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词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晏殊:生平、地位、词风。

2. 欣赏《浣溪沙》词牌的特点。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意境。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晏殊画像,简介其生平。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解读关键词语。

4. 讨论晏殊的词风,总结其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晏殊的词风。

2.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理解词语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理解句子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的情感内涵。

2. 学会欣赏词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探讨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情感的表达手法,如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3. 讨论词人的情感内涵,如忧国忧民、感慨人生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情感表达。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晏殊》。

(2)理解《浣溪沙·晏殊》的词牌特点、韵律、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浣溪沙·晏殊》与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在风格上的异同。

(2)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晏殊词作的美学魅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学会珍惜人生,乐观面对困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晏殊》。

(2)理解词牌特点、韵律、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词中深层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晏殊及《浣溪沙·晏殊》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晏殊》,感受词的韵律美。

2. 词牌特点分析(1)介绍《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2)分析《浣溪沙·晏殊》的词牌运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意境与主题探讨(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一向年光有限”、“小园香径独徘徊”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词的主题,即珍惜时光、乐观面对人生。

4. 修辞手法分析(1)找出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塑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晏殊》的词牌特点、意境和主题,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浣溪沙·晏殊》。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其他晏殊的词作,与《浣溪沙·晏殊》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比较其与《浣溪沙·晏殊》的异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词的风格特点。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浣溪沙》晏殊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四章《宋词》第一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浣溪沙》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2.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知识,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四章、《宋词》第一节、《浣溪沙》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出《浣溪沙》。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晏殊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历史地位。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浣溪沙》,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强调字音、节奏。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宋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宋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2. 内容:作者:晏殊背景:宋词意境:抒发离别之情重点:生僻字、词组和修辞手法难点:意象的把握、情感的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浣溪沙》原文,并注释生僻字、词组。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2. 答案:生僻字、词组注释:略意象和情感分析:词中以离别为主题,描绘了春天景色与离愁别绪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宋词,进行分析。

组织一次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难点和重点设定。

晏殊《浣溪沙》的教案一等奖2篇

晏殊《浣溪沙》的教案一等奖2篇

1、晏殊《浣溪沙》的教案一等奖导语:晏殊《浣溪沙》的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晏殊《浣溪沙》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晏殊《浣溪沙》的教案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学设计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

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
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

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
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
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激发
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
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
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
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
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
楼》中“黄鹤一去不复
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
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
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
累过的《黄鹤楼》中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