发学生细细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充分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启发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
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
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
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