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科学思辨姚士谋 陆大道共50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 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 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
1.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 口结构性的矛盾 2.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 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 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4.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 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 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 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 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谢谢大家!
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 至少有1.5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 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 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 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 略
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 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 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
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 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 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 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 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_姚士谋

第28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8,No.42008年7月ECONOMICGEOGRAPHYJuly.,2008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4-0529-06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①姚士谋1,陈振光2,吴松1,3,王波1,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香港;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39)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其规划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并存在着诸如内部结构功能不完善、规划中对环境的重视不够,环境污染等问题。
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规划的重要意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城市群规划的新思维新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核心城市、网络发展、合理开发等),特别是在城市群区内的超大城市、核心城市应当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好的清洁型、服务型城市。
以期能在规划界引起探讨,从而使城市群规划与城市群的发展日趋完善。
关键词:城市群区;战略规划;要素分析;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群的发展完善与成熟,最明显的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辽宁中南部地区,仅仅在30—40年时间内就形成了城镇密布、经济发达繁荣的局面[1]。
至2007年10月,中国城市化水平基本达到44%,全国城镇人口达5.8亿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
近10年来,京津唐地区、四川盆地、成渝地区、山东半岛区域和长株潭地区以及大武汉地区等等,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不少省市领导非常重视并热心邀请专家对重点地区的城市群进行大量的规划设计,继各地城镇体系规划与大都市区(含都市群)的概念规划之后,又掀起了“城市群规划”的新高潮。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统筹规划”的精神[2],也可以说是我们城市规划界第三个春天的到来。
然而,作为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既有责任,也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做好这一个战略性的长远规划,真正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_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_陆大道

・1・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任平: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旧观念、新旧道路和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全面反思。
城镇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指出:未来对世界经济起重大影响的两大因素,就是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和当代中国的城镇化。
数以万亿计的年城镇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GDP 增长贡献率不断攀升,在地方政府年财政税赋来源中占比也越来越大。
的确,当代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使空间生产进入一个超大规模、超常扩张的时代。
20年造城运动中,空间生产速度是超世卓绝的,也是充满盲目、矛盾和冲突的。
一方面,由于受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集聚、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推动力的三重作用,目前中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从1978年到2005年末,城镇化率从22%增长到42.7%,我国城镇化人口从不到2亿迅速增长到7.3亿,城镇化实际建成区面积扩展了10多倍),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年3月第2期Mar.2007No.2成了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的、无与伦比的空间生产规模,表现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基建投资规模、高速膨胀的城市范围、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为推动城市工业化、拉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相当可观、十分宏大的空间框架性支撑,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化在重组中国经济框架、带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重组中国社会结构,使乡村中国逐步变成一个都市中国;也在重构中国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总之,城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和改造着整个中国。
可以预见,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虽然发生有所滞后、但是其规模空间巨大的中国“产业革命”和“产业转型”,以及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逐步实现,还将有3~4亿人口进入城市,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一个难以遏制的造城运动将继续强烈地推动我国现行城市体系的巨大惯性发展。
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

1 . 1 . 1 特 点 之一 :城镇 化 发展 总体 缓慢
高度 的城 镇 化 以及城 市 经济 的繁 荣 ,是 一 国或地 区
文 明 发达和 综合 竞 争 力强 盛 的标 志 ,但 是 ,由于缺 乏积 极 稳妥 的发展 战 略 ,中 国城 镇 化 发展 总体 缓 慢 ,一 组数 据 足 以支 持 这 个 判 断 :从 建 国初 的 1 9 4 9 年 到 改 革开 放 初的1 9 7 8 年 ,中 国城 镇 化 率 从 1 1 . 6 %微 升 到 1 7 . 9 %,
Ke y wor ds :ur ba n i z a t i on wi t h Chi ne s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a s c i e n t i ic f de v e l opm e nt pa t t e r n; a s t e a d y a nd r a p i d pa t t e r n;
大 的候 乌 型农 民工 。 有 关研 究 表 明 , 当前 候 鸟 型 农 民
l e a di ng
s ys t e m a s we l 1 .Fa r me r l a nd ’ S p r o pe r t y i d e nt i ic f a t i on a nd t a r g e t c i y t a r e r e l a t e d s y s t e ms .Apa r t f r o m t he a bo ve ,I de o l og y c a n be
i ns t i t u t i on s t r u c t u r e; i d e ol og y
城镇化率可能小于4 0 % ,低于2 0 0 8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对策论文

浅析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45-0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着眼点,以期最终消除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积极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存在问题对策一、引言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
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展速度很慢。
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
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 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
3.城镇化水平低。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
姚士谋简介

姚士谋研究员简介姚士谋,男,汉族,1940年6月18日生于广东梅州平远县,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系,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学术委员,原任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经济学会、省交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行政规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曾任江苏省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4-1990年);国际地理学会区域发展委员会代表。
2002年被浙江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93年起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9年起被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
自1972年以来,先后主持参加过国家、省部级及地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等1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
与南京市建设局合作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南京地区城市(镇)体系规划,曾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二等奖(1983年),主持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获得省政府1986年支援苏北建设科技二等奖。
1985—1994年主持的厦门经济特区综合开发(8项规划)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
本人为主要参加者的长江三角洲国土规划理论与实践(虞孝感主持),及其沿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陆大道主持)均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有60多篇),出版专著共12部,参加编著有5部。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中国城市群》(2009年第四版已出版)、《区域与城市发展论》(研究生教材)、《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其他重要著作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美国风光》(再版2次)、《外向型经济与综合开发》、《厦门市域国土规划纲要》、《江苏省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东亚都市行》等等。
新一版的《中国城市群》获得2003年华东地区图书出版优秀奖。
城市化过程中的几个内在规律性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个内在规律性问题⽂章编号:100428227(2002)0620489205城市化过程中的⼏个内在规律性问题Ξ姚⼠谋1,陈彩虹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农业⼤学⼟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城市化是伴随着⼯业社会、信息时代的⼀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类⽂明进步的⼀个重要标志。
我国由于⼯业化起步晚,城市化进程也较慢。
改⾰开放后,由于⼯业化加快,全球经济⼀体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近20年来发展很快。
城市化⽐重由1980年的14%,发展到2000年的36.1%,预计到2020年或2030年,我国城市化⽔平可以达到6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
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6个内在规律,以引起学术讨论。
关键词:城市化过程;内在规律;⽣态环境⽂献标识码:A由于⼯业化的运动,及其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集聚速度的加快,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包括了那种由⼏百万、甚⾄上千万⼈⼝集聚绵延数百、上千平⽅公⾥的城市地带,以及由这些巨型城市和⼤量的中、⼩城镇及其周围郊区农业、⾼产蔬菜花卉作物所构成的⼤都市地区或城镇集聚区。
这是⼈类⽂明史上第⼀个⼈类⼯作与⽣活的现代化地区,称之为“城市化区域”(Urbanization Area),它彻底改变了过去城镇⼤多数是被城墙围着的城区,墙内是城,墙外是乡的局⾯。
当今,⼈类⽂明处于提升发达时期,由于⼯业化、信息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重增⼤。
但城市化过程并不是可以⼈为主观地任意加快,甚⾄可以像某些地区(省、市)那样,不顾客观条件制约,搞“城市化运动”。
这些地⽅城市规模做得过⼤,有些城市现在建成区⼈⼝不过40~50万⼈, 20年后⼈⼝规模要翻⼀番,变成100多万,很不切合实际;有些中⼼镇现在⼈⼝不过1~2万⼈,10年后也做成10万以上。
不少市县追求“个⼈政绩”,出现许多短期⾏为,盲⽬设置⼯业开发区,乱占耕地,破坏⼟地资源,污染⽔质,使⽣态环境⽇趋恶化。
中国城镇化进程PPT课件

北上广深生活成本 均高居全球前50
• 同时北京的房 价又上涨了 20%
三、新型城镇化问题利弊
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矛盾处理不好,且 不说养老、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一系列矛 盾难以解决,就是耕地保护管理也会成为难题, 可以想象这些新型城镇化的后果便是频频暴发的 “城市病”。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城镇化在1991年才提出来的,而在最开始与它相近 的是
• 都市化其实是城市化的另一种叫法,是为了区别 城市化和城镇化而产生的。
(二)发展
• 具体表现为: ( 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 并与市民融为一体;(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 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 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
新的落户政策
• 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的落户政策,有 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的落 户限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的落户条件。
上海落户政策
• 户口种类:1、本地户口 2、蓝印户口:蓝印户 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 因公安机关加盖的蓝色印章,而被称之为蓝印户 口。3、外来人员居住证一般是有年限的,区别在 于上海户口可以享受多种政府补贴救济
第二:户籍成突破口
一些地方正在试图打破城乡户籍藩篱,户籍 改革逐步推进正在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一大方向, 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 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那样, 因此城镇化决不是一哄而上。“打破户籍肯定是 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 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表 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 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