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通过贸易、传教和学术交流等途径,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展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轨迹。
1.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实现的。
这条古老的陆上贸易通道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成立时开始形成,使得中国与中亚、中东、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等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通过贸易,双方不仅交换了商品,还传播了宗教、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在西方享有盛誉,而西方的黄金、珍珠和香料等商品也进入了东方市场。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发展,而与之同时,东方文化也开始渗透到西方社会。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著名画家达·芬奇和伦勃朗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启发。
与此同时,由于欧洲航海探险的推动,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就有许多东方元素的运用。
3. 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近代以来,随着东方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列强的探索扩张,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的鸦片时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形式的文化冲击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学习。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如科学、民主和法治观念,对东方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东方哲学、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也逐渐在西方社会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4. 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而深入。
互联网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例如,好莱坞电影、日韩流行音乐和中国武术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核心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核心知识梳理世界古代史综述世界古代史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西方文明在和平交往中伴随着暴力冲突,东西方文明猛烈地碰撞、交融。
(1)政治: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等大河文明先后步入奴隶制社会;5世纪中后期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古希腊、古罗马开创了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先河,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法制制度的源头。
(2)经济:大河文明孕育出发达的农耕经济,海洋文明孕育出发达的商品经济;9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兴起,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3)文明交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等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先后诞生并向外传播;阿拉伯人在文明交流中扮演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世界古代史核心考点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概述】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知识要点】1.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古巴比伦王国位于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将社会分成四个等级,称为“种姓制度”,分别是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
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种姓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提倡众生平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文明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世界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一、商贸交流商贸交流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早在古代,东方的丝绸和茶叶就成为西方国家梦寐以求的商品。
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文明开始逐渐接触和交流。
希腊、罗马时期的东方丝绸和中国的丝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交融,东方丝绸的制作工艺和纹样等影响了西方文化,并进一步发展了世界纺织业。
二、思想与哲学交流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思想与哲学。
东方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学说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佛教的传入则为西方带来了宏大的宗教观念和文化实践,其中包括禅宗、禅画和禅园等。
三、艺术与建筑交流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在艺术与建筑领域也有显著的表现。
古希腊建筑受到了埃及和巴比伦文明的启发,它们的建筑特点和技术手法混合在一起。
而东方的佛教艺术则对西方雕塑和壁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东方的唐卡和佛像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绘画和雕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科技与科学交流科技和科学交流是东西方古代文明交流的关键领域之一。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西方,并对欧洲的科学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经验也通过东方传播,为中国等地带来了新的科技发展。
五、文化与传统交流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文化和传统的交流。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传统在东方找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汉字的与字母的交流,则为东西方的文字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交流与融合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了互相影响和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六、宗教与信仰交流宗教与信仰的交流是东西方古代文明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丰富多样的物品、思想和艺术品互通有无,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一、物质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如瓷器、茶叶)出口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西方世界的商品(如金银、马匹、玛瑙)进入中国的渠道。
这种物质商品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财富的流动,也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世界,成为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丰富了西方人的物质生活。
同时,西方的黄金、珠宝、玛瑙等商品也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享受。
在这种物质交流的基础上,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不断增加,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思想交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商业往来的发展,东西方的思想观念开始相互影响。
佛教的传播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思想交流之一。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信仰,佛教艺术、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
与此同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印度和西亚等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制度。
另外,丝绸之路也传播了儒学、道家和中国古代医药等思想文化,使得中亚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三、艺术交流丝绸之路在艺术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交流媒介,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碰撞与融合。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世界,成为西方宫廷和富商们争相追捧的艺术品。
同时,西方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漆艺、金属工艺、雕刻等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了东西方的艺术文化。
四、人文交流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人民通过商业往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商人、学者、传教士等来往频繁,使得东西方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变得日益紧密。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东西方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古代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
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汉代,通向中亚、一直延伸至罗马帝国。
东方的中国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不仅加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接触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希腊哲学、罗马法律等思想体系到东方。
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也为双方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随着近代时期的到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通过殖民主义的方式进入东方,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科学、技术、法律等理念被引进东方,改变了传统的东方社会结构和观念。
同时,东方的文化也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印度佛教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启发,中国的太极拳和茶道对西方的体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
这种相互影响促使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人们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和直接。
全球范围内的电影、音乐、艺术、时尚等文化产品在东西方之间流动,丰富了大众的文化消费体验。
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问题。
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趋势,使得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风险。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需要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倡导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由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殖民主义再到现代的全球化的过程。
它既促进了双方的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发展,又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和冲突的挑战。
历史纵横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河北 李学明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主要指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带血的政治。
战争充斥着暴力,同时又在客观上传播着文化。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强国与弱国的矛盾和碰撞。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压迫,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历史的每次进步,往往是以其它弱小民族的牺牲为代价的”。
下面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为例来做简要说明。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欧亚两大洲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洲际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布拉底战役等,希腊城邦最终获胜,波斯帝国则从此一蹶不振。
希腊城邦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保存、发展。
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波斯、希腊的范围,这是世界史上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开始向地中海地区转移,而希腊文化的保存、发展则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这场战争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了东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局面,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进步。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东征。
如果说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这个人就是亚历山大,他散尽家财,把希望留给自己,进行了十余年(335BC-324BC)的掠夺战争,行程万里余,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山地、平原、沙漠作战,建立起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流域,东至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帝国,把“马其顿方阵”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现了“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的雄心,践行了开疆拓土的抱负。
使自己成为史学家眼中“世界秩序和世界统治权”的象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亚非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也促进了新文化(罗马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在古代,由于自然的、社会历史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时人类文明的主体在欧亚大陆和北非,以山河为界,大海为限又形成了许多各自相对独立的文明:东亚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希腊文明。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东西方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两大璀璨灿烂的文明,它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明相互吸收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
由于欧亚大陆的连接,中东地区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将东方的丝绸、茶叶等物品输送到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玻璃、金属等商品带到东方。
通过贸易,东西方人民结识了彼此的物质和文化,激发了更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在早期的交流过程中,东西方的文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文明注重内涵与精神,重视思辨与哲学研究;而西方文明则注重实用与实验,强调逻辑与理性思维。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才更具生命力。
例如,在科学领域,西方文明的理性思维方法对东方文明的哲学思辨起到了积极影响,而东方文明的内敛与思维方式也给西方文明带来了新的启发。
数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东方文明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儒家思想、佛教哲学、道家智慧等东方文化元素的引入,为西方文明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拉丁美洲的基督教信仰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交流与融合不仅在思想领域有所表现,还在艺术、建筑、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新的艺术风格,充实并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当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紧密和广泛。
无论是经济、科技、艺术还是教育、体育等领域,东西方文明都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例如,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结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东方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发达科学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东方的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西方社会受到热烈欢迎,带给人们更多的视听盛宴和情感共鸣。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是东西方古代文明发展中一场丰富多彩的盛宴。
东西方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相互借鉴、融合、碰撞,使人类文明史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这种交流与碰撞,不仅在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广泛发生,也在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论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一、艺术领域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艺术领域尤为显著。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艺术对东方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希腊古典艺术的传播对中国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希腊雕塑和建筑的几何美学、比例感,使得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造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开启了中西艺术交流的大门。
这种交流不仅在古代,今天仍然存在。
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对西方现代艺术有所影响,中国画家以其独特的手法和意境,为西方现代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造力。
二、哲学思想东西方文明在哲学思想上也产生了深远的交流与碰撞。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石,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有其独特之处。
曾有很多东方哲学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社会,如佛教、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没有东方的智慧,我们西方就会落入孤独和无知之中。
”东方哲学思想的传播,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重要领域。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入,对东方和西方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融汇了当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则为东西方人民搭建了理解与交流的桥梁,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发展。
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与碰撞,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东方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技术成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与交融——从宏观角度理解、驾驭人教版《历史·必修1》广州市东圃中学朱家鼎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九个专题讲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核心就是国家或地方管理体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而贯穿这一核心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
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对九个专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梳理,以祈帮助教师从宏观角度理解、整合、驾驭新教材,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有一个新的思路深入对新教材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必修1》东西方文明专题内容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进入教学实际,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的研究日趋广泛。
多方面的探索,多思路的交织,有困难和困惑,又有开拓和创新。
就人教版《历史·必修1》而言,当前许多的探索,主要着眼于对教材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线索或不同方式的整合,以求理顺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
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应当肯定。
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是专题式的,与过去编年式的完全不同,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或前后贯通的线索,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
因为,新教材本身就给教师的创新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其九个专题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正确地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
但在对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无论如何整合,九个专题中的某些专题总是游离于外,难于整合,造成教学的困惑。
若教师能跳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教材的显性框框,从更高层次审视教材,则可发现:政治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一种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制度的变化,管理制度的不断趋于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这是“必修1”的核心思想,而贯穿这一核心思想的,则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
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成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并且各自都促进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发生碰撞、冲突;在冲突中又互相吸取各自的长处,产生交融,使世界在不断走向一体化的情况下,出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从这一角度感悟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就能较好地解决新课标知识与能力集中、古今中外历史贯通、知识点规模有所扩大等教学的难题,从而轻松把握教材,明确指导学生,真正体会新课标的丰厚内涵。
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线是从分封制、宗法制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核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是区别国家与氏族部落的一大标志,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成果。
夏商周时期,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依然有浓重的血缘组织色彩。
秦的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其皇帝制度源于王位世袭制,专制制度源于宗法制,但均极度强化;同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中央管理地方的体制;此时,皇室家族与国家合为一体,皇室家族成为国家的象征,统一的标志,这是历史的进步。
从汉到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其实,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调整,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国家、地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在东方农耕文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它以儒释道文化为依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人口繁衍、民族众多,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极需强有力的政权形式,保障其基本的生存、生活,维持其最基本的再生产能力;而统治者也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协调阶级、民族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以保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为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当时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促进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进步。
二、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线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兴衰和罗马法,核心是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罗马,被近现代西方视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其原因在于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部分源于古希腊、罗马。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古希腊、罗马文明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发轫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形成其“海洋文明”。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古希腊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国家。
为了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古希腊实行民主制政体,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对内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古罗马则凭借其强大的罗马军团,不断征战扩张;为维护其庞大的罗马帝国,帝国皇帝强调法律的制定。
“海洋文明”的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法制政治都与对外扩张有关。
其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理念,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资产阶级作为对抗封建黑暗的新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将第一、六两个单元进行整合教学时,容易使学生自然地将西方“民主”与中国“专制”进行比较。
必须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在古代世界各部分还处在隔绝状态下,其政治制度是难以比较的。
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特定的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基础,造就不同形式的人类文明。
所以,东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古代西方的民主、法制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古代中国的专制、集权同样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璀灿,它们都是各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物,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凝结了民族情感的认同,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与精神,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三、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线是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代议制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并以此限制、制约君主或总统的行政权力,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15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从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中,寻找思想武器,提出“契约国家”、“三权分立”等思想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源于古希腊罗马民主、法制思想,它否定了专制主义,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也随时调整其生产关系,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资本主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罗斯福新政,其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生产力的持续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社会制度之一。
四、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核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9世纪中,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激化,独立的工人运动兴起。
工人阶级希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为了给工人运动以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苦思考和实践,提出科学共产主义。
其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它指出人类社会的最理想境界是建立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作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前进。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促使人类新的思考与探索,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一种探索。
用暴力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中提出的新的国家管理模式。
它是资本主义时代思想发展的产物。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既是其在俄国和中国的光辉的实践,也是俄国、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发展中还要不断完善。
要理解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些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主线是近代列强发动的四次武装侵华及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核心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明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推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又压抑着这种生产力的进步。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把世界联为一个整体,列强的武装侵略,使封建制度下中国改变了原来平静,独立的发展轨迹,列强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度抗拒资本主义,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英勇抗争。
东西方文明发生激烈的碰撞、冲突,落后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的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开始进行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探索。
这些探索是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为目标渐次推进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既反映了民族精神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转折点,认同一个中国,一个中华民族是国共两党能够合作的基本点;也反映了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资本主义的冲突,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合作。
六、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线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核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完成的。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
国土沦丧,主权破坏,民族衰落,使当时中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开始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无不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在碰撞、冲突之后,开始交融。
中国要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学习日本、学习英美,但最终都失败了,没有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