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群: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成都龙泉驿国际名城
重庆汽车工业园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区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围合式布的次局要空住间宅并沿共基同地围外绕围一周个遍主布导置空形间成,一构定成数后量
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 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到,统帅次要 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 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 适当的建筑层数。
讲义街坊式的布局结构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空间成坊的布置方式是住 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少量的公共建筑
2)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布局结构
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 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内部道路分割,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 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邻里单元。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讲义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 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2、大气环境,指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有害物质的浓度和骚扰 性等
3、声环境,指噪声强度
4、视觉环境,指住宅相互间的实现干扰程度及居住区内对架 空线晒衣架室内空调机位置、阳台等的处理,居住区的建筑空 间质量以及整体色彩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导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

标准旨在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10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发布,标准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用地与建筑;5.配套设施;6.道路;7.居住环境。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适用范围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扩展至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调整居住区分级控制方式与规模,统筹、整合、细化了居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优化了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

3.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删除了工程管线综合及竖向设计的有关技术内容;简化了术语概念。

《标准》全文逐条解析1总则1.0.1 为确保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标准。

1.0.1 本条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城市居住区(小区)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64年原国家经委和1980年原国家建委,先后颁布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以下简称93版《规范》)是我国颁布实施最早,也是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是在吸取国外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为规范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0年,伴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市场化变革,对93版《规范》进行了局部修订,形成了2002年版《规范》。

2013年,为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46]号)要求,2002年版《规范》针对低影响开发再次进行了局部修订,主要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道路、竖向等技术内容进行了局部增补和修改,形成了2016年版《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成为了关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个优质的居住区环境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注重环境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针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展开研究,探讨规划、景观、建筑三者的关系与整合设计策略。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1. 合理规划: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配置等。

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2. 空间利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

3. 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住区的通行效率,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三、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的作用1. 绿化环境: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物,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

2.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够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场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3. 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具有生态修复功能,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建筑设计与居住区环境的融合1.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应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

2.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通风、保温等需求,同时注重立面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3.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如与景观、道路、公共设施等的协调,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五、整体设计策略1. 整合规划:将规划、景观、建筑三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景观和建筑的设计,确保三者的协调统一。

2. 生态优先: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区的生态质量。

3. 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基本的形式有: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住宅及其用地不仅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区(级)道路。

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率、环境卫生等方面,使居住区成为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才能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居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0
3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
出的一些空地,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 和杂务院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
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
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以上两项内的道路的
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
2020/1块1/20绿地、成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
6
2020/11/20
居住区规划7图
2020/11/20
小区内道路8
2020/11/20
小区内绿化9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四)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2)外部生活环境
①空间环境
②大气环境
③声环境
④视觉环境
⑤生态环境
⑥小气候环境
⑦邻里和社会环境
2020/11/20
10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的规模
1、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建筑物能错位布置时,对整个群体的通风有利。
2020/11/20
33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使用要求
A 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 B 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C 合理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等
(二)卫生要求
A 日照 B 通风 C 防止噪声 D 减少污染
2020/11/20
(二)卫生要求
A 日照 B 通风 C 防止噪声 D 减少污染
2020/11/20
31
日照
为使住宅能够获得好的日照,必须考虑住宅的位置关系。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以什么高度角作为标准。其次 是两幢住宅之间的间距;由于冬至日是太阳高度角最低的 一天,规划一般以这一天作为日照的最低的要求。
日照标准: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日照时间的最低日照质量 作为该地区的标准,每一户住宅的日照不得低于该标准。
2020/11/20
39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住宅长度
住宅长度在30m~60m时,每增加10m,每公 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m2~1000m2左右,在60m 以上时效果不显著。长度越长,住宅单元并接越 长,山墙越省。但长度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 伸缩缝和防火墙等,对通风和抗震都不利。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组团构成。
(4)居住区——街 坊(现已不常用)
2020/11/20
28
2020/11/20
29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一)基本原则、观念
“以人为本பைடு நூலகம்,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节地、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
·低层居住区
·多层居住区
· 高层居住区
2020/11/20
13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现代居住区规划的演变过程
1、邻里单位 基本原则
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为尽端式道路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人口规模 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它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
(四)经济要求 (五)美观要求
2020/11/20
36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的类型
A 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住宅 B 以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宿舍
2020/11/20
37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1)住宅层数 居住小区住宅的层数,根据土地资源情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五节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2020/11/20
1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
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 安宁、优美的环境。
“居住小区”内应设置一整套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机构,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居住小区”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而是以小学 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 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2020/11/20
2020/11/20
2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拟定绿地、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 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用地大小不定, 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 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 共建筑。
2020/11/20
23
5.住宅群落 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
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 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2020/11/20
25
2020/11/20
返回
26
2020/11/20
27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工明确。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2020/11/20
21
3.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
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 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 位。 规模:人口 1000—3000人,户数300—800户,用地 4—6公顷。
2020/11/20
22
4.住宅街坊 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
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占地约160英亩,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0.8km
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020/11/20
14
2020/11/20
15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2、居住小区
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 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外部道路有明显的 不同和分工。
2020/11/20
18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基本组成单位
1.居住区 2.居住小区 3.居住组团 4.住宅街坊
2020/11/20
19
1.居住区 居住区一般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是一个城市
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 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 户,用地50~100公顷。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住宅为保证后排在规定的时日能够 获得所需的日照量(日照标准)而保持的一定间距,这个 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日照量=日照时间+日照质量。
日照时间是建筑物在规定的某一日内受到日照时数为计算
标准的。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投射面
累计的大小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
2020/11/20
2020/11/20
20
2.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
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 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 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 规模:人口5000—10000人,户数2000—4000户, 用地10—20公顷。
2020/11/20
24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 工明确。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 居住区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 2~3个组团构成。
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15分钟为宜
则服务半径R=800-1000M
2020/11/20
返回
12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居住区类型
(一)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
·城市内的居住区 ·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二)按建设条件不同分为:
·新建居住区
·城市旧居住区
(三)按住宅层数的不同分为:
居住区必须设置消防栓,每一个消防栓的服务半径为150米。
城市设有消防站。
2020/11/20
35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防震 A 所处地区安全。不选在地震时的危险地区 B 有安全疏散用地。供人们暂时停留。 C 道路通畅,便于疏散,且布置在房屋倒塌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