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下面由给大家介绍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哀江南赋的作品赏析据《北史》记载,庾信留在北方,“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叶兆言:《哀江南赋》,千古名篇背后的生民血泪

叶兆言:《哀江南赋》,千古名篇背后的生民血泪后人要总结南北朝,总习惯说南方人天生打不过北方人,当时的经济呀,当时的武力呀,各种分析数据,各项测验指标,都是南方不如北方。
这毕竟只是后人观点,虽然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多少也还有点揣测,未必真的靠谱。
当时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追溯过往历史,生活在南京的原住民,又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又会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有个熟悉这段历史的南京人,写了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哀江南赋》,这人就是“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庾信。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文章老更成,说起来,这姓庾的南京人也是不折不扣官二代,自小生活在南京台城的皇宫,与梁朝的太子一起玩着长大。
他们家很有来头,所谓“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庾信的爹叫庾肩吾,曾任散骑常侍,当过中书令,是个很不小的官。
《南史·列传》上有这么一段,记录了庾信与萧韶之间的纠葛,萧韶也很有来头,是南朝梁的宗室,官至郢州刺史,祖父是梁开国皇帝萧衍之兄萧懿: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
衣食所资,皆信所给。
遇客,韶亦为信传酒。
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
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蹋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
”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
这个记载够狠,龙阳之癖和断袖之欢,在古代有所特指,用今天的流行词是“同性恋”,然而事实上也并不完全,因为有时候只是一种“玩弄”,并不等于现代意义中的“同性相恋相爱”。
后人评论萧韶与庾信的关系,更多的是讥讽,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提及萧韶,颇有些不齿:至若娈童,本非女质,抱衾荐枕,不过以色为市耳。
当其傅粉熏香,含娇流盼,缠头万锦,买笑千金,非不似碧玉多情,回身就抱;迨富者赀尽,贵者权移,或掉臂长辞,或倒戈反噬,翻云覆雨,自古皆然。
萧韶之于庾信,慕容冲之于苻坚,载在史册,其尤著者也。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庾信当众羞辱萧韶,与后来纪昀的讥讽,都是同一路数。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哀江南赋序》是中国南北朝骈文、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者庾信最出名的代表作,此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哀江南赋序》原文南北朝: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及注释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然而,我初读时,更多的是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所吸引。
庾信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可能是家庭的、可能是工作上的,那种冲击和影响会深深地刻在心里。
文中提到“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几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将军,在夕阳西下时,望着远方,不知归处。
他曾经带领的士兵们如今已四散飘零,就像那被风吹落的树叶,再也无法聚拢。
而那些满怀壮志出征的勇士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片萧瑟的寒风在空旷的战场上呼啸。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破败的城池,荒芜的田野,还有人们那无助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这里庾信通过对比孙策和项籍以少量兵力就能称霸一方,而梁朝拥有众多军队却一朝溃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这让我联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却在瞬间崩塌。
比如说,一家看似繁荣的企业,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就陷入了困境;或者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团队,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
再说文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那些为了国家奔波的人们,有的一去不回,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可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结局。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哀江南赋
昔日枕戈待旦,凉风起天末。
游子依旧垂泪到天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夜来幽思梦回,揽衣抱归寒舍。
淡荡春光恰似水,流连于心间无穷无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昔日枕戈待旦,凉风起天末。
游子依旧垂泪到天明。
往时经历一年,良辰好景虚设。
千种风情,又与谁诉说。
夜深人静,思念梦归,拢衣拥归寒舍。
这片春光若旧水,流连心头无穷无尽。
山村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照着松林,清泉流入石头上。
竹树喧响,唤回浣纱的女子,莲花摇动,下渔舟。
随着春花的息歇,王子依然可以留步。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哀江南赋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哀江南赋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哀江南赋》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哀江南赋字数:4450 《哀江南赋》 庚信 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江南,那是一个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自古以来,江南的繁华风景、深厚文化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诗人和文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是南朝梁代文人裴迪所写,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绚烂的修辞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珍贵之作。
读完这篇赋文,我被其中的悲壮和感人之处深深触动,更对江南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哀江南赋》中,裴迪以他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江南的美丽与繁华。
他将这片土地比作“含笑容华之地”,形容了那里的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裴迪的笔触质朴而细腻,直抒胸臆,赋予江南以魅力和生命力。
他将江南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以及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描绘,使人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江南的美。
然而,裴迪并不仅仅满足于描述风景,他更关注江南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他在《哀江南赋》中表达了对江南昔日荣耀的痛惜和对今日衰败的哀伤,通过对江南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他深深悲叹江南的落寞和人民的苦难。
裴迪以极为犀利的笔触直指现实社会的弊病,他用文字唤醒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人们在享受江南美景的同时,也深深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另外,裴迪在《哀江南赋》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主题。
他引用了《左传》中的故事,为江南这片土地铺上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他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这些典故,并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裴迪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渲染,将江南作为一片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哀江南赋》让我对江南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神奇,我渴望亲自去感受一下裴迪笔下的美景和人文风情。
江南有着独特的水乡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氛围,那里的人们从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风味。
我相信走入江南,我会被那里的美景所震撼,被那里的文化所陶冶,被那里的人情所感动。
走进江南,我愿意寻找那些被裴迪描绘的美丽景色。
我想坐在江边,聆听那悠扬的笛声,欣赏湖光山色;我想走进小镇,品尝那独特的美食,了解那独特的民俗;我想走进庐山,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领略山水之间的人文意境。
庾信《哀江南赋序》

庾信《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非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 1.芟: (shān) 2.耨: (nòu) 3.槎: (chá) 4.燮: (xiè)5.羁: (jī)6.睨: (nì)7.唳: (lì) 9.耨: (nòu)11.轵:(zhǐ) [作者介绍] 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是北朝诗人庾信后期的代表作。
这篇大赋以作者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展现了南朝萧梁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画卷。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庾信的一生与梁朝这段兴亡史密切相关。
他早年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
侯景之乱中,他受简文帝之命率宫中文武驻营朱雀航,兵败后潜踪西奔,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他被拘留在长安。
后西魏为北周所代,他虽受到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
在乡关之思和羞辱之心的激发下,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赋,为那个黑暗动乱的时代留下了真实的面影《哀江南赋》将诗人亡国的沉痛熔铸为史家公正的直笔,深刻地批判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大胆揭露魏军屠杀掳掠的暴行,并饱蘸血泪描绘出入民在战乱中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倾诉了对故国的无穷怀念和感伤身世的绵绵长恨,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篇大赋前面有一段用骈体写作的序文,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尽情抒发了追忆江南旧事的悲苦心情。
由于序侧重在抒情,而赋侧重在记史,因此二者互相生发,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序文可分三层来看,首先简明交代侯景之乱和江陵失陷的确切年月,以及作者在这两次大乱中的遭遇,便将全篇纲领提出。
接着叹息天道循环,时光推移,但梁朝却并没有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而复兴。
自己的心情正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无力匡扶王室,只能念国事而涕下。
因此想效仿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著书自序以述家世。
庾信初遇丧乱时才三十七岁,而历经流离,作此赋时已是暮年。
回想当初在梁朝曾作《燕歌行》描写从征西北的苦况,而今竟成现实。
又想到自己好象《列子》寓言中那个自幼生长于楚、老来还乡的燕国人,谁知会因亡国而返回祖先居住的中原,所以更加悲不自胜。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四句,用典工巧而言简意赅。
南山玄豹因雾雨七日不下食的故事向来用以指避祸远害之意,庾信本是为梁朝避免秦兵之祸,而出使西魏、踏上秦庭(西魏、北周均建都于秦地)的,不想梁为魏灭,魏为周代,自己却不能象伯夷那样不食周粟而死。
“让东海之滨”既包含伯夷滨于东海的故实,又用战国时田大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的故事,借指魏周禅让。
“周”粟既指姬周,又与北周巧合。
二典合用,妙语双关,一言道尽出使被羁的复杂原委和违反初衷的深深内疚。
《哀江南赋并序》的语言优美,从这方面而言亦足显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如:“于是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
门成邹鲁。
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
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
西赆浮玉,南琛没羽。
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便可以体现。
《江南赋并序》的全文句式用四六句骈文写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但风格上又一别作者早期在梁宫廷时所写的作品,显得遒劲有力,这与作者入北后受北朝文风的影响有关。
如《木兰辞》中所体现的尚武精神,《刺勒歌》所体现的豪放民风等,同时这也与作者坎坷的遭遇和作者在北朝的孤寂的心境有关,这时作者的心境已不同以前,他此时的人生阅历也使这位南梁的宫体诗人一改以往的奢华文风而变得沉郁伤感,他遭遇的坎坷也成就了这位天才的文学家,使其晚年的作品富有内容,感情真挚。
正如杜甫诗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哀江南赋并序》沉浸在极为沉重的悲情之中,悲自己之身世,亦悲故国之覆亡,文风沉郁伤感。
全篇用典故来叙事,表达作者的复杂的感情,但绝不是一个个典故的堆砌,而是用典故以暗喻今事,引用恰当得体,表达委婉曲折。
“让东海之滨”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氏篡位自立来暗喻北周代替西魏。
“钟仪君子,如就南冠之囚”之句用楚国的钟仪被囚晋国仍戴南冠的典故来暗喻自己被困于北周而不能南归。
如“白虹贯日,苍鹰击殿。
”一句借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来暗示梁朝将要有不幸发生。
而“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一句则借陶侃,顾荣平定叛乱的典故来暗示梁朝的臣子们只是观望,而没能像陶侃,顾荣那样平定战乱,为国分忧,反而是各怀鬼胎。
用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为同姓国,但两国却不
和来暗喻梁宗室自相残杀,结果只能是西魏和陈霸先坐收渔翁之利。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六句,在字面上分别借用伍子胥之语、东汉冯异“大树将军”之称、以及荆轲刺秦王之事,感叹自己日暮途穷,眼见人世变迁,纵有复国之心,也无能为力了。
所用三事又包含忠臣良将义士均已一去不还,复国无人可以指望的意思。
因此,下文遗憾自己不能蔺相如和毛遂那样完成使命;悲叹自己犹如楚国钟仪和鲁国季孙那样沧为南冠之囚,扣在西河之馆;形容自己当初象申包胥和蔡威公那样为国之将亡而顿地碎首、泣之以血,都是用古时爱国前贤的典故表明他留仕北方的无奈,以及忠于故国的本心。
这一段凭借充沛的激情使典故贯串一气,将国亡而不能救的遗恨,思乡而不能归的沉痛,写得回肠荡气、悲慨万端。
作者痛心疾首的神情和暮年凄凉的境况也宛然可见。
序文最后由个人的遭际联想到梁朝的覆灭,以孙策、项籍靠少数人马平定江东的史事,与梁朝百万军队放弃抵抗,象草木一样被斩伐芟夷的情况相对比,对天道提出了伤心的诘问。
春秋迭代、兴亡变迁的规律,是庾信的自解之词,也是客观存在。
他认为江南王气的终结是天意又是人事,虽有委运于天的宿命论思想,但又认识到这是六朝士族腐配之极所致,则是难能可贵的。
《哀江南赋》正是围绕着天意和人事这两方面,总结了梁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和历史教训。
大赋正文所记述的这段历史,头绪极其繁多,即使用编年体散文来记叙,也相当困难,采用讲究辞藻、对偶、押韵和用典的赋来表现,更因形式的限制而增加了难度。
然而这篇赋却能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
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在宏伟完整的艺术结构之中。
它打破了大赋面面俱到、结构对称的铺叙方式,以庾信的家世和他在两次大乱中的遭际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严格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安排段落章节。
记叙史实则将重点放在对各类人物的评判上。
因而既从整体上展示出动乱的时代气氛,又在具体的史评中显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
《哀江南赋》记事纷繁复杂、曲折尽变,而针线极密,寸步不乱。
重大历史场面的描绘体势密实,语取蔚茂;个人遭际和心绪的抒写文气流畅,语取消瘦。
严整的格律间有疏放的笔致,哀婉激楚的音调透出苍凉雄健的气息,可说是“以骈文为形式”,而“以散文为精神”的。
全篇纯用典故来写时事,则是它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色。
用典太多,固有晦涩难解之弊,但由于庾信学识渊博、才力雄厚,“使事则古今奔赴,述感则万比抽新”,不但贴切精当,而且屡出屡变,许多典故还能与比喻、情景融为一体,达到不见使事之迹的境界,所以不避堆砌而唯觉情真意切。
当然,《哀江南赋》最主要的成就还不在于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在于凝聚了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作者毕生的心志。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唯其将身世不幸的怆然万感都并入家国俱亡的巨大创痛,才能超越辞赋靡丽夸饰的形式,成为震动江关的不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