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序解析

合集下载

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①。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②,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③。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④。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

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壁睨柱⑤,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⑥,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⑦,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⑧;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⑨。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⑩;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①别馆:史臣居住的正馆之外的馆舍。

②不自胜(shēnɡ):不能自禁。

③餐:这里用作动词,吃。

④羁(jī)旅:长久地住在他乡。

⑤睨(nì):斜着眼睛看。

⑥鹤唳(lì):鹤鸣叫。

⑦芟(shān)夷:铲除和消灭某种势力。

⑧头会箕(jī)敛者:秦时官吏按人头数缴纳谷子,用簸箕聚敛,这里指聚敛民财起事的人。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归纳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归纳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归纳
哀江南赋序里有“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这“畏南山之雨”呢,是用了南山豹的典故,南山豹为了让自己的皮毛花纹变得美丽,遇到下雨就躲起来,比喻人要爱惜自己的名声。

“忽践秦庭”这是讲的申包胥到秦国哭求借兵救楚的故事,表现出那种为了国家利益而奔走的决心。

“让东海之滨”这里说的是战国时齐田和把齐康公迁到海滨,篡夺了齐国政权的事儿。

“遂餐周粟”是用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俩不食周粟,而这里说“遂餐周粟”是一种反用典故,表达一种无奈和悲愤。

还有“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钓台移柳”是说西晋灭亡后,大司马府中的柳树被移到了营中,这暗示着国家的败亡和物是人非。

“华亭鹤唳”是陆机的典故,陆机在临刑前感叹再也听不到华亭的鹤鸣声了,表达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悲叹。

再看“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这里提到孙策和项羽,他们虽然开始的时候兵力很少,但是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是用他们的故事来感慨世事无常,对比自己的处境。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这里提到江表王气,是说江南地区在过去三百年间有着王者之气,这是对江南地区曾经辉煌的一种回顾,也暗示着如今的衰落。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楚歌”是楚汉相争时汉军唱楚歌瓦解楚军军心的典故,“鲁酒”是鲁国的酒薄而引发的故事,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是说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这些东西都不能带来欢乐和消除忧愁。

概括性来讲,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太多了,这些典故的运用让这篇赋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作者的复杂情感。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婉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原文哀江南赋序作者: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1],大盗移国,金陵瓦解[2]。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3]。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4]。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5]。

三日哭于都亭[6],三年囚于别馆[7]。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8]。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9];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0]。

昔桓君山之志事[11],杜元凯之平生[12],並有著书,咸能自序[13]。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4];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5]。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16],藐是流离,至于暮齿[17]。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18];楚老相逢,泣将何及[19]!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0];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1]。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2]。

楚歌非取乐之方[23],鲁酒无忘忧之用[24]。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5],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26]。

日幕途远,人间何世[27]!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8]。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29]。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30];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31]。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2];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33]。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34];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35]。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6];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37]!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38];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39]。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0]。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41]?江淮无涯岸之阻[42],亭壁无藩篱之固[43]。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然而,我初读时,更多的是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所吸引。

庾信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可能是家庭的、可能是工作上的,那种冲击和影响会深深地刻在心里。

文中提到“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几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将军,在夕阳西下时,望着远方,不知归处。

他曾经带领的士兵们如今已四散飘零,就像那被风吹落的树叶,再也无法聚拢。

而那些满怀壮志出征的勇士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片萧瑟的寒风在空旷的战场上呼啸。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破败的城池,荒芜的田野,还有人们那无助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这里庾信通过对比孙策和项籍以少量兵力就能称霸一方,而梁朝拥有众多军队却一朝溃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这让我联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却在瞬间崩塌。

比如说,一家看似繁荣的企业,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就陷入了困境;或者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团队,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

再说文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那些为了国家奔波的人们,有的一去不回,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可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结局。

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

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

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哀江南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士,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室。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穷,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玉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三分ORg,众才一旅;项藉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以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檝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1]《哀江南赋》:“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作者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哀江南赋》目录[ 隐藏 ]1哀江南赋序2原文3注释4译文5评析 庾信《哀江南赋》,凌云健笔,苍凉劲拔,不但集庾信文学作品之大成,也是六朝文学的最高杰作。

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 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编辑本段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仿佛将人一下子拉进了那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代。

然而,我初读时,只觉得文字艰涩,历史背景复杂,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随着我不断地研读,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我逐渐走进了庾信的内心世界。

他笔下的江南,曾经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如今却满目疮痍。

那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心痛不已。

文中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庾信说“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我想象到了防线的脆弱,敌军的长驱直入,百姓的惊慌失措。

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一幅幅生动的战乱画面在眼前展开。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庾信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的变迁,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他被迫离开江南,流落他乡,那种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真的是刻骨铭心。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种孤独和凄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

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比赛,为了准备这个比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都在刻苦练习。

我满心期待着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心里特别失落。

就像庾信看着江南的沦陷,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是,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就像江南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但依然会有重新崛起的一天。

我也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要继续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再看庾信,尽管他一生坎坷,但他用文字留下了那段历史,留下了他的情感。

他的痛苦、思念和坚守,都在这篇赋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今,当我再次读起《哀江南赋序》,不再觉得它只是一篇遥远的古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声。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余之祖,生于江南,历唐宋之盛,享天下之治。

及至我辈,遭逢丧乱,家道中落,遂流离失所,播越四方。

余生也晚,未能亲见先人之荣光,徒闻其盛时之繁华,心向往之,未尝不泪沾衣襟。

故作《哀江南赋》以抒怀,庶几托之文章,以传后世。

【翻译】昔日我的祖先,诞生于江南之地,经历了唐朝和宋朝的盛世,享受着天下的安定与繁荣。

等到我们这一代人,遭遇了战乱之灾,家族衰落,于是四处流浪,流离失所。

我生得较晚,未能亲眼见到先人的荣光,只是听说他们盛时的繁华,心中向往不已,未曾不泪湿衣襟。

因此,我创作了《哀江南赋》来表达我的情感,希望借助这篇文章,传承于后世。

【原文】夫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

然自五胡乱华,中原动荡,江南亦未能幸免于难。

唐宋之际,虽有盛世之景,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江南亦不过是一叶扁舟,漂泊于乱世之中。

余闻之,未尝不感慨系之。

【翻译】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然而自从五胡乱华以来,中原动荡不安,江南也无法幸免于难。

在唐朝和宋朝之间,虽然有盛世的景象,但是战争不断,民生凋敝,江南也不过是漂泊在乱世中的一叶扁舟。

我听闻此事,未曾不感慨万千。

【原文】余少时,家道中落,先人故里,已成废墟。

每至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余常独自登高望远,泪湿衣襟。

及长,虽得以读书明理,然心中之哀,未能释怀。

于是,每有所感,辄以文字抒发,遂成《哀江南赋》。

【翻译】我年幼时,家道中落,先人的故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每当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我常常独自登高远望,泪水沾湿衣襟。

及至成年,虽然得以读书明理,但心中的哀愁未能消解。

于是,每当有所感触,我便用文字来表达,最终形成了《哀江南赋》。

【原文】嗟乎!江南之赋,千古绝唱,虽悲愤填膺,亦不失其雅韵。

余愿以此赋,告慰先人之灵,亦以自励,虽身在他乡,心系故土,不忘家国之情。

【翻译】唉!江南的赋,千古绝唱,虽然充满了悲愤,却也未曾失去其高雅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建
斗建的意义是《史记· 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 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 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 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 节的标准。《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 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 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 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 正东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 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 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楚老
• 1.《汉书· 两龚传》载, 王莽 篡 汉 , 龚胜 耻事二姓,坚 不应 莽 征,绝食死,“有老父來弔,哭甚哀,既而曰: ‘嗟虖!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 龔生 竟夭天年,非 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此老父隐居 彭城 , 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之一,常引为典。《初学记》 卷十七引 晋 谢万 《八贤楚老颂》:“ 楚老 潛一,寂翫 無爲,含真内外,載戢羽儀。”《世说新语· 文学》“ 謝 萬 作《八賢論》”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萬 集載其敘 四隱四顯爲八賢之論,謂 漁父 、 屈原 、 季主 、 賈誼 、 楚老 、 龔勝 、 孫登 、 嵇康 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 赋》:“《燕歌》遠别,悲不自勝; 楚老 相逢,泣將何 及!” 倪璠 注:“《徐州先賢傳》:‘ 楚老 , 彭城 之 隱人也。’…… 楚 老,謂 漢 世弔 龔勝 者也。”2.泛指 楚 地父老。 唐 李白 《赠徐安宜》诗:“ 白田 見 楚 老, 歌詠 徐安宜 。” 王琦 注:“ 楚 老, 楚 地父老也。”
让东海之滨
• 即齐太公,妫姓,田氏,名和。本为春秋末齐国正卿,田庄子(田白) 之子。田氏自田常时,任国相,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还,收揽人心, 同时相继攻杀其他旧贵族及齐简公,齐国政权基本上归田氏所有。田 常卒,其子襄子为相,且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外与三晋通 好。襄子卒,其子庄子又为相,田氏势力愈加强盛。公元前405年,田 和嗣相位。次年,三晋伐齐,攻入齐长城。齐长城,西起防门(今山东 肥城西北),东至琅邪入海,是利用堤防连结山脉逐步扩建而成.田和 相齐宣公,宣公犹如傀儡。齐宣公死后,子康公立,因其荒淫嗜酒, 不勤于政。田和于前391年将其迁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 自立为齐君。次年,齐师伐魏,取襄阳。不久田和与魏文侯、楚人、 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周安王 及诸侯。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前379年齐康公死,齐 国姜氏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
题 解

据《北史》本传载,庾信留北,“虽位望显通, 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哀江 南”句。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 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 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 有重要的地位。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 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本文即《哀 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自 己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 作中的特色。
建亥
• 我国远古根据黄昏时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 斗柄东指为春,南指为夏,西指为秋,北指为冬。 春秋战国时天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为切配合月 份,人们把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支 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依 次类推。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 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 西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正月指寅 可称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下同。 《汉书.律历志上》:“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 而知其次。”北周庚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 碑》:“斗建麾兵,天离转战。”
八荒
• 八方荒远的地方。《关尹子· 四符》: “知夫此物如夢中物,隨情所見者,可 以凝精作物,而駕八荒。”《汉书· 项籍 传赞》:“并吞八荒之心。” 颜师古 注: “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 唐 韩 愈 《调张籍》诗:“我願生兩翅,捕逐 出八荒。” 李大钊 《青春》:“ 秦 政 并吞八荒,統制四海,固一世之雄也。
六合
1.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 《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聖人存 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 成玄英 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 地真》:“其大不可 以六合階,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 唐 韩愈 《忽忽》诗:“安得長翮大翼如雲 生我身,乘風振奮出六合—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人。少聪敏好学,有才名。初仕梁,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 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值 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 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庾开府。在梁时出入宫禁,为文绮艳, 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北史》本传 谓其“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 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 他的《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可为代表。虽有堆砌典故、 用意曲深之弊,但总的成就集六朝诗、赋、文创作之大成, 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 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谓 其“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 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有《庾子 山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