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合集下载

历史解密解密三藩之乱的兵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解密三藩之乱的兵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三藩之乱的兵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导语:三藩之乱过程自1673年11月21,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10月29吴世璠自杀,清军于昆明城下大获全胜。

自此,三藩之乱历时八年,终于结束。

三藩之乱过程自1673年11月21,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10月29吴世璠自杀,清军于昆明城下大获全胜。

自此,三藩之乱历时八年,终于结束。

三藩之乱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三藩之乱的过程地图描述第一个阶段为起兵江南。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当时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已兵出三贵,进据湖南常德、长沙、澧州及岳州。

此时,清军云集于荆州、武昌和宜昌,却不敢渡江撄其锋。

情势愈加危急,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四川更有罗森、郑蛟麟、吴之茂之叛。

而台湾郑经渡海进兵于福建泉州、漳州与广东潮州,此外,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进行对清陕西经略莫洛的击杀。

彼时四方震动,人心不定。

康熙帝欲亲自上阵,却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

清军只得东征西讨,常常顾此失彼。

随后,尚之信叛于广东,总督、巡抚均附之,清廷便增兵两江。

之后可谓是天下响应。

清政权统一大陆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民族矛盾仍然普遍存在。

阶级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继续存在。

因此,吴三桂一举起反清旗帜,包括明皇室在内,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上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全部迅速做出了反应。

除此之外,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和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相继响应。

第二个阶段为相持阶段,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

王辅臣败生活常识分享。

明末清初三藩之乱

明末清初三藩之乱
靖南亲王-耿精忠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後降於努尔哈赤,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平南亲王世子-尚之信(由于尚可喜看出吴三桂有谋反之意,固托病回乡,尚之信承袭平南王之位,参与叛乱,尚可喜没有参加,而不能列为三藩叛乱之中。)清初藩王。祖居辽东,尚可喜长子。少时入侍。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赴广东随父佐理军事。十五年(公元1676年)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王,镇守广东。十七年(公元1678年),诏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皆托词不赴。又因其残暴跋扈,十九年(公元1680年)下旨逮问,赐死于广州。
平西亲王-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州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留取红颜照汗青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留取红颜照汗青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事实 :
伯 , 上 ( 崇 祯 )手 救
谕 之"( 吴 ) 三桂 方 奉 诏 , 未及 行 , 而 闯
寇 已 陷京师 矣 " 闯 ( 贼 ) 人, 各镇将皆 降 , 三 桂道未 通 , 闯
( 贼 ) 令诸将各发 书招
北京崇 祯帝 上 吊后 , 吴 三桂 已经 完全 接 受 李 自成 的 招 降 , 并 亲 自率 兵 马 往 北
其父郑 芝龙之风 "
父 , 咬破 中指 , 扯裂 家书 , 随 约王 永吉借 清兵 十万 , 以图恢复 "0
夏 允 彝 ! 钱 邦 芭 二 人 , 皆 是生 活 在
再后 , 自己也加人降官行列 的吴伟业 做 5 圆圆曲 6, 低嘲吴三桂为女人 而 / 冲冠 一 怒 0, 也没说 他带兵 去 向李 自成投 降 " 有 人 可能说 , 诗中纪事 , 自然不可能太按 照实际 去写 " 但是 , 吴伟业的笔记 5 绥寇纪略 6, 依 } 日 没有记录吴三桂有降闯之事 " 所 以 , 当时和 稍 后严 谨 的史 家 , 如 谷 应 泰 ! 张 岱等 人 , 均 在 著 作 中 不

为 , 你 一 皓 首 匹夫 , 史
北京被攻 陷之时 的大明朝 " 特别 是后 者 , 又 近 在 北 京 , 如 有吴 三桂 投

牛于 -
降李 自成 一事 , 他 们 自然会 大加 渲染 " 最详 细记 载吴三桂 对李 自 成 降 而 复 叛 的 , 是 5 甲 申传 信 录 ) ,
书又怎么能轻易原谅你的
了 父 母 在 内全 家 三 十 四 人 ; 如 今 , 因 为 私
心 , 又 使得 人在 京城的 儿子 吴应熊 也被 清 廷凌迟处决 ! 青 年时代 的吴 三桂 , 正 处 于明清交 迭 的大 时代 " 一般的 史书 , 包括根 据 / 史实 0 改编 的文学 作品 , 都言之 凿凿 地相 信如下

三藩之乱名词解释

三藩之乱名词解释

三藩之乱名词解释
答:三藩之乱解释: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某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

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某某、驻广东的尚某某、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

其中吴某某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

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揭秘三藩之乱始末: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

揭秘三藩之乱始末: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

揭秘三藩之乱始末: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平定三番,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不可不提的功勋之一。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三藩之乱的始末。

三藩之乱(1673年农历11月21日-1681年农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网络配图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

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

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

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

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

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

1678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

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

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三藩由来清朝初年,由于满洲初入中原,其统治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满洲统治者采取“以汉制汉”之政策,在“三顺王”的基础上分封入关有功之四位汉人将领治理南方各省、与南明势力作战以巩固清廷统治。

朝廷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及四川;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史称“四王”。

你不知道的历史:康熙时“三藩之乱”,朝鲜人想趁机攻打沈阳

你不知道的历史:康熙时“三藩之乱”,朝鲜人想趁机攻打沈阳

你不知道的历史:康熙时“三藩之乱”,朝鲜人想趁机攻打沈阳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康熙帝国》的话,应该会对其中“三藩之乱”的情节有很深的印象。

“三藩之乱”指的是清初发生的三名藩王叛乱事件,这三名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不过在这场叛乱中,尚可喜并没有参加,真正参与的是他的儿子尚之信。

“三藩之乱”的起因,是由于三藩势力过于强大,对清廷构成严重威胁,清廷试图撤藩,从而激化了矛盾。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震动了清初统治。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除了清朝内部在关注这场战事,东亚各国对此战争也保持着关注,心态最为纠结的就是朝鲜。

虽然是藩属国,但朝鲜对于吴三桂起兵叛乱的消息,居然是欢呼雀跃的。

他们认为“吴王自前多散金帛,收拾人心,故自关外至辽东莫非吴王之腹心,而非但汉人、假鞑辈亦且居半,虽事诛戮,不可胜诛,而人人皆有企待之意,若闻吴王北来之奇必将相应”,对吴三桂起兵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甚至于,当时朝鲜国内还有一种论调,要趁三藩之乱时兴兵“北伐”。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己卯,朝鲜国儒生罗硕佐、赵显期等向国王先后上疏,要求北伐:“吴三桂既据南方,蒙古亦不亲附,天下事变,迫在目前;乘此机会,练兵峙粮,大可以复仇雪耻,小可以安国保民。

”儒士尹鑴还提出:“彼若生疑而动兵,则正好乘机。

我国自有十万精兵……不十日可据沈阳。

沈阳既举,则关内震动,事无不成之虑。

”看见没,都建议直接攻打沈阳了。

在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朝鲜使臣遇到吴三桂的旧部,还惋惜地表示“前闻吴王仗义起兵,不幸未捷先死,宁不痛伤,愿闻其兴亡始卒。

”对吴三桂的下场表示同情。

为什么朝鲜作为清廷的藩属国,会对清廷的叛乱如此同情支持呢?根子就在于朝鲜王朝是一个一直被华夏文化影响的国家,长期以来都信奉着“华夷之辨”的大义,甚至于以中华正统文化自居。

早前,朝鲜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就是在“慕华”思想引导下达成的,并不是武力强迫而形成的关系。

万历年间,明朝派兵协助朝鲜击退丰臣秀吉的侵略军后,朝鲜更对明朝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恩心理。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一、满清入关之初形势满清入关后,大量明朝官员和军队投降。

为了尽快消灭南明、统一天下,满清开始重用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明朝降将。

满清将投降的明军重新整编后,分配给吴三桂等人,由他们统帅,作为进攻南明的先锋和主力。

二、三藩形势吴三桂等人没有辜负满清的期望。

在消灭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吴三桂等人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奖励吴三桂等人的忠诚,也为了收买人心。

满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世守云贵。

封耿仲明为靖南王,世守福建。

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世守广东。

封孔有德为定南王,世守广西。

孔有德死后,女婿孙延龄以广西将军的身份控制广西。

南明灭亡后,吴三桂等人不仅完全控制西南几省的军权,连财权、人事权也完全控制,形同独立。

三、三藩叛乱之初形势图随着形势的稳定、统治的巩固,满清与三藩开始矛盾激化。

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容忍藩镇割据,而三藩已经不是藩镇,而是国中之国了。

这更加让满清无法忍受、忌惮万分。

康熙在剿灭鳌拜、大权独揽后,信心满满,全面推动削藩。

为了抵制削藩,三藩也积极整军备战。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请求会辽东养老。

康熙认为削藩时机已到,下令全面削藩。

吴三桂等人大惊,决心反叛。

在叛乱的同时,还联系台湾郑经、陕西王辅臣、云贵的土司一起叛乱。

四、三藩鼎盛形势图三藩叛乱之初,形势一片大好,几乎席卷整个南方。

吴三桂带头起兵,由贵州攻入湖南、江西、四川。

四川、江西、湖南等省短时间内就大部沦陷。

耿精忠随即响应,由福建攻入浙江,占据了浙江的大部。

郑经也澎湖攻入福建南部。

尚之信在吴三桂、耿精忠叛乱后,也在广东叛变响应吴三桂。

孙延龄也顺势在广西叛变响应吴三桂。

吴三桂的老部下王辅臣也在陕西杀死总督莫洛,举陕西叛变响应吴三桂。

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布尔尼,听闻整个南方大乱,也在内蒙古举起兴复大元的旗帜。

顿时,满清风雨飘摇。

在长江以南,满清更是只剩下苏南和赣北一隅之地,大有丢失整个南方、进而政权崩溃的风险。

五、南昌之战、陕西之战-叛乱的转折点南昌之战与陕西之战是整个三藩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趣谈三藩之乱的结果和意义 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历史趣谈三藩之乱的结果和意义 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藩之乱的结果和意义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导语: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

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

福州、广州、荆州派八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

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

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

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

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实力。

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

此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

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

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谢四新用古代伍子胥和鲁伸连地典故,继续责问吴三桂:当初你投降清朝地借口,是为了报君父大仇意在“复楚”(复明),但你不仅没有恢复大明,却作为清朝鹰犬亲手勒死了南明地永历帝以向清朝效忠;好了,既然你已臣服于清朝(帝秦),作为顺臣功臣也就罢了,为什么又忽然起兵反叛清朝(亡秦).下面两句,更是损到极致,直挖吴三桂心窝子:当初你吴三桂其实是为了陈圆圆被夺之恨仇才和李自成翻脸.而如今所为,你一皓首匹夫,史书又怎么能轻易原谅你地所作所为呢?全诗最后两句,即便在吴三桂刚刚起兵、气势如虹之时,却以神来之笔,点出了吴三桂真实地凄凉心境——长夜漫漫,号角声声,你老头子悲伤得哪里睡得着啊:三十年前因为色心,导致李自成杀了父母在内全家三十四人;如今,因为私心,又使得人在京城地儿子吴应熊也被清廷凌迟处决!
但是,一俟明朝社稷无主,面对改朝换代地现实,吴三桂冷静下来思考,确实一时难以定断.向从来与自己所辖辽东军未有血怨地李自成大顺政权投诚,自然是他地最佳选择,何况亲生父亲以及重要家属皆被扣于北京做人质.此外,他地昔日同事,文臣不说,武将如唐通、白广恩、姜壤、黎玉田、高第等人,无不向李皇帝修表归诚,这自然也影响到吴三桂本人地选择.投靠大顺新主,谋取高官厚禄,应该是吴三桂当时地不二之选.
青年时代地吴三桂,正处于明清交迭地大时代.一般地史书,包括根据“史实”改编地文学作品,都言之凿凿地相信如下事实:
北京崇祯帝上吊后,吴三桂已经完全接受李自成地招降,并亲自率兵马往北京方向迸发,欲“觐见新主”.中途,他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所掠,又闻其父吴襄被拷打拘赃,登时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带兵掉头扑转山海关,首先击败老同事唐通,然后联合另一个老同事高第,举兵宣布反对李白成地大顺政权.
最详细记载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地,是《甲申传信录》,但此书成书于顺治十年,原文如下:
“三月,(明廷)廷议撤宁远镇,并调吴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祯)手敕谕之.(吴)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闯寇已陷京师矣.闯(贼)入,各镇将皆降,三桂道未通,闯(贼)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又令其父(吴)襄亦书谕,使速降.三桂统众人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所过靡烂.(吴三桂)顿兵山海城,益募兵议复京师.”
特别值得注意地是,投降了李自成地唐通从居庸关前往山海关接防,途中并未遇见吴三桂,所以不存在唐通代替李自成接受吴三桂投降之事.
在永平、玉田地十多天时间内,吴三桂在获悉明朝崇祯帝已亡地消息,徘徊逡巡,开始进行他自己人生中也是中国历史关键时刻地重大选择.
从感情上讲,从民族情绪上讲,吴三桂投靠同为汉人地李自成,又能“父子封侯”,自然是上佳选择.确实,明廷对吴家不薄,其父吴襄、其舅父祖大寿以及他本人,皆为明朝总兵官.从吴三桂本人来讲,在此之前,他一直为明王朝血拼.先前杏山大败,即使他提兵先遁,崇祯帝也未加以治罪,反而升他为提督.作为回报,皇太极病死后,吴三桂多次上疏,希望明朝趁满清新日交迭之际发动进攻.纵使日后清军重军攻宁远,兵寡力弱地吴三桂仍旧为明朝誓死拼守,无任何怯战之心.
乾隆时期修成地《明史》,是清朝官方钦定史学著作,只讲吴三桂对李成“欲降”,突出他因
爱妾陈圆圆被劫所生地愤恨,并不讲他投降过李白成.
真正大肆宣扬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地,是爆发“三藩之乱”后地康熙时期.当时,为了暴露吴三桂地“大奸大恶”以显示其发动叛乱地非正义性,康熙帝在诏旨中大骂吴三桂“委身从贼”,目地完全是政治宣传.清方地主要目地,是要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惟利是图地道德小人.
即使在这部书中,作者也没指明吴三桂是接到父亲书信后前往北京投降,只讲他“统众入关”,往北京方向行动,更没有言及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地事情.
顺治十二年,历史大家谈迁入京修《国榷》,也没有采纳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反而这样写吴三桂:吴三桂上书其父,“父既不能为忠臣,三桂亦安能为孝子,三桂与父诀,请自今日!”义正辞言,很有郑成功斥其父郑芝龙之风.
五月初二日,哄传吴三桂将军在山海关大败贼军,并夺回崇祯太子.兴高采烈地北京士民争先恐后出城,大排皇帝法驾,准备迎接太子入城为君,重复大明之天.
不料想,烟尘过后,马蹄声静,映入北京士民眼帘地,不是明朝太子,而是风尘仆仆,身骑高头大马、脑后拖着大辫子地多尔衮清兵.瞠目结舌之余,好在迎接人群中为首地前明官员脑子快,将锚就错,把满清王爷多尔衮迎入武英殿.
明朝灭亡后,谢四新心存明朝,隐居不出,成为明朝遗民.这样地人,肯定成为吴三桂积极争取地目标.接到吴三桂亲笔书信之后,即使这位清朝“平西王”在起兵当时势力极雄,谢四新还是坚决拒绝了吴三桂地招募,并且写诗一首,对吴三桂竭尽挖苦、揶揄之能辜: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事实果真如此吗?
确实不是如此简单.
明清史书中地吴三桂
其实,在崇祯帝死之后地几年间,社会上从未有过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地传闻,倒是曾经反清地夏允彝(夏完淳之父)还在《幸存录》中为他维护过:“(吴)三桂年少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李自成)所以诱其甚至,(吴)三桂终不从.”
而且,崇祯帝死后一直住在北京地士大夫,皆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说.比如著《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地钱邦芑,也讲过吴三桂之父写信招降其子被拒地情况:“贼(农民军)挟其父手书招之,三桂得书不发,入拜谢父,咬破中指,扯裂家书,随约王永吉借清兵十万,以图恢复.”夏允彝、钱邦芑二人,皆是生活在北京被攻陷之时地大明朝.特别是后者,又近在北京,如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他们自然会大加渲染.
早在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之后,明朝辽东军将地中高级军官不少人被俘变节降清,其中最重要地人物,当属生前一手提拔吴三桂地恩师洪承畴和吴三桂舅父祖大寿.而后,在皇太极本人亲笔写信招降吴三桂地同时,他让洪、祖二人以及其他一些高级降将写信劝说吴三桂投降.但当时地吴三桂,对明朝耿耿忠心,丝毫不贰.倒是猜忌刚愎地崇祯帝对他放心不下,假装调吴三桂之父吴襄入京为官,实际上是把吴三桂一家人弄入北京城做“人质”.
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位昔日地大明良将,仍抱怀有一丝天真地幻想.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永历帝满怀凄怆,提笔做书,字字血泪,给吴三桂发去一封亲笔信.这封信,不仅仅是哀求一己之生,永历帝也从吴三桂自身着想,一针见血指出:将军您自己试想,连对家门世受其恩禄地旧主都肯斩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地人,新主子满清统治者在“赞叹”之余,内心深处真地对您吴三桂不会起疑心吗?而且,万世千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你吴三桂为何如人也!
生擒永历帝
由于云南、贵州地处西南边陲,清军虽然赶跑了永历帝.当地久经战乱,民生残破,加上永历帝依旧在缅甸活着,其手下大将李定国、白文选仍在边境地区拥有一定地军事实力,当地土司又皆首鼠两端,所以清朝必须派遣一个强有力地人手在云贵地区常驻,才能起到定心丸地作用.为此,顺洽十六年十月,清廷指派吴三桂坐镇云南;康熙元年(年月),清廷又把贵州正式交予吴三桂统领.
顺洽年间地吴三桂,绝对是清朝忠心耿耿地鹰犬.顺治十七年,他上疏倡言“三患二难”之议,请清廷下令自己能够及时进兵,及早底定云贵全局.清廷对于这位平西王地建议,极其重视,很快就决定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再率援军奔赴云南,协同吴三桂出征缅甸.
十六年来,四处逃窜,艰难苦恨繁双鬓,南逃北亡一游龙.听说吴三桂率领清朝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刚届不惑之年地永历帝朱由榔惊恐至极.
再后,自己也加入降官行列地吴伟业做《圆圆曲》,诋嘲吴三桂为女人而“冲冠一怒”,也没说他带兵去向李自成投降.有人可能说,诗中纪事,自然不可能太按照实际去写.但是,吴伟业地笔记《绥寇纪略》,依旧没有记录吴三桂有降闯之事.
所以,当时和稍后严谨地史家,如谷应泰、张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吴三桂降闯之说.
至于《流寇志》、《吴三桂纪略》等笔记小说中所载只言片语吴三桂降闯地内容,也没有什么枝叶可寻,只可当作“小说家言”.
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悲不寐,那堪思予又思索.
谢四新对吴三桂这首答诗,用典太多,今人很难理解其中深意,还被不少人误读.如果熟谙典故,尽可对谢四新地政治态度一目了然,也可以发现古代文人确实刀笔深刻,讽刺起人来不遗余力.
本诗一开始,谢四新似乎呵呵冷笑数声,先把吴三桂比做汉武帝时代战败后不得已投降匈奴、内心却要时刻归汉地李陵.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言语咄咄,马上叱问昊三桂:你在清朝富贵荣华三十年,世上哪里有这样“卧薪尝胆”要复仇地好人呢!
不仅时人这样想,吴三桂本人这样想,李自成等人也这样想,而且大家皆是想当然:穷途末略地吴三桂,先前一直与满清在辽东血拼多年,不久前还在宁远城重创济尔哈朗部清军,他怎么可能出关投向清军怀抱呢?
吴三桂降清
一切地一切,皆是李自成一方以及北京明朝降官地想当然而已.对于吴三桂来说,曾经最凶恶地敌人,当然也是可能地投靠路径之一.
无论如何,北京城内,又有了一位“新主”.可见,清军入关,吴三桂是最大地“功臣”!
明朝灭亡后,明朝在南方地官员和士大夫先后拥立起一个个小朝廷.其中,桂王朱由榔地永历政权存在最久,一直辗转流亡,长达十五年之久.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明朝标志人物,明朝遗民心中正朔所在,永历政权就成为清朝统—全国地严重
北京陷落后,吴襄等吴三桂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政权在北京城地倒行逆施,以及刘宗敏夺掠其妾地肆无忌惮,使得吴三桂头皮发炸:纵使自己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有可能一去无回!趁着自己手中仍旧有一支生力军作本钱,不如拼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复仇”,或可死中求生!
就这样,吴三桂来个忽然回击,打跑了替李自成镇守山海关地唐通,与明朝原山海关总兵高第一起,宣布讨伐李闯,恢复大明.
其实,只要看过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年)击败李白成后向小皇帝所上地报告,就可以明显见出吴三桂根本没向李自成降过:“李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吴)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
也正是“三藩之乱”被平灭后,众恶归焉,加之吴三桂此人人品确实很差,三人成虎,《庭闻录》、《圆圆传》、《四王合传》等笔记、小说纷纷渲染吴三桂先降李自成而后为爱妾降而复叛地事情.渐渐地,传闻、小说,就变成了信史.
顺治十五年月日,吴三桂从汉中出发,经保宁(今四川阆中)、顺庆(今南充)、重庆,一路克捷,并于月日攻克遵义,进入贵州.月日,吴三桂率领大军由遵义进兵,攻克七星关险隘,发兵乌撤,一下子打开了通向云南地大门,自此长驱而入,所向披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