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心灵的慰藉》教案

合集下载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

3. 通过学习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1. 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

3. 练习和应用心灵慰藉的技巧,以帮助学生处理情绪和压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曾经有过情绪低落或困扰的时候吗?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心灵慰藉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识讲解:3. 向学生解释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4. 介绍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实践活动:5.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6.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7.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

应用练习:8.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表,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心灵慰藉方法,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9.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或分享经验。

总结回顾:10. 回顾本课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体验和收获。

1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心灵慰藉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并鼓励他们持续关注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心灵慰藉方法和资源,并分享给全班。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心灵慰藉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 练习册或工作表- 分组讨论指导问题教学延伸:- 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灵慰藉的理解和应用。

心灵的慰藉课件.

心灵的慰藉课件.

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五章节《心灵的慰藉》。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文学中的慰藉作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文学对人心灵的滋养和抚慰作用,并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慰藉、小说的慰藉、散文的慰藉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慰藉作用,认识到文学对人心灵的重要意义。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寻求慰藉和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慰藉作用,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难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慰藉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为学生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丽和慰藉。

2. 诗歌的慰藉: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慰藉因素,如意境美、情感真挚等,引导学生体验诗歌带来的心灵愉悦。

3. 小说的慰藉:以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慰藉作用,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让学生理解小说对人心灵的滋养。

4. 散文的慰藉:以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为例,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慰藉力量,如细腻的描绘、深刻的哲理等。

5.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其中的慰藉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鸣。

六、板书设计板书心灵的慰藉板书内容:诗歌的慰藉意境美情感真挚小说的慰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散文的慰藉细腻的描绘深刻的哲理七、作业设计1. 请阅读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分析其中的慰藉作用。

答案示例:《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慰藉的作品,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曲折的情节安排,展现了人生百态,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和希望。

2. 请以“我所喜欢的文学作品”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章“情感与道德”部分,详细内容为《心灵的慰藉》一课。

该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心灵的慰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寻找生活中的阳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寻求心灵慰藉。

重点: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心灵慰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解释作者的情感变化,教授情感表达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寻找心灵慰藉,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心灵的慰藉》2. 主要内容:a. 作者困境中的心灵慰藉方法b. 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c. 生活中的美好与阳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心灵慰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心灵成长的文章,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关注身边的人,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共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补充和说明: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文章《心灵的慰藉》的主旨,即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提炼关键信息,从而领悟心灵慰藉的方法。

心灵的慰藉 教案

心灵的慰藉 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心灵的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可以提供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灵的慰藉?- 解释心灵的慰藉的概念和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心灵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 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提供一些常见的心灵慰藉方法,如阅读、写作、音乐、艺术、运动、冥想等。

- 分组讨论并分享学生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心灵慰藉。

3.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理解它们对心灵慰藉的影响。

- 学习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冷静思考等。

- 练习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授:讲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和方法,提供相关的例子和实践案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借鉴。

4. 教师示范:展示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练习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

6.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心灵慰藉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技巧。

教学资源:1. 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材料。

2. 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材料。

4.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技巧的示范视频或演示材料。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应用情况。

3. 学生撰写的关于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并与同学和家人分享心得体会。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课题】:《心灵的慰藉》(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课型】:鉴赏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佛教艺术【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本土化现象。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1、通过两位当红明星,华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和日本流行天后滨崎步的照片讯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喜欢他们的?对于喜欢他们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偶像2、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吗偶像崇拜最早来至于宗教,人们为什么会崇拜偶像崇拜神明呢?达到一种心理的安慰,偶像甚至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引入课题《心灵的慰藉》二、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世界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样式,简单介绍宗教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位:对古时候的人们来说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教会的力量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只是到现在宗教才丧失了其地位,虽然现在宗教的地位不如从前,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精品,2、本课的重点是流行于东方的佛教艺术。

图片展示莫高窟第45窟佛主群像,观察排列规律:呈对称排列;佛像排列顺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这个是佛教艺术里很典型的一种艺术样式:佛主造像提问学生:佛教艺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除了佛主造像,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壁画、建筑寺观)3、简要介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不是本土宗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隋唐达到鼎盛,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外来因素,佛教的传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主题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4、最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的佛教石窟的兴建:石窟是专门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内部用壁画、雕塑来进行装饰;表现的内容多为:佛主普度众生、宣扬佛法的故事;设色多华丽明亮,效果强烈。

展示图片: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千手象征观音法力无边,观音每只手的形态各不相同。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

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2、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说重点难点:
1、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说活动:
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神话》,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较多的佛教音乐《心经》、《大悲咒》来营造课堂氛围,以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来解释梁楷的画作,采用讨论。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第一篇:《心灵的慰藉》教案《心灵的慰藉》教案一、导入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

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

板书内容: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二、新课学习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

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

2.佛教概况(1)佛教的主导思想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自主学习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

心灵的慰藉 优秀课件

心灵的慰藉 优秀课件

心灵的慰藉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心灵的慰藉”,主要内容包括:情感慰藉的意义、途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情感慰藉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有效途径给予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以慰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情感慰藉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有效途径给予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以慰藉。

3.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有效途径给予他人心灵慰藉。

教学重点:情感慰藉的意义、途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感慰藉案例、随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情感慰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情感慰藉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情感慰藉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情感慰藉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有效途径给予他人心灵慰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情感慰藉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7.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情感慰藉,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情感慰藉的概念与意义情感慰藉的有效途径情感慰藉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慰藉案例,以及你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示例:我在一次考试失败后,感到很沮丧。

我的好朋友小明发现了我情绪低落,主动找我谈心,鼓励我要相信自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的关心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在他人遇到挫折时,及时给予关心和慰藉,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情感慰藉的意义、途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情感慰藉的重要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情感慰藉的运用,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的慰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方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后能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和事物进行初步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同学对宗教文化及宗教美术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方宗教建筑的演变及建筑特点
难点:西方宗教建筑所蕴含的宗教思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问:大家知道我们现代奥运会其实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那同学们们知道古希腊奥运会是如何发源的呢?最有名的一种说法是最初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要献给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板书《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将学习人们献给神的美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建筑)
2、希腊神话大家看过吗,你们知道希腊神话中有哪些神呢?同学答
3、帕特农神庙
(1)出示帕特农神庙,请同学们观察,看看帕特农神庙是什么样的?同学答教师问帕特农神庙什么形状,采用了什么样的建筑结构?(提示巨石阵)
教师板书:古希腊梁柱式
(2)介绍相关信息:
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处于雅典卫城最重要的地理位置。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2年,是希腊祭祀雅典娜之庙,又称“雅典娜神庙”。

神庙背西朝东,耸立于3层台阶之上,玉阶巨柱,画栋雕梁,蔚为壮观。

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10.5米高的大理石巨柱环绕。

宽31米,长70米。

东西两立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

(2)大家现在看到的神庙就是一个石柱林立的空壳,充满岁月的沧
桑感,原貌是否如此呢?介绍神庙的结构:与一般神庙相同,殿堂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雅典娜神像(神像高12米,由当时希腊最杰出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制作,木胎,象牙装饰皮肤,黄金做衣裳,眼睛以宝石镶嵌),后库存放祭品和财物。

(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会比较频繁,有重大灾难或者获得丰收等重要时刻人们都会祭祀,祈求神的护佑以获得心灵的安慰,人们会祭献牺牲,把最珍贵的物品献给神) (3)展示帕特农神庙雕塑:(单纯高贵伟大静穆)讲解相关背景。

4、出示宙斯神庙及胜利女神庙(大家发现这几座神庙必不可少的都有什么呢?这些柱子因为是希腊人的发明创造所以被称之为希腊柱)教师板书:古希腊梁柱式希腊柱
5、活动:古希腊人创造了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这三种柱式,他们奠定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础。

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么?同学答
教师讲解:多立克柱式的柱子没有柱基,柱身上细下粗,中部略微鼓起,柱子上有凹槽,整个柱子显得朴素粗壮。

柱头也很简单,仅仅为一个圆盘,盘上是方形顶盘。

爱奥尼亚柱式比多里克柱式更优雅一些,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柱身凹槽较深,柱头呈左右对称的漩涡卷形。

科林斯柱式从爱奥尼亚式演变而成,其柱头为复杂的毛茛花叶形装饰,相当精致华丽。

6、古希腊人的建筑虽然结构简单,但简单的结构却造就了经典的希腊式美。

7、万神殿
(1)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公元120重建,用以供奉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作。

欧洲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好的东西人们把它传承下去,另外又有新的发明创造,同学们看看万神殿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是个怎样的情况呢?板书:古罗马圆形穹顶
这种穹顶成为欧美城市建筑艺术的基本形式,甚至改变了城市的轮廓线,影响极为深远。

(2)万神殿,是一个宽度与高度相等的巨大圆柱体,有多大呢?圆柱直径与高都是43.4米,穹顶顶部开有直径8.9米的圆洞,这是整个万神殿内唯一的光源来源。

万神殿内宽广空旷,无一根支柱,殿内第二层与第一层的分割,高度之比为黄金比,内部装饰浑然天成,方与圆要素的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得万神殿成为西方建筑史上
和谐与完美的典范之作。

你会发现在万神殿的内部装饰中出现了新的创造。

板书:古罗马圆形穹顶圆拱
大家看到万神殿有什么感受呢,实际上同学们因为没有身临其境过,可能没什么感受。

下面为大家读一段文字,大家可以体会这座宗教建筑的宗教性。

万神殿神圣时刻,当你推开那九米多高重重的铜门,那道喷射而出的阳光直直地射向你的双眼,挖出你的灵魂!你所见的世界光明一片!而你,这个渺小的人类正站在这道自天而降的光束中,等待着来自宇宙万神的洗礼。

透过这个天窗,人与所祭祀的天上的诸神才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琪罗赞之为“天使的设计”。

8、哥特式
(接下来我们学习到的基督教哥特式建筑将与坚实、敦厚、不可动摇的万神殿形成鲜明的对比)
(1)哥特式,是从哥特民族演化过来的,原指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

但后来演变成了中世纪流行的一种文化的称谓,包括了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等。

(2)请同学边欣赏边留心观察哥特式教堂,看看哥特式教堂都有些什么建筑特征?播放图片同学分组交流(大家联系本节课前面所学,积极开动脑筋,看哥特式教堂继承了什么,又新发展了什么,集合大家的智慧)
(3)哥特式建筑特点:
外部尖塔高耸、尖形拱门以及飞扶壁营造出轻盈的飞天感。

在内部设计中利用骨架券、修长的束柱,以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浓厚的宗教气氛。

板书:哥特式尖顶飞扶壁骨架券花玻璃窗
a、尖顶:哥特式教堂的尖顶直指苍穹,尖以它的高、尖、直和向上升腾的动态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飘渺的天空,让人产生超越凡尘的精神升华。

(基督教信仰上帝,渴望死后升入天堂,所以哥特式教堂不遗余力地营造向上的感觉,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
b、飞扶壁:扶持墙壁的意思。

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

c、骨架券:主要应用于哥特式教堂,减轻拱顶的重量和拱顶对墙的
压力
d、花玻璃窗:哥特式教堂的工匠们用玻璃来描绘精神的象征符号:柔和的光线透过高高的侧窗洒进教堂,光线集中在圣坛部分,将人的思想朝天空的方向引升。

(6)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右图建筑的名字和建筑艺术风格()
A 圣彼得大教堂拜占庭式教堂
B 米兰大教堂哥特式教堂
C 科隆主教堂哥特式教堂
D 夏特尔教堂罗马式教堂
9、小结
宗教建筑的价值意义:1.反映了当时宗教势力的强大。

2.体现了劳动群众在虔诚的宗教感情驱使下进行的杰出艺术创作,为人类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反思:本堂课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外国部分,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到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

考虑到现阶段学生对宗教美术的陌生,理解难度会大一些,在课程设计和组织上,我以西方建筑的发展为线索,在适当的节点点缀以宗教知识,使学生不但在脑海中形成西方建筑大略的知识构架,同时同学们也了解了宗教建筑的宗教内涵。

学完本课后,我相信,在建筑或宗教建筑的知识学习方面会起到启迪同学们萌发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宗教建筑的学习,也教会同学们通过对比,获取知识的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堂鉴赏课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演示法、情景再现法及课堂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前部分时间拖沓,课尾显仓促,不尽如人意。

教学反思:本堂课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外国部分,主要内容为古希腊到中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

宗教美术对于现阶段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西方建筑的发展为线索,贯穿全课,同时又在适当的节点点缀以宗教知识,同学们既在脑海里形成了西方建筑一个大略的构架,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宗教建筑的内涵。

上完这堂课,在宗教建筑或者建筑方面应该会给同学们带去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