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清斗争为主线的南明史研究新视角_评顾诚_南明史_王铁男
《南明史》读后感

《南明史》读后感《南明史》读后感《南明史》读后感1司徒琳的《南明史》几乎是国外第一本有关南明历史的专门著作。
本书以她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为底稿,增减部分史料,而后,专门到台湾(彼时大陆尚未开放)逐一对所采信之史料进行再次的去伪存真,于论文完成之后十年乃成。
书的篇幅不足二百页(不包括前言和参考文献),却全无赘言,称得上是字字珠玑。
统观此书,或可窥得国外历史研究之一二特色。
首先,非常注重大尺度上对历史脉络的把握。
这点上有些大历史的意思,实际的行文来看,也确实接近黄仁宇的作品。
当然,由于我只读过译本,所以不能确认两作者的行文方式或者叙事风格接近或者相同。
第二,对于作者历史观点的阐发非常到位。
虽然没有读原文,但是我相信作者在语义的重述方面应该是很花力气的。
其观点在除在前言中详细说明之外,在每一章都会强调和重述。
第三,并非事无巨细,但对关键细节的把握非常准确,描述时舍得花大篇幅。
并且很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在介绍郑氏时,对郑氏的发家有一段背景的梳理。
第四,史实的篇幅和议论的篇幅各占约一半,仍有学位论文的影子。
因为学位论文是不可能让提交者只罗列文献调研结果的,必须要有通读史料之后的观点。
在写这段读后感的时候,已经开始读顾诚的《南明史》。
顾先生的书比司徒琳的晚二十年,相对来说所占有的史料更是较司徒琳丰富,故而其著作篇幅几乎是司徒琳的五倍。
顾先生的作品同样是引证丰富,撰写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标准对不同的史料予以采信。
值得一提的是,两著作对于南明史的断代并不相同,起至时间都有稍稍差距。
这或是南明史研究一个悬而未决之问题。
最后,司徒琳其书,貌似比较冷门,国内版本较少,我(当时)没有找到电子版。
《南明史》读后感2顾诚先生对明清鼎革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得我心。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他的英名和业绩永远光照史册,激励后世人民为反对压迫和民族征服而献身。
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
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

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南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
它的诞生,标志着明朝江山的覆灭。
但是,即使是在国家走向崩溃的时刻,南明人民怀揣着对国家前途的信念,也在努力地进行着抗清斗争。
一、南明的形成南明的形成,是由明朝的亡国灭种而来的。
在明朝末年,随着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入京”,明朝的局势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李自成死后,他的部下张献忠开始收编兵力,在满清的“三藩之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进入南明时期,南明就处于极度的劣势中。
不仅是江南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政权也存在着内忧外患的问题。
但是,南明政权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依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抗清斗争。
二、抗清斗争的进行南明政权展开的抗清斗争,可谓是非常勇毅和坚定。
在南明抗清的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南明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不懈地战斗。
他们在南明时期的许多战役中,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勇气和毅力。
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中,有很多的英雄和战争,例如南明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给满族人民造成了很严重的打击;后金女真族贵族的降书,也是南明民族自尊心的一次例证。
南明皇族朱聿键也曾经率军抗清,被誉为“抗清第一烈士”,成为南明反清英雄之一。
这些人,他们不仅是南明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成为了抗清斗争的代表人物。
在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中,南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军队,展开了反扑。
在岳阳楼的战斗中,南明军队曾经与满清和清军进行过多次的交锋,也在这个时候展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
三、抗清斗争的失败尽管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蓄势待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主要是这个时期的国情变得十分复杂,各种不同的因素使抗清斗争变得不可避免。
首先,南明在反清的战斗中,一直为自己所处的困境所限制。
当时南明地区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这样的经济情况,非常难以支持起抗清的战斗。
同时,周边亲清势力的威胁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南明在抗清斗争中,还遇到了对外侵略的威胁。
南明史顾诚

南明史顾诚简介《南明史》是一部中国历史文献,由清代史学家顾诚撰写,详细记录了南明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顾诚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所著《南明史》是对南明时期的一次总结和回顾,为研究南明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考。
背景南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南明时期始于明朝灭亡后,明朝政权推翻后留在南方的明朝皇族建立了南明政权,与清朝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南明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内外战争不断,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
《南明史》的重要性《南明史》是对南明时期历史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记载,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它记录了南明政权的兴衰历程、各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南明政权与清朝之间的斗争。
通过阅读《南明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南明政权的基本情况、政治制度、社会状况以及南明时期的文化发展。
同时,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南明史》也体现了顾诚作为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
顾诚以严谨的史证和扎实的史料为依据,对南明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
这使得《南明史》成为了研究南明时期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后人研究南明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南明史》的结构和内容《南明史》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南明政权兴衰史该部分主要记录了南明政权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包括南明政权的建立背景、各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外战争的情况等。
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南明政权的兴衰历程以及南明时期政治的重要特点。
重要人物和事件《南明史》对南明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包括南明皇帝、政治家、将领等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南明政权的重要事件,如倭寇之乱、田丰之乱等。
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南明政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可以更好地理解南明时期的历史。
社会文化状况《南明史》还对南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发展进行了描述。
南明方面的历史书籍

南明方面的历史书籍
南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影响深远的人物。
以下是几本关于南明历史的书籍,供您参考:
1. 《南明史》:这是一部详尽记录南明朝代历史的巨著。
作者对南明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 《南明文献选辑》:该书是对南明时期史料的综合整理,收集了南明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公文、演讲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南明朝代的政治、外交和文化状况。
3. 《南明史研究》:这本书是对南明朝代历史的专题研究,涉及南明政权的内外政策、城市发展、宗教变迁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的议题,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明朝代的方方面面。
4. 《南明人物传》:该书主要介绍了南明朝代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故事。
通过对南明时期的诸多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的生平事迹的描述,这本书揭示了南明朝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内涵。
这些书籍深入剖析了南明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和社会动态,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关于南明历史的了解。
请注意,这里不提供具体的网址、超链接和电话号码,请您自行查找相关出版物。
南明史读书笔记

南明史读书笔记
《南明史》是顾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详细讲述了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的统称,其中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政权等。
这些政权在清军的进攻下相继灭亡,但它们的存在为明朝的灭亡延缓了时间,也为后来的反清复明运动奠定了基础。
顾诚先生在书中对南明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揭示了南明政权内部的腐败和争斗,以及外部的清军进攻和农民起义等因素对南明政权的影响。
通过阅读《南明史》,我对明朝灭亡后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此外,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顾诚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南明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明朝灭亡后的历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就辽西鏖兵的开端--宁远大捷对明王朝的影响

就辽西鏖兵的开端--宁远大捷对明王朝的影响王铁男【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Lunar January in 1 626,Ming army got the first victory,Ningyuan Victory against Later Jin army.YUAN Chonghuan come to the fore,and gradually grow into military commander of Liaodong of Ming Dynasty.Guanningjin line in Liaoxi Corridor was rebuilt.The war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lasted more than twenty years.The good effect of duth cannons in Ningyuan garrison in the battle draw the attention of two parties,and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gun technology and tactics.%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明军取得对后金战争的首次胜利———宁远大捷,坚守宁远孤城的袁崇焕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明辽东军事统帅。
辽西走廊的关宁锦防线得以重建。
开始了明金(清)双方在辽西长达二十余年的对峙鏖战。
红夷大炮在宁远城防战斗中的良好作用受到了交战双方的重视,刺激了火炮技术和战略战术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04-105)【作者】王铁男【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相关文献】1.清代辽西锦州、宁远各海口的兴衰 [J], 张士尊2.明王朝对生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J], 杨光3.明王朝对生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J], 杨光;4.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J], 韩琦;;5.试论明王朝经营云南之策及影响 [J], 丁存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明史》读后感

《南明史》读后感1500字我读了《南明史》这本史书,深深地感受到了明朝灭亡后南明时期的艰难困苦与历史巨变,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南明史》描写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朝初年,该书共分29卷,全书共计200余万字。
在这本以南明为主要历史谱系的正史中,南明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权更迭、政治斗争激烈、经济萎缩等原因,明朝绅士、军队指挥官们以及社会各界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磨难。
读《南明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南明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明朝时期,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和普及化,南明时期这种趋势更是明显。
文人墨客相互启发,学术艺术进步突飞猛进。
在南明时期,诗词、绘画、戏剧、曲艺、小说、史书等各类文艺流派繁盛发展,使得南明文化在整个明朝的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文化遗产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宝藏,影响着后世文化的发展。
除了文化的繁荣外,南明的历史中还充满了动荡与阴谋。
南明政权作为明朝的代表,不仅面临着入侵者的威胁和打压,还不乏内部矛盾和争斗。
不论是蒋芳之变、大西军起义、吴三桂降清等事件,都是南明政权的危机事件。
这些事件,揭示了南明时期的政治黑暗面,也让人们明白历史的真相,进而领悟到了许多哲理和智慧。
相较于南明时期其他方面的繁荣与不足,我最为钦佩的是南明人民始终保持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当时的贵族和平民,不论贫富,都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与政治斗争之中。
明朝覆灭后,南明崇尚的到底是什么?是民族道义,还是苟富贵于己?《南明史》其实是一本很艰涩的读物,也是一部纪实性的著作,但是,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明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深入思考生命何在,感悟人生之道。
只有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信仰、践行道德,我们才能坚如磐石,不被外界干扰。
总之,《南明史》不仅是一部文化名著,知识渊博,掌握了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具备历史分析、决策和概综能力,也能够提升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顾诚明清史文集(全6册)

李岩质疑 再谈李岩问题 李自成起义军究竟从何处入豫——同姚雪垠同志商榷 李自成起事考 关于李自成“流寇主义”的商榷 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兼评石门县为僧说 李自成襄阳政权若干史实考辨 从永昌元年诏书谈到李自成何时称帝 论罗汝才
大顺政权赋税政策 初探
论大顺农民革命政 权
论大顺政权失败的 主要原因
一大顺农民政权建立的过程 二大顺政权实行的政策是农民革命政策 三大顺政权的组成成分 四阶级斗争形势证明大顺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 五大顺农民政权的局限性
一明王朝饮鸩止渴的加派 二李自成起义军赋税政策的演变
一明朝末年和清兵进关初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二清廷加紧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和民族矛盾的上升 三抗清联合阵营的形成 四满汉地主阶级合流和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第六章张献忠、罗 汝才重举义旗和杨
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五章明末农民战 争一度转入低潮
第七章李自成起义 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八章李自成 起义军南下湖
1
广和襄阳政权
的建立
第九章张献忠 2
起义军进军湖 广、江西
3 第十章孙传庭
部的覆灭和李 自成西安建国
4 第十一章明廷
在覆灭前的挣 扎
5 第十二章明王
朝的覆亡和山 海关之战
朝廷的建立
第十
动
3 第十五章吴胜
兆、王光泰等 的反清
4 第十六章金声
桓、李成栋的 反清归明
5 第十七章北方
各省的反清运 动
第十八章 1648— 1649年湖南战局
第十九章永历朝廷内 部的党争
第二十章清军攻占桂 林、广州
第二十一章大西军的 联明抗清
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
读书笔记
灯下观青史,闲来弄扁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4-16作者简介:王铁男(1989—),男,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以抗清斗争为主线的南明史研究新视角———评顾诚《南明史》王铁男(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82)[摘要]南明的历史,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段历史既是朱明王朝的余绪,又是清朝的创业史。
顾诚先生所著的《南明史》是顾先生潜心研究十数年南明史研究的成果,是迄今为止南明史研究的最高峰。
在这部著作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抗清斗争作为南明史研究的主线,极大开阔了南明历史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南明史;抗清;历史人物评价[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90-04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5.16-044[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南明的历史,既是明朝历史的余绪又是清朝开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南明历史的记录,曾经在清朝血雨腥风的文字狱下被肆意篡改、歪曲和隐瞒,但是在清末民初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实际的需要,南明史的研究曾经出现过两次热潮。
柳亚子在1941年发表《南明史纲初稿》,钱海岳先生于1944年完成了纪传体版《南明史》。
建国以后,先有谢国桢先生的《南明史略》,继之南炳文先生著《南明史》。
国外的研究成果有美国人司徒琳的《南明史》。
1996年5月15日,顾诚先生为该作品撰写后记,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姊妹篇”的《南明史》终于完稿,1997年这部被誉为南明史研究里程碑的作品正式付梓。
这部书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荣获了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随着顾诚先生《南明史》的出版,许多南明史研究的新成果随之面世。
顾诚先生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精确的史料考证奠定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何龄修先生为之折服,评价这部南明史“它当然不是填补空白之作,但却代表南明史研究迄今为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只有顾诚教授一人真正前后贯通地、比较透彻地掌握南明史。
”这部《南明史》之新,首先体现在打破了传统学界以弘光继统为上限和以永历败亡为下限的南明史研究范围,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殉难写起至康熙三年(1664)著名的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覆灭为止,拓展了南明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
顾诚先生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
这是因为朝廷虽然覆亡,明朝政权仍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尽管在具体时间上相差不远,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
”同理,1664年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覆灭,清朝完成中国大陆的最终统一,应当视为南明史的结束。
关于顾诚先生南明史的时间断限问题,李治亭在《南明史辩———评<南明史>》中提出反对意见,坚持传统的以“1644年农历五月三日弘光政权成立,是为南明史起始时间。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帝被俘于缅甸,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标志南明史终结。
公平地说,此种划分符合史学界通常所使用的划分历史时期的方法。
”李治亭认为顾诚先生的断限方式将南明史等同于“武装抗清运动史”。
“明亡四十余天后,始有弘光政权之创建,其后又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相继成立,它们之间虽无父子相继关系,但都是朱氏子孙继统,延续明朝国号,史家才将此四个政权定名为南明,其历史概称为南明史,且与明史区别开来。
如果没有朱氏子孙继统,成立相应的政权,即使有江南半壁,臣属众多,何以称‘南明’?如郑成功、郑经父子于永历亡后,仍奉明号,毕竟朱氏已绝统,南明史也就无从谈起。
”李治亭的“南明”是相对于已经灭亡的明朝而言,其含义依然只是一个国号的延续,而顾诚的“南明”则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反抗满洲贵族征服保卫家园的旗帜,二者的含义有层次上的不同。
其次,关于南明史的内涵,以往的南明史著的中心线索是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和永历几个南明政权的建立与覆灭,而这部作品“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
”颂扬了广大汉族军民反抗满洲贵族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的英勇斗争,强调历时二十余年的反清斗争之所以最终归于失败,并不是如后世清朝统治者所吹嘘的满洲八旗军力强大所向披靡,而是抗清势力内部的矛盾重重,相互之间钩心斗角,导致力量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而被满洲统治者各个击破———“南明之不振,关键在于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
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钩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主要矛盾是广大汉族人民与满洲贵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在中国大江南北风起云涌。
清廷的实际掌权者睿亲王多尔衮、顺治帝福临等满洲贵族所代表着的是一种相当落后的生产方式,实行的是极其野蛮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征服政策,在与南明各方势力的军事冲突之后,动辄大举屠城,包括大同、南昌、扬州等当时规模较大的城市以及无数中小城市都被清军屠戮一空,清军的政策是降亦屠城不降亦屠城(如大同城最终开城投降,但是清军依旧屠城),相比之下,当年蒙古入主中原之时对于坚守不降的城池才实行屠城,满洲人比当年蒙古人更为残暴野蛮。
但是满洲八旗的兵力和后备兵员都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内耗从而打倒了自己。
此外明清鼎革之时,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无数汉族官僚为了自己一己私利充当满洲贵族的走狗、刽子手,其双手沾满了自己同胞的鲜血。
在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具有鲜明的是非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抗清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剽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第28卷第16期总第158期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所以南明各政权对清的战争是正义的反征服战争。
清军占领黄河流域以后自以为得计,征服者的嘴脸暴露无遗,大肆屠杀汉族军民,并加紧推行圈地、投充和缉捕逃人等适应其落后生产方式的恶政,占领南京后,又强迫汉族人民改变风俗传统进行剃发易服。
关于圈地投充、剃发易服等清初恶政,李治亭在《南明史辩———评<南明史>》中这样解释———“迄今,没有人否认清在统一过程中,实行过民族高压政策,如圈地投充、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将满族习惯强加给汉人,实质是满汉不同文化的尖锐冲突,理所当然地遭到汉族部分士大夫及民众的抵制和反抗。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如春秋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变易华夏人的习惯,‘胡服骑射’就是向‘胡人’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强迫鲜卑人习汉俗,加速其进步,都取得了成功。
清朝鉴于历史教训,唯恐满族被汉化,力保本民族文化,故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加给汉人,针对江南士大夫及民众抵,即以强制手段,甚至不惜以暴力贯彻其政策。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汉人、士大夫都反对。
如,孔圣人、亚圣孟子的子孙,是儒学的传承者,至清入关后,也乖乖剃发易服,接受顺治赐给的封号。
所以,我们无须夸大剃发易服问题的严重性。
”李治亭的这一番论述,将清军入关初期的一系列恶政所造成的至今无法消弭的恶劣影响一笔带过,并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和魏孝文帝改革搬出来作为历史证明,竟然将满清的剃发易服与胡服骑射、魏孝文帝改革相提并论。
首先,胡服骑射和孝文帝改革易服都是主动的、自愿的接受异族事物。
其次,胡服骑射和孝文帝改革易服都是学习对方的先进事物。
再次,胡服骑射改革仅限于军队的服装,并没有改变中原汉族宽衣大袖的传统冠服。
最后,胡服骑射和魏孝文帝改革都促成了本民族文化和国力的大发展和大飞跃。
反观满清的剃发易服,汉民族在满族的武力威胁下被迫接受其服装和发型,整个过程不见社会发展和文化飞跃,伴随始终的仅仅是无止尽的杀戮,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时至今日整个汉族似乎忘记了汉服的存在,汉服作为我们的传统服装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舞台,仅仅被保存在博物馆冰冷的橱窗之中,这对于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而李治亭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学者竟然将剃发易服与胡服骑射、魏孝文帝服饰改革同日而语,是一种荒谬的行为。
此外,李治亭还以孔、孟的后人接受剃发易服作为例证,想说明顾诚先生夸大了剃发易服的严重性。
然而纵使是孔、孟的后代也终究是血肉之躯的凡人,面对生命的威胁选择屈服和妥协是人之常情,不能作为弱化剃发易服恶劣影响的依据。
而顾诚《南明史》中记载了这样的史实———孔子后人孔闻謤面对剃发令搬出孔子这块大招牌,又引金、元二代为例,满以为可以为孔家抵挡一阵,保住先世蓄发衣冠,不料碰了钉子,因是孔子之后免除死刑,革职永不叙用。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六章中记载了多尔衮的无耻谰言:“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
并有力地驳斥道:“完全是强词夺理,一派胡言。
他自己的祖辈和父亲努尔哈赤在反叛明朝以前,世世代代都是明帝国的臣属,以接受明朝廷的封号、官职、敕书为荣;明朝的汉族皇帝从来都没有强迫女真族蓄发带网巾,遵从汉制,难道不是铁一般的事实吗?清廷统治者把不肯放弃本民族长期形成的束发、服制等风俗习惯的汉族官绅百姓视为逆命之寇,一律处斩,这种凶残暴行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李治亭文章中指责顾诚的此种抗清的观点是对清朝的全面否定,反对顾诚先生使用“征服”一词,认为“征服”一词乃暴力的代名词,含有贬义,“《南明史》明指清朝为‘征服者’的一方,汉族及其他民族为被‘征服’的一方,其意甚明,就是否定清朝参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清军入关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暴力与杀戮是毋庸置疑的,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自然是有权参加统一中国的角逐的,但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一个善良的人的角度出发,由满族来统一中国,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付出的成本是最大的。
顾诚先生在作品中也强调指出,“本书着重分析当时各派势力的成败得失,而以哪一种势力取胜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破坏最小,最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为褒贬的标准。
”为了证明清朝统治者敢于打破历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力主“中外一家”,李治亭引用“雍正皇帝说得好:清朝‘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
’他还针对汉族士大夫中存有满洲为‘外人’的观念解释说:满汉名称‘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别也。
’(《清世宗实录》卷130)一个封建皇帝能够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如此精辟地阐明汉满关系,而2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识见还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岂不是倒退!”但是雍正时期的清朝和入关之初的清朝是否具有可比性呢,经过顺治、康熙两朝汉化的满族和入关之初的满族能否同日而语呢?其实顾诚先生在《论清初社会矛盾》一文里曾论述过这个问题,指出正是通过南明长达20年的斗争,满洲贵族才真正看到汉族人民当中蕴藏着的雄伟力量,特别是认识到如不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便无法稳定他们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