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函数图像问题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而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物理学中的一些例子入手,详细探讨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之一,可以用数学函数图像方便地表示。
在数学上,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表示为y = kx + b的一次函数,其中k表示速度,b表示初始位置。
利用这个函数,我们可以画出运动物体的位置-时间图像或速度-时间图像。
例如,在自由落体实验中,你可以用数学函数图像来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假设你让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在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它的运动可以表示为:y = 1/2gt^2其中,y表示小球的高度,t表示经过的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
画出这个函数图像后,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小球下落的速度和高度等等信息,进一步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 质点在一定势场中的运动在物理学中,质点在一定势场中的运动可以表示为:F = -grad(U)其中,F表示受力,U表示势能,grad表示梯度。
这样的运动图像可以用等势线或矢量场等方式进行表示。
这种图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与势能、等势面、梯度等概念,进而理解物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
3. (逆)正比例函数的应用在物理学中,有些数量之间存在着(逆)正比例关系。
例如,摆长与摆周期、电容与电势差、电阻与电流、电势能和电荷量之间都存在着(逆)正比例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y = kx(正比例)或者y = k/x(逆比例)表示,在数学上也可以用逆正比例函数进行表示。
例如,电容与电势差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U = 1/C其中,U表示电势差,C表示电容。
这个函数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电容与电势差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电容的应用。
4. 周期性函数的应用在初中物理中,我们还要学习到许多周期性的规律,例如,机械波的传播、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电磁波的传播等等。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数、排版等。
数学函数图像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从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以及启发与展望等方面对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数学函数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其对学生理解物理问题、提高数学运用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帮助。
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了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
也对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启发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数学函数图像、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效果评价、启发、展望1. 引言1.1 概述数要求、格式要求等。
以下是关于的内容: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物理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数学函数图像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图像直观地展现物理规律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解释函数图像,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其潜力和优势,为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加强对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数限制,段落分隔符等。
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数学函数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和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的认识,帮助学生打破学科边界,提高学科整合的能力。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很多现象都可以利用
数学函数来描述和解释。
通过学习数学函数图像,并将其应用到物理问题中,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学函数图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物理学中的运动可以使用函数来描述,例如
一维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表示。
通过将速度和时间建立函数关系,然后绘制速度-时间图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推测物体的位
移变化。
数学函数图像可以用来解释物理中的周期性现象。
机械波的振动可以用正弦函数来描述,利用正弦函数的函数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示机械波的振动规律。
通过观察正弦函数的图像,学生可以了解振幅、周期、频率等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其他周期性现象中,如电磁波、声波等。
数学函数图像还可以用来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物体之
间的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我们将引力与距离的平方建立函数关系,
并绘制函数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引力与距离平方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函数图像,学生
可以发现引力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从而理解物体之间的引力变化规律。
数学函数图像还可以用于辅助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
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会得到一系
列的测量数据。
通过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散点图,并通过拟合曲线的方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函
数来描述这些数据点的分布规律,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并进一步探究实验
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初二函数的图像知识点总结

初二函数的图像知识点总结一、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在学习函数图像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平面上点的工具,它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两条线组成。
而直角坐标系是将坐标系中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为一个有序对(x, y),其中x表示点在横坐标轴上的位置,y表示点在纵坐标轴上的位置。
二、函数的概念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变量如何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通俗地讲,函数就是一种关系,它将一个自变量的取值映射到一个因变量的取值。
函数通常用f(x)表示,其中x是自变量,f(x)是对应的因变量。
在学习函数图像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函数类型,比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
三、函数图像的基本性质在绘制函数图像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性质。
比如,线性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它可以通过两个点来确定;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开口方向取决于二次项系数的正负;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分别是指数曲线和对数曲线,它们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和规律。
四、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在学习函数图像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绘制方法,比如利用表格法来绘制函数图像。
表格法是通过选取一些自变量的值,计算对应的因变量的值,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来近似函数的图像。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来绘制函数图像,比如线性函数的斜率和截距可以帮助我们绘制出函数的大致形状。
五、函数图像与实际问题的应用函数图像不仅仅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函数图像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规律,比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物体的运动轨迹等。
此外,在学习物理和工程学科时,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函数图像相关的问题,因此掌握函数图像的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函数图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关于函数图像的基本知识,包括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函数的概念、函数图像的基本性质、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以及函数图像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发挥U-I图像的解题优势

发挥U -I 图像的解题优势郑书光(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 353000)摘要:U -I 图像是中考常见的题型,U -I 图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图像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目前,初中老师都是采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题.本文介绍两个重要坐标点,总结出4个解题结论,优化U -I 图像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图像 解题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常常看到U -I 图像的试题,利用图像解物理题对初中学生感到十分困难,这主要跟老师的解题指导有关,因为初中数学中学生只知道b kx y +=线性方程,要到高中才讲直线方程两点式、斜率等知识,所以,初中老师只运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题,即复杂又费时.其实,要最大化利用图像中的物理题知识,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下面对2016黑龙江大庆一道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望能对大家今后初中物理图像教学有所受益.题目:如图1所示,设电源电压U 恒定不变,R 为定值电阻,R '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移动滑片改变变阻器阻值,记录多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U 1和I 1,然后输入计算机绘制出U 1-I 1图像如下,结合电路和U 1-I 1图像.求: (1)电源电压U 和定值电阻R 的阻值.(2)调节滑动变阻器R ',当R '的阻值多大时,变阻器R '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初中物理常用的解法如下:(1)闭合开关S ,R 和R '串联,由图像可知,当电流为5.0=I A 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3V ,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得:3+=IR U ,即:35.0+=R U ①.当电流为1='I A 时,滑动变阻器滑片在左端,电压表示数为0,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得:R I U '=,即:R U ⨯=1②.解两式联立得:Ω=6R ,6=U V .图1 S(2)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变阻器R '消耗的功率R U U R R UR R R R R R R R I P 4222)(22)(2)(+'+''-''+=='='=,所以当Ω='=6R R 时,变阻器R '消耗的功率最大为:W 5.16)()(266V62=Ω⨯='=Ω+Ω'+R P R R U 最大. 答:(1)电源电压U 为6V ;定值电阻R 的阻值为6Ω.(2)当R '的阻值为6Ω时,变阻器R '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值是1.5W .上述解题过程,在第一问求电源电压U 和定值电阻R 的阻值时,采用联立方程组得到答案,许多资料也都是用这种方法.其实,没有必要联立方程组也能得到结果.由图1的U 1-I 1图像可知,当01=I ,变阻器R '断路,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则61==U U (V).当电压表示数等于零,变阻器R '短路,01=U ,此时电路电流11==短I I (A),R 的阻值为:616===短I U R (Ω). 虽然初中学生没有学过数学中直线方程的两点式而得到U -I 图像的函数表达式,即b KI U +=(截距b 就是电源电压值,斜率K 的绝对值等于R ).但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U -I 图线分别与电压轴和电流轴相交的两个重要坐标点的物理意义.以图1为例:跟电压轴相交的点表示电流为零,变阻器R '断路,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跟电流轴相交的点表示电压为零(电压表示数等于零),变阻器R '短路,此时电路电流RU I I ==短1(R 是变阻器之外的总电阻,即电压表之外的总电阻).斜率K 的绝对值等于R ,可以这样让学生按下面说法理解.在图1滑片向左移动两次,对R 分析得到两个方程:R I U 1=R,R I U 1'='R,整理得到:1RI U R ∆∆=.又因为滑片向左移动两次,还可以得到这两个方程:1RU U U -=,1RU U U '-=',则1RU U ∆-=∆,11111RI U U U R ∆∆∆∆=-==.显然,电阻R 等于图像上电压改变量与电流改变量之比的绝对值,可以在U -I 图线上任意取两点,两个重要坐标点知道最简单,也就是上面短I UR =的计算式。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专题复习 图像信息问题解题攻略》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专题复习图像信息问题解题攻略》教学设计二、考査功能: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主要涉及实验设计能力,数据读取、分析与处理能力,图像的识别与分析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等。
一、考査重点和热点:图像信息类试题是以图像、图形和数据表格为试题的信息来源.图像、图表或数据表格一般都含有题目需求的信息,这类题目的图像信息量大,较为隐蔽.它的取材范围较广,内容可能源自教材,也有的涉及高新技术或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三、考查难点:在解答这类试题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挖掘图像所含的信息,并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合成、提取、加工,最终求得问题的解答。
四、题型分析:题型1:图像分析与计算【例1】(xx·上海中考)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比乙先运动2 秒,甲运动6 秒时通过的路程为 6 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 2米。
在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A.一定是图线aB.一定是图线bC.可能是图线bD.可能是图线c【思路点拨】由于甲运动6s通过的路程为6m,可判断出图线a为甲的运动图像;甲比乙先运动2s,所以此时乙的运动时间为4s,在图上另外两条图线4s是的路程分别是6m、8m,根据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m,可知乙的s-t图线可能是c,故选D。
【完全解答】D【例2】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A.1:2B.2:1C.4:1D.8:1【思路点拨】由图象可知,当m甲=40g时,V甲=10cm3;当m乙=10g时,V乙=20cm3,则甲乙的密度分别为:ρ甲===4g/cm3;ρ乙===0.5g/cm3,所以,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4g/cm3:0.5g/cm3=8:1.故选D。
【完全解答】D【方法技巧】所谓图像信息题,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图像,要求考生依据所给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和处理。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函数图像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而数学函数图像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
本文将从物理教学的角度,探讨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
1. 动手实验与函数图像的对应关系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展示,而数学函数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规律。
以匀速直线运动为例,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下的位置,并将数据制成表格。
然后,通过绘制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学生可以看到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实验技巧,还可以通过数学函数图像来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将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在物理学中,动力学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函数图像正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以牛顿第二定律F=ma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个定律。
通过绘制力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而且,通过观察函数图像的形状和特点,学生还可以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物理规律,还可以学会如何利用数学函数图像来解决动力学问题。
数学函数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物理实验相关的数学函数图像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深入理解。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函数图像的优势,将其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中考物理函数图像类题简析

当 滑 动 变 阻 器 连 人 电 路 的 电 阻 R 一 5欧 时 , 一
u/(R +R,),P 一 。R 一( )2R 一 牟 ×5
R2一 I1R 1 × 4o Q
· ..
一
===20 Q.
一 . 当 滑 动 变 阻 器 滑 片 P 置 于 另 一 位 置 时 ,其 连 入 电 路 钓 电 阻 为 R , — u/(R + R 、) 一 _f.2R 一 ( TI-J )。 一 /(10 Q+ )。 .。P 一 . . /
÷R】)一 1 A×(10 Q+_去I×4O Q)一30 V.
当 S 、S。均闭合且滑片 P滑 到 b端时 ,电压 表测 电 源 电压 ,其示数 为 30 V.
(1)电阻 R 的阻值 ;
(2)当 S 、S2均闭合 且滑 片 P 滑到 b端 时 ,电压 表
的示数 ;
(3)整 闭合 且滑 片 P滑 到 b端 时 ,小
灯泡 L短路 ,R 、R 并联 ,等效 电路 图如 图 4乙.
· ‘ .
I
—
考试 研究 ZHONGXUE JIAOXUE CANKAO
中 考 物 理 函 数 图 像 类 题 简 析
广 西南 宁市天桃 实验 学校 中 学部 (53O022) 黄 黎
近年各地 中考物理试题 中 ,不 时出现一些 与 函数 图 的运 动 情 况 如 何 ?
像有关的考题 ,不少考生 由于不 习惯用 函数 的思想来 分 析物理问题 ,当碰到这类题 时 ,常有无从 下手 的感觉 .纵 观 多 年 中考 物 理 中 的 函 数 类 试 题 发 现 :题 中涉 及 的 函数 图像有 ,一次函数图像 ;二次 函数 图像 ;这 两种 图像 的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函数图像问题
周兴华
数学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在物理中随处可见,而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的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形象直观的描述物理规律和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如果我们能把数学中的函数和物理中的图像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容易理解其物理意义。
初中物理图像大多与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常数函数和一次函数有关。
我们先来看数学中这几种函数的图像:a 、形如y=kx (k>0)的图像如图1所示,从该图像反映了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b 、形如y=
x
k
(k>0)的图像如图2所示,从该图像反映了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c 、形如y=k(k>0)的图像如图3所示,从该图像反映了y 不随x 的变化而改变,即y 是一个定值;d 、形如y=kx+a(a>0)的图像如图4、5所示,从该图像反映了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
由于初中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所有的物理量都是大于等于零的数,我们把初中物理学中的这些公式看成是一个函数,若用图来描述物理量的话,描述出来的图形就是以上函数图形的一部分,即为第一象限的图像。
现列举物理中的函数图像及物理意义:
1.1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解析:以上图是一个s_t 图像,由物理公式v=
t
s
推导出s=vt ,把s=vt 看成是一个函数,由题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v 为一定值。
因为v 为定值,可以得到s 是关于t 的正比例函数,由正比例函数图像可知,只有A 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所以正确答案为A 。
1.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 ,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
解析:由图像知,甲为正比例函数图像,结合物理意义,甲的函数解析式为s=vt ,其速度大小就是求该图像的斜率v ,即:v=
t s =s
m 520=4m/s 。
乙、丙的图像为常数函数,其函数解析式分别为v 乙=6m/s 、v 丙=4m/s ,其物理意义是两辆小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甲丙两车速度相同,乙车速度最大,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最大,故跑在最前面的为乙车。
1.3如图是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像。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
B.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C.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D.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解析:由图可知道甲、乙的图像都是正比例函数图像,结合物理其函数解析式分别为m=ρ甲v、m=ρ乙v。
把它看成是一个函数,就是m 关于v的一个正比例函数,ρ甲、ρ乙分别为这两个函数的斜率。
由图可知其中的ρ甲、ρ乙是常数值,ρ甲、ρ乙不等,且ρ甲>ρ乙。
根据题意,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即为斜率,再结合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状态相同),密度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A。
1.4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6所示.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
A.20g,1.0×103kg/m3 B.60g,0.8×103kg/m3
C.60g,1.0×103kg/m3 D.20g,0.8×103kg/m3
解析:由题意可知,质量与液体体积的关系为 m=ρv+m0(ρ为液体的密度、v为液体的体积、m0为量杯的质量),若把它看成函数,ρ为斜率,m0为截距。
该题就是求斜率和截距,当体积v=0cm3时,截距m=m0=20g,其物理意义就是量杯的质量为20g;然后任选一组数据代入函数即可求出斜率ρ,如v=40cm3、m=60g代入m=ρv+m0,求出ρ=1.0g/cm3=1.0×103Kg/m3。
故正确答案为A。
1.5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底部接触水面开始缓慢到完全没入水中到底部A的过程中,以下能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F浮与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 )
解析:根据浮力F=ρ液gv 排=ρ液gsh,其中ρ液为水的密度、g 为一定值、s 为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些都是定值,所以可以把F 排=ρ液gsh 看成是一个F 关于h 的正比例函数,注意h 是圆柱体的高度,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底部接触水面开始缓慢到完全没入水中的过程中,其图像是一段正比例函数图像,当完全浸没后,再到底部A 的过程中,结合物理意义,圆柱体所受浮力保持不变,为常数函数的图像,所以该图像由一段正比例图像和一段常数函数图像组成,故选D 。
1.6如图所示,重力为10N 、长1.6m 、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 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
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 的作用点到O 点距离x ,在坐标图中试作出拉力F 与x 的变化关系图,且当x=0.4m 时,拉力F= N 。
解析:粗细均匀的金属杆的重心在其中点处,即阻力臂为0.8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xm=40N ×0.8m ,即F=x
8
,这是一典型的反比例函数,可用列表法。
1.7两个
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
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 .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 .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 .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 .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解析:由题意知道,加热的时间就是液体吸收的热量Q ,加热的时间越长,液体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根据公式Q=cm Δt ,得出Δt=cm Q。
这是一个Δt 关于Q 的一个正比例函数,斜率是
cm
1
,由图像得到m c 甲1<m
c 乙1,因为m 相同,所以c 甲>c 乙。
比热是表示物质温度改变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等质量不同物质,x/m
0.2
0.4
0.8
1.6 F/N
40
20
10
5
吸相同的热量,比热越大,温度升高得就低;若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大的吸收的热量就多。
故正确答案为A 。
1.8如图所示是两电阻R 1、R 2的U-I 图线,由图可知( ) A .R 1=20Ω R 2=10Ω B .R 1=10Ω R 2=20Ω C .R 1=30Ω R 2=20Ω D .R 1=20Ω R 2=30Ω
解析:根据U-I 图线,是两个正比例函数,结合物理意义,可得U= R 1I 、U=R 2I 两个函数解析式,就是要求两个函数解析式的斜率R 1、R 2,可在直线上任意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R 1=A V 2.04=20Ω,R 2=A
V
3.03=10Ω。
故正确答案是A 。
物理中的函数图形很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若能考虑到数学函数图形的性质,再与物理量的物理意义结合,这样会使物理中的函数图形更形象,更直观描述其物理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省余庆县花山民族中学 邮编56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