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费曼的故事

合集下载

费曼的故事——精选推荐

费曼的故事——精选推荐

费曼的故事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Feynman)在回忆他父亲对他的培养时,曾经说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看见那个鸟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回答:我一点都不知道。

他说:那是一只褐色的、会发喉音的画眉,你父亲什么也没教你吗? 费曼说: 完全不是这样,父亲教了我很多。

父亲说:看那只鸟!,它的名字叫斯宾赛鸣鸟(我知道父亲其实并不知道这只鸟的正确名字)。

父亲又说:在意大利它叫……;在中国它叫……;在日本它叫……;你可以知道用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如何称呼这种鸟,但是,学完了这些,你实际上根本不了解这种鸟,你只知道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对这种乌有不同的称呼。

所以,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只鸟,看看它在作什么?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我很小就知道,知道某个物体的名字和知道某个物体之间的差别)。

 父亲说:比如说,看吧,这只鸟不停地在啄它的羽毛,它是不是一边走;一边在啄它的羽毛? “是!” “鸟为什么要啄它们的羽毛?” “可能是它们飞行时把羽毛弄乱了,它们啄羽毛以便把它们的羽毛理顺。

” 父亲又说:“好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它们只需要在飞过以后啄一会儿,当它们落地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应该再啄它们的羽毛了。

你知道我问你这个问题的目的吗?” 父亲又说:“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是在刚刚落下时啄得最多吗?”实际上要看清这一点并不困难,比较那些刚刚落下的鸟和已经在地上走来走去的鸟,它们在啄羽毛上看不出差别。

我说,“我放弃我的想法,那些鸟啄它们的羽毛并不是为了整理羽毛。

” 父亲说“因为有虱子在咬它,虱子在吃羽毛上沾着的蛋白的屑屑。

虱子的腿上常常有一些柔软的物质,更小的生物会吃它,这些小生物不能完全消化这些物质,就会排泄一些和糖类似的物质,细菌就会在其中生长。

” 最后父亲说,“你要知道,哪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找到它作食物的有生命的生物。

” 费曼说,”我现在知道可能那里存在的并不一定是虱子,在虱子的腿上也不一定有更小的生物,父亲告诉我的也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但是他却教给我根本上正确地东西。

物理学家费曼的童年经历:最终能成功的孩子,都靠父母做到这一点

物理学家费曼的童年经历:最终能成功的孩子,都靠父母做到这一点

之前有一个故事特别感动我,是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费曼“的童年经历。

他曾在回忆录中谈及他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 父亲的引导 。

在他小的时候,小费曼一直看着鸟儿飞来飞去。

爸爸发现他对鸟儿感兴趣,就说,“我们来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吧。

”费曼说:“那鸟儿总是在啄它的羽毛,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爸爸问,“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费曼想了想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 “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

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爸爸继续说道。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费曼说,“我想不出来。

”爸爸说,“那是因为有虱子在做怪,”虽然费曼爸爸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却带领孩子一步步去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

日常生活中我想这样的情景对于家长来说很熟悉吧,孩子总是会好奇的问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看似不足为奇的东西,却常常被他们“十万个为什么”难倒。

导致很多父母就不再帮助带领孩子往下深究, 就此错过培养孩子爱思考爱动脑的品质。

那么现在不如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入手,给大家提供一些小科普,学会了就可以反问一下孩子,引导他们思考正确答案吧~厉害的爸妈,什么都知道~纸历史演变: 在中国很早以前,人们用甲骨(龟甲,兽骨)来书写文字。

春秋时,竹片、木片和丝帛,都曾被用作书写材料。

但竹木笨重,丝帛昂贵,后来就有了纸的发明。

中国人最早用麻造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 树皮、麻头、粗布、渔网等为原料,用新工艺造出了平滑好用的“蔡侯”纸,成为现代纸的前身。

但别弄错了, 最早的纸可不是蔡伦发明的 。

用过的纸还能用吗? 造纸厂可以将废纸打碎,去色制浆,做成再生纸。

再生纸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很环保。

纸为什么会变黄? 用来造纸的木浆里含有木质素,他原本是棕色的,造纸时被漂白成了白色。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的经历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的经历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的经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的经历以下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的经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我父亲把它们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块,它们就全倒了。

我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我们变出了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对父亲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的,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

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

”父亲停下来,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我无法想象居然有这么大的动物,觉得兴奋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

就像培养一名科学家,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也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

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兴趣盎然的讨论。

这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

(理查德·费曼著,李沉简等译:《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以下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事

以下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事

以下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事
1. 费曼故事:费曼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

有一次,他和父亲一起散步时,看到一个旧的厂房正在拆除。

费曼父子决定找找里面还有什么有趣的东西。

他们进去后发现一个大桶里装着一种不明液体。

费曼用手试了试,液体发生了变化,变得非常热。

他惊奇地发现,这液体原来是一种铝和氯的混合物,当铝与氯发生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个故事展示了铝与氯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化学变化。

2. 揭开潘多拉魔盒: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她被赋予了一个盒子,被告知不要打开。

然而,她忍不住打开了盒子,一切罪恶和不幸瞬间释放出来。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比喻化学变化中不可控制的后果。

当某些化学反应发生时,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或危险物质,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

3. 拿破仑战败后的埃尔巴岛:法国皇帝拿破仑在1814年被迫
退位,被流放到位于地中海的埃尔巴岛。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权力,而是在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国家,制造了大量的炸药。

他的目标是在突然来袭的欧洲联军登陆时,引发一次巨大爆炸,将英法荷三国的军队一举击溃。

然而,计划最终失败了,爆炸没有发生。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炸药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能量在战争中的应用。

以上典故主要体现了化学变化的事,展示了在特定条件下物质结构的改变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它们也向我们展示了化学在生活和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特立独行的费曼

特立独行的费曼

特立独行的费曼
作者:陈翠珍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第14期
1965年10月21日凌晨,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接到了通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电话。

过了一会儿,家里的电话响个不停,来电中多数是新闻采访或演讲邀请。

接听了十几个电话后,费曼再也无法忍受,他干脆把话筒拿起来放在桌子上,然后走进书房,坐在椅子上,闭眼思考。

他觉得以后自己可能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做研究了,无数的演讲、采访等事务将充斥他的生活,而这些恰恰是他非常不喜欢的。

想到这里,他做出一个决定,绝不要陷入那种泥沼里。

就在他回到客厅,才把话筒放回电话机上不久,电话铃又响起来了,打来电话的是《时代周刊》的记者。

费曼直截了当地问记者:“如果我拒绝领诺贝尔奖会怎么样?”记者没有想到费曼会提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几秒钟说:“如果您拒绝领诺贝尔奖,那将会是一个比您获奖更‘爆炸’的新闻。

”听罢,习惯了天马行空的费曼也不得不妥协了,“那還是去把奖领了吧。


荣获诺贝尔奖后,费曼依旧坚持自己的科研工作。

他的好朋友韦斯科夫和他打赌10美元,说不久后费曼就会开始他的行政工作。

10年后,韦斯科夫不得不寄给费曼10美元,因为在这10年中,费曼没有担任过任何一项有行政责任的主管职务,不仅如此,他还连续5年努力辞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荣誉位置。

费曼没有止步于诺贝尔奖,他坚持科研工作,成为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科学家之一。

◎萤火小语:学海无涯,费曼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除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有一颗永不止步的心。

◎文题延伸:永不止步;追求无上限;探索……
(郭旺启摘自《作文独唱团》2020年第12期)。

名人故事:费曼与蚂蚁

名人故事:费曼与蚂蚁

名人故事:费曼与蚂蚁(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幽默故事、儿童故事、爱情故事、职场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校园故事、人生故事、寓言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humorous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love stories, workplace stories, inspirational stories, philosophical stories, campus stories, life stories, fable stories, other storie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名人故事:费曼与蚂蚁费曼被很多物理学家誉为20世纪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实证物理学家。

神奇的费曼先生

神奇的费曼先生

科学家之窗愉快的暑假,总是很快就过去了。

跟以往在期末才召开家长会不同,小蕊所在的学校在本学期开始前就召开了家长会。

老师在本学期前跟家长们沟通交流,是想帮助家长在新学期里更好地做好孩子们学习的“辅助军”。

为了方便学生家长参加家长会,学校特意将家长会安排在了开学前的一个周六上午。

小蕊爸爸一早来到教室。

上午九点,家长会准时开始。

每名老师都将自己本学期的课业重点跟家长们做了详细介绍。

让小蕊爸爸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李老师的分享。

李老师没有先说自己的学期目标,而是跟家长们分享了一位物理学家的故事。

这位物理学家叫理查德·费曼,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

费曼的智商有120,只不过比普通人略聪明,却被认为是天才。

这源于他父亲从小对他的教育——对一切充满好奇。

费曼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同他一起读百科全书。

有一次他们看书上关于一种恐龙的介绍,读到这种恐龙的身高、头宽时,父亲停下来对小费曼说:“让我们看看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家前院,它就高得足以把它的头伸进窗户里来。

但是它又不能把头真的伸到窗户里来,因为它的头太宽了!”没错,父亲就是这样让书本上的知识和思考联系在了一起。

这也让费曼从小就对思考这件事着迷。

长大后,费曼觉得数学、物理等知识简直太有趣了。

这种兴趣最终引导他在物理学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参与制造了美国原子弹、为美国航空航天局调查“挑战者”号失事原因做出重要贡●尼娜献、第一个提出纳米的概念。

可以说,费曼参与了他那个时代能参与的各种重大事件。

除了专业领域,费曼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非常有趣。

他喜欢音乐,最喜欢打邦戈鼓。

他还发现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麦的发源地(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他还喜欢画画,他认为动笔去捕捉人们的特点这件事非常有意思。

对于这些“爱好”,费曼的认真程度和对待物理无异。

同事们常常提醒他用了太多时间去打鼓或者画画,但他自己却并不这么觉得。

费曼自己也成为爸爸之后,总是试着给自己的孩子讲关于这个世界有趣的事情。

理查德费曼的故事

理查德费曼的故事

理查德费曼的故事今天我来给你讲讲理查德·费曼的故事。

理查德·费曼那可是个超级有趣又超级聪明的家伙。

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好奇心。

比如说,他看到收音机,就想知道这玩意儿里面到底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一般的小孩可能就听听歌,跟着节奏扭一扭就完事儿了。

可费曼不,他直接把收音机给拆了,拆得七零八落的,满地都是零件。

他爸妈看到估计都懵了,心想这孩子是要把家给拆了呀。

不过费曼可不管,他就一门心思研究那些小零件,最后还真让他搞明白了收音机发声的原理,然后又把收音机给装回去了,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探险家在未知的机械世界里闯荡了一番。

费曼读书的时候,那在课堂上也是个特别的存在。

他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老师在上面讲着传统的物理知识,他呢,在下面可能就已经想到了一些新奇的点子或者对老师讲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疑问。

有一次啊,老师讲了某个物理概念,费曼觉得不太对劲儿,就直接站起来跟老师辩论。

这可把老师吓了一跳,不过费曼才不管什么权威不权威呢,他只追求真理。

费曼在科学研究上更是厉害得不得了。

他参与了美国的原子弹研发计划,那可是个超级机密又超级复杂的大工程。

在那里,他周围都是顶尖的科学家,但是费曼还是能脱颖而出。

他有一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一个解题大师。

他总能用一些非常巧妙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复杂得让人头疼的物理问题。

比如说,他能把那些高深的量子力学概念,用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给身边的人解释清楚。

就好像他有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科学奥秘的大门,然后还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去参观。

而且费曼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他很喜欢打邦戈鼓,你能想象一个顶尖的物理学家,在闲暇的时候,像个摇滚明星一样敲着邦戈鼓吗?他就经常这样,在聚会上或者自己放松的时候,敲打着鼓,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他的生活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多幕剧,科学研究是一幕,敲鼓娱乐又是一幕,每一幕都充满了他独特的风格。

费曼的一生就像是一颗超级耀眼的流星,在科学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绚丽无比的轨迹,而且还带着一种独特的、充满乐趣的光芒,让后人都对他敬仰不已,也让我们知道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科学家也可以这么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简介: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英文: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理查德·费曼,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工程,后转修物理学。

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与高中相识的恋人艾琳结婚。

1942年,24岁的费曼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

1945年艾琳去世。

“曼哈顿计划”结束,费曼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1950年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托尔曼物理学教授,直到去世。

教育理念:
1949年-1952年,费曼应邀在巴西进行了断断续续的十个月时间的教学,年终他应邀做一次讲演,来评述巴西的教育。

其实费曼的巴西之行受到美国政府某个计划的赞助,他到巴西里约大学教授学生们电磁学方面的高级课程。

由此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
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

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有时却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费曼发现,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确保没有写错用以应付考试。

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他们什么也不会。

在学年终了的时候,费曼应邀到巴西科学院做了一次令巴西教育界深受震动的演讲---谈巴西的教学经验。

听众将不只是学生,很多教授、政府官员都跑来听讲,费曼先要求他们答应自己畅所欲言。

他们说:“没问题,这是个自由国家。


他坦率地告诉巴西人,他看到的令人震惊的事实:那么多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那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可是整个
巴西却找不出几个物理学家——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多孩子如此用功,却都
是无用功!
费曼举起一本公认写得非常好的大一物理教科书,“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

随便把书翻开,指到那一行,我都可以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的背诵而已。


最后费曼说:实在看不出在这种一再重复下去的体制中,谁能受到任何教育。

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什么都不懂。

“不过,”我说:“我一定是搞错了。

在我教的班里有两个学生表现很好,另外有一位我认识的物理学家也是在巴西受教育的。

因此,看来虽然制度很烂,有些人还是有办法成功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