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那么,城市设计包括哪些要素呢?

一、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The Urban Design Process)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上述分类方法,对于城市设计要素的界定和划分已带有体系化特征,但仍然存在把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构成要素对应和等同化的倾向,从而往往把本质上应该属于某一个城市设计要素体系的内容划分到其他的体系中去,造成研究对象的含混。

综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划分土地使用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景观体系,是符合城市形态要素系统构成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的,有助于把城市构成形态和空间环境的相关要素互相联系,从而进行整体性和体系化的研究。

二、城市设计要素的构成

1、土地使用体系。

1)土地使用的复合性。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那么,城市设计包括哪些要素呢? 一、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The Urban Design Process)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上述分类方法,对于城市设计要素的界定和划分已带有体系化特征,但仍然存在把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构成要素对应和等同化的倾向,从而往往把本质上应该属于某一个城市设计要素体系的内容划分到其他的体系中去,造成研究对象的含混。 综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划分土地使用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景观体系,是符合城市形态要素系统构成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的,有助于把城市构成形态和空间环境的相关要素互相联系,从而进行整体性和体系化的研究。 二、城市设计要素的构成 1、土地使用体系。 1)土地使用的复合性。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知识要点 一、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在实际中,经常遇到下列城市规划指标或有关名词: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其中,总建筑面积是地上所有建筑面积之和;建筑用地面积是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面积为准,不含代征用地。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6.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即: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7.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8.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9.停车泊位:是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位数量。 10.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即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即为建筑红线,任何建筑物(包括台阶、雨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11.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2.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13.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建筑间距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5.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6.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要按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要素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从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引出关于城市设计的思考,提出城市设计的本身的根本目的,即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持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可持续性、连续性和认同性。① 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 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城市美好构想②。 二)、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第一,研究空间的组成要求,主要包括,使空间具有更明确的定义和更好的理解(空间的气氛、意义及用途等方面);根据城市总体要求和建设法规,规定每块用地的控制条件——规划设计准则。第二,研究空间构成的特点和技术,主要包括,有机的组织城市三度空间,决定空间和各类待建房屋在功能、形态及象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明确建筑物等实体空间与虚体之间的关系等;提高空间的整体质量,从局部到整体、从建构筑物、道路到绿化、小品设施和环境细部构造等整体的精心设计与配合,以创建出富有特性的城市空间环境,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第三,研究空间的布局艺术,创造出完美、协调的空间环境与景观,使三度空间具有层次感,营造时应有重点与一般之分,有主调、基调和配调之分,并特别注意重点地区,如:不同道路、街道、广场的交叉口,人流汇聚处于转折点、制高点、控制点等视觉形象以及建、构筑物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

等②。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想具体到设计层面或者是更具体的城市体系方面主要为:功能方面、绿化方面、交通体系、建筑风貌、城市街景、天际线等这六大城市空间要素。同时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实施和城市给人的直观印象,我认为也是通过以上几方面来表现和感观。因此作为设计者,应该要针对以上几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造、新建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1)、功能方面——要结合上位规划、相关案例的研究、现状等因素,提出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合理的划分功能组团,提出城市的空间结构、景观节点,从整体上把握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2)、绿化方面——结合不同类型绿地的现状和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使公园绿地、街头绿地能够满足市民的使用服务半径,道路绿化能够形成优美的景观界面和具有自身特色,并提出园林景观路和绿化景观路等,通过对绿地系统的设计,为打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3)、交通体系——科学的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划分人车分流路段降低安全隐患;合理的结合实际和后期发展安排停车场地(包括地面、立体的);另外要结合绿地系统提出城市的慢跑道、步行道等绿道概念; 4)、建筑风貌——主要为通过分析当地现状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从而形成统一、有序、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室内空间设计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内容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家庭居室装修也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而室内设计对家庭居室装修有着总领和引导的作用。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应对现代人类生活环境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认识。 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我们看待西方现代城市化社会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功能化、巨大化和情报化。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功能化:高速、高效率的现代城市生活以大量使用汽车为特征。汽车社会的出现,在城市中夺走了人们的步行空间,养活了人的活动机会,没有给人们提供有限的步行环境和悠闲的活动交流机会。 巨大化: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与发展,占据了城市中一个又一个巨大空间,也扩大了建筑与人的尺度差。高大的楼群使人们感到窒息、压抑。当前的弥补办法是在高层建筑群之间整修开设广场和休息区段,以及设置人际交流服务设施等等,以期减轻压抑感,窒息感,提供有限的人的活动空间。 情报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情报传递即时、快速,城市信息传递装置的发达,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既紧张又必要。情报信息装置破坏环境,造成对人的视觉污染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难题之一。在城市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的情况下,尽管不少大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广告宣传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置有种种规定和限制,但仍挡不住危害日益严重的视觉污染的泛滥。 随着生活方式向着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我国也应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创造具有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对室内的生活质量的关注,其实也是建立在我国住宅产业改革的基础之上,住宅产业的发展,对室内的构成和制作技术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对室内的规划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居住的状况的变化与对居住多样化的要求,在目前为止,属于比较矛盾的供求关系。住宅产业本身所期望的是把高度工业化的技术引进住宅生产中,然而实际上住宅却不能象汽车生产那样进行高批量化。住宅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介于手工作业与工业化生产之间,取其两者的伏点而综合发展。 每个地方有其固有的文化,建造符合其环境和地区文化的高质量住宅,需要创造提供优质住宅配件集合体的系统,这也有利于发展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 基于这种思维方法的住宅配件随着性能逐渐改良,种类增多,包括完整的一户住宅所需的大型配件在内,形成完整的内部装修系统。近年来的“居住空间产业”经过了上述的历程,综合吸取了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要求而发展起来。 住宅正逐渐由量变到质变转化,所谓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居住空间的功能性。由于居住空间的功能性是由室内部分所左右的,因此室内的充实自然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 如何理解室内与建筑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当作“外衣”,室内则是“内衣”既与人的肌肤直接接触,又在“外衣”与肌体之间充分发挥着服饰的功能,因此,内衣“ ”比起“外衣”来需要更加细微的设计。换而言之,室内设计乃是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使使用者心情愉快,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具体到现代室内设计,则尖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探究与思考: 第一、现代室内设计审美意识的重心应从建筑空间转向时空环境(三度空间+时间=四度空间),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参与与体验。 第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应从形式美感转向文化意识,从过去的为装饰而装饰或一般地创造气氛提高到对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创造。 第三、现代室内设计强调关系学与整体把握。室内环境设计是整合艺术。它的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应是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 第四、现代室内设计的创造手法为“一切皆为我用”。室内设计师又是艺术家,应当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调动和使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

城市设计图表分析

《城市设计》王建国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2015年7月第十二次印刷 ISBN978-7-112-10621-9 (175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08424号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讲述了城市设计概论、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城市设计的编制、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城市设计的实施组织、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案例精选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城市管理、城市地理、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1 城市设计概论 1.1 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 1.2 城市设计的目标 1.3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1.4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要素的相关性 1.5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6 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 2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2.1 城市设计的缘起 2.2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2.3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2.4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2.5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2.6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 2.7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3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3.1 空间形式理论 3.2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 3.3 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3.4 场所文脉理论 3.5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 3.6 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3.7 设计过程理论 3.8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4 城市设计的编制 4.1 城市设计编制和研究的类型 4.2 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

4.3 城市设计的编制 4.4 不同规模层次的城市设计编制要点 4.5 城市设计编制的程序要求 5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 5.1 土地利用 5.2 空间格局 5.3 道路交通 5.4 开放空间 5.5 建筑形态 5.6 城市色彩 6 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 6.1 城市道路空间 6.2 城市广场空间 6.3 城市绿地 6.4 城市中心区 6.5 大学校园 6.6 城市居住区 6.7 城市建筑综合体 6.8 城市滨水区 7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7.1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7.2 城市设计的社会调查方法 7.3 城市设计数字化辅助技术 8 城市设计的实施组织 8.1 城市设计的过程属性 8.2 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 8.3 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 8.4 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的衔接 8.5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管理的接轨 9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案例精选 9.1 当前我国城市设计本科教学概况9.2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教学纲要 9.3 城市设计作业选例 后记 索引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名词解释: 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总人口 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 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 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 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 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填空题 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出自《周礼.考工记》。 ②“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出自《管子》。 ③“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出自《淮南子》。 ④《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先列。 2.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第七章 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第七章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城市标识系统、使用活动等。 一、土地使用 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设计结合自然”。 2、四个主要考虑因素 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 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疏解交通与调节人口密度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土地决定了城市空间的二度基面,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其影响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组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 3、其它因素 环境行为、空间感受 混合开发、保持活力 自然形态和生态保护 城市设计中应尽量尊重城市及其周边地形和地貌特点。 重视自然气候对城市格局、社会、文化、人们生活的影响。 “择地而居、趋利避害”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房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FORM AND BULK) 1、概念 建筑群体环境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都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研究虽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形态及其组合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相关标签: 城市规划设计 一、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在实际中,经常遇到下列城市规划指标或有关名词: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其中,总建筑面积是地上所有建筑面积之和;建筑用地面积是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面积为准,不含代征用地。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6.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即: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7.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8.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9.停车泊位:是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位数量。 10.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即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即为建筑红线,任何建筑物(包括台阶、雨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11.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2.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13.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建筑间距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5.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城市设计的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她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就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就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道路道路就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就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边界就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它们就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就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就是附加的脚注,而不就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就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就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就是组织过程中,尤其就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区域区就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瞧,它们总就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她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她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瞧具体给定的城市。 4、节点节点就就是标识点,就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就是她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就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就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就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就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就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就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就是道路枢纽,就是旅途上各种故事集中发生的地方,类似地,节点也与区域的概念有关,因为核心点通常就就是地区的焦点,就是它们的磁力中心。无论何种情况,几乎任何一幅意象图中都会有节点标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就就是主宰全局的特征。 5、地标地标就是另一类型的参照点,只就是观察者身处它们外部,而并不进入其中。它们通常就是一些简单定义的实物:建筑、标识牌、商店或山峰。它们的作用就是从一大堆可能对象中挑选,突显处一个单

解析城市街道设计的各个要素

解析城市道路设计的各个要素 城市街道占据了80%的城市公共空间,现实情形往往是在满足人们在街道上安全的驾驶、骑自行车、乘坐公交、步行以及交流的需求上还没能做的很好。组成城市街道设计各个部分,从人行道、车行道到车站,在有限的空间内总是处于一种争夺关系。好的城市街道设计就是要寻求灵活合理的组合方式来塑造安全、舒适、美观、和谐的街道环境。 车行道(Lane width) 车行道的宽度分配是首要的,需要根据需求分配不同的宽度给机动车、自行车以及一些专用车道。道路宽度影响着车辆的形式速度,越宽的道路越容易行驶较快,较窄的道路,可以降低行驶速度,虽然增加了驾驶难度,但却在整体上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车辆,10英寸的道路宽度技能保证驾驶的舒适度,又能降低驾驶速度,相对比较高效合理。 人行道(Sidewalks) 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的台阶,除了提供步行交通,还是承担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空间。尤其在积极鼓励步行、提倡慢行系统和用地集约化的今天,人行道的设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阵地。满足两个人并排行走的最小尺度是5英尺,很多城市都选择了更广泛的标准8英尺,具体要根据行人数量、街道的功能、绿化、设施来调整。人行道可分为建筑延伸区、通行区、设施绿化区及道路缓冲区。 路缘的扩展(Curb Extensions) 路缘的扩展是个很巧妙的技巧,可以局部的缩小道路,又可以作为视觉提示,提高人行的安全性,还可以提供城市家具和绿化的布置空间。在不同的位置,路缘的扩展区有不同的作用和设计形式。 门户位置(Gateway)

中间处(Pinchpoint) 转弯处(Chicane) 公交车站处(Bus Bulbs) 路面竖向设计(Vertical Speed Control Elements)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是从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开始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极其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物质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易处理。 然而,城市建设者并不是面对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设计也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幻想。当建筑师接受业主委托,面对所处的基地时,所谓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质上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城市设计是指达到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指某一特定地段上形体环境的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功能上有联系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的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等的设计。”我国,一般是指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作为应用层次上的城市设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注重实证上的内容,更注重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技法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 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从微观上看,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城市设计是在对人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心理的分析、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环境设计,即把城市形态要素按有序有情的原则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社会中人的工作、生活的多种要求。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城市内外部空间构成的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建筑师虽不可能左右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形体方面的构思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建筑师以自身工作成果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正如K·林奇所言:“反映地段特点要比反映时代精神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地段级建筑构成可以看作是城市形态的最小体现单位,是城市片断在某种结构关系中的组合单位。这里所说的地段特点是环境特征的集合,并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框架,因为环境正是建筑单体或群体构成城市整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筑师创造的高效、优美环境,不可能大及整座城市,但至少可以在“地段”这一等级的空间构成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地段特点是建筑师以建筑设计介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鲜明与否的检验标准不在于该地段的地理特点,而在于人们对这一地段新的记忆和辨认程度。建筑师以工程手段使人们加深对该地段特点的认识,注意到过去曾经忽略的一些显著差别。那么城市的建设随时间推移而不断积累,地段特点将不断增强。”(《大英百科全书》) 在实践的环节上,城市设计的工作应以具体实在形式展开。建筑师的工作成果-----城市中的建筑------其构成需要遵循一定的“城市语法”,并首先与所处的地段发生关系。所谓地段特点的概念包括它所处的基地地理条件、人文和社会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限定因素,它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出发点,以其特定的内涵限定建筑形体并最终以建筑及其环境来呈现其特色。 城市设计应注重城市实体构成-----建筑、建筑群体及相关环境,其内涵包括建筑的内外空间,外延则包容组成城市并维持城市运转,能为城市设计确定取向的种种依据。这些依据如商业繁华地段、交通地段、古迹保护地段等,可以看出,每一城市地段都具如下特征:①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可以折射出城市的秩序,正如细胞之于生命,分子之于物质;②地段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的连续特征,是观察者心理可以进入,可以从内部去认识的;③同一地段可以拥有不同属性的主题。主题可以共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强化地段特征。如古城保护与商业繁华地段,交通繁忙与城市标志性景观地段之间虽具不同属性,但可以共存。 任何城市地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特殊的”,是不同物质存在与人类活动的混合体,它的特殊性虽给设计人员带来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可能的机会,因此地段特点必将反映在建筑构成特征中。建筑与地段的对应关系在建设活动中不外乎两种形式:①建筑地段既定,建筑内容,如功能、性质、而已、规模的确定;②建筑内容确定,

大学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1、城市设计基本评价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 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则显然可归属对一个 好的城市设计的定性评价标准。 定量标准:包括项目范围内的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 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 准。 2、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 系及阶段对照。 作用和地位: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缓冲期, 它起到了联系城市规划于建筑设计桥梁的作用,是减震器。 阶段对照: 总体城市设计——对应城市总体规划:着重研究在城市规划前提下的土地利用政策、新城 建设、形体结构、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地标性建筑布局等。 片区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针对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城 市街区,分析该地区对于城市整体的价值,保护、挖掘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环境特色和开发 潜能。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对应城市详细规划:主要指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如街景、广 场、交通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等。 3、城市设计与哪些要素有关? 政治要素:绝大多数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的建设活动都曾收到过不同程度的政治因素的影 响。中国古代最初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就和政治统治与便于设防的建设目的紧密联系。——保护、防御、布局、等级秩序。 有三方的关联: 第一,政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建设参与因素,通常贯穿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政治理想常常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动力,也常常是城市设计需优先保证的要求。对于设计者而言,只能理解、磋商、协同作用,而无法摆脱。 第三,政治干预方式的合适与否,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 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在城市发展历史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各个时代的城市建设活动实质 上也是建筑文化的创造过程。所谓“城市是文化的橱窗”。文化属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城市特色除自然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外,世界不同文化圈和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也是城市特 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法律(规)要素: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形式的建设 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从历史上看,政策和法律要素是人类聚居地规模逐渐扩张后进行集中 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相比整治要素,政策和法规与具体城市建设的关系要密切一些, 而其作用同样也非常重要。 自然生态要素:城市地域自然生态学条件及其要素(如气候、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从来就对城镇规划和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自然生态学条件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形

第二章 现代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构成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一、城市设计的目标 在同时性维度上,城市设计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要考虑并综合全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于是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之间,非专业人员相互之间的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必然产生争执和冲突。一般意义上的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和意志,也可指目的或对象。所谓城市设计的目标,并非仅指某一局部的建设环境形成、改善或者更新。从委托人、城市领导者和用户的观点看,三度的空间形成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但重要的是应在社会各种建设要求之间建立一个有层次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目标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城市设计活动。 (一)抽象的目标(理想目标) 相对具体目标,理想目标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一般性。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这就是一种理想目标。理想目标同时又为一定地域的社区成员所共享,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为较多的人所信奉,但不一定能实现。如双层城市、泡状城市、插入式城市等。 (二)具体的目标(美好目标) 反之,具体目标则常是近期的,为较小的团体或个体拥有,一般就指特定的城市建设要求,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和相对的准确性。 (三)两者关系 只有理想目标而无具体目标的铺垫只是空中楼阁,但只有具体目标而无理想目标的驾驭则会使城市设计视野过于“近视”,但容易过时,因此,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目标整体。但两者之间可以转化。理想目标可以因时过境迁时而被淘汰,如柯布西埃的理想城市——玻璃加混凝土的城市,曾经闪耀着未来理想的光芒,但今天就与人们的价值发生冲突因而被抛弃。但理想目标随时间推移、设计活动的深入、约束条件的改变,最初视为理想的目标最终也可能成为易于实现的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②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 ③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2、中国城市设计应该明确以下要点: 第一,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 第二,城市设计要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 第三,城市设计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 第四,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 第五,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 第六,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3、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科学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①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 ②定量标准: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5、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与规划的关系) ②生态优先原则(自然要素及其系统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③人本原则(使用方便、安全、舒适、多样性) ④场所塑造和时空连续原则(历史、文化内涵) ⑤美学性原则(格局清晰、特色、景观、空间形体组合等) 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①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②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更侧重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③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如“七线”控制、道路、市政工程、公建配套等),体现的是规划实施的步骤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与市政设施工程的配套、投资于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尤其是视觉)认识及其在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在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④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常以表现二位内容为主,成果偏重于法律性的条款、政策、方案和图纸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城市设计多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和前瞻性,并附有充分的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