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位置、属性和现象)与数据库进行整合、管理、分析和展示的系统。
它结合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农业等领域。
而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飞机等各种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译。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为基础,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
GIS的核心是一个空间数据库,它包含了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地理要素和其属性数据。
地理要素可以是点、线、面,以及更复杂的实体,如建筑物和道路网络。
GIS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这些要素进行存储、查询和分析,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城市规划中,GIS可以帮助规划师在建设新的城市区域时合理规划建筑物和道路的位置,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GIS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例如监测和管理水源、森林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此外,GIS还可以应用于资源管理,如农业、林业和能源管理。
二、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遥感平台(包括卫星、飞机等)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上的各种信息,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等。
这些信息对于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监测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森林砍伐等现象。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科学家可以制作出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在资源管理方面,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测绘土地利用、森林估测以及水资源管理。
农业领域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GIS和遥感技术通常是结合使用的。
GIS可以将遥感数据整合到地理数据库中,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并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为核心,集数据收集、管理、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
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通过对地表的电磁波反射、辐射以及散射进行接收、感应和分析,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手段。
一、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首先,GIS可以用于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通过卫星遥感和GPS技术,可以收集到精准的地理数据,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气候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通过对多层次地理数据的叠加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地理信息,如土地利用变化、城市规划、资源分布等。
此外,GIS还可以用于地理教育和研究,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展示和研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知识。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方便地理学研究者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解释和展示,提高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效率。
二、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地表覆盖的监测。
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遥感图像,可以反映地表的陆地、水体、植被等分布情况,掌握地表覆盖的变化趋势。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地理环境的分析。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得出地表环境的性质和特征,如海洋的水质、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等。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地理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地质断裂、火山喷发、洪水等地理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三、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地理信息资源,提高地理学研究和实践的效率。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遥感数据导入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遥感图像可以作为GIS的输入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功能和模型分析功能,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地理信息。
高考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高考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是现代地理学中的重要工具,它们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高考中运用这些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它将地理实体和属性数据与地图相结合,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GIS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例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灾害风险评估等。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地图,通过GIS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地理现象。
通过地图的可视化展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并能更轻松地分析和解决与空间相关的问题。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和其他数据。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连续、多时相的地理信息,用于地理分析和空间研究。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灾害评估等领域。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遥感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地理数据,特别是影像数据。
通过解读和分析这些影像数据,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能够从中获取有关地理要素的信息,例如地貌、水系和植被等。
3.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方面。
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GIS和遥感技术可以帮助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通过分析地理数据和影像数据,可以确定不同地区的土地用途,并提供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方面,GIS和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最佳建设位置和道路规划。
通过分析地理数据和影像数据,可以评估不同区域的交通流量和人口密度,以便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另外,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GIS和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自然资源的变化和破坏。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森林覆盖的变化,以及湖泊和河流的水质状况等。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现代地理科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别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地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和解释地面上的遥感图像来研究地球的表面和大气现象的一种手段。
它利用航空器和卫星上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从而获取地表和大气层的各种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温度、植被覆盖、海洋温度、气候变化等。
这些信息对于气候预测、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的原理包括传感器的选择、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等。
传感器的选择根据需要获取的信息类型来确定,不同传感器可以感知不同的波段和频率范围。
遥感图像的获取需要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进行,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而对于获取到的遥感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增强和分类等过程,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利用遥感信息。
遥感技术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许多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灾害预警信息;在城市规划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得对地球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更加精确和可靠。
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地理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它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生成各种地图、图表和报告,用以支持地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等多个组成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
数据管理涉及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整理,使其成为一个可靠和易于访问的数据库。
空间分析则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模型和算法,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科技工具,它们在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GIS和遥感技术的定义、应用领域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
一、GIS和遥感技术的定义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信息与地图相结合的技术系统,可以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各种地理数据。
它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和解译遥感图像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而无需实地调查。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卫星、飞机等载具携带的遥感传感器,通过获取和记录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散射的电磁能量,提供各种地理信息。
二、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1.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GIS和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率、水质状况以及气候变化等。
通过掌握环境变化的数据和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与管理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GIS和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识别交通拥堵点、优化道路网络、规划新的城市发展区域,并提供最佳路径规划等服务。
通过有效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效率。
3. 农业与农村发展:GIS和遥感技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用于土地评估、农作物遥感监测、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农村规划等方面。
通过分析地理数据,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高农村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4. 自然灾害与紧急响应:GIS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和紧急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用于地震监测、洪水预警以及灾后重建等。
通过实时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可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三、GIS和遥感技术的互动关系GIS和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相互结合,共同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和效果。
高中地理实用技能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高中地理实用技能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高中地理实用技能: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是现代地理学和地学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技能。
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而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航空器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GIS和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学习这两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GIS的基本概念与应用GIS是一种用于获取、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工具。
它将地理和非地理数据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空间问题。
GIS 可以通过地图、图表和报告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空间数据。
GIS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城市规划方面,GIS可以用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
在农业领域,GIS可以用来评估土壤质量、农作物适应性和灾害风险等。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GIS可以用来监测森林覆盖率、水资源利用和土地退化等。
此外,GIS还可以应用于灾害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和人口流动分析等领域。
二、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应用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器、卫星和其他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地表的各种数据,如地表覆盖类型、植被指数、高程和温度等。
遥感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和土壤侵蚀等。
在农业领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农田植被生长情况、作物受灾情况和施肥需求等。
在城市规划方面,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建筑物高度和道路网络等。
三、学习GIS和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学习GIS和遥感技术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GIS和遥感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了解和掌握这两项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理空间问题,进一步深化地理学科的学习。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 统的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实现更高 精度的数据融合和分析。
应用领域拓展
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增加,综合应用将在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随着地理信息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 为重要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和管理措施的保障。
综合应用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能够实现数据获取、处 理、分析和可视化的一体化,提高空间信息的应用价值。
对实际应用的启示
跨学科合作
数据共享与标准化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综合 应用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地理学、计算 机科学、数学等多个领域。
促进数据共享和标准化,提高数据质量和 可比性,降低数据获取成本。
农业精准作业
在农业领域,GPS可用于农机自动驾驶、精准施 肥、播种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ABCD
无人机航拍
通过GPS对无人机进行精确导航,实现高效、安 全的航拍作业。
地质调查与测量
利用GPS进行地质调查和测量,可实现高精度的 地理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
05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 球定位系统的综合应用
GIS组成
GIS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个部分组 成。
GIS发展历程
GIS经历了从萌芽期、开创期、发展期到成熟期的 四个阶段。
GIS的数据模型与结构
数据模型
GIS的数据模型包括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和混合数据模型。
数据结构
GIS的数据结构包括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混合数据结构 和其他数据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高中地理知识前沿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高中地理知识前沿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是近年来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
两者的结合,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就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及其对地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影响。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工具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成,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空间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为载体,将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以图形、表格等形式进行展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理现象。
二、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记录和解译地球表面上各种物质的电磁辐射能,获取地表和大气等信息的技术手段。
通过搭载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上的遥感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如可见光、红外线、热红外线等。
遥感技术利用图像处理和解译的方法,提取地表特征和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分布等,从而实现对地理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一)资源与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状况等的监测与分析,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对城市进行布局和设计。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模拟,可以实现对城市交通、管网、绿化等方面的优化与管理,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灾害监测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摘要:系统介绍了海洋渔业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关系、发展和特点。
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的研制技术方法和功能特点。
关键词:RS GIS1 引言正当人们提出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亦是海洋世纪的时候,“数字地球”展现了它非同小可的前景。
为此, 1999年5月14日,由国家科技部主持召开了我国开展“数字地球”工作的专家研讨会。
对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专家的高见,笔者颇受鼓舞和启发。
无疑,我国将来的“数字海洋”当为“数字中国”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数字海洋”战略的提出,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作为对蕴涵空间位置信息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发、分析、显示和应用的通用技术以及处理时空问题的有力工具,愈来愈被海洋领域的专家所关注.海洋信息系统研究理论和技术得以发展。
同时,为了满足渔业部门渔业生产指挥和管理需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国家836海洋领域95期间设立专题项目‘海洋渔业遥感信息服务系统技术和示范试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
2 海洋渔业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发展和特点2.1 海洋渔业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1)RS信息在GIS中的运用GIS的建立,首先问题是收集信息。
RS技术具有宏观性、高分辨率、多波谱、多相时、动态性,及时性的特点。
它的数字影像处理又是基于图像数据库的操作与管理,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所获取的大量图形图像信息数据为GIS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将RS信息应用于GIS,可以大大降低GIS中数据获取的成本,加快数据更新的步伐。
(2)GIS对RS的有效支持GIS是RS的合理“延伸”,GIS引入到RS图像处理和RS应用分析中,大大提高了RS 图像的可识别性。
例如,在RS图像的分类处理中,将GIS的地形信息与陆地卫星图像处理结合起来,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RS数据的自动分类精度及应用价值。
其中,GIS对RS支持的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支持、功能支持。
2.2 海洋渔业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1)国外海洋GIS的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海洋测量局进行的航海自动化制图。
90年代后,海洋数据和信息极为丰富,造成了“数据和信息爆炸”[5]。
美国海洋学家Manley与动态图形软件专家Tallet合作,发表了关于海洋GIS的第一篇文章,不仅深入讨论了GIS的数据管理和显示功能,而且还卓有远见地讨论物理海洋数据和化学海洋数据的真三维建模和可视化。
1992年,美国全球变化计划在美国国家基金的支持下,设立RIDGE计划,Li R和Saxena 系统地阐述了GIS在陆地和海洋应用中的重要差别。
1995年Marine Geodesy杂志出版了海洋GIS研究的专辑。
1996年FAO出版了一本渔业技术论文集,指出了海洋渔业GIS数据库必须考虑3D环境、时空变化、模糊环境、统计变量制图等方法。
1999年Taylor and Francis出版了Marineand Coast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一书,内容包括海洋数据的表达、分析与可视化等。
(2)国外应用系统商业化软件的发展1987年,MRJ公司将Arc/Info应用于海洋数据分析应用,其后用Arc/ Info,Erdas等软件包定制了多种二次开发方案。
1993年推出了Marine Data Sampler(一个全球海洋影像和数据集的CD2 ROM),其应用软件基于Arc View开发。
1991年,ESRI Arc/ Info用户大会首次出现了关于海洋GIS的文章日本农林水产、环境模拟实验室(ESL)专门成立了海洋GIS研究组,开发了一套海洋渔业GIS Marine Explorer,其制图功能主要面向海洋领域问题进行优化[4]。
英国综合运用DBMS和GIS开发了渔业生产动态管理系统FISHCAM2000(简称FC),该系统由船载模块和管理模块二部分组成。
(目前利用商业化GIS软件研究开发海洋应用系统已涉及到海洋领域各方面。
)(3)国内海洋GIS的研究进展二十世纪90年代初,陈述彭院士就极力倡导海岸与海洋GIS的研究与开发,并提出了“以海岸链为基线的全球数据库”的构想。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开展GIS和遥感支持下的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90年代中,又开展了海岸带空间应用系统预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以我国多年积累的海洋数据资料,建立了中国海洋信息基础网,对大量海洋数据进行管理和分发。
“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海洋监测主题设立了“海洋渔业遥感信息服务系统技术和示范试验”专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发了具有海洋渔业应用特色的桌面GIS,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邵全琴、周成虎等研究人员提出了海洋渔业数据建模的扩展E2R 方法,邵全琴博士完成了博士论文“海洋GIS时空数据表达研究”,并带领地理研究所海洋工作组出版了专著《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4)国内外遥感的发展历程日本海洋渔业遥感的研究与应用起步早,在1977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水产厅开展了海洋渔业遥感实验,逐步建成包括卫星、专用调查飞机、调查船、捕鱼船、渔业情报服务中心和通讯网络的渔业系统。
情报中心每天以一定的频率定时向本国渔民发布渔海况信息。
为日本保持世界渔业先进国家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临海国家也先后建立了渔业信息系统、利用遥感与GIS为海洋渔业服务[2]。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海洋渔业遥感应用研究,但并未形成业务化系统。
2.3 海洋渔业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具有三维深度或高度甚至四维时间空间数据处理能力。
因为海洋不同于陆地海表面上任意一个“点”,如观测站或任一流动物体,如船只、污染物等的方位除包含和量之外,还应包含一个深度量—若此“点”在海底则是高度量。
海面上一个“面”如海上养殖场、海上油田等方位的表达也是如此。
此外,如海面油膜、赤潮或其他污染物等某一时间在处,过段时间后随海水运动到达处,这类海上流动物体方位的表达除上述三个量外,还包含一个时变量海岸线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亦如此。
目前商用软件均是按二维的空间拓扑结构开发的,不能有效地显示和分析海上物体三维或四维特性。
2.具有多种数据源数据的集成能力和数据同化能力。
沿海台站、浮标、船舶、海洋遥感技术等既是原始数据源,也是数据更新源。
特别是海洋遥感信息源,它可提供大范围的、同步的、连续的实时数据,甚至可提供其他观测手段不能提供的恶劣海况条件下的数据,成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数据源;因此,具有较强的遥感信息输人和处理能力由于数据源的多样化,不同来源数据标准、精度、分辨率等都不统一。
为了保证输出产品质量、精度和空间尺度的一致,具有较强的数据同化能力。
3.具有模型智能化和多功能性等特征海岸带自然属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管理目表(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的多重性,均要求GGIS具有比常规GIS更强的智能化程度和多功能性[6];在策略计划制订、多目标优选决策、开发项目方案优化以及管理效果预测等方面,必然要应用分析,评价、预测、决策等多种模型。
4.MGIS提取特征流程图(2)海洋渔业遥感特点RS信息的特点如下图所示:以上特点决定了RS为GIS提供的信息主要是空间信息(数据),这种空间信息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空间分布特征RS的信息涉及到分布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如有关土地资源的土地类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条件(坡度、高度、土壤侵蚀程度等);有关矿产资源的地层、构造、岩石、矿产的分布特征;有关水资源的水系分布及流域范围、洪水监测及治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近年来黄河断流问题)等;也涉及社会、人文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行政界线、人口结构、工业布局、街区分布等。
以上空间试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如点矿(矿产、居民点等)、现状(水渠、公路、铁路等)、面妆(行政区、工业区等),这些空间分布特征均可由空间图形表达,即由x、y、z坐标值表示和确定。
属性特征因空间实体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差异,因而具有不同的属性,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专题类型,以便进行信息的更新与查询。
确定和认识一种事物或现象,必须依据它区别于其它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差异,寻找代表它的一组属性,即它的识别标志。
在GIS 中,空间实体的这种属性特征,一般是通过属性码来表示的。
时间特征任何一个位于地球表面的空间实体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时间序列中,遥感器所收集存储的有关它们的信息都只是某一瞬间或某一时间范围内的特征,不同时相的所反映信息的对比联接又可揭示出它们的动态变化。
在GIS中,空间实体的时间特征是作为一种属性码来表示的。
3 海洋渔业遥感、GIS应用服务系统关键技术3.1 海洋渔业数据的表达和组织(1)一种扩展的空间ER方法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开发关键是建模,ER建模方法是主要方法之一[1]。
ER方法也广泛应用于GIS数据库概念模型的设计。
由于GIS处理空间数据和空间关系,因此,直接用ER方法建立的空间数据概念模型不能清楚地表达现实世界,Calkins于1996年提出了用于空间数据建模的扩展ER方法,称为空间ER方法。
由于海洋环境具有流动性、模糊性和三维的特点。
在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系统的概念建模中,改进扩展了Calkins的空间ER方法,提出了一套用于三维动态数据概念建模的扩展空间ER方法。
该方法不仅成功应用于本系统的开发,而且被应用于厦门市环境管理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2)基于四级矢量化八叉树层次结构三维数据结构将适合于表达实体内部破碎复杂结构的不规则四面体网和适合于表达表面不规整的点、线、面与线性八叉树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三维集成数据结构。
该数据结构:继承矢量结构精确表达的优点,不但可在物体表面而且能在其内部进行精确表达;克服栅格结构表达越细致存贮量越大的缺点,在实行精确表达的情况下,同时减少数据量,节省存贮空间;容易与BR和CSG表达方法进行相互转化,这意味着基于这种数据结构的系统易与大量已经存在的基于BR和CSG方法的系统(如CAD/CAM系统[3])相兼容,这一点克服了传统八叉树不能准确重建BR结构的缺点;保留了栅格结构和传统八叉树在布尔操作和可视算法上的优点,节省时间消耗,提高系统效率和性能;保留了传统八叉树结构中的层次性和结点的有序性,易于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布尔操作、空间索引和查询;矢量、栅格数据结构在栅格结构的总框架下实现了统一和简单化,克服了前人混合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便于系统管理和数据集成;面三维与体三维在这一集成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较为完整有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