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3

合集下载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0(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作为心理健康重要指标的人格特征是(分数:2.00)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功能性解析: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从上述人格的概念来看,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包括:(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3)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应对方式,这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4)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因此本题选C。

3.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分数:2.00)A.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B.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C.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D.动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解析:解析: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有的特质,它们是在共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个人特质是某特定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并表现出个人独具的人格倾向。

个人特质又为三个部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代表人格中最典型、最概括、最具独特性的人格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渗透并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倾向与表现。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6(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6(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的心理学分支是A.生理心理学B.心理生理学C.医学心理学D.临床心理学正确答案:B解析: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

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主要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的神经系统结构是A.丘脑B.下丘脑C.小脑D.桥脑正确答案:C解析: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3.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A.增加B.消失C.减少D.没有变化正确答案:B解析:睡眠要经过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也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

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睡眠的阶段要经过多次周期性循环,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消失。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4.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是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正确答案:B解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5.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正确答案:B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6.林赛和诺曼(Lindsay & Norman)将自下而上加工称为A.数据驱动加工B.概念驱动加C.整体加工D.局部加工正确答案:A解析:林赛和诺曼(Lindsay & Norman,1977)将自下而上加工称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将自上而下加工称作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2023年普通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3专业基础综合

2023年普通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3专业基础综合

普通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3(专业基础综合)一、单选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音响的物理学基础是( )A.振幅B.频率C.频谱D.相位2、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3、在斯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呈( )A.反比关系B.等比关系C.对数关系D.乘方正比关系4、当声音频率大于5000赫兹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5、普肯耶现象是由( )变化引起的A.明度B.颜色C.空间分布D.持续时间6、下列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的是(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B.不管在白天还是傍晚,看到树叶的颜色都是绿色的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看到每片桨叶D.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7、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8、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觉( )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A.肯定感受性B.肯定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 )的现象A.不变B.降低C.提高D.消逝10、(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A.听觉频率理论B.听觉共鸣理论C.听觉行波理论D.听觉神经齐射理论11、外部刺激物的温度等于皮肤的生理零度,会( )温度觉A.不产生B.产生C.降低D.增加12、味觉的感受器分布于舌面上的各种味蕾,其中舌尖对( )味敏感A.甜B.苦C.酸D.咸13、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A.颜色混合B.颜色对比C.色盲D.后像14、由于( )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A.明暗对比B.视敏度C.视觉感受野D.侧抑制15、( )是比较简洁的心理过程A.思维B.心情C.力量D.感觉16、听觉的相宜刺激是( )范围内的空气振动A.16~20000赫兹B.20~5000赫兹C.1000~4000赫兹D.200~20000赫兹17、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相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A.感觉B.感觉器官C.感受器D.感受性18、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肯定感觉阈限19、联觉是指( )A.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B.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临时保留的一种感觉印象C.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D.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一种现象20、痛觉感受器( )A.分布在全身全部的组织中B.只存在于皮肤中C.只存在于外部感觉中D.不存在于内脏器官中21、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 )A.不引起内脏感觉B.引起不太强的内脏感觉C.引起节律性的内脏感觉D.引起忽强忽弱的内脏感觉二、多选题1、眼睛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 )A.晶体B.房水C.玻璃体D.角膜2、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同样具有( )等特征侦察器 A.边界B.直线C.运动D.方向3、在声音掩蔽中会消失的现象是( )A.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B.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要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掩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4、色光基本的颜色叫原色,三原色主要是指( )A.红B.橙C.蓝D.绿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锥体细胞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辨别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B.神经节细胞只与较少锥体细胞相连,因此有对物体细节的精确辨别力量C.棒体细胞含有夜视觉所必需的紫红质,故而是夜视器官,但不能辨别颜色D.棒体细胞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辨别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6、下列关于听觉的频率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A.它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的B.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C.由于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D.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7、下列关于听觉的行波理论,描述的正确的有( )A.该理论是由闻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来的B.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C.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头,渐渐向蜗顶推动,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逝D.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8、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后像的是( )A.抬头仰视太阳后,闭上眼睛,眼前会消失一个光明的圆饼状,位于黑色背景之上B.凝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四周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向上飞升C.在空旷的沙漠中看到的海市蜃楼D.凝视一个红色方块,移开视线后,会看到一个绿色方块9、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时对比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ABDBA6~10DBDCA11~21点击下载查看答案【二、多选题】1ABCD2ABCD3ABCD4ACD5ABC 6~9点击下载查看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32.00)1.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被称作(分数:2.00)A.认知差异B.情绪差异C.意志差异D.个性√解析:解析: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或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因此本题选D。

2.“植物人”受损的部位是(分数:2.00)A.下行网状结构B.上行网状结构√C.边缘系统D.大脑解析:解析: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行网状结构受到破坏,人将会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成为“植物人”。

因此本题选B。

3.大脑半球的表面覆盖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被称作(分数:2.00)A.灰质√B.白质C.脑回D.脑裂解析:解析: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它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脑回和脑裂是大脑半球表面的外观结构。

因此本题选A。

4.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分数:2.00)A.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B.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都没有被激活C.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D.边缘系统没有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解析:解析: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

边缘系统与,隋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监控。

这能够解释梦的某些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

因此本题选C。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这种社会知觉偏差被称为(分数:2.00)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认知启发解析:解析:见第5题的解释。

3.小说《围城》中曾提及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取决于这个人最近一次请客吃饭时点菜的质量。

这种社会判断的成因是(分数:2.00)A.调整性启发B.可得性启发√C.代表性启发D.直觉性启发解析:解析:本题涉及的是社会知觉过程中的认知启发现象。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面对不确定的事件,人们常采用的三种启发是:(1)代表性启发,即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可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情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3)调整性启发,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也称锚定启发式。

“饮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很容易记住一个人与他人分享食物时的表现。

因此本题选B。

4.为了调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爱程度,让他们以5点量表对每个节目评分,即非常喜爱评5分,比较喜爱评4分,一般评3分,比较不喜欢评2分,非常不喜欢评1分。

这种测量态度的技术是(分数:2.00)A.瑟斯通量表B.李克特量表√C.语义差异量表D.投射测验解析:解析:瑟斯通量表是通过专家评定的手段给测验项目赋值,被试有是和否两种反应,如果回答“是”就获得相应的分数,如果回答“否”就不得分。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A.视觉B.听觉C.味觉D.嗅觉正确答案:A解析: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颜色的色调主要取决于A.光波的波长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正确答案:A解析: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

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

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3.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A.黑色B.橙色C.紫色D.绿色正确答案:D解析: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黄色颜料反射黄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蓝色光线。

蓝色颜料反射蓝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黄光。

当两种颜色混合后,黄光和蓝光被对方吸收,只剩下绿色部分被反射回来,因而使混合后的颜色看上去是绿色的。

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4.三色说的提出者是A.托马斯.杨(Young)B.黑林(Hefing)C.冯.贝克西(V on Bekesy)D.韦弗尔(Wever)正确答案:A解析:托马斯.杨(Young)是三色说的提出者。

黑林(Hering)是四色说的提出者。

冯.贝克西(V onBekesy)是听觉理论中行波理论的提出者。

韦弗尔(Wever)是听觉理论中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

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5.关于视觉适应表述正确的是A.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B.暗适应持续时间约为30-40分钟C.明适应持续时间约为30—40分钟D.暗适应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正确答案:B解析: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8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8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8(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分数:2.00)A.诱因B.需要√C.目标D.信念解析:解析: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目标,另外个人的认知会对动机起到调节作用。

因此本题选B。

3.关注生理性动机的动机理论是(分数:2.00)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解析:解析: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渴、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

驱力理论则从这个视角解释人类的行为。

因此本题选B。

4.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联系,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是(分数:2.00)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个体兴趣√D.情境兴趣解析:解析:根据兴趣的稳定性可将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联系,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是个体兴趣。

情境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它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的知识、偏好系统产生影响,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因此本题选C。

5.有时人类的活动是为了增加驱力。

能够对此现象进行解释的动机理论是(分数:2.00)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解析:解析:驱力理论强调人类的活动是为了减少驱力。

而在实际人类活动中,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环境、参加惊险竞技比赛等。

针对人类的这种行为,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6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6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6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艾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要形成的人格品质A.希望B.意志C.能力D.忠诚正确答案:C解析:在弗洛伊德看来,最大的心理成分是本我,本我是基本生物需求和欲望的源泉。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的概念。

弗洛伊德以冰山譬喻人格,无意识相当于冰山水下的部分,在人格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艾里克森确定人格发展阶段名称的依据是A.性冲动的聚集区B.无意识力量的大小C.儿童的活动类型D.任务冲突正确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人格发展阶段,个体都有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要完成。

直面每一项任务都会产生冲突,且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冲突得以解决,一种积极的品质就会形成,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会开始。

如果冲突继续下去,或者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自我就会受到伤害,因为它整合了一种消极的品质。

因此本题选D。

3.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获得主动感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A.3~6岁B.6~12岁C.12~18岁D.18~30岁正确答案:A解析:见简答题第2题。

4.巴甫洛夫以狗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验研究是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工具性反射D.生理反射正确答案:A解析: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所产生的反射,这种反射和斯金纳所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不同,被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

因此本题选A。

5.依据华生的观点,治疗恐惧症的方法是A.对良好行为进行观察B.形成新的条件反射C.对良好表现进行强化D.进行认知改变正确答案:B解析:华生认为经典条件作用适用于儿童行为的改变。

他曾指导自己的学生用条件反射原理造成婴儿的恐惧情绪的产生并治疗儿童的恐惧情绪。

为了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治疗儿童的心理问题,就是要使儿童形成一种新的对抗性的条件反射,从而取代原有的条件反射。

因此本题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3(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7,分数:34.00)1.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观察研究属于(分数:2.00)A.自然观察B.结构化观察√C.参与观察D.临床观察解析:解析:在实验室中观察行为,对于所有被试而言,实验室的条件都是相同的。

这种观察叫结构化观察。

因此本题选B。

2.个体不能回忆刚看过东西的位置,也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的顺序,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是:(分数:2.00)A.脑干B.丘脑C.下丘脑D.海马√解析:解析: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海马损伤的病人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受到破坏。

因此本题选D。

3.负责大脑回间、叶间、半球间、皮层及皮下组织间联系的神经系统结构是(分数:2.00)A.灰质B.白质√C.脑回D.脑裂解析:解析: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它负责大脑回间、叶间、半球间、皮层及皮下组织间的联系。

因此本题选B。

4.下列认知活动中不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的是(分数:2.00)A.感觉B.知觉C.注意√D.记忆解析:解析: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本题选C。

5.感受性不易发生变化的感觉适应现象是(分数:2.00)A.痛觉适应√B.嗅觉适应C.暗适应D.明适应解析:解析:痛觉适应不易发生,即痛觉的感受性不易发生变化。

在嗅觉适应和明适应发生的过程中,感受性都会降低。

暗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

各种感觉适应都有其生物学意义。

痛觉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A。

6.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分数:2.00)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解析:解析: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

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20:I,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倍。

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因此,本题选B。

7.关于模式识别理论中的特征分析模型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B.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C.没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只有自上而下的加工D.既无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无自上而下的加工解析:解析:特征分析模型认为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特征分析模型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

因此本题选B。

8.关于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大,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长B.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大,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短√C.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大,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和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一样长D.图像记忆的容量比声像记忆的容量小,图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长解析:解析:研究表明,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左右,存储时间为500ms以内。

声像记忆的容量为5个左右,存储时间可以达到4秒。

故本题选B。

9.下面概念最容易在头脑中激活的是(分数:2.00)A.水果B.苹果√C.鸭梨D.红富士苹果解析:解析: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有上位概念、基本概念和下位概念,例如水果是上位概念,苹果是基本概念,红富士苹果是下位概念。

研究表明,基本概念最容易在头脑中激活。

因此本题选B。

10.教师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也是1?”许多同学肯定地回答是1,刘晓翔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

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分数:2.00)A.流畅性B.变通性C.独特性√D.独立性解析:解析: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灵活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本题中这个学生与其他同学的观点不同,有独特的想法,表现出了独创性。

因此本题选C。

11.某患者患有听一视失语症,其病变可能发生在(分数:2.00)A.威尔尼克区B.布洛卡C.潘菲尔德区解析:解析:角回(angular gyrus)是重要的语言中枢之一。

它在威尔尼克区上方、项一枕叶交界处。

这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

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可以实现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联合。

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可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当看到一个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先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同样,在听到一个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受的听觉模式,也将送到角回,再作处理。

因此,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从而引起阅读障碍。

这种病人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切除角回还将引起听一视失语症,这种病人由于在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名的声音之间失去了联系,因而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

他们能看到物体,也能听到单词的声音,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因此本题选D。

12.在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结构是(分数:2.00)A.前额皮层B.杏仁核C.海马√D.网状结构解析:解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海马在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本题选C。

13.关注生理性动机的动机理论是(分数:2.00)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解析:解析: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渴、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

驱力理论则从这个视角解释人类的行为。

因此本题选B。

14.斯皮尔曼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说,这两种能力的因素是指(分数:2.00)A.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B.晶体能力和流体能力C.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D.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解析:解析:斯皮尔曼提出的理论是二因素说,认为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

因此本题选A。

15.作为心理健康重要指标的人格特征是(分数:2.00)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功能性解析: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从上述人格的概念来看,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包括:(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3)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应对方式,这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4)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因此本题选C。

16.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所强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分数:2.00)A.反向作用B.补偿作用√D.转移作用解析:解析:阿德勒最有代表性的概念是“自卑情结”。

他认为,人自一出生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体验着自卑。

随着在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中的不断成长,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卓越。

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

人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他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他们独特的人格类型。

因此本题选B。

17.广场上一个演讲者与许多听众的沟通是(分数:2.00)A.小群体沟通B.公众沟通√C.组织沟通D.大众沟通解析:解析:小群体沟通是指以小群体为背景的沟通。

公众沟通是指一个演讲者与许多听众的沟通。

组织沟通是在社会组织内发生的沟通。

这三种沟通情况都属于群体沟通。

公众沟通和组织沟通是小群体沟通的广延形式。

大众沟通即大众传播,即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

因此本题选B。

二、多选题(总题数:9,分数:18.00)18.心理特性包括(分数:2.00)A.能力√B.情绪C.动机D.人格√解析:解析:心理特性是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区分开来的要素。

人们彼此区分主要表现在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慢,有人记得快,这是能力差异的体现。

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这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19.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分数:2.00)A.脊神经√B.脑神经√C.植物性神经√D.边缘系统解析:解析: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边缘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本题选ABC。

20.注意的知觉选择理论包括(分数:2.00)A.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C.后期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解析:解析:注意的知觉选择理论强调注意的作用在于识别信息,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只有被注意的信息才能被识别。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强调注意在信息识别中的作用。

后期选择理论强调所有信息都能被识别,注意的作用是选择一些信息进行反应,因此后期选择理论又称反应选择模型。

认知资源理论不同于前面三种理论将注意看做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而是把注意看做是有限的认知资源,强调注意不是发生在通道的某一个固定位置,而是哪里加工任务复杂哪里就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

因此,本题选AB。

21.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包括(分数:2.00)A.网膜投影的大小√B.物体的熟悉性√C.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D.体态变化√解析:解析: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包括:(1)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距离线索。

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

(2)熟悉性。

熟悉性可以使人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体态变化。

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就会受到影响。

如当人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4)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也会影响大小知觉。

当一个物体处在大物体的包围中,它看上去显得小;而把它放在小物体的包围中,它就显得大了。

因此本题选ABCD。

22.工作记忆模型中语音回路包括(分数:2.00)A.语音意识B.语音存储√C.发音控制√D.语音识别解析:解析:巴德利和希契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不同,它不是由单一成分构成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三个独立的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