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词汇演变与语言变革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演变与语言变革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演变与语言变革研究摘要:现代汉语词汇演变与语言变革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汉语词汇不断经历着演变和变革过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和语言变革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语料库和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受到社会变迁、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语言变革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语言的需求变化。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现代汉语词汇演变和语言变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演变、语言变革、社会变迁、科技进步、文化交流一、词汇演变的概念和分类词汇演变是指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经历的变化和发展。

在语言学中,词汇演变涉及词的形态、词义、词法和词序等方面的变化。

概括而言,词汇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词形演变:指词汇形态的变化,包括音变、形态转换和词素的增减等。

例如,汉语中的音变现象如轻声的变化、声母韵母的变化等;形态转换包括词的派生、合成和缩略等形式。

2.词义演变:指词汇意义的变化。

词义演变可以通过引申、缩减、转喻等方式发生。

例如,汉语中的词义演变包括原义的扩大或限制、词义的转换和义项的衍生等。

3.词法演变:指词汇在句法和语法结构中的变化。

这涉及到词的用法、词性和语法功能的转变。

例如,词性的转化、词法的转换和词法的合并等。

4. 词序演变:指词汇在语序上的变化。

这包括词序的前移、后移、重排和倒装等。

汉语中的词序演变主要受到句法和语义的影响。

二、汉语词汇演变的历史背景汉语词汇演变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汉字的发展和汉语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发展,汉语词汇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和演变。

在古代,汉语词汇受到了古代汉字的影响,形成了古汉语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以后,汉字的结构和读音发生了重大变化,汉语词汇也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形态。

在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词汇演变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汇演变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汇演变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汇演变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事物与概念层出不穷,给现代汉语词汇的产生和演变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汇演变现象,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新词汇的定义与产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词汇的定义。

新词汇指的是在现代社会或特定领域中产生的、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词语。

新词汇的产生主要受到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新的科技发明、新的社会现象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其次,我们来分析新词汇的演变过程。

新词汇的演变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引入阶段:新词汇首先通过外语或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引入到汉语中;2.适应阶段:新词汇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开始在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中使用;3.普及阶段:新词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渐进入日常生活,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4.稳定阶段:新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与其他词汇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

二、新词汇演变的原因新词汇的演变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因:1.科技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产品和概念层出不穷,这些新事物需要新词汇来进行命名和描述。

比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出现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词汇,如"网络购物"、"电子支付"等。

2.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也是新词汇产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变革涉及到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需求,需要以新的词汇形式进行表达。

例如,近年来,"网络暴力"、"低碳生活"等词汇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3.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各种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也导致了新词汇的产生。

例如,"文化冲击"、"国际化"等词汇,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三、新词汇对汉语的影响新词汇的产生和演变对汉语的发展和变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取决于词汇的扩展和变化,因此,词汇系统研究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现代汉语中的新增词语,以及新增词语如何发展演变,以及词汇系统中发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包括新增词语的语素来源,形态变化,语义变化,语用变化,以及文字活动的规律变化等。

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这些词语变化的规律,找出变化的把握点,改善汉语教学教材中现有内容,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系统的理解。

其次,可以提高对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历史的认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分布,以及汉语文化的社会性质。

最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也有助于探究不同方言间的差异,以及汉语的地域变异。

研究语言的学科界定经常伴随着术语的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实际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术语的含义。

因此,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注重实证发现,以了解词语发展演变的规律,还应该结合文本分析,采用实验和口头调查来观察汉语词汇变化的发展和规律。

在当今时代,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提供重要参考。

从细节层面来看,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定义汉语词汇,发现隐藏的汉语文化,增强汉语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和探究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

因此,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无疑是极具意义和价值的一项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一些概述和介绍。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还需要加强有关研究的实践应用,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进一步增强汉语教学能力,促进汉语的发展。

《2024年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现代汉语是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语言体系,其词汇的丰富性得益于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也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影响,并对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二、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历程1. 古代外来词的引入自古代起,汉语就与周边民族和外来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从而引入了大量外来词。

如“葡萄”、“狮子”等词,都是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引入的外来词。

2. 近现代外来词的增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引入更为频繁。

这些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日语、韩语等语言,如“咖啡”、“沙发”、“樱花”等。

三、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特点1. 词汇来源多样化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来源非常广泛,除了英语、日语等语言外,还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

这些外来词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科技、文化、生活等。

2. 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翻译方式多样,既有音译(如“咖啡”、“沙发”),也有意译(如“民主”、“自由”)。

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外来词更好地融入汉语词汇体系。

3. 文化内涵丰富外来词在引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其所在文化的内涵。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外来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四、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1. 数量增多与质量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多。

同时,外来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被引入汉语词汇体系。

2. 本土化与全球化并存外来词在发展过程中,既会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色,也会逐渐融入汉语的文化环境,实现本土化。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将直接反映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

3. 规范性与创新性并重在引入外来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规范性,避免随意引入不规范的词汇,也要注重创新性,引入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词汇。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现代汉语词汇实训报告总结

现代汉语词汇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汉语词汇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校组织开展了现代汉语词汇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掌握词汇的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提高词汇积累能力;2. 学会运用词汇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4.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1. 词汇积累:通过查阅教材、词典等资料,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如词汇的丰富性、多样性、变化性等。

同时,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等方式,积累常用词汇,提高词汇量。

2. 词汇运用:结合实际语境,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训过程中,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1)阅读材料: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章,了解不同领域的词汇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写作练习:根据给定的话题,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3)口语交流: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词汇分析:通过对词汇的构成、词义、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实训过程1. 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讲解词汇的特点和运用技巧,布置相关任务。

2. 实践阶段:学生按照实训内容,完成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等任务。

3. 总结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实训成果1. 学生词汇量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表达。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语言素养。

4.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六、实训总结1. 词汇积累是提高语言素养的基础,学生应重视词汇积累。

2. 词汇运用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学生应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

第一章词和词汇第一节什么是词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

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

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

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

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

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词位和词位变体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

如“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叫“超词位,如“打长工”。

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单位。

”二、讲词位变体。

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

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lòu] ——露[lù] 结[jiē]——结[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bù。

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

如:倒[dǎo]——倒[dào]。

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

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

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

3. 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

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变化,如:1.好[hǎo]2.好[hào]。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载体。

在语言中,词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词汇的语义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通过对词汇的词义、义项、义理、义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一、词汇语义的基本特征词汇语义是指词汇所具有的具体意义或特定含义。

在当前的语言交际中,词汇语义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词与义的关系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

这就意味着,词的语义不是绝对确定的,而是在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语境下确定的。

例如:“钥匙”这个词,它的义项会因为使用场景、人群、文化背景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第二,词的语义是多维度的。

词汇的语义结构由多个分立的义项组成,每一个义项都有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盘子”这个词,它的义项有“餐具”、“文物”等,各个义项之间相互独立,却能共同构成这个词的整体语义。

第三,词汇语义具有灵活性和多义性。

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马”这个词,除了表示四足动物之外,还可以表示驾驶工具、比喻人等多种含义。

二、词汇语义研究的方法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主要依赖于对各种工具、方法和理论的运用。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第一,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构建和分析语料库、寻找语言规律和趋势,从而发现词汇语义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二,基于分类学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内的词汇,通过对多个分类的构建和分析,探索词义之间的联系、内涵和边界。

第三,基于思维模型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通过分析词汇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词汇语义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三、词汇语义研究的现状目前,词汇语义研究在我国颇受关注和重视,有关学者和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北京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持了多项语义研究项目,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词汇语义研究也有很多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词和词汇第一节什么是词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

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

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

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

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

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词位和词位变体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

如“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叫“超词位,如“打长工”。

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单位。

”二、讲词位变体。

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

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lòu] ——露[lù] 结[jiē]——结[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bù。

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

如:倒[dǎo]——倒[dào]。

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

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

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

3. 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

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变化,如:1.好[hǎo]2.好[hào]。

4.词的意义丄的变舁也会形成间位变体。

.第二章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第一节词的构成单位——语素一、语素的含义。

语素也叫词素,是构词的材料。

二、语素的确认。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换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语素的语言单位。

“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

……可见“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第二节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一、什么是构词法。

为了突出“构词法”同“造词法”的区别,刘新叔先生将“构词法”称为“词式”。

二、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分歧。

第一种类型可以称为“武占坤——王勤型”;第二种为“刘新叔”型;第三种类型可以称为“徐通锵型”。

徐先生将汉语构辞法分为两类:一为向心构辞法,二为离心构辞法。

三、构词法研究的归属。

第三节现代汉语的构形法构形法及其归属。

主要是讲词的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

然后讲现代汉语构形法的涉猎范围。

在指人的名词后加“们”变成复数形式以及量词动词的各类重叠;还有在多数动词后面加“着”、“了”、“过”可以表示各种“态”以及形容词里的重叠等等。

陈光磊先生将“构形法”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加缀法”,一类是“重叠法”,还有一类是“加缀—重叠法。

葛本仪先生将“构形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附加法”,另一类是“重叠法”。

但最主要也最典型的是“重桑法”。

最后讲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形法”关注的是同一个词的各种语法变体,这些语法变体所采取的词汇形式有哪些,有无规律可寻;而“构词法“关注的是—个词的构成方式,该词是由语素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构成的,有无规律可寻。

(2)“构形法”比较简单,主要采取“全词重叠”和“部分词素重叠”的形式;“构词法”则比较复杂,考察的角度、线索不同,描写表述的方式也多样,目前通行的是对构词语)从宏观来讲,“构形法”和“构词3素之间语法结构关系的描写表述。

(.构形法”重在考察形式的变化,所以它必有均涉及词的形式问题,但法”重在考”原形和变形,且变形一般均较原形增添若干语法意义,而“构间法式的形成,必无原形。

察形词汇和词汇的分类第三章什么是词汇第一节第一部分讲词汇的含义。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第二部分是“类词”的是非成词语素不是词汇单位。

“固定短语”是词的等价物,词汇大家族。

语素中有一语素组合。

只有“类词”的语言单位,才能进入类词”的语言单位,那就是成词语素。

部分是词汇的分类第二节的分类。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和第一部分讲目前最流行的分类是关于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学家都几乎有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的争议。

对于基本学是否也要研究虚词?词汇词汇是否包含虚词,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虚词有无资格进人基本词汇层?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虚词既是语. 法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两者的关注点不一样。

其次既然虚词是一种词汇现象,是词汇大家族的一员,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那就应该对它一视同仁,只要它符合基本词汇的标准,就应该视为基本词汇的成员,而绝没有理由将它排除在基本词汇之外。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词汇的其他分类。

第四章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第一节是讲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讲马西尼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然后是国内通行的看法,最后是我们的初步想法和基本思路。

第二节讲的是现代汉语3000常用词首见年代调查。

首先是调查范围的确定,然后是现代汉语3000常用词首见年代调查结果统计。

(P83)第三节是讲关于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初步结论。

先秦两汉打下的基础,魏晋隋唐宋元时期的不断充实加强,明清时期已成雏形,“五四”以后的进)P92一步完善。

最后是汉民族固有词在现代汉语常用词中的比重。

(.第五章现代汉语词汇类聚(一)第一节基本词和一般词第一,基本词的构成。

基本词汇中的成员就叫“基本词' 基本词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之一叫作“根词”,另一部分叫作“非根词。

根词和非根词的区別主要体现在:(1)根根具有构词能力,是构成新词的基础;而非根词绝大部分没有构词能力。

(2)根词结构上不能再分割,而非根词则可以作结构上的切分。

根词和词根,表面看来是一对同素逆序词,而实际上是两种迥然有别的如汇现象,其区別主要表现在:(1)根词是间,是造句单位;词根是语素,是构词的材料。

两者的地位、职能不同。

(2)根词均可以成为词根,而词根则并非全由根词充当:其中的一部分是非成词语素充当的词根,另一部分是非根词充当的词根。

第二,一般词的特征。

(1)状态的灵活性;(2)成员的芜杂性;(3)使用的局部性;(4)风格的个性化。

第三,基本词和一般词的关系。

第二节古语词和新词语第一部分是讲古语词界定中的分歧。

关于古语词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五种意见:(1)非现代汉语词语说。

(2)古代、近代汉语词语说。

(3)现代汉语书面词语说。

(4)现代汉语文言色彩词语说。

(5)在现代汉语中有特殊用途的古代汉语询语说。

第二部分古语词和文言词。

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也是很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1)古语词就是文言词。

(2)古语词就是文言词。

(3)文言词包括古语词。

(4)古语词同文言词不对等,存在交叉现象。

第三部分古语词的性质及其类别。

古语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古汉语书面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

另一类是虽不具有文言色彩,但在表述古代的社会生活时还会用到的古汉语词,一般均为双音节词。

第四部分是讲什么是新词语。

这个“新”是个模糊词,它主要模糊在两个地方:一是时间概念,二是范围问题。

对此,学界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我们认为的“新”主要指的是形式。

第五部分是新词的类型。

兼采各家之长,80年代以来新词语的类型(见P107)。

第六部分是新词语的特点。

(1)新词语的语音形式,双音节形式是现代汉语词汇殽常见的语音形式。

举例:见(P108表一、表二)。

从表反映数据来看,双音节语音形式受到了三音节形式和四音节形式的严竣挑战,其优势已不复存在,双音节词语的龙头老大地位已为四音节形式所取代。

新词语的语音形式实际上呈现出了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

(2)新词语的构成成分;(3)新词语的结构形式。

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法构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①派生法的频繁使用造就了一批新兴的准词缀,如“超、新、多、反、非、零(以上前缀)坛、热、感、户、角、难、风、霸、星、型、制、族(以上后缀)等。

②减缩法也成为新词语构词中的一种常见的手段。

(4)新词语的词义架构。

我们采用柚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新词新语词典》A、B、C、D四个字母统辖下的891个词条的词义架构状况(见P111)。

(5)新词语所集中的词汇类聚新特点。

第三节方言词和外来词首先提出什么是方言词,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意见。

然后对其进行了基本的调查。

《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下简称《词典》)①所收录的4278个方言词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对方言词的基本特征作一个全方位的考察。

1.基本特征:从音节结构上来看,方言间中两个以上音节的非单音节词要大大多于单音节词;同时,在非单音节词中,虽然双音节词居多,但三音节词(包括一部分四音节词)也要占到非单音节词的近 1/3。

详见P114表一。

从意义架构上来看,方言同的意义架构比较简单淸晰,即以单义词为主,多义词较少(详见P115表二)2.我们意外发现有10个被《词典》标注为方言词的,同时也是音译外来词(详见P117表七)。

2.我们还发现、在4728个方言词中,与普通的词言方部全占,个126达多竟的词形同音同成构词有原话13.13%。

如:打问、打头儿、大白、大班等。

此外,普通话原有词中所存在的同形异义现象在方言词中也存在。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普通话原有词汇中,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后面带上后缀“子、儿”后若不改变词性,一般也不会改变理性义,而方言词则并非都如此:①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不同,但两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联系3如:“笆篱”表“篱笆”之义,“笆篱子”则表“监狱之义;②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完全不同,两者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如:“姑娘”指的是“姑母”或“丈夫的姐妹”,而“姑娘儿”却指“妓女”。

3.方言词和口语词。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方言同往往就是口语词,即在表达上方言词往往具有俚俗性、口语化、形象性等特征。

其次是外来词界定中的分歧问题,同方言词一样,外来词也是一种借词,只是方言词借自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而外来词则借自别的语言。

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学术界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认识。

第四,外来词的类别及其特征。

1.外来词的低级形式——音译外来词。

(1)音译词转化为音译兼意译词。

(2)音译词转化为借形同。

(3)音译同转化为本民族词,这种情形最为常见。

2、外来词的理想形式——音译兼意译词。

(3)外来词的新贵族——字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