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雨巷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雨巷》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雨巷》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雨 巷
一赏:雨中景
雨—— 空濛、迷离
↘ 喜雨 雅雨 禅雨 愁雨
一赏:雨中景
雨—— 空濛、迷离
↘ 喜雨 雅雨 禅雨 愁雨
巷—— 寂寥、悠长
忧 郁、怀 旧 沧 桑、冷 清
情致凄切 的
雨巷
二赏:景中人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美丽高洁 哀怨彷徨
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美丽高洁 哀怨忧愁
撑着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

彷徨 彳亍 走近 消散太息般眼光哀 怨 、 凄 婉
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美丽高洁 哀怨忧愁
撑着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

彷徨 彳亍 走近 消散
忧郁、凄婉 的
丁香姑娘
太息般的眼光
三赏:人之情
我: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像我一样
知己
希望——逢着——走近——飘过——走尽——消散 理想的美好、理想的展现、理想的远去、理想的幻灭
在迷茫中前行,苦闷而彷徨
雨 巷
诗意延伸:
在诗中,戴望舒拥有一位丁香一样 的姑娘。那么,你呢?你心中的姑 娘,她在哪儿?又是怎样的呢?
谢 谢 大 家 !

《雨巷》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深圳市达标名校2018年高考一月调研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碳酸二甲酯[(CH3O)2CO]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化工产品,电化学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加入两极的物质均是常温常压下的物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墨2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B.石墨1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CH3OH+CO-2e-=(CH3O)2CO+2H+C.H+由石墨1极通过质子交换膜向石墨2极移动D.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和阳极消耗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乙烷、乙炔分子中碳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分别是1、3,则C20H32分子中碳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可能为()A.20 B.24 C.25 D.773.X、Y、Z、W是4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已知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Y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2B.X、Y、Z、W四种原子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C.Y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X的氢化物的沸点D.X、Y、W三种元素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医用“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外用于皮肤后,能够缓释放出纳米银离子,抑制并杀灭与之接触的病菌并有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B.银是首饰行业中常用的金属材料,纯银由于太软,因此,常掺杂其他组分(铜、锌、镍等),标准首饰用银的银含量为92.5%,又称925银C.分别用液化石油气、汽油、地沟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都是碳氢化合物D.液氯罐泄漏时,可将其移入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熟石灰5.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中,AuS-与Fe2+发生反应沉积出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和金矿(含Au),并伴有H2S气体生成。

对于该反应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2:3 B .AuS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 .每生成2.24 L 气体,转移电子数为0.1molD .反应后溶液的pH 值降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下,向0.1mol·L -1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H +)/c(CH 3COOH)减小B .反应N 2(g)+3H 2(g) 2NH 3(g) △H<0达平衡后,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镀锌铁板是利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来达到防止腐蚀的目的D .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泥中含有Zn 、Fe 、Ag 、Au 等金属 7.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 .木炭吸附溴蒸气 B .干冰升华 C .葡萄糖溶于水D .氯化氢溶于水8.蓓萨罗丁是一种治疗顽固性皮肤T 细胞淋巴瘤的药物,其结构如图所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雨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雨巷》
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
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介绍 —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 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 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 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 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 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 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的行 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 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 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起着
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 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 “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 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
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诗歌艺术特色 —— 诗歌的押韵
初步感知诗歌《雨巷》 —
No.2 雨 巷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 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 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 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 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 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 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初步感知诗歌《雨巷》 —
No.3 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 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 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 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 产生奇特的意象。
No.1 油纸 伞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

整首诗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爱情 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场景
悠长寂寞的雨巷 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丁香般的姑娘 ---美好的事物、理想
哲 理 诗
人物
对象 情绪 基调
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无奈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 识分子形象。
雨 巷 戴
望 舒
一、作者介绍
“雨巷诗人”——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 诗人。
成名作《雨巷》被叶圣 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 元”,作者也由于此诗 获得“雨巷诗人”的称 号。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 《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 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 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 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 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意 象 分 析 丁 香 美丽 高洁 冷艳 哀婉 愁怨 惆怅
意 象 分 析
篱 墙 颓圮的,让人有种 哀怨、凄凉的氛围
意 象 分 析

忧愁 感伤
寂寥 迷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 对理想, 人生和美 好事物的 追求。
Hale Waihona Puke 为什么要将姑 娘与丁香联系起来 呢?丁香般的姑娘 有什么样的象征意 义呢?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 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政治诗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 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 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 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 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 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 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 的情绪。

雨巷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文学习
姑娘: 从《诗经》开始,相
思,求索主题就与相联 系。《楚辞》中有“美 人香草”的象征写意, 李白有“美人如花隔云 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绿水之波澜。”的 句子 赏析:
这些都表现了历代文 人对理想的追求,但是 又求之不得的矛盾,所 以只好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里“哀 怨,哀怨又彷徨。”
修辞:词语的重叠 句式的排比 段落的反复 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节奏:抑扬顿挫
课文学习
荒原 (美 托 艾略特)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荒地上 长着丁香 把回忆和欲望 掺和在一起 又让春雨 催促那引起迟钝的 根芽
课文学习
课文学习
最新学习可编辑资料 Latest learning materials
感谢大家观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05.3.5——1950.2.28) 现代派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 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他的笔 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意为神话中温柔多情 的月神。 1928年作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雨巷》 一举成名,从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代表作品:《我用残破的手掌》
课文学习
思考:为什么作者笔下的雨巷 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
课文学习
课文学习
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 出现。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 溪 沙》 赏析:
人生的忧愁犹如滔滔江水,剪不断, 理还乱。丁香结年年结,这个结是结不 开的,也是结不完的。人生的忧愁也是 一样,很多时候,人生中的忧愁也是解 决不完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雨巷》诗歌鉴赏科目:语文提供者:教学对象:高一学生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是中国新诗领域的一座丰碑,它的音韵、意境、情感和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课时:1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境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研究,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20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对作家的尊重和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情感。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拥有初步感知能力,十六七岁正是情感丰富、充满幻想的年龄。

学生有一定文科基础和诵读能力。

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好诗歌鉴赏的指导和点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诗意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

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

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精练、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本诗教学以体验性研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所以我把重难点定为: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容,体味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的象征意义。

《雨巷》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而中是时没
浑 浊 。
国 黑 暗 现 实 的 再 现 : 黑 暗
“ 四 一 二 ” 反 革 命 政 变 后
的 社 会 真 实 状 况 的 反 映 ,
有 欢 乐 的 雨 巷 实 际 上 是 当
这 没 有 声 音 , 没 有 阳 光 ,
雨 巷 ” 意 蕴
追求之路
篱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 圯的,就是让人 有种哀怨,凄凉 的氛围。
神秘迷蒙 富有美感
神秘迷蒙 富有美感
悠长寂寥 凄清惆怅
江南雨巷图
悠长 寂寥
颓圮的篱墙 雨奏着哀曲
“我”
撑着油纸伞 独自在雨巷中彷徨 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
神秘迷 富有美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撑着油纸伞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走近,走近 飘过,像梦一般
3,词的反复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 悠扬的节奏,同时起到强调作用。
远了,远了,走尽 消散了
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第1节)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第二部分(第2-6节) “我”遇见丁香姑娘
第三部分(第7节)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为什么追寻的女 子还带着忧愁和 哀怨?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 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 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 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 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 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 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 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 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高中语文 12(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 12(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2 诗两首——雨巷[教学目标]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象征的用法二、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歌大国,诗人众多,其诗风更是多种多样。

哀婉低沉者有之,雄浑豪放者有之。

即使同一作家,其诗风也有诸多变化。

以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来说,虽然大多是《女神》、《太阳礼赞》等感情奔放的豪迈之作,也有象《天上的街市》这样细腻婉约的诗歌。

同样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情激烈,直接讴歌对祖国的热爱;而《雨巷》则哀怨凄伤,主旨寓于意象之中。

二、作家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三、创作背景《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基础知识自学:
1.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 2.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三段写:
四段写: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风流倜傥()枸杞()颓圮()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愁 tuí()废 liáo()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