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语文课文[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妈妈的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妈妈的爱》是北师⼤版语⽂教材第四册第⼆单元的以妈妈为主题的⼀⾸诗歌,以⼀个⼩朋友的⼝吻,选取⽣活中的⼩事例,表现了妈妈对孩⼦⽆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对妈妈的爱。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妈妈的爱》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妈妈的爱》原⽂ 有⼀个很热很热的今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 汗⽔却湿透了她的⾐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个很凉很凉的⾬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却打在妈妈⾝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的伞。
有⼀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回,我打破了暖瓶, 还对妈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光。
⼀次⽼师让我们⽤“最”字造句,我说:“我最爱妈妈。
” 妈妈告诉我:“我们都是祖国的孩⼦,我们都爱祖国妈妈。
” 啊,妈妈的爱是亲切的教诲。
【篇⼆】⼩学⼆年级语⽂《妈妈的爱》教案 教学⽬的: 1、让学⽣掌握课⽂⾥的⽣字。
2、这⾸诗感情深沉、细腻,适合⾃读,⽤低声,缓慢的读,细⼼的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3、通过学习课⽂让孩⼦体会到⾃⼰⽣活在深深的母爱中。
教学重点: 让学⽣体会到母爱是⽆私的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的伞。
”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妈妈的爱是责备的⽬光。
妈妈的爱是亲切的教诲。
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进⼊情景体会妈妈⽆私的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亲爱的妈妈,妈妈很爱我们,今天让我们⼀起来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
⼆、教学认读⽣字 1、让学⽣借助拼⾳读认读⽣字。
2、给认读⽣字⼝头组词。
3、练读。
三、教学⽣字 1、出⽰⽣字卡⽚。
2、让学⽣说说⾃⼰认识哪个字,可以给它⼝头组词。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要点及训练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要点及训练题文言文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为大伙精心收拾的内容,欢迎大伙阅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觉得世上再没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觉得他说得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要点生字组词: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课后习题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爱如茉莉》语文课文原文

《爱如茉莉》语文课文原文人生无常,世事变幻。
许多事情早已如云烟远去,随着飘散的云霞淡了,化了,忘怀于千里之外了。
唯有那最不可磨灭的母爱却一直是那样强烈,以至于在日复一日地增加着深入骨髓记忆。
时时会刺得我心里阵阵酸痛。
小时候,我很贪玩儿,会依照自己的性格做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
不是去摘人家尚未成熟的桃儿李儿,就是带着前山两后的小家伙们忘情地玩到很晚,以至于连父母交代的牵羊赶鸡这样的小事情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的母亲呢,常常对我说:今天又干啥子了啊;为什么不把羊儿牵回来,我收了工再去时,羊子都那里喊你了····我马上傻傻地笑着说:“明天一定不得了。
”几次三番下来,免不了被父亲严厉地斥责,让邻家大人们看着不顺眼。
小伙伴们也因为害怕家里责罚,只好偷偷地告诉说:你不要走远了哈,下午我们悄悄来找你。
和我差不多的孩子开始下地干活了,我自己也觉得这样玩不是个办法,就跟着我三哥去捋苕藤——那时候,是大集体,把红苕藤捋成一绺是一项简单而容易完成的农活,很多的父母都会安排自家的小孩子去做的。
三天后,经过我们两兄弟的奋战,终于干完了。
哪知道,我都还没有从自己第一次成功的喜悦里走出来,我母亲刚回家,就很生气地说:“今后你们就在家里耍了!不要再做了!四亩多,给十分工,还说这样没做好,那也没所对。
我就要看看,我的娃儿会不会饿死。
真是太欺负人了!”从那以后,我几乎就很难再下地干农活,也顺成章地成了别人眼里的懒家伙。
可每次望着母亲瘦削的身影回家,再看到她满脸的汗水和库管上的泥土,我就会忍不住想去给她拍几下。
这时的母亲很满足——我完全可以感觉到的。
她会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好好读书,今后你就不做这样的脏活路了。
”这是带着泥土芬芳的爱,是如茉莉花一般朴实的爱啊!那一年,我偶然看到两只长尾巴的喜鹊带着它们刚要学飞的孩子,住在一棵不太高的柏树上。
那漂亮的样子,简直和凤凰一样招人喜欢。
于是我便天天去看它们,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父母之爱》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口语交际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从而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父母之爱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父母的感情深厚,但可能缺乏对父母之爱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需要老师通过教学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2.教学难点: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悟。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关爱。
4.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之爱的真挚和深沉。
部编版语文《父母之爱》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父母之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父母之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奉献。
通过讲述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家庭爱和亲情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研究和了解课文内容,包括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等。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情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和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家庭爱和亲情的思考,唤起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情感的引导和传递,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责任感。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准确表达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通过图片或简短的小故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家庭爱的思考。
2. 预导入:让学生揣摩故事情节,猜测词语意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理解: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4. 情感引导: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家庭爱的意义以及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奉献。
5. 文学鉴赏:针对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情画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家庭爱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7.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课堂参与度: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活动的参与度。
-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准确性。
- 写作表达: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文学修辞运用和表达能力。
- 情感体验:学生是否能够真切体会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能够引发学生对家庭爱和亲情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不给学生灌输过多的情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和体验,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思考和体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爱之⾈》是吴冠中先⽣的⼀篇回忆性散⽂,作者的⽗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
⽂章以梦为境,追忆了早年“我”与⽗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亲送我上学、考学等⽣活琐事,表达出对⽗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9课《⽗爱之⾈》课⽂原⽂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每年卖茧⼦的时候,我总跟在⽗亲⾝后,卖了茧⼦,⽗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我⼜见到了姑爹那只⼩渔船。
⽗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姑爹那只⼩渔船。
他同姑爹⼀起摇船送我。
带了⽶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
有⼀次,⽗亲同我住了⼀间的⼩客栈,半夜我被臭⾍咬醒,⾝上都是被咬的⼤红疙瘩。
⽗亲⼼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和我⾝上的疙瘩。
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亲动⼼了,但我年纪虽⼩却早已深深体会到⽗亲挣钱的艰难。
他平时节省到极点,⾃⼰是⼀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
恍恍惚惚我⼜置⾝于两年⼀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的节⽇的确是⽆⽐的快乐,我⾼兴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边⾛边唱。
看踩⾼跷⾛路,看虾兵、蚌精、⽜头、马⾯……⼈⼭⼈海,卖⼩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鸡鸭鱼⾁都有。
我和⽗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叫⽗亲买。
⽗亲从家⾥带了粽⼦,找个偏僻的地⽅⽗⼦俩坐下吃凉粽⼦。
吃完粽⼦,⽗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摊上吃了碗热⾖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卖玩意⼉的也不少,彩⾊的纸风车、布⽼虎、泥⼈、⽵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但⽗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思,回家后他⽤⼏⽚玻璃和彩⾊纸屑等糊了⼀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临潼铁中程英莉【教学目标:】1、感受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区别,并能认识母爱和父爱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4、认识爱是一种艺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并认识二者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认识并体会爱是一种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父母之爱,我们经常会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是伴随父母之爱渐渐长大,但对父爱、母爱我们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表达和感性层面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一起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探究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学习讨论案完成情况的反馈。
三、自主合作探究:1、人类从婴儿到成熟时期对爱的体验存在什么样的过程?2、课文中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这一发展存在怎样的过程?3、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呢?4、作者认为人从对母爱的依赖到对父爱的依赖,直至最后达到二者的综合,这是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的基础,,想一想父爱和母爱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四:模拟电视访谈: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好,我是今天访谈的主持人,我叫刘凌沣。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刘思源、任浩、张娇娇。
掌声欢迎他们。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爱,但是,正如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六课《兼爱》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六课《兼爱》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教案#导语】《兼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
本篇课文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六课《兼爱》课文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语文课文[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
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
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
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
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
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
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
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
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1段,说明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
当然,婴儿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第2段,阐述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母爱的体验。
母爱是无条件的,其缺陷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第3段,论述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
以后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感情,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
不过,从童稚的爱到成熟的爱需要许多年。
第二部分,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4段,说明婴儿完全依赖母亲,幼儿开始认识世界,与母亲的关系不再像起初那样至关重要,而与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第5段,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深深渴求母爱。
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并往往使人感到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第6段,概述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区别。
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阐释父爱的本质。
指出与无条件的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这种爱;消极面是,如果辜负父亲,就可能失去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第8段,提出对母爱和父爱的不同要求。
母亲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爱和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还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指导他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并使孩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自信心,最后使孩子能够无须依赖父亲的权威而自立。
第9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
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在内心建立起父母这两个形象。
结尾,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内容。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简介艾·弗罗姆,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
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1934年移居美国。
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他撰写了大量着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