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

本学期选修了证劵投资这门课,通过学习,我对资本市场有了大概的了解。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了许多,下面我会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成就、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展望,写出自己的见解。

回顾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萌芽阶段、探索阶段、资本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1992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从1978年到1992年,资本市场萌芽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

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在发展初期,市场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的状态,并且以区域性试点为主。深圳“8.10事件”的爆发,是这种发展模式弊端的体现,标志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的管理和集中统一的监管。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1997年11月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撤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推动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证券期货市场法规和规章的建设,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使资本市场的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为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从1993年到1998年,市场探索阶段,统一监管体系的初步确立,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随后,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资本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同时,各种体制和机制缺陷带来的

问题也在逐步积累,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发展。

从1999年到2007年,资本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在这个阶段,中国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持续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和非国有股份公司不断进入资本市场,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走向全面开放,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大。

在这一阶段,19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06年《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使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批大案的及时查办对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合资证券经营机构的出现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有了新的进展。中国资本市场也在2006年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

从2007年至今,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创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

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监管规则日臻完善,层次和结构日渐丰富,市场文化更加理性。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其功能的逐步健全,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推动了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全方位的影响。资本市场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也推动了相关的法律体系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信用体制的逐步建立,带来了“家庭理财”等全新的理念。广大居民因为投资于资本市场而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推动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监督力量,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从资本市场这个最为市场化的市场中探索到的经验和规律,也能对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各项改革措施沿着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稳步推进,并将成熟市场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把资本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紧密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市场发展和创新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市场规范化运作的程度;必须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有序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综合竞争力。

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成就斐然。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十数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资本市场规模跻身全球前列。

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

三是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能力日益提升。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效推动了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和并购重组实现了做优做强和

产业结构调整,一跃成为国内外令人瞩目的行业龙头,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日益增强。

四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从2002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在融资国际化方面,累计172家公司(不含退市)发行H股,从境外筹资1787亿美元。在投资国际化方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总投资额度800亿美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产品净值约579亿元人民币。在经营机构国际化方面,共设立13家合资证券公司,41家合资基金公司。

总体而言,最近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持续得到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与成熟市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包括: 第一,市场发展水平不足,不能满足我国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与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产业发展过度不同,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成,总体来说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我国经济中存在企业和资金“两头过剩”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社会富余资金流动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来看,美国股票市场中,纽交所有2311

家公司,纳斯达克2717家,场外报价市场2385多家,粉单市场6199家,灰色市场6万多家,大致呈金字塔状,结构相对稳定合理。而我国市场结构像一个倒金字塔,主板1405家,中小板610家,创业板258家,中关村代办转让系统115家。我国股份制公司有10多万家,仅中关村科技园区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公司就有1000多家。浙江省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就有1万多家。因此,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场外市场建设任务非常紧迫。

同时,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不够发达,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市场的投资回报未能充分体现,投资者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文化也需要进一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的投资回报未能充分显现,市场的表现也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尽同步,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动过程中,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强化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各项机制。

第三,市场化水平不足,法制建设和监管需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

受所处历史阶段的限制,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市场化改革是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改革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手段逐步放松,市场本身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又尚未建立起来,很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要求现有的法律法

规不断作出调整、补充和完善。

例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接近1万亿元,每年为上千家企业提供1000多亿的资金,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大力支持。但募集过程不规范、误导投资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更有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的情况发生,危害较大。因此,我们亟需通过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纳入调整范围,确定其法律地位,保护投资者,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尽管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很大,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与发达市场有很大差距,抗冲击能力远远不足。我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与国际同行相比总体实力偏弱,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需求。每年我国企业参与上万家海外并购,但没有一家国内券商能为他们提供财务和战略咨询的服务。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对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成绩斐然。可以预期,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服务于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将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将基本完善,成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和执法体系基本完善,合理、高效的监管体制逐步完善。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成为一个高效、多层次和开放的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效率较高、流动性较强和具有一定深度的市场。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资本市场结构较为平衡与合理,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多层次市场体系得以建立,交易机制比较完善,交易所的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开放的市场,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资本市场将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证券公司的发展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竞争力显著增强,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公司。以基金管理公司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成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其他证券期货服务机构获得较大发展。

四、中国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不断显现,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得以构建,金融结构得以优化,金融体系的弹性和稳定性增强。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广阔的平台。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应该从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的战略高度去规划。

展望未来,随着法制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国资本市场将在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第一单元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年) 中国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是中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资金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拨到生产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萌生的经济和社会土壤。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证券 春秋战国时期,王国的举贷的王侯的放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债券。明末清初,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历史上股票的雏形。 1872年(清朝同治十一年),洋务派仿照西方发起创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中国最早的股票出现了。 1918年6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证券市场曾经非常活跃,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 第二节股份制改革和股票的出现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采用“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的方式集资,兴办了一批合股经营的股份制乡镇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股份制经济最早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1984年,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1984—1986年间,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选择了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86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国营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试点,半公开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的一级市场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且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早期股份制尝试198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支行代理抚顺红砖厂面向企业发行280万股股票,获得成功。1980年7月,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按面值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发行股票,招股2 000股,每股1万元,至1983年实际募资1 400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第一家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1983年7月,广东省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招股公告,以县财政为担保,向社会发行股票集资1 300万元。这是首家通过报刊公开招股的公司。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定期3年的股票。这是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 第三节债券的出现 1. 国债。中国于1981年7月重新开始发行国债。当时国债的特点是周期较长(10年)、不可转让,对购券的企业支付较低的利息,对居民支付较高的利息。尽管此时购买国债近乎一种行政摊派,但国债的出现仍旧唤醒了很多人的投资意识。 2. 企业债。从1982年开始,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并支付利息,最初的企业债开始出现。到1986年底,这种没有法规约束的企业债总量约为100多亿元。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构成 一、场内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在多数国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场所,因此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接受和办理符合有关法令规定的证券上市买卖,投资者则通过证券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买卖。 1、主板 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 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 2、中小板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3、创业板 创业板市场(GEM (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级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 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 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 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添砖加瓦。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 规则》,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 则之中。 二、场外市场 1、NEEQ(National Equities Exchange and Quotations),全国中小企业 股份转让系统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 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 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 为公司股东单位。

量化投资分析资本市场分析报告

DUFE 实证金融与量化投资 学号:2015100406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金博

一.阅读伯南克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为经济危机?”,谈谈对金融体系、危机时央行的应对措施的认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07—2009年那场金融危机,全球所有国家无一幸免都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影响力之广,持续期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当危机发生时,全球的金融体系已经是更加复杂化和一体化了,而监管体系并没有跟上这些变化,这就导致美国金融界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类比的案例,而且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应对举措。但如果将这场危机放到历史视角下去理解,却是很有意义的。 在当前这场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之间,最显著的两个因素就是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但这场危机之所以导致美国付出如此惨重的经济和金融代价,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恐慌本身,可以说,恐慌造成的代价不会小于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造成的代价。对于金融危机的形成,是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行业间风险的溢出,在人们,机构,市场的恐慌中一点点传染,慢慢扩大造成的。金融体系间联系越紧密,传播的越快,最终造成的结果越严重,影响越广越深。 在此次危机中,美联储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意识到了这场危机的存在,并逐渐了解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随着对形势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美国金融界便借鉴过去应对金融恐慌的经验,去指导他们对这场新危机的判断,并指导他们采取的对策。美联储的应对举措主要有4个元素:(1)降低利率,支持经济;(2)提供紧急贷款,增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推动金融体系恢复稳定;(3)采取救助举措(必要时,与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协调),防止金融机构无序倒闭;(4)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开展压力测试,评估其财务状况(和财政部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联合实施)。 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这次危机的表现,确实让我们见识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中国在构建自己的金融安全体系时,最核心的是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对风险和危机的防范,使金融体系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抵抗力。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需要加快金融的对内自由化,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谈到应对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我国需要做的,一是尽可能减少现有损失,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在减少损失方面,中国要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特别是政府沟通,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同时,我国应认真研究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形势,避免错误的投资。二是应充分评估金融机构的损失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尤其要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防止损失在国内的传递和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其次,金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加强有效监管是很重要的。监管部门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一

资本市场简述

进入资本市场路径和条件索引 (1)资本市场结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目前主要分为: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和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主板市场服务于行业龙头、大型和骨干型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服务于成长期中后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而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市场)和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简称四板市场)为主体的场外市场主要服务于成长初期的小微企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和发展体系的战略规划,由此形成了新三板、上股交等股权托管交易市场,鼓励中小企业挂牌上市,推动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助力中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股交)经国务院同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遵循中国证监会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是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上股交Q板、E板、科创板区别于主板、创业板等资

本市场,它主要服务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强调企业的规范运作情况、科技创新含量、成长性及未来发展前景。 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称“新三板”)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中小型非上市股份公司公开转让股份、融资、并购等相关业务提供服务。 Q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是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的简称,取自Quotation(报价)的首字母"Q",挂牌公司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线上报价,但交易、融资均在线下完成,Q板允许未改制企业挂牌转让,挂牌门槛低,挂牌周期短。 E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E板是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系统的简称,取自Exchange(转让)的首字母"E",E板仅限于已完成股份改制的企业,可以实现线上报价线上交易,E板相比Q板的最大优势,是企业能得到更高股权融资额度。

资本市场概况

2011年一季度105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额总计184.34亿美元 4月6日清科研究中心 2011年第一季度,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共有160家企业上市,其中中国企业共有105家在境内外市场上市,约为其他国家企业IPO总数的两倍。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达184.34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58.0%,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76亿美元。 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即将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其中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1年第一季度的全球IPO仍然保持平稳开局,虽受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IPO “翘尾”影响,但资本市场整体活跃度不减,总体上实现“软着陆”。一方面从数量上看,交易踊跃度同比未见减弱,本季度全球共有160家企业上市,与2010年一季度167支IPO 小幅下滑;而另一方面,从融资额度上看,全球总融资额317.5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98亿美元,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2.8%和7.3%。 全球共160家企业上市,中国企业稳居全球IPO榜首 本季度全球共有160家企业上市,较2010年同期的167支IPO小幅下滑;全球总融资317.5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9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在全球IPO市场依然遥遥领先,共有105家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占全球IPO总量的65.6%;本季度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高达184.34亿美元,超过其他国家企业IPO融资额总和,平均每家中国企业融资1.76亿美元。 表1 2011年第一季度全球企业IPO统计 企业类型融资额 (US$M) 比例上市数量比例平均融资额(US$M) 中国企业18,433.6858.0% 105 65.6% 175.56 非中国企业13,321.6242.0% 55 34.4% 242.21 合计31,755.30100.0% 160 100.0% 198.47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11.04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8491240.html,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中国为何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为何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1、中国的国情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而最大的国情是,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发展自己的事实,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以中国当前的发展水平,有相当大的几率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之中,利用全世界的资金来推升产业结构,完成中国未完的大国崛起使命。 2、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代背景 (1)我国现处于“金融通胀”的时代。 “通货膨胀”按照“货币派”的理解即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我们运用这一概念来看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就成为“过度的货币追求相对不足的金融产品”。“过度的货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持续性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货币增加;另一个是我国居民储蓄结构变化产生的,由于资本市场的火热,大量居民储蓄开始从银行转移出来,转向资本市场。“相对不足的金融产品”是指目前我国国内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仅限于股票、债券及期货等相对较少的金融产品。“金融通胀”将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方面,金融通胀导致金融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而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金融通胀导致金融产品价格的总水平上升,而不是指个别金融产品价格的上升。所以对应我国资本市场,如果继续存在“金融通胀”现象,作为金融产品价格的股价的总水平将出现持续性上涨。 (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资本市场筹资的功能也逐步被完善,特别是中小板的推出和发展,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经济增长实体化向经济增长资本化转变。在这过程中,受益的将主要有两类企业,一类是大型国企,这些企业同外资合作可以引进成熟的约束激励机制、先进的风险控制机制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另一类是高成长性的企业,这部分企业获得外资的支持后,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家的财富也将得到成倍放大。这些成功案例又将为其他中国企业树立发展样本,形成我国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转变。 中国资本市场在成立之初,其功能被定为于服务于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脱困保驾护航。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缺陷的根源,市场的混乱无序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层服务国有企业的监管定位。随着市场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功能逐步得到矫正,通过市场功能的完善,未来的资本市场功能将在增量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增强存量资产的调节功能,通过证券化方式使现有的存量资产流动起来,并对其进行重新配置。这样,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社会财富和资产的管理中心,成为“资产池”,成为和谐社会重要体现方式,也成为百姓分享财富增长的具体途径。(4)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再造的完成。 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再造已初步完成,这一基础再造是由下面三个统一构成的:首先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趋于统一,这已经通过资本市场的股改,实现全流通来解决了。在全流通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开始趋于一致。 其次是企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趋于统一,目前主要通过股权激励改革来实现。最后是金融创新与市场制度趋于统一,这主要通过金融创新,逐步推出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投资者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如引进权证、指数期货等。 以上基础再造的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人杰 2013-04-16 16:04:45 来源:《中国证券期货》(京)2012年9期 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的巨大转变,现在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巨大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促进了经济和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阻碍市场发展、缺乏监管有效性的许多突出问题,表现为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普遍,市场经常暴涨暴跌,市场参与者和公众的满意度不高,监管政策常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监管活动和过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识别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发挥监管的应有作用和实现监管目标,确保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 自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以来,有关方面就一直强调加强监管。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在保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在驾驭市场、管理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具备了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监管有效性逐步提高。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科学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到监管制度应当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考虑到如何通过符合市场的

规律来加强监管的问题,逐渐认识到确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监管新思路,强调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加强市场监管上;明确提出“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监管目标。这表明监管部门已开设确立了比较科学的监管理念,并开始用新的思路指导对市场的监管。 2005年监管部门根据法律实践的需求,对1999年开始实施的《证券法》进行了修订,保证了比较完整的资本市场法律框架体系和集中统一的监管架构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已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监管部门也开始拥有一定的执法权限。这些工作和成绩,对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思路,提高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绩。实事求是地说,2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有效性有了初步的增强,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这些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通过贯彻执行《证券法》和修改制订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有关行政法规,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善;二是通过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等举措,使上市公司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运作逐步规范。 第二,执法力度逐年加大,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

练习6 金融市场概述

第六章金融市场概述 一、术语解释 1.金融市场 2.货币市场 3.资本市场 4.商业票据的抽象性 5.回购协议 6.银行间拆借市场 7.股票 8.竞价成交 9.交割 10.公募 11.私募 12.远期合约 13.期货 14.期权 15.互换 16.证券投资基金 17.契约型基金 18.公司型基金 19.开放式基金 20.对冲基金 21.风险投资基金 22.可转换债券 23.创业板市场 24.离岸金融市场 25.国际游资 二、填空 1.在金融市场上,人们通过买卖____________,实现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移。2.根据金融交易的期限,金融市场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把金融市场划分为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4.商业票据只反映由商品交易中的延期支付而产生的货币债权债务关系,并不反映交易的内容,这叫做商业票据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相应的特征是____________,即只要证实票据不是伪造的,付款人就应该根据票据所载条件付款,无权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义务。 5.____________市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种货币市场,因此,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所。 6.国库券市场的____________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7.风险投资基金以____________的方式,对尚未上市但有很好成长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8.国际游资一般具有交易____________、快速流动、集团作战的特点。 9.按照____________期权,买方可以在期权的有效期内的任何时点行使权利或者放弃行使权利。 10.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证券,代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和收益的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9页word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的犹豫和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的“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

201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轨道。2019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1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9年9月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影响中国当前资本市场运行的宏观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当前资本市场运行的宏观因素分析 宏观因素包括对证券市场价格可能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方面。 1.宏观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法律因素 4.军事因素 5.文化自然因素 具体来说有: 1.政府和国有资本的过度参与。政府在资本市场最基本的责任是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运行公开、公平、公正,不应对市场干预过多。我国的资本市场自发展之初就被纳入行政化轨道,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利与义务对称原则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政府通过行政机制和行政手段,对股票发行、上市、流通进行全程行政干预,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资本机制和市场机制。政府在股市中既是股市的监管者,又是上市公司的审批者,股市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这表明政府还是股市的参与者。所以企业上市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股市上充斥着许多低效益的国有企业。市场规则公平性的破坏最终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 2.对资本市场功能认知的错位。在我国,政府未针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功能定位做深入的研究,把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定位于为国有企业筹资。造成的后果是:大批效益低的国有企业在政府干预下包装上市,而这些不合格的上市公司由于盈利能力低,股票多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者只能在股市中进行短期投

机操作,进而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资本市场缺乏投资者广泛参与,最终覆灭;二是过度投机蕴藏巨大风险,极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通过具有独立意志和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来形成市场价格,并通过市场价格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转,从而完成资源优化的过程。因此,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除筹资外,还有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的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如果市场失去了价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片面强调筹资功能,把股市事实上变成了“圈钱”的场所,结果必将是毁掉这一市场。 3.政策可预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政策的不可预期性和不稳定性加大了资者投资的风险,强化了投资者对政策的依靠, 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最大的政策性障碍。资本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预期的市场,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运行能否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政策无法预期或朝令夕改,必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充满风险,进而导致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因此,我们不仅要让上市公司公开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也要让政府公开制定和披露政策信息,从而保证投资者明确市场预期,这是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机制的关键所在。 4.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看,经济结构、业结构的调整本质上是构建有利于资本向高效配置方向流动的市场平台,这一任务不能依赖间接融资体系,只能依靠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资本市其运行质量好坏及功能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层次是否合理、完善。因此,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国外资本市场体系对比,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在融资方面重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已有9年的历史,证券市场发展迅速,1991年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1998年初已有819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达到了2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 一、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表现在多个方面。 1.筹集生产资金。我国是个资金短缺的国家,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好多企业负债经营。这使得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负债率、高利息率及资产的低回报率。两高一低使企业财务成本偏高。企业运行困难。那么如何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2650亿元,其中1140亿元是通过发行B股、H股以及红筹股的方式筹集到的。这些资金扩大了企业的自有资本规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命。据调查,现在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占上市公司的60%,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的达到65%。上市公司的发展为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3.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目前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发展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我们在审批上市公司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它的主营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就可予以批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要给予抑制。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使上市公司把筹集起来的资金投资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建设项目上。同时,上市公司配股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发展前途。另外,最近几年出现的资产重组,也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4.提高经济效益。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比较高。例如,1997年745家上市公司中,亏损的只有45家,大约占上市公司的6%左右。而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一半以上的发生亏损。当然这并不否认有的上市公司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严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的业绩比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明显的提高。 5.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1997年,仅股票交易印花税一项,就接近300亿元,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印花税外,还有许多中介机构,它们的所得要缴所得税。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通讯行业的发展,而通讯行业的发展,也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 6.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是相当快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发行B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国内发行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股票),发行H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以及红筹股(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其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都在香港,但是其资产大多投在内地)。此外,我国企业还在美国股票市场挂牌上市。最近,香港正在策划成立创业板市场或者叫二板市场,并准备让一批内地的创业企业在香港上市。这是另一条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并与之接轨的途径。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不仅表现在利用资本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在逐渐向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靠拢,这为我们今后融入国际市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资本市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有国家股、法人股(这两种股权又称为公股)和公众股,有些公司还有外资股。国家股、法人股的特点就是股权不能上市流通。当初设计国家股、法人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设计在后来的运作中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是它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按照股份制的性质,任何一个股东的股份都应该是同股同利的。但是在我们的股权设计中,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只有一个权力,即不卖的权力。而公众股的股东则有两个权力,即卖的权力和不卖的权力,这是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权必然会造成同股不同利。例如,现在很多公司可上市流通的公众股,不管原来的发行价是多少,发行后的市场价格都已大大超过了发行价。但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只能进行协议转让,而协议转让时的股价很低,有时甚至只值两三块钱。 另外,由于许多公司都进行配股,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一般来说,公众股的投资者非常愿意参加配股,因为配股价总是大大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所以股东卖了配股以后,一般都可赚钱。但是,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他购买了配股股份的股票后,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实际上就把资金给套牢了。如果要让资金变现,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而协议转让的价格通常要比市场价格低得多,所以配股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是不合算的。结果就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大多放弃了配股权,而公众股的股东却积极申购配股,最终造成公众股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比重逐渐下降。估计15年之后,国家就有可能从绝对控股地位降为相对控股地位,再过若干年以后,连相对控股的地位也难保,最后成为一般性的参股。实际的运行效果刚好与政策设计者原先的愿望相反。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还给市场造成了股市扩容的压力。不少投资者担心一旦政府改变政策,决定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股价就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跌,造成股市崩盘。所以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成了悬在股东头上的一把剑,但目前让国家股、法人股流通的难度也比较大。对此,我们要加以关注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股市供求关系不协调。股市刚出现时,由于当时上市的股票很少,而需求很旺,所以有一段时间出现了股价大幅度上升的现象。而现在的股市却相反,利好政策不断,但股市反应冷淡,有时甚至不涨反跌。除了外部环境不太理想,投资者开始不断成熟以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股市扩容速度太快,导致供给过多,而需求相对不足。 当前股市扩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新股上市的速度相当快。从国家的计划来说,1993年新股上市的规模为50亿人民币,1995年为55亿,1996年迅速增加到150亿,1997年又增加为300亿。也就是说这几年的上市规模在成倍地扩大。从新股上市的家数来说,也非常快,从1990-1995年,上市公司只有323家,也就是平均每年60家,而1998年一年就207家,也就是说,这几年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但是股市资金却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增加,所以出现了股市扩容过快而有效地需求不足的现象。新股上市是股市扩容的主力军,其次还有好多公司送股配股也使得股市大幅度扩容。第三是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设有职工内部股。职工内部股也要上市流通。这三路扩容大军使股市的供给规模越来越大,而对股票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 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 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1-1-0 资本市场概述——什么是资本市场

1-1-0 资本市场概述——什么是资本市场? 本文选自《梧桐树下新三板》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 通常我们根据交易对象性质把市场分为商品劳务市场与金融市场,进而根据金融市场交易对象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英文:capitalmarket)亦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信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具有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吸收中长期资金的巨大功能,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还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和流通,有着很强的灵活性。 (二)资本市场的特征 首先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它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市场在我们的文化里即是买卖之所地,市场是由卖方、买方、交易对象、场所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场所有时候在有形的空间里,例如农贸市场或者大型商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场所可以在电子化的环境里进行,典型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将市场搬到网上。现代资本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也已经基本实现电子化,有形场所如证券交易所主要提供交易设施、交易信息、市场监管等功能。如果从有形市场来理解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即可理解为一个资本市场。正如理解农贸市场,亲自到农贸市场去买点瓜果蔬菜,就知道什么是农贸市场了。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均是资本市场的有形形态。 其次资本市场以资本为交易对象。资本在金融学里通常指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和证券。资本是一种金融产品,是一种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为筹资者筹集生产发展所需的长期资金的金融产品,所以资本市场隶属于金融市场。这里的资本是与货币相对应的概念,货币通常指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和证券。所以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它是根据融资交易期限对金融市场所作的分类。货币市场是指经营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包括同业拆借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投资学作业

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学院:金融学院班级:11保险班学号:112021110 姓名:李娜 回望500年世界大国兴起交替的过程,资本市场是一个有力的支撑。我国资本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市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市场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同样波澜起伏,历经艰辛。 一、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萌芽阶段(1981年—1990年) 这一时期,国债恢复发行,股票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开始萌芽。 1978年后,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和建设资金短缺压力,企业也面临融资困境。于是,以1981年发行国库券为始端,国债发行开始恢复;与此同时,股份制企业和股票也开始在一些地区自发出现,并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轨的全面开展逐步扩大到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1985年开始,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也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资本市场的特点是结构不均衡,发行量最大的是国债,股票的比重很低。 随着国债和股票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持有者产生了转让变现的需求,私下转让一度很普遍,这种现实催生了一批证券兼营机构和早期的证券公司,流通市场初具雏形。1988年,沈阳等7个城市经批准开办国库券转让市场,不久试点城市扩大到54 个,到了1990年,全国国债转让市场全部放开;1986年,上海率先开办股票上市转让业务,随后,深圳也开始了股票转让。流通市场的尝试和探索对发行市场的扩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2 年 1-2 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 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993年-1998年) 这一时期,资本市场在结构、规模、管理体制、法制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并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