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一《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我遥望》参考课件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我遥望》参考课件2

三、讨论研究:理解诗人情感
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 的字眼?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 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 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 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港口”之前冠以 “异国”的定语,不仅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给人奇异、 令人神往的感觉,而且空间距离上更显辽远,拓宽了读 者的想像空间,照应了“遥望”的诗题。
包含的内在情感很不一样。“偶尔抬头” 表现了对未来的好奇; “有时回头”, 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过去不堪回 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 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边 的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一、知人论世
•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 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 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清代章 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 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 不自觉地遵循。
二、朗诵全诗,把握诗歌内容
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 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 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 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 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 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 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 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 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生用学案我遥望

生用学案我遥望

襄城三高高一语文学案《我遥望》学案班级姓名时间编写:孙松艳学习目的1.了解曾卓的简历,体悟诗人的情感。

2。

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2。

要珍惜年华、珍爱人生,要加倍努力,成就事业,充实人生。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曾卓上小学和中学时即爱好文学和诗歌,读过戴望舒、何其芳、臧克家等人的诗作,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写出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生活像一只小船,/航行在漫长的黑河。

/没有桨也没有舵,/命运贴着大的旋涡。

”这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写的诗,颇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没想到的是,它竟成为诗人此后大半生的写照。

自30年代未期,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曾卓开始发表诗作,他受艾青诗歌的影响,并陆结识了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牛汉、鲁黎等“七月派”诗人。

“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办的《七月》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形成在民族危难的年代,强调对现实的“搏击”和拥抱“,该诗派诗人们的创作大都以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现实郁愤色调著称。

没想到早年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与“七月派”的关系,诗人带来了巨大的不幸。

1955年,在当时反“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曾卓被划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先是被隔离审查,后被逮捕,在监狱里单独监禁两年。

因病保释后,被下放劳动改造。

1961年恢复工作后,不准发表作品。

1966年“文革”开始后再次受到批斗,并被下放劳动,然后,在这难以置信的劫难中,诗人一直保持着对生活信念。

1970年,他在人生最困难的日子里,写下了《悬崖边的树》一诗,它写一棵孤独、寂寞而又倔强的、被吹到悬崖边上的树(课本38页),这首诗成为曾卓的代表作,在“文革”结束后感动了无数的人的心灵。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

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我遥望》(语文版必修一)

《我遥望》(语文版必修一)

重要诗文集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曾卓抒情诗选》等;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另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曾卓文集》3卷等。

2 、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之后, 巨大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产生一种难以辨认和迷惘伤感的情绪,甚至是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

接着将生活喻为“海洋”,于是“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

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是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微型哲理诗展示1、玫瑰最懂得防御的意义才盛开出一团艳丽2 、钻天杨活着,就要钻上霄汉把生命的信念托上云天3 、石榴被火红的渊博挤裂了脑壳4 、竹笋用瘦骨嶙峋的躯干削尖脑袋使劲往上窜5、根深深地扎下去是为了高高地挺起来6 、落叶叶子落下树梢希望长上枝头7 、藤奴性的攀附注定不能成为栋梁8 、牵牛花一路上贪图鲜花盛开的虚荣最终却没有一棵丰硕的果实9、月亮夜给胸前戴朵素洁的白花就能掩盖住内心的丑恶么10 、路在肆意的践踏中变得坚实在咒骂的脚步声中伸向远方11 、河床一旦抬高自己必定伤害别人12 、爆竹为博得旁观者的喝采粉碎了自己的生命13 、哈哈镜扭曲的魂灵怎能反映出真实的面容14 、钉子总是在被动的挨打中艰难地行进15 、门任何高贵的头颅都必须在你面前低头16 、蜗牛一生也走不出封闭的窠微型哲理诗略说张励志先生的《桃花》只有两句:“昨晚刚写出来几首小诗,一清早蜜蜂就抢着在读了。

”好的微型哲理诗,就是一朵朵这样的“桃花”!微型哲理诗的首要特征就是惜字如金。

“别以为我身材苗条/鸟就不买我的账/风老是欺负我/亲一口就跑”(张励志《翠竹》),着墨不多,耐人寻味;“坏就坏在根上”(白莎《枯树》),透过事物表象的“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其内在本质的“坏”;“每句空喊都炫耀自己的权威”(黄淮《雷》),把那种空有一副丑皮囊却仗借权力、虚张声势、自我炫耀的“假大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富’起来的都该嘉奖么?”(鲁行《鼠》),只一句反诘,却催人深思。

死水 再别康桥 雨巷 寂寞 我遥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课稿

死水 再别康桥 雨巷 寂寞 我遥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课稿

中国当代诗歌二首《我遥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遥望》(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其中,说教材部分包括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遥望》是语文出版社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二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曾卓。

现代诗坛涌现出来的“七月诗派”以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现实的郁愤色调为我国的现代诗坛留下大量清新隽永的诗歌,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此类诗作进行探究式的品读,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学习和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养成健全、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诗叙事,抒情,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了他怀念童年,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复杂感情。

学习本诗对于我们体会诗歌“言志”的真谛和理解诗人在特殊的年代发自心底的呼声,品味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丽有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结合“知、过、情”三个维度,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味诗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体会本文不加雕饰,语言朴素的写作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抒情中蕴涵的真切情感3、说教学重难点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内涵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二、说学情第一,高一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未来开始进行思考,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有所发展;第二,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积累,具备了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感悟力;第三,班上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水平存在着差异,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

我向往(公开课作文讲评)教案

我向往(公开课作文讲评)教案

我向往(公开课作文讲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文讲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向往,提高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文题目:我向往2. 作文要求:表达自己的向往,可以是人物、地点、事物、情感等,要求真实、具体、生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次作文的要求和主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写作过程。

2. 学生展示:每组选出一篇优秀作文,进行朗读和分享,让其他学生倾听和欣赏。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篇作文进行点评,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次作文讲评的重点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写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共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资源1. 学生作文样本:收集学生们的作文样本,用于讲评和分析。

2. 作文评分标准:制定作文评分标准,用于评价学生的作文。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供学生参考和欣赏。

六、教学活动设计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对展示的作文进行讨论,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优点和不足。

4.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篇展示和分享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5.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文,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向往,并将其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

我向往(公开课作文讲评)教案

我向往(公开课作文讲评)教案

我向往(公开课作文讲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文讲评,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向往”,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如运用修辞手法、恰当表达情感等。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讲评。

2. 分析作文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3.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4.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改作文。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本次作文的主题“我向往”,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作文,准备接受讲评。

2. 展示优秀作文: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向往”的主题如何在作文中得到体现。

3. 分析作文亮点:针对展示的作文,指出其在表达主题、运用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亮点。

4. 分析作文不足: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如逻辑不清、用词不当等,并给出改进意见。

5. 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6. 修改作文:根据讲评内容,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提高作文质量。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对优秀作文的展示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积极性。

2. 通过对作文的分析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示例。

2. 作文讲评相关资料。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作文讲评环节。

2. 学生自评:让学生拿出自己修改后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分享自己在修改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遇到的困惑。

3. 同伴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评,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4. 教师总评:针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点评。

5. 作文升格指导:针对作文中的共性问题,给出具体的升格指导,如如何改进表达方式、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我遥望》学习指导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我遥望》学习指导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第三步:在理解诗歌写作特色的基础 上,提高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和对比 手法运用的技巧。
在预习指导的提示下,结合 学习目标,让我们进入课文 的预习吧!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写作背景
《我遥望……》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 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 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 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第二步:结合诗歌重难点探究、内 容提要、结构概览以及写法简析,感悟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为“海洋”,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 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 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恰似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 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3.今昔对比,回环复沓 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望年轻。人生两次“遥望”, 今昔对比之中,时空转换之间,画了一个圆。
第一步:通过介绍了解作者生 平以及写作背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作者简介
遥望人生的诗人——曾卓 曾卓(1922—2002),祖籍湖北黄陂,生于武汉, 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七月诗派”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诗人从小爱好文学和诗歌,读过戴望舒、何其芳、 臧克家等人的诗作,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开始发表诗 作,受到艾青诗歌的影响,陆续结识邹荻帆、鲁藜等 “七月诗派”诗人,1955年被错划为“胡风集团骨干 分子”,被监禁两年,
《我遥望》学习 指导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同学们,你已经进入了 高中学段的学习,自主 预习非常重要,你知道 如何预习吗?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我遥望》重难点探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6《我遥望》重难点探究

感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我遥望……》一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提示 (1)今昔对比,回环复沓。 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望年轻。人生在两次“遥望”,今昔 对比之中,时空转换之间,画了一个圆。 (2)设喻精巧,和谐贴切。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将生活喻为 “ 海 洋”,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 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 恰似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 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 精妙传神。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 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我遥望……》一诗中,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
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在第二个比喻
“故乡”的前面使用了“烟雾中的”字眼?
提示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
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
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
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作者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
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
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识、迷茫伤感之情,因此“烟雾”一词
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
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
伤”。
退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必修一《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一篇:语文版必修一《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张海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曾卓的简历,体悟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要珍惜年华、珍爱人生,要加倍努力,成就事业,充实人生。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补白。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很多。

同学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殊不知中国的现当代诗歌也是璀璨夺目。

下面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一位当代诗人的诗。

(多媒体出示《悬崖边上的树》的末段。

)这位诗人便是曾卓,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赏析他晚年写的一首诗:《我遥望……》。

(二)听读课文,把握意象,体会情感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吟诵这首诗。

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老师在朗读节奏、快慢等方面稍加指导。

)听多媒体配乐朗诵。

(同时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

)明确:诗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

为了抒发内心的某种情感,诗人就从周围的人、事、景、物中选择对象。

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

融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便是意象。

解读诗歌应从捕捉、品味意象开始,来还原、丰富这份情感。

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吟诵这首诗,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并在头脑中勾画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借助勾勒出的画面品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互相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适时抓住诗歌中的几个意象引导学生赏析。

如:怎么理解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港口”“故乡”?为什么诗人在“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故乡”会“迷失在烟雾中”呢?第一节中的“偶尔抬头”和第二节中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一样吗?教师小结:PPT: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

意象: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意”指诗人的情感意蕴,“象”指物象和事象。

明确:把握诗歌塑造的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中的相关哲理,就能对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

(三)联想想象,填充空白问题:大家看课文,诗人写这首诗时大概多大啦?明确:作此诗时,诗人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回首往事,年少的幻想、青春的激情、中年的坎坷,一齐涌上心头。

诗人以“回忆”的视角扫描颇不平坦的一生,应该有许多画面可以描写,但他却不着一字。

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几十年的跨度,诗人只用“抬头”与“回头”、“港口”与“故乡”的对比来表现,而一生的历史、人生的意义等,却全部留给读者去补充想象。

这便是我们所讲的“空白艺术”。

拓展延伸PPT:“空白艺术”在许多艺术领域中都有运用。

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如齐白石有一幅虾戏画(多媒体显示):一张白纸的中央,寥寥几只虾,周围无他物,然而虾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溢水,烟波无限,给人留下不尽的想象。

我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多媒体显示),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

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

使用省略。

留下空白是诗的基本特点。

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空白艺术,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空白是一种美,它给鉴赏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

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的空白进行补充,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发掘诗歌的意境。

诗人用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了“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诗歌的笔调,写两三行文字,填补作者在诗中省略后所造成的空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给出例子(多媒体):我猜想——他曾经有诗歌一样纯美的童年理想,想用心灵酿造诗歌的蜜浆;他曾经……他曾经……他曾经……(用5~6分钟写,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点评。

)教师小结:补白的过程就是一个多角度理解诗歌的过程。

是一个想象的过程,没有补白就不能称为读诗。

(四)知人论世,走近曾卓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固然都有道理,但对“空白艺术”的正确理解、对一首诗的鉴赏品味,还要了解作者的遭际,知道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知人论世”。

(引导学生联系《悬崖边上的树》,了解曾卓的经历。

)问题:刚才哪些同学的补白比较切近作者的思想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谈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问题:这首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在读它时都会被深深打动?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岁月易逝,人生如梦。

我们既要勇敢地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

只有走过,才能知道它的艰险,才能领略它的风景。

同学们,请把你的每一步路走好,不管是乐还是苦,它们都将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

学生集体诵读《我遥望……》。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我们在走进曾卓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学习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鉴赏方法之一: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鉴赏方法之二:展开想象,填充和理解诗歌的空白;鉴赏方法之三: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六)课后作业思考:《悬崖边上的树》这首诗的留白处是什么?模仿这首诗,以“我憧憬……,”为题写一首小诗。

三、教学反思孙绍振教授点评这堂课时说:“总共才简单的八行诗,要上成一节45分钟的课,课堂内容又要充实,难度很大。

”这也是我在刚看这首诗时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

经过反复研读思考,我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即抓住这首诗“意象丰富……富含空白点”的特点,让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给他们鉴赏诗歌的方法。

当然,这样处理也是因为有合适的条件和时机:1 这首诗简短,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2 这首诗是所在单元的第7首诗,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6首现当代诗的阅读鉴赏。

在这一前提下,我紧紧把握住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亲近文字,对诗中蕴涵的情感有初步体验。

在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受体验后,引导他们对诗中几个重要意象进行深入充分的理解。

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是发现和建构诗歌意义的过程。

诗歌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和个人色彩。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于是我安排了第二个环节——补白,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填补诗歌空白,并且是模仿诗歌的笔调进行补白,增加了一次锤炼语言的机会。

不过,这首诗是诗人在近60岁时于20世纪80年代写下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就与诗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在学生充分的读、品、想象的基础上,再通过知人论世,让他们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诗人情感,并让学生充分得到思想情感上的体验与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因此如何处理好文本与外延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新教材拓展、延伸应该立足于文本,这便是我在这节课中第三个环节中设置“知人论世,走进曾卓的内心世界”的原因。

我认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像这堂课,把鉴赏诗歌的方法教给学生,等于把鉴赏诗歌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老师可以对教材有所选择,依据教材的特点寻找教学的突破口,量体裁衣。

第二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弹指之间,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已快三个月,我还来不及停下脚步回思自己上过的课,段考已经匆匆结束。

虽然孩子们考得还行,这是学生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并不是我教得好;但有些学生本应该考好的却不如人意,是我的失职。

今天开完家长会,标志着高一第一学期的段考真正结束。

回首担任高一语文老师以来上过的100多节课,必修一的16篇课文以及两次作文教学。

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太多不足,本想趁着余味认真反思,以此鞭策勉励自己,但总是拖了又拖。

一、研读文本不够透彻。

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滔滔不绝。

不然在语文课堂语言就显得生硬,不生动,不美。

有些课文自己读起来挺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自己在课堂上分析连我自己都觉得不美,估计学生也不能有深刻的感受。

师父说,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认真研读三遍,把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讲给学生就够了。

当班主任的日子,每天都可能会有未知的班务要处理,当第二天要上课,今天我还没把课备好,我就会很慌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急切地去翻阅教案,往往是翻阅了几篇教案之后,再整理自己的思路。

这样的状态让人颇不踏实,感觉自己就像一台转换机,把书本上的东西搬上课堂运输给学生,这和学生做题没有思考就去抄答案有何异?二、老师课堂讲得过多。

每一篇文章自己都尽力去弄懂,即使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是尽多去翻阅多篇教案,力求读透文本。

当自己吃力地把握了整篇课文,发现可讲的实在太多了,一时不知如何取舍。

当我自以为把该讲的东西讲了,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积极响应,课本空空如也如新书。

这样的课堂没有重点,老师讲满40分钟下来很累,估计学生听着也累。

我们的配套练习《创新设计》上已经把课文解读地很到位了,只是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预习,带着空腹来接受每一节新课。

上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就得一字一句地细讲,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在课上给学生预习,这样就太浪费课堂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开始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这就加重了语文老师的作业量。

但课堂的生成明显会好些,老师也能稍微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

如果课前没有预习,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带着要求自己读文本,然后教师再来检测或答疑,我认为也是可行的,但这对教师的备课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预设学生可能提问的一切问题。

三、课下反思不够充分。

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师父教诲,每天都要坚持写一点心得,哪怕是一句话都好。

我也一直希望自己都是如此的,在当老师和班主任以来,每天都在思考,每一节语文课,每一天和学生的交流当中,都会出现许多问题和收获解决问题的心得,有时候甚至在睡觉早梦里都在思考白天出现的问题,但就是没有时间写下来,确切地来说是自己不会挤时间或者是坚持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人是很会遗忘的动物,如果不写下来,收获的心得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想要坚持做反思真是不容易啊!四、开学以来没有读书。

怀念大学时代自由的读书时光,自己随时可以去图书馆,不用受任何时间限制地读书。

我真的觉得现在没有时间读书啊,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课下的时间都用在研读教参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