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基本知识介绍课件
合集下载
《诗经》 ppt课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投:扔。木瓜:属蔷科,丛生灌木,果实椭圆形,可
食。姚际恒以为木瓜就是“瓜”,同下两章“木桃”、 “木 李”就是“桃”、“李”一样。王夫之说:“木瓜、木桃、木 李者,盖刻木为之,以供戏弄。”(《诗经稗疏》) ②报:回赠。 琼琚(jū):美色的佩玉。③匪:同“非”,不是。④好:相爱。 ⑤琼瑶:美玉。⑥玖(jiǔ):黑色的玉。按:三章中“琼琚”、 “琼瑶”、“琼玖”皆泛指美玉,变换是为了谐韵。
辨析:与“投桃报李”之比较
【成语词条】投桃报李 【成语拼音】tóu táo bào lǐ 【成语解释】投:投赠;报:回赠。指他送给我桃儿, 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互相赠送东西 【典故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 以李。” 【应用举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唐仲 笙对于徐义德的恭维不再谦辞,用投桃报李的方法把 它接了下来。” 【近义词】礼尚往来
《诗 经》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三百零五篇。原 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汉代儒者奉为经 典,故改称《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而唱的歌词,按音乐和 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有15国风, 160篇,大部分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 雅”和“小雅”,共有105篇,大多是贵族所作 的乐歌,只有小雅保存了少量的民歌。
“赋”:就是赋陈其 事而直言之也,就是铺 叙。
“比”:就是以彼物 比此物也,即比喻 。
“兴”:就是先言它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 比、兴”被称为《诗经》 的“六义”。
【注释】 ①投:扔。木瓜:属蔷科,丛生灌木,果实椭圆形,可
食。姚际恒以为木瓜就是“瓜”,同下两章“木桃”、 “木 李”就是“桃”、“李”一样。王夫之说:“木瓜、木桃、木 李者,盖刻木为之,以供戏弄。”(《诗经稗疏》) ②报:回赠。 琼琚(jū):美色的佩玉。③匪:同“非”,不是。④好:相爱。 ⑤琼瑶:美玉。⑥玖(jiǔ):黑色的玉。按:三章中“琼琚”、 “琼瑶”、“琼玖”皆泛指美玉,变换是为了谐韵。
辨析:与“投桃报李”之比较
【成语词条】投桃报李 【成语拼音】tóu táo bào lǐ 【成语解释】投:投赠;报:回赠。指他送给我桃儿, 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互相赠送东西 【典故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 以李。” 【应用举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唐仲 笙对于徐义德的恭维不再谦辞,用投桃报李的方法把 它接了下来。” 【近义词】礼尚往来
《诗 经》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三百零五篇。原 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汉代儒者奉为经 典,故改称《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而唱的歌词,按音乐和 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有15国风, 160篇,大部分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 雅”和“小雅”,共有105篇,大多是贵族所作 的乐歌,只有小雅保存了少量的民歌。
“赋”:就是赋陈其 事而直言之也,就是铺 叙。
“比”:就是以彼物 比此物也,即比喻 。
“兴”:就是先言它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 比、兴”被称为《诗经》 的“六义”。
国学经典《诗经》PPT课件

❖ C、前722年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前481年周 敬王三十九年鲁襄公十四年(《春秋》,共242年)
❖ 战国时期
❖ A、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前221年
❖ (《史记》)
❖ B、前403周威烈王2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前
221年(《资治通鉴》)2021
30
❖ 1、农业的发展 ❖ 2、宗教思想
➢ 作者下至农民,上至公卿。
➢ 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现在读诗仍押韵, 如《关雎》。
2021
10
《诗经》的编纂
王者采诗: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班固《汉书·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 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2021
34
2021
35
2021
36
2021
37
“兴、观、群、怨”说(4种社会教化功能)
❖ 兴:联想 ❖ 观:观察 ❖ 群:合群 ❖ 怨:怨恨
❖
不学诗,无以言
2021
38
2021
39
2021
40
2021
41
2021
42
(1)重章
❖ A、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
❖
秦风·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其中大雅,31篇
小雅,74篇
“朝廷之音曰雅”(郑樵《通志序》)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毛诗序》)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 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 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师法程而 不可易者也。”(朱熹《诗集传序》)
《诗经》大学语文PPT精品文档

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 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 均指夫家。 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 的样子。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文王》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 《周颂·清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 《周颂》的第一篇,即所谓“颂之始”。此诗是洛邑告成时,周公率 诸侯群臣告祭周文王、致政周成王的乐歌。
10
❖ 呦呦鹿鸣⑴,食野之苹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⑶,承筐是将⑷。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⑸ 。
(二)春秋时期,诸侯卿士大夫在政治、外交场 合,往往赋《诗》言志,用《诗》来办外交。 也有不少人在游说、讲学、著述、劝谏时,引 《诗》为据。
16
(三)1994年,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面 世,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诗》学专著。
(四)汉代出现鲁(申培) 、齐(辕固) 、 韩(韩婴) 、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四 家诗,其中鲁、齐、韩三家是今文经学,用 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毛诗是用战国古文字 写成,称为古文经。
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⑺。 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⑼。我有旨酒⑽,嘉宾 式燕以敖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⑿。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 瑟鼓琴,和乐且湛⒀。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昭:明。
⑻视:同“示”。恌(tiāo):同“佻”,轻薄,轻浮。
《文王》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 《周颂·清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 《周颂》的第一篇,即所谓“颂之始”。此诗是洛邑告成时,周公率 诸侯群臣告祭周文王、致政周成王的乐歌。
10
❖ 呦呦鹿鸣⑴,食野之苹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⑶,承筐是将⑷。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⑸ 。
(二)春秋时期,诸侯卿士大夫在政治、外交场 合,往往赋《诗》言志,用《诗》来办外交。 也有不少人在游说、讲学、著述、劝谏时,引 《诗》为据。
16
(三)1994年,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面 世,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诗》学专著。
(四)汉代出现鲁(申培) 、齐(辕固) 、 韩(韩婴) 、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四 家诗,其中鲁、齐、韩三家是今文经学,用 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毛诗是用战国古文字 写成,称为古文经。
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⑺。 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⑼。我有旨酒⑽,嘉宾 式燕以敖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⑿。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 瑟鼓琴,和乐且湛⒀。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昭:明。
⑻视:同“示”。恌(tiāo):同“佻”,轻薄,轻浮。
1诗经PPT课件

基本表现手法为 “赋、 比、 兴 ”。
3、《诗经》的编排分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
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 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 “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 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 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 想。
• 1、诗旨:珍惜青春,渴望爱情。
• 2、背景:婚恋习俗
• 3、心态:(梅)七→→三→→无几
•
(心理)从容→→催促→→焦急
• 4、诗艺:重章复唱的基本结构
•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 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 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 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 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 主。
4《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特点以写实为主, 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 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 张的内容,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 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
“赋”即直接铺陈叙述,详加 描述;“比”即比喻;“兴”指的 是一种先写某一事物并以此发端引 出所要表现对象的手法,具有联想 和象征的意味。
愁呀,有多悲伤呀!
• 凌霄花缤纷,枝上叶青青。知道我这样, 不如不降生。
• 母羊身瘦头特大,星光静静照罶下。若说 人也可以吃,太少还不能吃饱。
2021/6/24
17
• 作品分析:描述荒年饥馑,人民困顿的情况。 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却难以 为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 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 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 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 来。
3、《诗经》的编排分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
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 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 “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 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 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 想。
• 1、诗旨:珍惜青春,渴望爱情。
• 2、背景:婚恋习俗
• 3、心态:(梅)七→→三→→无几
•
(心理)从容→→催促→→焦急
• 4、诗艺:重章复唱的基本结构
•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 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 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 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 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 主。
4《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特点以写实为主, 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 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 张的内容,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 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
“赋”即直接铺陈叙述,详加 描述;“比”即比喻;“兴”指的 是一种先写某一事物并以此发端引 出所要表现对象的手法,具有联想 和象征的意味。
愁呀,有多悲伤呀!
• 凌霄花缤纷,枝上叶青青。知道我这样, 不如不降生。
• 母羊身瘦头特大,星光静静照罶下。若说 人也可以吃,太少还不能吃饱。
2021/6/24
17
• 作品分析:描述荒年饥馑,人民困顿的情况。 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却难以 为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 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 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 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 来。
(精品)《诗经》ppt课件

《邶风·静女》
描绘静女与男子在城角相会的情景,展现静女的美丽和男子的痴情。诗中通过 细节描写,如静女赠送的彤管和荑草,表现两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离别相思之苦表达
《王风·采葛》
表达因采葛而思念情人的情感,展现离别相思之苦。诗中运 用夸张手法,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风·子衿》
描写女子在城楼上等待情人而不得见的情景,表现女子的痴 情和离别相思之苦。诗中通过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埋怨,展 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精品)《诗经》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诗经概述与背景 • 诗经篇章结构与特点 • 诗经中爱情诗篇赏析 • 诗经中社会风俗画卷 • 诗经中自然景物描绘与意境创造 • 诗经在后世文学中传承与发展 • 总结:品味经典,传承文化
01
诗经概述与背景
诗经简介及历史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 歌。
唐代诗经学的特点
唐代诗经学注重义理阐释和文学赏析,对诗经的文学价值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
宋明理学与诗经阐释
宋明理学家借助诗经来阐发儒家义理,进一步强化了诗经在儒家 经典中的地位。
清代诗经学的成就
清代诗经学在文字训诂、音韵学、校勘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后世诗经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当代诗经研究新视角和方法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05
诗经中自然景物描
绘与意境创造
山水风光描绘技巧
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 水赋予生命和情感,如“蒹葭苍 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的形态 、色彩和声音,使读者仿佛身临 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
描绘静女与男子在城角相会的情景,展现静女的美丽和男子的痴情。诗中通过 细节描写,如静女赠送的彤管和荑草,表现两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离别相思之苦表达
《王风·采葛》
表达因采葛而思念情人的情感,展现离别相思之苦。诗中运 用夸张手法,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风·子衿》
描写女子在城楼上等待情人而不得见的情景,表现女子的痴 情和离别相思之苦。诗中通过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埋怨,展 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精品)《诗经》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诗经概述与背景 • 诗经篇章结构与特点 • 诗经中爱情诗篇赏析 • 诗经中社会风俗画卷 • 诗经中自然景物描绘与意境创造 • 诗经在后世文学中传承与发展 • 总结:品味经典,传承文化
01
诗经概述与背景
诗经简介及历史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 歌。
唐代诗经学的特点
唐代诗经学注重义理阐释和文学赏析,对诗经的文学价值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
宋明理学与诗经阐释
宋明理学家借助诗经来阐发儒家义理,进一步强化了诗经在儒家 经典中的地位。
清代诗经学的成就
清代诗经学在文字训诂、音韵学、校勘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后世诗经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当代诗经研究新视角和方法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05
诗经中自然景物描
绘与意境创造
山水风光描绘技巧
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 水赋予生命和情感,如“蒹葭苍 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的形态 、色彩和声音,使读者仿佛身临 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
《诗经》四篇PPT课件

原文
例证对比
点题
叹息
递进
规劝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是一个孝子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抒情之作。作者在诗中表达自己未能奉养双亲的悔恨。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
抱娘蒿
青蒿
牡蒿
瓶
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诗经》四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诗经》概 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儒家“六经”之一,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作品305篇。
02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制乐,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
01
作为施政方面的参考。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03
娱乐,宴饮、朝聘等场合。
1
原文
2
孤苦无依尽孝不能
3
劳苦
4
凄凉
5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反复咏叹
例证对比
点题
叹息
递进
规劝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是一个孝子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抒情之作。作者在诗中表达自己未能奉养双亲的悔恨。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
抱娘蒿
青蒿
牡蒿
瓶
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诗经》四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诗经》概 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儒家“六经”之一,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作品305篇。
02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制乐,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
01
作为施政方面的参考。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03
娱乐,宴饮、朝聘等场合。
1
原文
2
孤苦无依尽孝不能
3
劳苦
4
凄凉
5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反复咏叹
诗经讲解PPT课件

宗法目的:敬宗睦族,弘扬孝德。
《大雅·生民》。
.
27
二、农事诗。
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 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风 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 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分为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两种。
.
28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
10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 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 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 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
11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 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 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 天子。
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
年间。
.
3
颂:
《周颂》31篇,大部分作于周初;
《鲁颂》4篇,春秋时鲁国祭祀乐歌;
《商颂》5篇,并非商朝作品,而是春 秋时期殷商后裔宋国的祭祀乐歌。
(另有:商诗说;西周中叶说)
.
4
雅:
《大雅》31篇,主要产生于西周时期; 《小雅》74篇,主要是西周后期作品,
少数为春秋之作。
整首诗用比,称为比体诗。如《魏风·硕鼠》。
.
36
兴:托物起兴。诗歌中的一些意象与诗 歌主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通常是隐 约的象征关系。《周南·关雎》“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 ,雎鸠象征男女爱情。
也可能为渲染气氛、烘托情绪之用,如
《大雅·生民》。
.
27
二、农事诗。
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 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风 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 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分为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两种。
.
28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
10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 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 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 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
11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 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 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 天子。
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
年间。
.
3
颂:
《周颂》31篇,大部分作于周初;
《鲁颂》4篇,春秋时鲁国祭祀乐歌;
《商颂》5篇,并非商朝作品,而是春 秋时期殷商后裔宋国的祭祀乐歌。
(另有:商诗说;西周中叶说)
.
4
雅:
《大雅》31篇,主要产生于西周时期; 《小雅》74篇,主要是西周后期作品,
少数为春秋之作。
整首诗用比,称为比体诗。如《魏风·硕鼠》。
.
36
兴:托物起兴。诗歌中的一些意象与诗 歌主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通常是隐 约的象征关系。《周南·关雎》“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 ,雎鸠象征男女爱情。
也可能为渲染气氛、烘托情绪之用,如
诗经文学常识ppt课件

《诗经》
1
《诗经》
2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 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收录了从西周初年 (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 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3
• 这部诗歌总集的成书是周王朝中央政府在 各诸侯国的协助下,进行采集,然后命乐 师整理编辑而成。另外还有公卿列士所献 汇总而成。统治者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 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 解人民生活状况,考察其政策的效果,以 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汉书·艺文 志》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
7
《毛诗序》(两汉毛亨研究《诗经》的著作) 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 “诗经六义”,这是对《诗经》中作品的 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这个说 法一直沿用至今。
8
•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西 汉时期,汉武帝以《诗》《书》《礼》 《易》《春秋》为儒家五经,之后人们一 直把《诗经》这个名字固定流传下来。
9
•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光辉起点,与屈原的《离骚》“风骚” 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对后代文学的 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诗 经》还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子曰诗云)的重要组成部分。
பைடு நூலகம்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6
•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三种:赋、比、 兴。其基本含义,据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 叙的意思。雅,颂诗中多用此法。“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辟也。”具体地 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来引起下文, 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如和 下文有联系,同样就起了比喻的作用。
1
《诗经》
2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 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收录了从西周初年 (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 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3
• 这部诗歌总集的成书是周王朝中央政府在 各诸侯国的协助下,进行采集,然后命乐 师整理编辑而成。另外还有公卿列士所献 汇总而成。统治者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 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 解人民生活状况,考察其政策的效果,以 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汉书·艺文 志》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
7
《毛诗序》(两汉毛亨研究《诗经》的著作) 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 “诗经六义”,这是对《诗经》中作品的 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这个说 法一直沿用至今。
8
•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西 汉时期,汉武帝以《诗》《书》《礼》 《易》《春秋》为儒家五经,之后人们一 直把《诗经》这个名字固定流传下来。
9
•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光辉起点,与屈原的《离骚》“风骚” 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对后代文学的 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诗 经》还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子曰诗云)的重要组成部分。
பைடு நூலகம்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6
•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三种:赋、比、 兴。其基本含义,据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 叙的意思。雅,颂诗中多用此法。“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辟也。”具体地 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来引起下文, 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如和 下文有联系,同样就起了比喻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昭公十六年》
《诗经》的用途: 典礼、讽谏、娱乐-----教化的工具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地位:
五经之首 文学之源
五经之首
五经四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毛诗传笺》 《毛诗正义》 《诗集传》
不学诗,无以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毛诗序》)
•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 “风”,有诗160篇;
•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 “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 周初年的作品;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 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 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 春秋中叶的作品。
六义——《毛诗序》说:“诗有六 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 兴,五曰雅,六曰颂。”六义也叫六诗。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赋诗言志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草》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 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邦之司直、 邦之彦兮 )。宣子曰:“起不堪 也。”子大叔赋《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 之狂也且)。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 “善哉,子之言是!不是有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既见君子,云 胡不喜),子旗赋《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子柳赋《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宣子喜 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宣子 皆献马焉,而赋《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 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子 产拜,使五卿皆拜曰:“……”
•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
• 《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 另有六篇所谓“笙诗”,有目而无辞,故不 计。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 《白华》、《华黍》和“南有嘉鱼之什”中 的《由庚》、《崇丘》、《由仪》等六篇, 都是以笙为乐器吹奏的乐曲,故称“笙诗”。 关于“笙诗”,历来有“有义亡辞”与“有 声无辞”二说,多以后说为信。
十五国风次第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及齐魏。 唐秦陈桧与曹豳, 十五国风之次第。
内容:
征夫之苦 劳人之怨 黍离之悲 宴饮之欢 亲朋契阔 男女哀乐
•徭役诗 •农事诗 •思乡诗 •燕飨诗 •祭祀诗 •怨刺诗 •爱情诗
用诗:
赋诗言志、修身典范、科考教参、爱情小抄
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
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
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
• 《诗经》的成书:
• 采诗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 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献诗说:周代公卿献诗、陈诗, 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论语·子罕》: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
文学之源
➢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以言志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风雅传统
内容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以及直面苦乐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怨情与悲愤之作并未导致对生的彻底厌倦和否定,以及对政治王权的全面否定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
《诗经》基本知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 代通称为“诗”、“诗三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尊 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 光环,称为《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 映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上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章法结 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显示出我国早期诗歌创作的巨 大成就。《诗经》关注现实的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编订:
采诗 献诗 删诗 乐正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
以闻天下,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食货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周语》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
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
汉四家诗
名称 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
传者
辕固
申培 韩婴 毛亨 毛苌
国别 今古文 流传情况
齐
今文(汉 代隶书)
亡于三国
鲁
今文
亡于西晋
燕
今文
亡于北宋
鲁
古文
流传至今
赵
“诗大序”和“诗小序”
毛诗中每篇诗前都有“小序”,指出诗义及其作 者的背景,一般只有几句话,只有第一篇《关雎》之 前有一段较长的文字,除开头和结尾各有几句话是说 明《关雎》的创作意图外,中间一大段文字论述了诗 歌的形成和社会功能,并有“六义”、“变风变雅”、 “四始”等提法,是一篇重要的诗论。后世称这段文 字为“诗大序”,称《关雎》首尾数语及其它各篇序 文为“小序”。“诗序”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 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认为大序、小序都是东 汉卫宏所作。现在一般都同意这种说法。
体例:
风 (160)
明快活泼
雅
典雅庄重
颂
(5)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 唐、秦、陈、桧、曹、豳 大雅
小雅 周颂 商颂
肃穆徐缓
鲁颂
根据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音乐的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
乐调——地方土乐。 雅:正。朝廷、王畿的乐调。周
王朝直接统辖区——中央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的音乐。“美圣德之 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经》的用途: 典礼、讽谏、娱乐-----教化的工具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地位:
五经之首 文学之源
五经之首
五经四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毛诗传笺》 《毛诗正义》 《诗集传》
不学诗,无以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毛诗序》)
•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 “风”,有诗160篇;
•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 “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 周初年的作品;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 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 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 春秋中叶的作品。
六义——《毛诗序》说:“诗有六 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 兴,五曰雅,六曰颂。”六义也叫六诗。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赋诗言志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草》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 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邦之司直、 邦之彦兮 )。宣子曰:“起不堪 也。”子大叔赋《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 之狂也且)。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 “善哉,子之言是!不是有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既见君子,云 胡不喜),子旗赋《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子柳赋《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宣子喜 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宣子 皆献马焉,而赋《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 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子 产拜,使五卿皆拜曰:“……”
•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
• 《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 另有六篇所谓“笙诗”,有目而无辞,故不 计。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 《白华》、《华黍》和“南有嘉鱼之什”中 的《由庚》、《崇丘》、《由仪》等六篇, 都是以笙为乐器吹奏的乐曲,故称“笙诗”。 关于“笙诗”,历来有“有义亡辞”与“有 声无辞”二说,多以后说为信。
十五国风次第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及齐魏。 唐秦陈桧与曹豳, 十五国风之次第。
内容:
征夫之苦 劳人之怨 黍离之悲 宴饮之欢 亲朋契阔 男女哀乐
•徭役诗 •农事诗 •思乡诗 •燕飨诗 •祭祀诗 •怨刺诗 •爱情诗
用诗:
赋诗言志、修身典范、科考教参、爱情小抄
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
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
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
• 《诗经》的成书:
• 采诗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 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献诗说:周代公卿献诗、陈诗, 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论语·子罕》: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
文学之源
➢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以言志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风雅传统
内容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以及直面苦乐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怨情与悲愤之作并未导致对生的彻底厌倦和否定,以及对政治王权的全面否定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
《诗经》基本知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 代通称为“诗”、“诗三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尊 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 光环,称为《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 映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上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章法结 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显示出我国早期诗歌创作的巨 大成就。《诗经》关注现实的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编订:
采诗 献诗 删诗 乐正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
以闻天下,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食货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周语》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
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
汉四家诗
名称 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
传者
辕固
申培 韩婴 毛亨 毛苌
国别 今古文 流传情况
齐
今文(汉 代隶书)
亡于三国
鲁
今文
亡于西晋
燕
今文
亡于北宋
鲁
古文
流传至今
赵
“诗大序”和“诗小序”
毛诗中每篇诗前都有“小序”,指出诗义及其作 者的背景,一般只有几句话,只有第一篇《关雎》之 前有一段较长的文字,除开头和结尾各有几句话是说 明《关雎》的创作意图外,中间一大段文字论述了诗 歌的形成和社会功能,并有“六义”、“变风变雅”、 “四始”等提法,是一篇重要的诗论。后世称这段文 字为“诗大序”,称《关雎》首尾数语及其它各篇序 文为“小序”。“诗序”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 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认为大序、小序都是东 汉卫宏所作。现在一般都同意这种说法。
体例:
风 (160)
明快活泼
雅
典雅庄重
颂
(5)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 唐、秦、陈、桧、曹、豳 大雅
小雅 周颂 商颂
肃穆徐缓
鲁颂
根据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音乐的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
乐调——地方土乐。 雅:正。朝廷、王畿的乐调。周
王朝直接统辖区——中央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的音乐。“美圣德之 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