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说课稿

合集下载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晏殊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教材第二单元《宋词》部分,具体章节为第二节《晏殊与北宋词坛》。

详细内容为晏殊的代表作品《浣溪沙》的鉴赏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的生平及其在北宋词坛的地位,掌握《浣溪沙》的创作背景。

2. 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品味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牌特点的理解,词中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晏殊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浣溪沙》词意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相关章节、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简要介绍晏殊及其在北宋词坛的地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展示《浣溪沙》全文,让学生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词意,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以“一曲新词酒一杯”为例,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起承转合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浣溪沙》中其他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晏殊2. 内容:晏殊生平及创作背景《浣溪沙》词意解读词牌特点及修辞手法起承转合结构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请以《浣溪沙》为例,谈谈你对古代词作的理解与鉴赏。

2. 答案:意象:如“楼头柳”、“江上舟”等。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北宋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浣溪沙》晏殊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四章《宋词》第一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浣溪沙》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2.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知识,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四章、《宋词》第一节、《浣溪沙》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出《浣溪沙》。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晏殊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历史地位。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浣溪沙》,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强调字音、节奏。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宋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宋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2. 内容:作者:晏殊背景:宋词意境:抒发离别之情重点: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难点:意象的把握、情感的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浣溪沙》原文,并注释生僻字、词组。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2. 答案:生僻字、词组注释:略意象和情感分析:词中以离别为主题,描绘了春天景色与离愁别绪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宋词,进行分析。

组织一次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难点和重点设定。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习如何运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传达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浣溪沙》,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晏殊及其生平,引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分享预习时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句讲解《浣溪沙》的原文和译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例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和“旧亭台”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轮回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和惆怅。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默写一遍。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浣溪沙》经典教案作者:晏殊内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意象:新词、旧亭台、花落、燕归表达技巧:对比、象征、暗示情感表达:怀念、留恋、无奈、惆怅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浣溪沙》 说课稿

《浣溪沙》 说课稿

《浣溪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浣溪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浣溪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词作。

这首词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材中,这首词所处的单元通常以古代诗词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对他们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其艺术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加深对词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朗读品味法:通过朗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情感。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浣溪沙》说课稿
晏殊《浣溪沙》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浣溪沙》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解说教材:
《浣溪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上册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七篇课文,它是《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关于7—9年级优秀诗文的50篇中的一篇!这可以说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开阔视野的目标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这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初中生,对于了解悠久五千年文化中的宋词所必不可少的!
《浣溪沙》是宋词中婉约词的一首经典之作!主要写了身为宰相词人的晏殊伤春感时,从那逝去的美好的春光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永恒与短暂这个主题!全词传达了词人一种淡淡的闲愁,意蕴幽深,温厚而又淡雅!可以说其流畅的语言和意蕴深广的哲理成为该词的两大亮点,也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广为人所流传!
根据宋词的有关特点,以及学生现有散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①、了解有关晏殊的生平以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
②、对词中一些有分歧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扫除进一步理解的障碍!
③、能有感情的吟咏,并且能够背诵这首词。

④、用优美的散文话语疏通词义,整体的感知改词的情和美。

⑤、从作者的伤春情怀中体会人生哲理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解决以上五个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对词中那句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的详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对此人所代表的婉约词派做初步的了解,以及词人的人生宇宙观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解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老师如何教,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是让其事半功倍,还是让其事倍功半,这就取决于我们是否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否把教和学完美的结合!基于此,我将主要采用点拨法、教授法这两种方法!讲授法,可以比较系统的传授学生一些关于本课的一些知识,点拨法,则又可以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对于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我将坚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的这一策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那种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格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至于具体的学法,我将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在此基础上,我将利用PPT、音频等现代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解说教学过程:
为了,解决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我准备将课堂教学设为以下十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四大无穷的宝藏,它们似天上那发出耀眼光芒的流星!不过他们的光芒是永恒的!给无数代代的华夏子孙带来无限的光和热!他们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四大宝藏之一——宋词!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宋词那冰山一角的婉约词,她似一位婀娜而又多姿的仙子,给人一种无限的情感体验,同时其中又略带一点无名的.忧伤!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他有两句传诵颇广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现在我们就乘着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北宋某一年的春天,去领略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额晏殊的《浣溪沙》,去领略其中的那段淡淡的美、忧、伤、豁、达!
(二)、介绍词人,了解词人
(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必要时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要集中注意力。

(四)、通读全词,整体感知。

1.选取一篇朗读比较好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面!
2.全体齐读:先叫男生读,再叫女生读,最后叫男女齐读!整体感知该词的感情基调,语言风格!
3.可问学生觉得谁的朗读比较动听——女生:符合化简词派的那种感伤基调!
(五)、详解该词,领略意蕴。

1.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旧亭台。

(1).问题:美酒、新词”象征什么?
答案:美好的事物!
(2).问题:旧、去年”有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衬托永恒!夕阳西下几时回?
(3).问题:这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河上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淡淡的忧伤,无形的悲哀!对比、发差的关系。

2.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问题:“花落”象征什么?
答案:消逝的年华。

(2).问题:“归”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宇宙观、人生观?
答案:通融。

小园香径独徘徊。

(3).问题:该句的词眼是什么?
答案:“徘徊”,无名的忧伤,思考:永恒与短暂。

(对学生的
回答:做一种鼓励行的点评)
(六)、分析意象,归纳主题:
问题:哪些意象体现这个主题?
答案: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

问题:那个动作最能体现作者惆怅?
答案:“徘徊”归纳主题:通过写游园的经历,忆昔怀旧,体现以下主题:抒发一种时光流逝,春光难留的惆怅;体现了词人一种通融的宇宙观、人生观!词人对“永恒”与“短暂”的一种全新的思考!
(七)、体会词的语言风格:
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
(八)、道名句渊源,增生兴趣: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来历趣闻(王琦和晏殊共作)
(九)、蕴含哲理,人生启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出自己的味道,活出自己的价值!
(十)、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最好是能够背诵!
用这首词作为歌词,找一首喜欢的曲子,自己配合曲子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