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研究
论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的规范化

2013.01学教育76宋鲍照《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此处的潭通“浔”,意为水边。
如《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潭1义项1深水池。
引书证《楚辞·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泝江潭兮。
”此处的潭应为“深”之意,而非“深水池”之意。
《汉语大词典》五卷915页词目“江潭1”:江边。
“江潭2”:江水深处。
此处也使用书证《楚辞·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泝江潭兮。
”则应该是正确的。
所以潭“深水池”义项后引“長瀨湍流,泝江潭兮。
”是错误书证,可改引如谢灵运《述祖德诗》:“随山疏濬潭,傍岩蓺枌梓。
”四、书证迟后蠲(《词典》七卷1476頁)“蠲”义项6.清除,疏通。
引用书证:唐·柳宗元·《石渠记》:“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
”时间偏后,可改引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聖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
”常日(《词典》三卷733頁)义项1.平日;往日。
引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纪》:“常日乃可屈曲相从,今不得也。
”唐·韩愈·《贺太阳不亏状》:“虽隔阴云,转更明朗,比於常日,不觉有殊。
”清《红楼梦》第七七回:“再或有咱们常日积攒下的钱,拿几吊出去。
”均偏后。
可改引用《世說新语·简傲8》:“桓宣武帝作徐州时,谢奕为晋陵.。
…俄而引奕为司馬,奕既上,犹推布衣交,在溫坐,岸幘啸詠,无异常日。
”称快(《词典》八卷111页)“称快”意叫快,喊痛快。
《词典》引书证《晋书·杨济传》:“须臾复一出,济受诏又射杀之,六軍大叫称快。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黥窜化州,籍没赀产,一方称快。
”《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一齐拍手称快。
”时间偏后。
可改引《世說新语·文学19》:“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談。
…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座咨嗟称快。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属忽视语境的提示作用。不恰当的强 调“精确”。
第28页/共41页
5、哪些是被规范的对象?
• (1)误解误用词语 • 今天的气候相当不错。 • 废除——着重指取消、废止,对象常是不合
第18页/共41页
负增长
有人批评“负增长”为语言的“垃圾 和杂质”:“明明是‘下降’,偏要说成 是‘负增长’,其实是在利用‘增长’的 肯定效果转移人们对‘下降’事实的正视 ,犹如秃顶讳‘秃’,称‘稀毛’便要舒 服些一样。这种现象其实是我们头脑中残 存的‘左’的思想残余在作祟。”并提出 “应当从我们的词汇中清除掉”此类的词 汇“垃圾和杂质”。
此类词语的规范途径:正确理解和使用。
第30页/共41页
(2)狭义异形词
• 即:语音完全相同、语义完全相同、文字形式不同的词,属同一个词的不 同变体。
• 马虎——马糊 • 黑糊糊——黑乎乎——黑忽忽 • 笑眯眯——笑迷迷——笑咪咪 • 原配——元配 • 日元——日圆
第31页/共41页
此类词的规范途径:
江的总称。 • 【河】古书里的“河”都专指“黄河”,跟“江”一样,现在“河”也泛
指一般的河。 • 【醒】最早的时候专指“喝醉酒以后”醒过来,后来,“醒”可以指所有
的睁开眼睛醒来的情况。如早上“睡醒”,昏迷过去以后“苏醒”,从梦 中“惊醒”等。
第4页/共41页
• 缩小:词的某一个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范围变小 。 • 【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如“金、木、水、火、土”。现专指黄金,如
第29页/共41页
n 他们用革命暴力打碎了国家机器,解除/ 破除了资本主义制度。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与语言规范化趋势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与语言规范化趋势现代汉语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的语法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以及语言规范化的趋势。
一、语法变化1. 词序的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词序的变化是一种显著的语法变化。
传统的汉语词序为主、谓、宾的顺序,但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常常出现在动词之前,这增加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例如,“我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可以变为“我昨天一部电影看了”。
2. 动词时态的变化现代汉语中,动词时态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时态词,而现代汉语中引入了一些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态的词语,如“了”、“在”、“将要”等。
这些词语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时态表达能力。
3. 语气的变化现代汉语中,语气的表达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汉语语气经常通过语法结构来体现,如通过动词的重复、疑问词语的加入等。
而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助词和语气词来表达语气,如“吗”、“呢”、“啊”等。
这种变化使得汉语更加灵活自由。
二、语言规范化趋势1. 规范化的语法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对语法的规范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对语法错误的容忍度降低,更加注重语法的正确使用。
在教育和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对正确的语法用法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要求。
这种趋势对于维护和规范汉语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规范化的词汇与语法一样,对词汇的规范化也是现代汉语中的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科技名词、行业名词和流行词汇涌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对这些新词汇的统一和规范。
这有助于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和传播效果。
3. 规范化的语用在现代汉语中,语用的规范化也变得愈发重要。
人们对语境和交际情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礼貌用语和得体表达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
这种规范化趋势使得汉语的使用更符合社会礼仪和交际规范。
总之,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和语言规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推动的过程。
通过对词序、动词时态和语气的变化,以及对语法、词汇和语用的规范化,现代汉语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和表达需求。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系统性
词汇的演变是系统性的,新词的产生 和旧词的消亡都会对整个词汇系统产
生影响。
不平衡性
不同领域的词汇演变速度和程度不同, 有些词汇变化较快,有些则比较稳定。
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方言和习惯用语也会影响 词汇的演变,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02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规范化的必要性
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规范化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减少歧义和误解。
网络语言中存在一些不准确、不严谨的表 达方式,可能误导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网络语言的规范与引导
倡导规范使用
应倡导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现象。
强化文化传承
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建立网络语言规范
应建立网络语言规范,明确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和表达方式。
口语化
网络语言通常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 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传统语言的淡化
语言规范的问题
网络语言的流行使得一些传统语言的用法 和表达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网络语言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如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对语言规范造成 一定影响。
文化传承的挑战
信息传播的误导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传统文化和语言表达方 式带来一定冲击,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影 响。
03
02
媒体传播
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新词的 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书面传播
书籍、杂志等印刷品对新词的传播 也有一定影响。
04
新词的规范与引导
语言规范
对新词进行规范,确保其符合汉语语法和表 达习惯。
社会共识
通过广泛讨论和协商,形成对新词的社会共 识。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一、引言现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规范和变异问题一直备受语言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选题参考。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背景和意义1. 现代汉语规范的历史发展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2.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1)促进交流与理解:规范的语言能够降低交流中的误解和歧义。
(2)维护语言的纯正性:规范的语言能够维护语言的纯正性和完整性。
(3)体现文化身份:规范的语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现状与挑战1. 规范化机构与规范标准(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任务与职责(2)《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与修订(3)现代汉语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广2. 规范化对汉语变异的影响(1)地域差异和方言影响(2)外语借词和新词发展(3)网络语言的兴起与规范化问题3. 规范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平衡规范与变异的关系(2)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3)提高规范标准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四、语言变异研究的方法与案例分析1. 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2)语料库和大数据分析(3)实验研究和认知实证2. 案例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差异的研究(1)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差异比较(2)城市与农村地区方言的差异分析(3)不同年龄群体方言差异的研究五、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的互动关系1. 规范化对语言变异的影响(1)规范化过程中的变异(2)规范化的限制与规范(3)规范化的反作用和创新2. 语言变异对规范化的挑战与启示(1)语言变异的多样性与规范化的复杂性(2)变异现象对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3)变异对规范教育的引导与怀疑六、结论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意义、现状、挑战和互动关系。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一、词汇进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含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含历时的进展中的变化。
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进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与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与制约。
词汇的进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进展促成词汇的进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进展的影响,词汇的进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
甚至能够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能够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进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是不一致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
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类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比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一致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进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
比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
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一致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一致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类方言词与行业语的汲取。
新中国汉语规范化与《现代汉语词典》

新中国汉语规范化与《现代汉语词典》杜翔摘要新中国汉语规范化催生了《现代汉语词典》。
文章基于相关史料,梳理《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的内容和进程,研究《现代汉语词典》如何呈现语言规范,并探讨了语言规范和辞书规范的正确关系。
关键词新中国汉语规范化语言规范现代汉语词典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总任务是建设新国家。
普及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是当时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与文化教育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三大任一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随之开展。
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把加强汉语规范化列为研究所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而1960年面世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及后续版本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成果。
笔者查阅整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研究所档案和《现汉》编写相关资料,汇集为《〈现代汉语词典〉早期文献》一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文以新中国汉语规范化与《现汉》工作为主线梳理相关史料,谨以此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70周年和《现汉》试印本面世60周年。
一、新中国汉语规范化催生《现汉》新中国成立以后,迫切需要编纂一部规范化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汉语词典。
读者刘永平(1953)曾给《中国语文》副总编辑林汉达写信反映:“在学文化高潮中常常感到字典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字典是着重单音节词的解释的,对于多音节词往往是任意割裂开来解释的。
另有一种情形,在查字典之后对于多音节词的体会只能得到一个肤浅的概念。
”刘永平的意见,实际上反映了广大群众对以“词”为收录单位的新型汉语词典的需求与渴望。
学界通常认为,《现汉》是为落实1956年2月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而编写的。
其实,早在1953年,语言研究所就已经把辞书编纂及其组织领导工作列入该年度工作计划,其中“六、编译工作”第4项的原文如下:联系有关机构组织字典辞书的编辑工作。
人民大众迫切地需要一部实用而正确的字典。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这类情况在内地跟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反映最为突出。 例如:
麦克风/咪高峰(香港) 马达/摩打(香港) 盎司/安士(香港) 做秀(台湾)/做骚 (香港) 新西兰/纽西兰(台湾)
►大量的不同字形的外来词的存在既不利于学习,也 不利于信息化的处理。可以先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 作,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处理。
新词新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新词新语新 用法也对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判断新词新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规范,主要依据以下两大 原则:
(一)交际需要的原则 1.表义的需要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
表义的需要。 微波炉、扫描仪、磁悬浮 等离子电视、数码相机
2.经济的需要 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 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 简洁明了,于是大量用简缩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比如:
狡奸(狡猾奸诈) 疏薄(稀疏且薄) 生救(生产自救
2、简缩词 短语,特别是一些常用短语,由于语言的精简原则,常 常会简缩,而且重要是按照双音节化来简缩,有相当一部分 已经“词化”。例如:
(1)衣架(衣服架子) 扫盲(扫除文盲) (2)调研(调查研究) 环保(环境保护) (3)家电(家用电器) 超市(超级市场)
彩电、挖潜、集资、研制、调研
在确定一个简缩形式是新词还是生造词,或者说看一 个语言片段是否有必要简缩成词时,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使用频率。使用频率与词语长度成反比。使用 频率越大,词语长度要越短。这是语言发展经济原则的一条 很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人们越要求其简短。
第二,凝固程度。凝固程度与简缩可能性成正比。 词语之间的凝固程度越高,它简缩成词的可能性就越 大。如果几个词语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甚至已经成 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那么它就非常有可能简缩成 一个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代码:001分类号:H102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研究系别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姓名:齐富东学生学号: 0701014137指导教师: 汪东锋毕业时间: 二○一一年六月2011年5月5日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研究摘要:汉语词汇的规范化作为当前语言规范的重要任务之一, 受到普遍的重视。
本文将从词汇规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方法等方面对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研究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study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hinese words as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language specification, suffer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lexical rules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basis and method in modern Chinese lexical rules proposed own view.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Words; Standard; research目录引言 (1)一、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原则和依据 (1)(一)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原则 (1)1.约定俗成 (2)2.逐渐规范 (2)(二)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依据 (3)1. 编制“现代汉语规范词表” (3)2.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的语文词典所收的词 (3)3.语言规范的现当代重要著作中使用的一般词语 (3)4.全国性重要传媒使用的一般词语 (3)5.北方话地区普遍使用的一般词语 (4)二、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主要做法 (4)三、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几个具体问题 (5)(一) 新词语的规范 (5)(二) 缩略语的规范 (5)(三) 港台词语的规范 (5)(四)外来词语的规范 (6)结语 (9)参考文献 (9)谢辞 (10)引言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1951 年6 月6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开始每天登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并且连载半年之久。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卓有成效的现代汉语书面语规范化工作。
1955 年10 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由此揭开了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篇章。
1956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又根据罗常培、吕叔湘在会议上所作报告《现代汉语规范问题》里的有关论述把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遂为社会所共识。
四十六年来,汉语规范化工作原则上是按照这个定义进行的,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也是这样认定的。
在语音方面,由于有明确一致的标准和规则,有较强的推行力度( 大力推广普通话),尤其是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行为主要标志,因此成绩斐然;在语法方面,由于有众多语言学家日益深入的语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对许多语言材料进行不懈的调查研究,由于教学语法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逐步普及,其成效有目共睹;在词汇方面,虽然制订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汉语外来词词典》等工具书,但词汇规范化远远不如语音、语法规范化所取得的成绩。
一、词汇规范的原则和依据(一)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原则这首先要确定规范原则,即: 约定俗成、逐渐规范。
①“约定俗成”本有两层意思, 它既不等同于“自然形成”, 也不等同于“既约定又俗成”。
“约定”和“俗成”是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
语言规范有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 自发规范是社会在语言运用中自然的调节行为, 是比较消极的规范形式; 自觉规范是人们对语言应用有意识地采取某些措施, 进①戴昭铭,《规范语言学初探》,北方论丛编辑部,1994年出版。
行必要的干预, 以维护语言的纯洁, 促其健康发展,便于社会应用, 这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形式。
“逐渐规范”是指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 在某一时间段内必须按什么规定执行, 而应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调查语言应用的实际情况, 分类、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完成规范, 要有宽容的心态, 动态地认识。
语言既有其系统性, 又有其社会性, 语言规范离不开语言的这两种属性。
而以“约定俗成、逐渐规范”为原则的现代汉语词汇规范, 正是符合语言的这两种特点。
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既离不开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状况, 又不可脱离语言应用的实际。
为了更好地有效地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应当确立求实、辨证两个观点, 即“宽容对待的心态”和“重视动态的认识”。
①这是因为:1.约定俗成语音系统是封闭的、具体的, 声韵调和音节是固定的, 即使有所变化也极慢、极小; 语法规则也基本封闭、固定, 基本句型有限, 句型变换、活用不多。
而词汇系统却不然, 现代汉语通用词数量难以数清, 加上各行各业的专业词语, 大概有几十万条。
而且词汇应用灵活, 规范标准比较宽泛, 不大容易掌握, 对它进行规范也就要困难得多。
因此规范的要求要切实可行, 不宜太死、太严。
2.逐渐规范有些词有时隐退, 有时又复现, 实在不宜把握。
从“五四”以来, 现代汉语词汇经历了几个重大阶段的变化, 现在回过头去看“五四”时期, 乃至改革开放前的词汇, 其变化之大是令人吃惊的。
以通用称谓为例, 解放前“先生、太太、女士、小姐”是社会通用称谓词; 解放后社会通用称谓词几乎只有“同志”一个;“文革”中阶级斗争观念强烈,“同志”不敢随便使用, 而工人师傅社会地位较高, 于是拿专用尊称“师傅”作为社会通用称谓,“师傅”几乎盖过了“同志”, 直到现在“师傅”的使用率还不太低; 改革开放以后, 又重新起用“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词。
现在称谓词的使用虽然有些混乱, 但还是有一定的讲究, 与过去有所不同。
可见, 词汇是复杂、灵活、多变的, 如果不能确立求实辩证的观点, 那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工作是难以做好的。
①陈章太,《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察》,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二)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依据1. 编制“现代汉语规范词表”这种词表的研制, 主要目的是为了词汇规范, 它应以大量题材多样的语料做基础, 按词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这个“规范词表”应是通用的, 可以分为最常用、次常用和一般通用几个等级, 这是主要的。
另外, 还应该有各行各业使用的各种专用规范词表, 可以同规范词表配套。
现在, 信息界正在研制中文电脑通用词库, 收词五万条左右。
国家语委语用所正在研制现代汉语通用词表, 收词近六万条。
当然, 这种规范词表不能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事物、观念的发展变化, 每隔一段时间词表要补充、修订一次, 以作为新阶段的现代汉语词汇规范依据之一。
2.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的语文词典所收的词几十年来, 海内外出版了许多中文词典, 但够得上规范性、权威性的语文词典却极少。
就大陆来说,当前社会上和学术界所公认的恐怕只有《现代汉语词典》一种。
另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已出版,收词五万多条, 每个词都标注词性。
这两部词典应是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依据之一。
3.语言规范的现当代重要著作中使用的一般词语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其一是什么样的著作算现当代重要著作。
一般说,“五四”以来用白话文写作的, 语言比较规范的, 影响比较大的著作, 都是现当代的重要著作。
其中当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 也包括优秀翻译作品和内容宽泛的政论等著作。
如: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 茅盾的《子夜》《腐蚀》《林家铺子》等; 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钱钟书的《围城》;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恋爱的季节》等。
还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政治家的时事政论著作。
其二是什么样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语言。
语言“完全规范”或“绝对规范”的著作恐怕很难看到。
可以这么说, 凡作品使用的语言总体上符合社会普遍使用的语言的习惯, 用词鲜明准确, 句子通顺, 没有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和外来词语, 没有生造、晦涩的词语, 这样的语言都是比较规范的语言。
4.全国性重要传媒使用的一般词语这里包括全国性的重要报纸、杂志所用的一般词语, 还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用普通话播音的节目所用的一般词语。
这里所说的“一般词语”, 一是指社会上普遍使用的词语, 二指非专用词语, 三指非生造、非生僻的词语。
重要传媒使用的词语, 也有不规范或不够规范的, 但毕竟是少数, 不会影响它们在总体上作为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重要依据。
5.北方话地区普遍使用的一般词语这里所说的“一般词语”, 主要指非专用、非生僻的词语。
北方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北方话普遍使用的一般词语,尤其是基本词汇, 应当而且可以作为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依据。
北方话词汇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一般在5%~ 10% , 有的不到5% , 从基本词汇看, 其差异就更小了。
从总体上说, 上述五条依据对书面语词汇和口语词汇的规范都适用, 但在具体操作时, 当视情况而有所侧重。
前三条较适用于书面语词汇, 第四条适用于口语词汇、书面语词汇, 第五条则更适用于口语词汇。
二、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主要做法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比语音、语法规范更为复杂和艰巨, 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为做好这一难度很大的工作, 应当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尽快研制、公布现代汉语规范词表, 并每隔一个时期加以修订和补充;编纂出版规范性的现代汉语大词典, 使其成为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权威标准; 加强传媒用词规范, 发挥传媒对词汇规范的影响效应;加强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 提高现代汉语规范水平;成立“普通话词语审定委员会”, 定期发表普通话词汇审定成果。
过去对加强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的重视不够, 其实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如: 汉语分词问题、词性问题、异形词问题、外来词问题、缩略语问题、文言词问题、常用词问题、通用词问题等等。
就词汇规范本身而言, 从理论到实践也都有许多问题要研究。
关于词汇教学, 重点应当加强对少年儿童普通话的词汇教学, 为学好普通话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