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鲁迅《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唐山2022届高三一模)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含解析)

题一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2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日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消遣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患病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当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消灭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予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方或示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风波节选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风波节选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这篇节选的《风波》写了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的风波,来看看鲁迅是如何写的的吧。
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风波节选鲁迅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风波节选鲁迅阅读材料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
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
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04 情节类题(概括故事情节) 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4):情节类题(概括故事情节)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阅读全文,概括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②(2022年新课标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③(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④小说中多次写到主要人公X情节,简要概括。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概括故事情节指的是精简的文字对小说文本的故事进行概括。
从考题设计看,既包括整体故事情节概括,又包括部分故事情节概括。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命题都要求考生对部分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整体故事情节概括:指小说文本全部的故事情节概括。
•部分故事情节概括:指小说文本中某个侧面或特定的情节概括。
主要包括: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特定情节的归纳概括。
★小说线索常见的小说线索(2)答题方法或角度★整体故事情节概括:①传统结构模式概括法: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端部分写林冲沧州遇旧识;发展部分写林冲买刀寻敌和接管草料场;高潮和结局融为一体,写林冲亲闻陆虞候的阴谋,奋起反抗,杀死陆虞候。
②线索连贯概括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③空间场面概括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部分故事情节概括: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
2022~2023年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
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
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不屑于听故事了。
借助大众传媒,各色各样的新闻将故事遣回故事的家乡。
人们不再对传统民间故事津津乐道了。
民间口头文学为集体演述,民间口头传统通过参加者共同发出的声音,成为一条口耳相传的流动的传播链。
口头传统在“声音”中获得生命。
随着私人生活空间的出现,书写语言和书写活动变成“私语”,开始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如今的我们都热衷于个人的独创,养成了具有独白性质的思维习惯。
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
我们已经进入到个人化写作的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演述原本就有的口头文学不再为我们所能。
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演述已不再是为了延续祖先的记忆或是传承口头传统,而是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对异域说唱方式的体验欲望,游客总是在追寻天然的、本土的民间说唱和演述。
民间文学演述的场景已不再是一个村落、一个寨中熟人的聚集,而是还有游客的参与。
民间文学便成为向游客们兜售经过包装、并且易于吸引消费的展示资源。
在这种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的直接支配之下,演述了什么便显得无足轻重。
因为为了适应游客的口味,演述的内容被大肆加工甚至篡改,已远离了原本状态。
民间文学本身拥有的固有品质只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中。
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大多以“保护”为重,保护是活态的,即努力使民间文学遗产维持于生活状态,以口头演说及相关民俗活动为基本生存表征。
但从传统民间文学的实际境遇看,一味强调“保护”似乎违拗了现实。
民间文学传承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非来自于“保护”,反而是“保存”。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附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忆。
它们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了家庭团聚、庆祝丰收、祈求幸福的象征。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
如春节的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习俗,以及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传统节日是情感的纽带。
它们连接着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传统节日里,人们通过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对亲人、朋友的关爱和祝福。
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如春节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端午节弘扬爱国主义、忠诚正直;中秋节倡导团圆和谐、感恩自然。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传统节日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艺术表演和传统美食,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春节的年画、剪纸,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等,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三,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和创造。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新的形式和手段,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和内涵。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传统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等。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河北省唐山市)

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的规则体系。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
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
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风波》阅读理解

《风波》阅读理解1.下列有关赵七爷的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赵七爷在革命后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表现了他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B.当七斤等与他有仇的人遭遇灾祸时,赵七爷便幸灾乐祸,穿上长衫以示庆贺,可见他心胸狭隘,报复心强。
C.赵七爷说北洋军阀张勋是张翼德的后代,还有一支丈八蛇矛,可见这位“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其实也是愚昧无知的。
D.赵七爷又将辫子盘在顶上,这说明他明白皇帝不可能再坐龙庭,因此也和村人一样尊敬七斤,开始安心过不要辫子的新生活。
2.文中写到的金圣叹对《三国志》的“批评”,指的是“批注”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即用简洁而中肯的语言在文中空白处写上点评或注解的内容,表达自己阅读时的体会和思考。
有人对《风波》文末的画线句子,批注道:“变了,又不变。
”请你谈谈如此批注的依据。
(5分)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还有人认为是批判守旧复古的思想。
你更认可哪一个?请结合本文,并联系你读过的鲁迅其他作品,对你认可的主旨予以说明。
(5分)答案:11.D12.示例:句中写六斤由“双丫角”变成“一支大辫子”以及“新近裹脚”,说明她长大了,这是“变”。
据此批注“变了”。
但依然捧着带铜钉的饭碗,六斤们的生活贫穷依旧,这是“不变”;“新近裹脚”表面是“变”,但实际上写的是这种陋习和守旧的思想依旧,六斤们的精神状态依旧,因此这还是“不变”。
因此又批注为“又不变”。
(5 分。
说明“变”的依据1 分,说明“不变”的依据4 分)13.示例一: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
就本篇来看,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就是剪了七斤的辫子,并引发了一场风波。
但风波之后一切依旧,革命并没有改变村人们的生活。
再比如《阿Q 正传》中写到革命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换了名目而已。
可见辛亥革命并没有对民众及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不彻底的。
示例二: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
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
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
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
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
六斤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
七斤没应。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救了么!
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
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
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的面前道:“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
七斤嫂吃完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
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
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
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
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
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
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
赵七爷说完,通过人丛,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不久就各自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
“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
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有删改)
【注】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大清,犯杀头罪。
②张大帅:指张勋。
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
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帮人撑船进城时从城内得来的政治新闻,让七斤成了村里一位有见识、受尊敬的人物。
B.得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赵七爷立刻赶了过来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
C.造反时,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她整整哭了三天。
D.向七斤打听皇帝是否坐龙庭这个信息的女人,她们的丈夫应该是被城里人剪了辫子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还给人一种古老沉闷、没有生气的感受,为全文营造了气氛。
B.赵七爷的出场,推动小说情节走向了高潮,他的言行不仅使七斤夫妻陷入了对砍头的恐惧,甚至使全村人都变得恐惧起来。
C.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而“造反”词,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
D.小说选择政治事件对江南水乡小村一户人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村人对政治事件的不同反应来写,这样写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小说中赵七爷“盘”和“放”辫子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请简要分析。
(4分)9.文中写的赵七爷的言行,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6.D(A项错,七斤的时事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这些都不是“政治新闻”。
B项“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错。
赵七爷过来是恐吓剪了辫子的人,庆贺恢复帝制。
C项七斤嫂意识到七斤的危险有一个过程,据语境可以推知:七斤嫂对八一嫂说的话是为自己辩解而编造。
)
7.B(“全村人都变得恐惧起来”错,原文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只有剪了辫子的人才恐惧。
)8.①赵七爷两次将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现实,也反映他忠于帝制但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无奈心理。
②赵七爷将辫子放下来,反映了张勋复辟的现实,也反映他对恢复帝制的庆贺与自豪心态。
(每点2分,现实与心态各1分;共4分)
9.①赵七爷的言行,使人们陷入恐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赵七爷的言行,造成了紧张气氛,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
③赵七爷的言行,加剧矛盾冲突,使小说更富戏剧性。
(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