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ppt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Nhomakorabea17
第三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门学科的 具体内容,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
的培养
18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 决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已有的有关经验作为背景知识,不仅能使学 生把问题情境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正 确地理解问题的性质和条件,而且有助于学 生在问题解决中选择合适的推理规则和解题 策略。
3、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翅 膀,它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
4、创造性人格:研究表明,高创造者一 般具有其显著的人格特点。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
的培养
27
二、培养小学生儿童创造性的措施
(一)创设环境、激发潜力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
的培养
16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实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作用尤其明显。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 其解时,如果暂时停止对该问题的思考去干别的 事情,几小时或几天后,他可能突然想到解决的 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
的培养
22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学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 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 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4)信息加工论模式
代表人物:西蒙1986、安德森1990 问题有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空间问题——猫走迷津
2.1 问题解决的模式
信息加工观点
2.1 问题解决的模式
(4)现代认知派模式
基克等人,根据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认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 略包括四个阶段。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河内塔问题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河内塔问题 1.有三根杆子A、B、C。
A杆上有五个碟子。 2.每次移动一个碟子,大
碟子不能移在小碟子上面。 3.把A杆上的五个碟子移
到C杆上需要多少步?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执行计划或者尝试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
01
PART ONE
问题与问题解决
1.1 问题及其分类
问题的界定——什么是问题? • 概念: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马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3.整体表征 对于许多问题,图形表征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例如: “有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在一条直线上。从甲庄到丁庄的距离 是64000米,从乙庄到丙庄的距离是16000米。现有小明和张华两个人自甲、 丁两庄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小明每小时走3000米,张华每小时走2OOO米。 当小明走到丙庄时,张华刚好走到乙庄。问他们各走了多少路?”这道题 对已学过相向而行相遇的问题的学生来说,构成了问题情境。
代表人物:西蒙1986、安德森1990 问题有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空间问题——猫走迷津
2.1 问题解决的模式
信息加工观点
2.1 问题解决的模式
(4)现代认知派模式
基克等人,根据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认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 略包括四个阶段。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河内塔问题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河内塔问题 1.有三根杆子A、B、C。
A杆上有五个碟子。 2.每次移动一个碟子,大
碟子不能移在小碟子上面。 3.把A杆上的五个碟子移
到C杆上需要多少步?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执行计划或者尝试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
01
PART ONE
问题与问题解决
1.1 问题及其分类
问题的界定——什么是问题? • 概念: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马
2.2 问题解决的过程
3.整体表征 对于许多问题,图形表征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例如: “有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在一条直线上。从甲庄到丁庄的距离 是64000米,从乙庄到丙庄的距离是16000米。现有小明和张华两个人自甲、 丁两庄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小明每小时走3000米,张华每小时走2OOO米。 当小明走到丙庄时,张华刚好走到乙庄。问他们各走了多少路?”这道题 对已学过相向而行相遇的问题的学生来说,构成了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一)算法策略 (二)启发式策略 (三)产生—检验策略 (四)头脑风暴法
1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Eg: 一个保险柜有三个旋钮,每个旋钮上都有0~9个数字。要求 用尝试错误法打开这个保险柜,就要将三个旋钮上的数字随 机组合,共有10×10×10=1000种组合
24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问题的表征 (三)问题情境 (四)定式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七)个性差异 (八)人际关系
25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 的经验,即专家知识。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7
专栏5-1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
桑代克迷笼实验 苛勒对顿悟的研究
8
桑代克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是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1898)从动物 学习实验而提出 的,就是人们在 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采用随机 尝试的方法,经 过多次尝试错误, 最后找到答案。
1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Eg: 一个保险柜有三个旋钮,每个旋钮上都有0~9个数字。要求 用尝试错误法打开这个保险柜,就要将三个旋钮上的数字随 机组合,共有10×10×10=1000种组合
24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问题的表征 (三)问题情境 (四)定式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七)个性差异 (八)人际关系
25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 的经验,即专家知识。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7
专栏5-1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
桑代克迷笼实验 苛勒对顿悟的研究
8
桑代克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是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1898)从动物 学习实验而提出 的,就是人们在 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采用随机 尝试的方法,经 过多次尝试错误, 最后找到答案。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 造 力 一 词 是 由 拉 丁 语 “c r e a r e ” 派 生 而 来 的 。 “c r e a r e ” 的 大 意 是 创 造 、 创 建 、 生 产 、 造 成 。 它 与 另 一 个 拉 丁 词 “c r e s c e r e ” ( 成长)的词义相近。从词源上看,创造力的大意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 情况下创造出新的东西。
(6)洞察性
一、创造力的含义与特征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二)创造力的特征
1. 吉尔福特的观点 (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 地给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 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五)情绪状态与动机
对活动的态度、认识、兴趣等,会影响到问题解决过程的效 果。紧张、惶恐、烦躁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 量,而乐观、平静等积极的情绪则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另外,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 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 降。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二)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 题的心理倾向,通俗地讲就是“思维惯性”。思维定式 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在情境不变的条件 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 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则会束缚人的思维,妨碍创造力的 发挥。
一、创造力的含义与特征
(一)创造力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创造力的含义历来争议不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二节)

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问题的意思。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老师提供几种看问题的角度、方式,让 学生再提供一些其它的理解角度。 引导学生思考平常物体的不平常的用途, 打破理解中的定势和功能固着。
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
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自言自语”,随 时说出自己头脑中所出现的全部想法。
引导学生运用反推法分析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解答“振振有词” (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向学生看到反面的 证据,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陷入了僵局,暂 时没有任何思路,可以考虑暂时搁浅一下。
3.在问题解决之后: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 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 理解。 思考这一问题的其它解法。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特别是让想法不同的学生相互“交锋”。
总之,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往往会
遇到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很多,很难决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②在实
验室条件下的短期结果能否推演到学校和日
常生活情境中,能否有长期、稳定的效果;
③训练效果的普遍性。
三、具体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问题解决有一些共同的思路和策略,但 各种具体领域中的问题解决也需要某些特定 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一些研究者主张结合 各门学科来培养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思路, 让学生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原理和原则。在 不同学科领域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大致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该领域中典型的解决问题 的程序步骤及注意事项,二是解决问题时常 三)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鲁宾斯坦编制的一
套供大学生使用的训练教程。它向学生提供
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有人证明这一教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

机械原理
能量守恒 牛顿原理 应用条件
坐标变换 如果有加速度 如果平衡 斜面
平面 木块 表面性质 第二定律 ∑F=0
力
摩擦 引力 常态力
F=MA
专家关于“斜面”的记忆结构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鼓励质疑 2.问题难度适当 3.学会正确表征问题 4.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丰富学生的观念性知识 学会整理观念性知识 5.重视知识的程序化(自动化、策略) 6.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问题解决
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Anderson,1990)
目的指向性 子目标的分解 算子的选择
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1.理解与表征问题
理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系,明 确问题的结构。
主要: 抽取相关信息
表征问题
例1:在拉凯店,每小块黄油65分,比万斯店便宜2 分。在万斯店买4块要多少钱?
老师问,“每瓶装多少?” “2/3升。”
“这是多于还是少于1升?” “少于呀。”
“共有多少瓶子?” “6个。”
“那少于6升的瓶子怎能装18升?”
学生想想,做了怪脸说,“就这么做出的”
(采自P.Eggen,1997)
三.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专家的主要特征表现
知识程序化(将陈述性表征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记忆问题的组块大(大师:组块均3.8个棋子,7.7个组块;
对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各策略的适应情景
7.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 深刻性与广阔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 逻辑性
思维品质训练与思维策略训练的有机结合
1.请将下图分为二等分 2.请将下图分为四等分
3.请将下图七等分
第四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的成分
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 给定: 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 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 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障碍: 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 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的认知操作才 能改变给定状态,即通过思维活动才能找 到答案,逐渐达到目标状态。
什么是问题,什么不是问题?
(三)影响创造力产生的因素
4.创造性与发散思维 4.创造性与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 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 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多方面寻求答 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发散思维三种基本特征: 流畅性: 流畅性:指在限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出较多 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是反应迅速。 灵活性(变通性): ):指对某个给定的问题 灵活性(变通性): 产生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方案,思想变化 多端,而不易受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势的影 响。 独特性: 独特性: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 的能力,表现为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这 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成分。
(一)问题解决基本概述
4.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式 4.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式 算法式: 算法式:是指对于解决问题可用的各种 可能性方法逐个地去尝试,最终找出解 决方法的方式。 启发式: 启发式: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理解问题情境中事物间的关系,探索解 决问题方法的一种策略。
(一)问题解决基本概述
定势对问题解决影响的实验材料
定势对问题解决影响的实验
陆钦斯(Luchins,1942)在一个实验中,要求 被试用大小不同的容器量出一定量的水,用数 字进行计算。实验分两组,实验组从第1题做 到第8题,控制组只做6,7,8三题。结果实验 组在解1-8题时,大多用B-A-2C的方法进行 计算,称间接法。而控制组在解7,8题时,采 用了简便的计算方式:A-C或A+C,称为直接 法。这说明实验组在做7,8题时,受到了前面 定势的影响,只有19%的人不受影响,而采用 了直接法。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预测与推断
鼓励学生预测问题的可能 结果,并推断出可能的原 因和解决方案。
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整理
教导学生如何整理和分析 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中提 取关键要素和关系。
逻辑推理
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 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 理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
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启发式策略
教授学生使用启发式策略,如分治策 略、逆向思维等,来寻找问题的解决 方案。
创新性思维
实践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将所学 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 的解决方案,不受传统思维限制。
04 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理念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集 体讨论、交流,激发彼此的灵感
和创意,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 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其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给予积 极的反馈和指导。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宽松的环境
创造一个鼓励自由思考、开放交流和 自主探索的环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 创造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 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 创造力。
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鼓励个体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积 极探究和尝试新事物,有助于培养创 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一 问题解决及其分类
(一)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在人做某件事、打到某种目标的过 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暂时不知道通向目标的 方法。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逐渐解 除疑惑、得到明朗的理解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研究表明,专家由于具有更丰富的领域知识, 有更丰富、更精细的问题图式,因而可以更好 地把当前的问题与有关的问题图式和原理知识 联系起来,更快、更迅速地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二)搜寻解法 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 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3.问题分解
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的子问题,再对各 个子问题进行逐级分解,逐步简化,直到每个 子问题都能解决,从而找到解决总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4.想法-检验
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尽力想(“蒙”) 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然后逐一检验,看哪 个方案是可行的。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 题”,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 家所采用的问题(河内塔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 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汉诺塔: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是源 于印度一个古老传说的益智玩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类比 手段-目的分析 问题分解 想法-检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1.问题类比
研究表明,学习者并不总能看到当前问题与以 往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当给学生一些提示线 索时,他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到这种相似性,但 如果不给他们提示线索,他们常常难以联想起 自己曾解决过的问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解 决问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2.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Analysis)
手段-目的分析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 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 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在 采用这种策略时,学习者首先明确目标的要点, 找出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最主要的差距, 而后选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缩减这种差距, 之后再找出遗留的主要差距,再设法缩减,直 到完全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表征不是问题的客观的描 述或存在形式,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 起来的心理表征。在分析、理解问题的表述时, 学习者实际上需要激活、调动自己有关的背景 知识,来澄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 系,明确问题的结构。 在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 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 这就在头脑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二、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图8.1 (一)建立问题表征
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问题表征,也就是要理解问题 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 点,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 与目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 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 在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时,解决者常常首先要确 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有时,所寻找的信息实 际上就隐含在情境中,只是我们一时没有察觉。 其次,问题解决者要查明问题的实质。为了解 决问题,解决者必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 把握问题的实质。他要权衡各种可能的理解角 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三)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学习者就要实际 执行这种解法,看它能否解决问题,比如列出 应用题的算式,求出得数,并验证答案。很重 要的一点是,为了提高问题解决的水平,学习 者应该在解决问题之后对问题及其解法进行深 入反思。
朱明工作室
zhubob@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主讲:朱明
高级技师、经济师、工程师 高级技能专业教师 汽车维修工高级考评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朱明工作室
zhubob@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zhubob@
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①初始条件 ②目标 ③障碍 ④解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二)问题的分类 1.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朱明工作室
zhubob@
2.结构不良问题 这类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 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 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如何在本市 建一条高速公路)。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问 题。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 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而为了 解决这种问题,学习者要自己明确问题的目标, 并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