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桥》
六年级上语文第十三课《桥》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上语文第十三课《桥》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谈歌:原名谭同占。
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
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曾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奖。
代表作:《人间笔记2》《家园笔记》《票儿》《白玉堂之曲之杀》等。
二、多音字折zhé:打折 zhē:折腾 shé:折本没mò:没落 méi:没有三、重点词语咆哮惊慌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流淌揪住嗓子跌跌撞撞四、词语解释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拥戴:拥护推戴。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黎明,一个小山村在(山洪爆发)时,大家蜂拥到一座窄桥前,紧急关头,老村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排队)过桥,由于山洪来势凶猛,父子俩最终(被洪水卷走)。
2.理解“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比喻,把山洪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的样子,“咆哮”突出了声音之大,“狂奔”写出了水流速度之快。
3.理解“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垮塌的危急情形,为下文写木桥的垮塌埋下伏笔。
4.理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拟人,渲染了一种紧张急迫的氛围,显示了形势的危急。
5.本文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雨势之大,洪水的迅猛,营造出了死亡步步紧逼的危机感,为后文描写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壮举做了铺垫。
6.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你体会到了什么?“冲、揪、吼、凶”动作、神态描写。
写出了老支书的果断与愤怒,与前文冷静、镇静形成对比。
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铁面无私的老支书形象。
7.理解“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上第12课《桥》教学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WORDS AND PHRASES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TEXT SCENERY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EXERCISE NAVIGATION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点。
20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1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22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桥
23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BRIDGE
第三部分 (第14-23自然段)写桥轰的一声塌了,老汉和小伙子都失去了生命。
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照应全文,点出老汉与小伙子 的父子关系。单句成段,语言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文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事,赞扬了
风
景
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
感悟:危急关头,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 明白了什么样的人叫“共产党员”。这座桥,不是一座小小的木桥,而是一座 生命之桥,一座将党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灵之桥。
BACKGROUND INFORMATION
资料 作家简介
一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
背 景
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
资
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0年3月参加工作。
料
先后做过工人、车间主任、机关秘书、宣传干部、
12《桥》(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五四学制2024版)

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桥》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人性的光辉”为主题的小说单元,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写作要素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桥》作为单元的首篇,不仅篇幅短小,还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是一篇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可以熟练的运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进行文本理解。
在已经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情节及当时的环境来体会人物形象,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引导学生从个体影像、群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丰富文本体验。
三、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理解“拥戴、跌跌撞撞”等1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支书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 揣摩文中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等词句,感受这些词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坚守党性的高尚品质和伟大形象。
难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知道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学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安排 2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诗歌、散文、说明文、小说……那你对小说的了解有多少?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小说单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PPT课件

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
──郭小林
学习提示: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描写环境和言行的句子。
组内交流,说说体会。
我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
──张丽莉
我不是英雄,只是恰好碰到了。
──吴菊萍
我们的生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总有阳光般的温暖,因 为我们的社会中感动无处不在。
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阅读《人间笔记》。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作家、记者、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 2.1978年来时发表作品, 迄今共有长篇小说19篇, 中短篇小说千余篇。 3.“现实主义冲击波” 的领军人物。 4.文坛上的才子,研究 界的一块“璞玉”。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 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大家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学习提示:
1、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画出来。 2、组内交流,谈谈体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主要内容
《桥》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洪水肆虐的村庄的故事。
一位老汉和他的儿子在洪水来临时,为了拯救村庄的人们,毅然决然地站在了用沙土堆积的木桥上。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洪水的冲击,让人们得以安全通过这座木桥。
最终,老汉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而村庄的人们得救了。
这篇课文以“桥”为象征,展现了老汉和他的儿子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以及人们在生死关头相互关爱、守望相助的人性之美。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第14课《桥》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观其 行闻 其 言
⑨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 人们。他像一座山。
(1)他先于其他人来到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体现他一心为村民着 想。 (2)他不说话,却能使慌乱的村民停下脚步,不再疯了一样拥上木桥, 可见他在村民心中很有威信。 (3)“他像一座山”,比喻,将老汉比作山,和村民的慌乱形成对比, 写出老汉的镇定,紧急时刻他是村民心中稳固的靠山。
桥
(4)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1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21)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运用比拟的手法,将无生命之物写得好似有生命、有情感,写出了 木桥的脆弱,渲染了局面的危急、气氛的恐怖。
洪水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比喻)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8)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比拟)
齐读课文,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 感受老汉的英雄形象。
环境 描写 作 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有没有发现本文环境描写的特点? 有什么作用?
(1)环境描写多用简短的词句,独句成段,渲染紧张的气氛。 (2)环境描写穿插在情节与情节之间,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 展。 (3)写暴雨、洪水,着力写出其狂暴、凶险;写桥,突出其脆弱, 表现出局面的危急;写人群,重点表现人群的慌乱。这些描写,生 动再现了故事发生的危急情境,衬托出老汉的镇定和挺身而出的魄 力。
《桥》
——英雄人物的生死抉择
复习 导入
看拼音,写汉字,或为标红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情分析(学生、教材)
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
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
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
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学用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七十八页,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呢?
课文都读完了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语都认识么?自己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带领大家读一读?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不会的同桌负责教会。
还有读不准的么?
(三)指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找同学读课文。
(追问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概括出来的。
)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1.这篇课文主要写老汉,那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出示大屏)
(默读课文,想一想,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
受到的?找出相关的句段读一读,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在小组里和同伴交流。
)
(好,停。
书端好。
)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交流。
先说是第几自然段的,然后再读句子谈感受。
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我建议同学们按照课文的情节的先后顺序来汇报。
(1.预设第八自然段)
师:面对什么情况他像一座山?
学生汇报。
(师板书:临危不惧。
)
师:他像一座山,让你感受到什么?他不说话,同学们猜想一下他心里也没说话么?你知道他心里会说些什么吗?
此时此刻,老支书虽默默无语,但心中却想着村民的安危。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第八自然段。
(2.预设第十自然段)
学生汇报。
(师板书:心系群众)
老汉沙哑的喊话,想一想平时你是怎样喊话的?请同学们在下面练读一下。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民的生命危在旦夕,老支书沙哑地喊话,请你读……人们如果就这样乱哄哄地拥上木桥,那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老汉沙哑地喊话,请你读…...危难的时候就是考验党员的时候,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
老支书沙哑地喊话。
全班齐读。
(3.预设第十五自然段)
学生汇报。
(师板书:不徇私情)
师:揪出的这个小伙子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揪出小伙子?从哪里看出的?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汇报十四自然段。
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师:被揪出的小伙子将站在什么位置?
师:此时你觉得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汉?
师:谁来读读老汉揪出小伙子说的那句话?
2. 把握课文的环境描写.
师:老汉在什么情况下凶得像只豹子? 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
大屏出示:
(读书思考,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
老师提示:为了让大家听明白,请按照大雨和洪水的变化顺序来汇报。
好,谁来说说。
生汇报.
师:像泼像倒虽然只有四个字,却表达雨下得很迅速,应该短促有力,谁愿意试一试?
师:像泼像倒。
四个字两句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短句。
断句的特点是简短精炼,运用短句是本课表达方法之一。
今后我们在习作中也是这用用短句。
师:还有哪些是描写洪水的句子?
师:谁能读出来洪水的凶猛可怕?在这样可怕的环境下,在一百多户村民安全脱险的情况下,老汉和他的儿子却牺牲了
(出示大屏21、22、23自然段,指名读)
师:如果老汉能喊,他会喊什么?从中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位父亲?(板书:伟大的父亲)
师:同学们,老汉和他的儿子有过生的希望么?
(五)总结
出示大屏,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自己读读这些句子,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老汉第一个赶到,他完全可以______,然而他______.
2.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他的儿子想先走,他完全可以______,然而他______.
3.木桥开始发抖、呻吟,儿子让他先走,他完全可以______,然而他______.
师:这么多生的希望摆在老汉面前,他却一次次的放弃了,正是因为他的临危不惧、心系群众、不徇私情,才使村民们全都脱险,他以自然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撑起了一座生命桥。
(师板书:生命桥)(六)指导生字
好,同学们下面我们看看本课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谁想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指三人注意)
师:谁能说说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汇报。
古代祭奠的时候要上供品通常是肉和酒。
你看甲骨文“祭”这个会意字多像一个人伸开手臂把三块肉往桌子上放啊。
“奠”的象形字像什么?大酒杯
看这里金文、小篆、隶书直到今天的楷书怎么样?
咱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两个字吧!把书打开第八十一页,我们来描一个写一个。
(注意描的时候要慢慢来,不要描出线。
注意你的姿势,头正、腰直、脚放平。
)写好的,把书合上,坐好。
(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老汉。
他只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员。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感动中国或者英雄的事迹,在下节语文课中进行交流。
作业:
1.思考: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收集感动中国人物资料。
七、板书设计
16桥
生
命
桥
老汉父亲(伟大) (临危不惧心系群众不徇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