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当代汉语谐音新词

合集下载

从关联理论看谐音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关联理论看谐音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关联理论看谐音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关联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的是人们对信息的记忆和联想是通过关联来实现的。

在交际中,谐音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可以通过谐音来传递信息。

根据关联理论,人们记忆信息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立联系,使信息更容易记住。

因此,在交际中使用谐音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并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此外,谐音文化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

在聆听谐音时,人们会更加专注,更容易记住所听到的信息。

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谐音文化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并提高记忆能力。

基于关联理论交际中谐音文化的应用重要性

基于关联理论交际中谐音文化的应用重要性

基于关联理论交际中谐音文化的应用重要性作者:王子晴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2期摘要:关联理论是多种语言形式探索及语言运用方面的重要认知理论,构架了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

作为汉语文化之一的谐音文化在语用层面及其普遍,关联理论交际中的谐音文化能对言语理解发挥重要辅助作用。

本文站在关联理论交际的角度,去发现谐音文化运用在汉语言交际语境当中发挥的重要性,力求以谐音文化应用探析汉语言交际的新研究方向,寻找更便捷地掌握汉语言交际的新方法,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可持续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基于关联理论;交际;谐音文化;应用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汉语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

其中谐音文化更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之中,比如传统诗歌,民风民俗,文艺作品等。

谐音文化的存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在语言交际中,谐音文化更是对言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联理论话语理解影响下谐音文化的重要性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对言语的理解至关重要。

汉语的谐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汉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含蓄文雅是其重要特点。

中国人习惯以感性直观方式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从语言形式探究语言背后含义的思维特点。

这也正是汉语中谐音文化大量存在的原因。

该文将从传统词句、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的举例,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谐音文化的理解对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一)让传统词句平常之下隱含深意我国的传统词句代代相传,诗词歌赋均是千百年传承的瑰宝。

传统词句并不华丽,却时常被人们运用,人们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以及思想、抱负都借助诗词来表情达意。

词句里运用最多的也是谐音字词。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句所讲一名女子听闻爱人在江边渔船上唱歌,内心揣摩该男子到底对自己有没有爱意。

详析网络用语中的汉语\外来语谐音词

详析网络用语中的汉语\外来语谐音词

详析网络用语中的汉语\外来语谐音词网络用语中的汉语、外来语谐音词可分为改变读音与改变字形两类。

本文以网络环境中十分活跃的谐音词语为例,分析谐音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特点、“谐音化”词语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标签:网络用语外来语谐音词网络用语多通过改变原有词汇语音、字形、进行缩写、简称或各种文字混搭等手段,将熟悉的字词“陌生化”,成为网络语境下的特有词汇。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用语与标准日常用语的分化越来越引人注目。

谐音是创造网络用语的一种常用手段,谐音词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日益增大。

概括而言,“谐音型网络语言一般包括数字谐音、汉字谐音和英文谐音三种类型。

”本文拟对其中的汉语、外来语谐音造词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与影响。

一、汉语、外来语谐音词的分类及举例该种谐音词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改变字音为主,是有意用音近的词或字来代替原本的词或字(包括外来语的音译),字形上的改变是为了取得音近的效果,如“压力”变成“鸭梨”,“励志”变成“荔枝”等。

这种改变随即会在输入方式、语调语气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第二类则反其道而行之,以改变字形为主,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字代替原来的字,如“教授”写作“叫兽”,“悲剧”写作“杯具”等,在读音方面没有任何改变的前提下改变了字形,同时改变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乃至词性、用法。

二、谐音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特点(一)以改变字音为主的谐音词语这种用法最为普遍、常见,运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对于外来语谐音词,本文仅将通行于网络、并且在没有必要使用外来语(或该外来语本身已有通行表达方式)的情况下仍然使用外来语音译,甚至音译的音译,并将以此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使用方式归入此类。

1.向同组声母转化。

最为常见的是:鼻音边音互转(哦闹、内牛);擦音内部:平舌、翘舌互变(以平舌变翘舌为普遍)(桑心、粗线);f/h互变(灰机、坟蛋);塞擦音内部:z/j互变(奏是)。

声母一般在发音方法相同、读音相近的一组声母中变化,并且综合受到各地区方言的影响。

关于谐音梗的研究报告

关于谐音梗的研究报告

关于谐音梗的研究报告
1观察生活,寻找身边的汉字谐音现象。

2.查阅书籍,了解汉字中歇后语、对联、诗词中的谐音现象。


3.上网浏览,查资料,了解现代社会中一些广为人知的汉字谐音现象。

调查结果
1、在生活中观察到,汉字谐音更多的是出现在广告和店面招牌名上。

主要原因是能快速的吸引眼球,达到商家想要的宣传效果。

比如卖烤生蚝的店叫“江湖蚝杰”,一看到这个招牌就会让人觉得豪气,叫人怎能忍住不踏入这样的江湖呢!再比如“衣衣不舍”,一看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服装店。

2、而我在阅读书本的时候,发现谐音经常被用在一些比较轻松搞笑的意节里。

譬如:《①以后我的吉祥物决定就是你了--螃蟹,因为你有钳(钱)。

②小动物们聚餐,有只小象很生气,原来这是一个气象局。


③泡芙被压扁了,妈妈说不能吃,我问为什么,妈妈说因为是扁芙(蝙蝠)。

研究结论
汉字谐音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不是亿(一)点点了。

这个“亿点点”最近我就经常听同学们说。

1、汉字谐音还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所以我们购物的时候要知道“不看广告,要看疗效。


2、汉字谐音还经常出现在我们小学生的试卷里,让我们很是苦恼,真是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3、汉字谐音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相信很多爱看书的人都深有体会。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人,看书的时候突然地发笑,那很有可能是他看到了什么好笑的谐音梗了。

4、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汉字谐音真是有趣,让我们对它是又爱又恨。

关联整合模式下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

关联整合模式下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

1912019年23期总第463期ENGLISH ON CAMPUS关联整合模式下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文/陈秋杰【摘要】关联整合模式结合了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两大具有强大解释力的两大理论,相互补充完善。

这一推理模型可用于解释语言中的幽默现象。

本文将结合谐音类歇后语的具体特点,利用其具体的关联整合模式对谐音类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的认知语用机理进行探究,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系统阐释了谐音类歇后语在关联整合模式下的认知语用特征以及推理过程,以期能从语用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歇后语。

【关键词】关联整合模式;谐音类歇后语;推理;认知语用【作者简介】陈秋杰,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以一种新的视角对其认知语用进行探究。

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能有效弥补两个理论各自的不足,形成强大解释力,两大理论都注重研究语言的动态概念化过程,这也是两大理论契合的前提。

(卢美艳,2010)关联理论规定了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语用制约原则,却忽视了其概念运作机制。

(江晓红,2011)具体而言,关联理论本身属于较为宏观的大框架,它能为语言现象的理解提供总体关联原则,但是针对语言具体的认知解读过程描述则较为模糊。

而概念整合理论则能针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利用其概念整合网络对认知过程进行具体解释。

两大理论结合能将微观与宏观有效结合,从认知语用这一角度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探究。

三、关联整合模式下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机制探究1.谐音类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式。

以往研究在对歇后语的研究中缺乏对歇后语的语境处理以及谐音类歇后语交际作用解释。

本文在前人对关联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整合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式来解读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理。

本文中谐音歇后语关联整合模型的构建涉及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推理,认知假设以及冲突等概念,并将关联和推理纳入到理解过程中。

其中认知语境能激活相应的背景知识,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以及词汇信息,而推理贯穿整个过程,涉及谐音类歇后语意义的构建及重组。

从关联理论看谐音现象

从关联理论看谐音现象

0 下 . 人们 开 始 注 意 语
1 关 联理 论 中的关联认 知原则 和 交际原 则
关联理论提 出了两条关联原则 。关联 的第一原则或认 知 原则为 : 人类认 知倾 向于有机构成 以达到最大关联 。关 联的
言与语言使用者之 间的关系 , 不再拘泥 于传 统的语言使用思 维 的局限 。关联 理论是 当代认 知语言学领 域的重要 理论之
h mo h n sa e u e n i v l n ii l , n o v n b e k t r u h t e r u i eo n u g . h h ss a ay e h o p o - o p o e r s d ic s ey a d vvd y a d s mee e r a h o g o t f a g a e T e t e i n lz st e h mo h n- i h n l i h n me o n v r u e d r m a g a e r lv n e p i l e e a c n xma ee a c n r lv n e t e r fc g i v c p e o n n i a o s f l s f i i o l n u g ee a c ,o t ma r l v n e a d ma i lrl v n e i ee a c h oy o o n t e i p a ma is s st etru d rtn n p l o p o e n c iv xmu a d b s c r l t n ef c n v r a n o v r r g t o a o b te n e s d a d a py h mo h n sa d a h e e ma i m n e t or ai f t e b l d n n e - c a e o e i a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新语)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新语)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新语)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更是对语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规范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新兴词汇的涌现使得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本文将从新语的定义、谐音双关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语文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语的定义新语是指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网络文化等新兴传媒中涌现出的一种富有创意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除了使用常规的文字和词汇外,还借用音符、拼音等形式,以及谐音和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新,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

二、谐音双关的表现形式谐音双关是新语中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它通过利用字词的音形相近而意义不同来表达多义的含义。

比如,“哎呀,我去打酱油!”中的“打酱油”一词,原本是指到外面买酱油,而在新语中却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旁观事情时的无所事事或者无关紧要。

通过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人们可以灵活且风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心情。

除了谐音双关,新语中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表达,比如音译、偏旁部首等。

音译指的是将汉字按照音近的外语词进行翻译,这种表达方式常见于网络用语和流行文化中。

而偏旁部首指的是利用汉字中的偏旁和部首进行拼凑,创造出新词,形成一种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三、谐音双关在语文生活中的影响谐音双关的出现使得语文生活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它使得人们能够用更简洁灵活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也增强了乐趣和互动性。

比如,“一起加油”在新语中可以解读为“一起咖瑟”,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在表达励志和鼓舞士气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轻松的笑点。

然而,谐音双关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谐音双关的语义多义性,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或者产生误解。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谐音双关也会使得语言变得庸俗和肤浅,丧失了原本的严谨和深度。

四、如何合理运用谐音双关在语文生活中合理运用谐音双关是一门技巧,需要平衡幽默与准确传达信息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受众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谐音双关。

理解现代汉语中的谐音和暗示表达方式

理解现代汉语中的谐音和暗示表达方式

理解现代汉语中的谐音和暗示表达方式谐音和暗示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以巧妙的方式运用音韵和语义的关联,给人带来一种巧妙和幽默的感觉。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谐音和暗示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谐音表达方式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词在发音上相似或相同,但在语义上不同。

通过利用这种发音的相似性,人们可以创造出幽默、巧妙的表达方式。

1. 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一种利用词语的音韵相似性创造幽默和巧妙表达的方式。

例如,“茶壶”和“插花”在发音上非常相似,通过将“茶壶”改为“插花”,可以创造出“插花壶”的幽默效果。

2. 谐音联想谐音联想是通过利用词语的音韵相似性来引发联想,达到表达的目的。

例如,“猪”和“祝”在发音上相似,通过将“猪年”改为“祝年”,可以在春节期间表达对他人祝福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幽默效果。

二、暗示表达方式暗示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让人们在不明确表达的情况下理解作者的意图。

它常常利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深入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1. 隐喻暗示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暗示某种含义。

例如,“他是一只狐狸”中的“狐狸”并非指真正的动物,而是暗示对方狡猾、机智的特点。

2. 比喻暗示比喻是指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暗示某种含义。

例如,“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中的“星星”并非指真正的星星,而是暗示对方眼睛明亮、有神的特点。

三、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谐音和暗示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有以下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1. 巧妙幽默谐音和暗示的表达方式常常给人一种巧妙和幽默的感觉,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它们通过在发音和语义上的巧妙搭配,创造出一种令人捧腹的效果。

2. 文化传承谐音和暗示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们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通过理解和运用谐音和暗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当代汉语谐音新词摘要:sperber和wilsonde的关联理论作为一个阐述交际的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当代汉语新词中的谐音现象,并分析了其在当代汉语谐音新词中的应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原则经济原则谐音当代汉语新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795(2012)09(b)-0087-02
1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
在1986年,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出版,标志着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的正式诞生。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把交际与认知充分的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是指交际者用明白无误的话语传达出自己的意图,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并要付出一定的心理努力。

关联理论从认识角度揭示了语言交际的本质,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提供了认知心理理据,从而使语用推理机制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2 当代汉语谐音中的新词
谐音在汉语当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所指的是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表达出丰富的、隐晦的、曲折的意思,最终达到特殊语言表达的效果。

①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修辞方面的语音应用,其目的是语言表达者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进而有效地透露信息、传达感情。

谐音本质上是一种同音替代关系,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开发和运用。

汉语谐音指的是用别的汉字来代替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字或词,使这两个意义完全不相关的字或词具有相同的意义。

(1)汉语普通话谐音:这种谐音修辞是网络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的出现主要是由汉语智能拼音打字法的变异操作造成的。

笔者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的统计,做出了如下的归纳:根据声韵配合规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共有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可组合成417个无声调的音节,1336个带声调的音节,加上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可以产生更多种不同的音值。

这就为谐音词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例如:网民在运用智能拼音打字法中为了方便、快捷,便把“俊男”打成“菌男”,把“美女”打成“霉女”,把“喜剧”打成“洗具”,把“悲剧”打成“杯具”。

(2)汉语方言词语谐音:网络是一个无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来自四面八方的网民聚集在这个虚拟空间自由交谈,不可避免地使用方言。

现今社会,随着电视、广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各地方言已
不再具有神秘感。

有些经典的方言还广为流传。

例如:粤方言,随着深港文化的北上,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粤方言。

网络语言中出现了把“喜欢”写成“稀饭”的情况,因为在粤语中“喜欢”和“稀饭”两者发音相似。

又如:福建方言中“我”的读音与普通话中“偶”的音相似,“非常非常”读“灰常灰常”;台湾方言中“这样子”读“酱紫”;东北方言中“人”的发音与普通话的“银”相似,“穷人”便打成了“穷银”。

汉语谐音现已被大量使用在网络语言中,它使网络语言既承袭了书面语以文字为载体的特征,又保留了日常口语轻松活泼的风格。

同时,汉语谐音也极大地提高了输入效率,简化了输入程序,使网络语言显得更加经济便捷。

3 关联理论在现代汉语谐音新词中的应用
sperber和wilson在grice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既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

)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把话语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应注意使自己的话语不致于误导听话人,避免让他们误解话语的意图;而听话人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网络交际因其短时高效的特性,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交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就被要求能够更加快捷的进行信息交流,更
加便利的进行交际循环,于是网络语言也就成为了一种只要大家都明白,则能省则省,力求方便的语言。

当代汉语谐音新词中绝大多数是网络用语。

这是因为网络交流由于空间的限制,交流双方主要通过键盘输入语言进行交流,因此速度肯定不如日常口语,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日常的口语交际。

为了追求同步性,网络语言必须具有较快的输入速度,谐音手段就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谐音手段,缩短输入时间,提高输入效率,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最大的信息量。

谐音的使用是经济原则的体现。

在音同或音近的前提下,准确率让位于速度,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谐音词会成为网络语言的主要词汇。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例子,这些谐音词都是2010年流传于网络的超高频词汇,它们代表了语言发展的不可避免性和网络语言争分夺秒的经济性:
(1)神马都是浮云。

出处:“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而这一句式的流行则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万能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①我省昨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今晨局部仍有大雾——雾似浮云,开“神马”车都要小心。

(《江南都市报》2010年11月8日)
②薛瑞萍给力家长:没了阅读,“神马都是浮云”。

(《温州都市报》2010年11月15日)
(2)鸭梨。

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

百度贴吧中某人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

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①新车扎堆上市、十二五规划、油价上涨,而与车主息息相关的车船税又要“调整”。

很多人不禁感叹:“鸭梨”真的很大啊。

(《辽沈晚报》2010年11月3日)
②“压力山大”表示“鸭梨”很大——鸭梨族:学会享受心灵瑜伽。

(《武汉晨报》2010年11月12日)
③2010年中国富翁全面解析,看完后觉得鸭梨很大。

(《生活》2010年12月1日)
(3)围脖(微博)。

出处:“围脖”是微博的谐音,它从2009年起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于2010年渐入佳境,2011年更是以其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稳坐互联网社交工具的头把交椅。

①六旬代表“马大炮”今年上会“织围脖”。

(《青岛晚报》2010年2月21日)
②明星“织围脖”透露私生活。

(《荆门日报》2010年9月29日)
③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新民晚报》2010年10月17日)
以2010年流行度最高的“神马”为例,我们知道“神马”是“什么”的谐音,但是在书写形式与语音上都提供了比“什么”更为明晰的刺激和更为丰富的蕴含。

“神马”不是一种动物,也不是汉语
的偏正结构,“神”决不能做“马”的定语,对“马”进行修饰。

“神马”这个词是人类创新的、复杂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语言单位,是一种为人熟悉的、省力的、多功能的表达方式。

上述列举的谐音词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提供明显的刺激信号,好奇心理促使人们对那些新颖、奇特的词产生极大的兴趣,在理解话语时就能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4 结语
当代汉语谐音新词在网络交际中的广泛应用,是关联理论作用的结果。

关联理论要求人们在交际时只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以便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而网络语言大量采用汉语谐音词,一方面加快了文字输入速度,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另一方面吸引着人们不断使用和继续发明。

这种情况对于丰富汉语词汇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讯息。

同时,也提醒更多的语言学家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共同为语言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2] 范维.网络语言与谐音修辞[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 曹铁根.谐音·修辞·汉文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
[4]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
代外语,1998,3.
[5] 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4.
[6] 冉永平,薛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7] deidre wilson.关联与交际[j].现代外语,2000,2.
[8] 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j].现代外语,1997,2.
[9] 于昌伟.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2.
[10] 严世清.关联理论与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7,1.
[11] 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注释
①赵金铭.谐音与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