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浙江专用)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庭有树,鹊巢其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
后值狂风,树摧巢毁,二雏坠地。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饲之,爱甚。
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抚膺而泣,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安得为猫所食?是乃吾之过也。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寓意的能力。
小鸟本来应该在林中自由飞翔,小孩子因为喜欢而养在家中,使之逐步丧失自己的生存技能,结果造成被猫抓的后果。
所以,寓意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归纳: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提炼。
中心句是对一段话起总结归纳作用的句子,在段落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在段落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段落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段话写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背诵的故事,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备战最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4仿用句式含解析

考点14 仿用句式仿用句式是高考高频考点,要求考生能仿照题目所提供语句的句式特点,新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结构与示例类似的句子,且内容方面要符合相关要求。
该题型特殊留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言语的优美。
纵观近年考情,高考对仿用句式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1.考查方式绝对不变。
详细来看,题目常常给出必然的示例要求考生仿写,有时会限定话题内容;有时要求自选话题,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5题,就明确要求“仿照上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2.选择的语料涉及面广,次要有诗句仿写、哲理句的仿写、图文类的仿写等。
高考仿用句式题,考查的灵活度越来越高,仿写的话题宽泛,综合性加强,考生要想精确解答仿写题,必需积累一些关于修辞手法方面的知识,且要把握仿写“形神兼备”的全体要求。
考向一限定话题型仿写1.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由于性情、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本人独到的理解。
请你从以下四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他们各自对生命的理解。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反。
备选人物陶渊明徐志摩桑地亚哥巴金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需心胸旷达,才能笑到起点。
【答案】示例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需回归自然,才能自在飞行。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需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役,只需先打败本人,才能打败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在黑夜里跟随光明的小舟,只需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只需……才……”的方式,这个不难模仿,难的是结合人物的经历、性情或其精神世界的核心对生命作出诠释。
好在备选的人物均出自教材,考生绝对熟悉。
如写“陶渊明”,考生可联系高中课文《归去来兮辞》,明确陶渊明对官场的讨厌,对自在生活的爱好,以诠释生命的价值;如写“徐志摩”,则可联系课文《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写;如写“桑地亚哥”,则可联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行来写;如写“巴金”,则可联系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品行来写。
识记文学常识-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中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出自课下注释,多考查时代国别、风格流派、地位评价、文章体裁、题材人物、作家作品、字号称呼、文体特点等。
复习备考文学常识要做到:注意课下注释,弄清楚一些常见作家的作品、风格流派、写作特点等。
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1.(2020年江苏徐州市中考模拟预测)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峡》、《湖心亭看雪》、《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选自《水经注》、《陶庵梦忆》、《三国演义》、《红楼梦》,作者分别是郦道元、张岱、罗贯中、曹雪芹。
B.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C.《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
D.《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四位市井“奇人”,他们分别是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卖火药桶子的荆元、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王太。
【答案】D【解析】D.《儒林外史》中最后介绍的四位市井“奇人”,他们分别是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他的本领是善写字;卖纸火筒的王太,他的本领是善下围棋;开小茶馆的盖宽,他的本领是善画画;做裁缝的荆元,他的本领是善弹琴。
这四位“奇人”共同的特征是:下层民众,有一技之长,不慕名利,清雅脱俗,洒脱率真。
故选D。
2.(2020年甘肃省静宁县三校九年级联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旧历丁卯年除夕逝世。
丁卯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表述。
B.《望岳》的作者杜甫是唐代诗人,人称“诗圣”。
诗中的“岱宗”就是指泰山。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2 鉴赏诗歌语言角度1__炼__字☞明常识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别,提高鉴赏炼字的能力。
词类讲解动词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风光,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茫茫沙漠,“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二字正表现了这些。
诗人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听、来看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理的耳目。
生理的耳目实听实见,心理的耳目虚听虚见,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定考向常见的设问方式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熟技巧1.鉴赏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
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角度1__表达方式☞明常识1.常见描写技巧(1)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析】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2)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展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3)侧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例】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参军行七首(其五)?]【析】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二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4)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衬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析】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衬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5)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
【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析】最后一句是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那么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常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
又叫直抒胸臆。
【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析】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20年中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画两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答案】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为: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二、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020-2021全国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备战中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①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②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却是”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3.【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钱塘江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解析】题干要求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夕阳返照江面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4.【浙江省温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途经造口壁写的。
他想起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太后情急下,连夜赶路,一路上百姓逃难的情景,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此诗歌。
谈谈对(乙)词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诗人是有坚定的报国之志的,所以,这句表面上是实写诗人自己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仍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其实暗喻自己的报国之志非常的坚定,有百折不回的意志,也有像那浩浩荡荡江水最后能冲破阻碍,获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解析】解答此题一是从字面去理解,水向东流是自然规律,二是从语句的寓意上去理解,围绕规律的作用引发的联想,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答。
5.【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0届九年级4月份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歌末句用“闲”表现“中庭栀子花”,很有意味,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闲”以拟人的手法表现花闲在中庭,无人欣赏采撷。
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因农事而忙,无暇赏花的情景。
传达出山村生活的忙碌、悠然与安闲。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栀子花又名“同心花”,是爱情的象征。
“闲”字将栀子花人格化,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
名师点睛1.抓动词。
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2.抓形容词。
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的“轻”,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本不可触的梦有了重量,堪称妙绝。
3.抓数量词。
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到渔家张籍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最后一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被誉为写“愁”的千古名句。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阮阅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1.(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2.(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清]汪琬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2019年中考浙江温州卷】古诗阅读。
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远景从人物后面拍摄(1)______水流声、鹧鸪声(2)______4.【2019年中考浙江金华卷】古诗阅读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闯关检测1.“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境况?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贫寒交困的境况。
“瓢弃樽无绿”,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
葫芦早就扔掉,樽中空空如也。
“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似”是诗人对温暖渴望后产生的幻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瓢弃樽无绿”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绿”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炉存火似红”写炉火燃尽的景象,“火似红”是作者的想象,这是出于他对温暖的渴求。
2.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
最后一句“春风动草衣”尤为传神。
正焦急等待主人归来的诗人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找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诗人等待已久的主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