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序

合集下载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悲哀和对过往的追忆,仿佛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的一声长叹。

文中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去了一个古村落游玩。

那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刚踏入村子,脚下的石板路就给了我一种别样的感觉。

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缝隙里长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石板路前行,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有些已经破败不堪,墙壁上的石灰剥落,露出里面的砖石。

一扇扇老旧的木门紧闭着,门上的铜锁也生了锈,仿佛在拒绝着外界的打扰。

我好奇地走进一间废弃的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缕阳光从破损的窗户照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

地上满是灰尘和蜘蛛网,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农具。

我想象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或许每天清晨迎着朝阳出门劳作,傍晚又在夕阳的余晖中归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受着简单而温馨的晚餐。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口古老的水井。

井沿上布满了勒痕,那是绳索长年累月摩擦留下的印记。

我探头向井里望去,井水幽深而平静,倒映着天空和我的脸庞。

我忍不住想,这口井曾经滋养了多少代村民,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

它的树干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

树枝向四周伸展,仿佛一把巨大的绿伞。

我走到树下,坐在一块石头上,感受着它带来的阴凉。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往事。

看着这个逐渐凋零的古村落,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

它就像是庾信笔下那个衰落的江南,曾经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片荒芜和寂静。

然而,就在这悲哀之中,我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村子里忙碌着,他们把一些破旧的房屋重新修缮,改造成了具有特色的民宿。

他们在村子里种植花草,开设手工作坊,试图让这个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这让我想到,尽管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会带来兴衰和变迁,但总有人在努力守护和传承着那些珍贵的记忆和文化。

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

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

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庾信所著〈哀江南赋〉为一代名作。

据倪璠注曰:「此赋记梁朝之兴亡治乱及己世之飘飖播迁,古有诗史,此可谓赋史矣。

」既然是「赋史」,〈哀江南赋〉一方面具有史的性质,叙述了梁朝与亡与庾氏家族迁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具有赋的性质,以排比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其中又以史事的排比为最主要,史事的排比就是用典,利用许多古事来指陈当代所发生的事。

就赋而言,以一代历史发展为内容的,绝无仅有;就史而言,以用典为叙述手法的也相当少见。

1.傅燮之但悲身世, 无处求生; 袁安之每念王室, 自然涕流 .(11)"傅燮"二句:《后汉书•傅燮传》载,傅燮不容于朝,出为汉阳太守。

王国、韩遂等围攻汉阳,城中兵少粮尽,其子劝他弃郡归乡,他却抗志力战而死。

此二句暗示庾信无处求生的困境。

身世,指一生遭遇。

(12)"袁安"二句:《后汉书•袁安传》载,*** 袁安为司徒,面对皇帝幼弱、外戚专权的局面,每与人谈及国事,常常呜咽流涕。

此喻庾信面对困难无能为力的困境。

2.畏南山之雨, 忽践秦庭; 让东海之滨, 遂餐周粟 .(23)"畏南山"二句:《列女传•贤明传》说,南山有玄豹,为了保护毛皮,当雾雨天气便不出来觅食。

《史记•楚世家》载,春秋时,吴国攻楚,申包胥到秦国求救。

此二句是说,本欲远害自藏,却又不得不出使西魏。

(24)"让东海"二句:《孟子•离娄》说,姜太公为了逃避商纣而居于东海之滨。

《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灭殷后,伯夷、叔齐耻而不食周粟,终饿死。

让,逊色,不及。

此二句是说自己没有姜太公和伯夷、叔齐的气节。

3.钟仪君子, 入就南冠之囚; 季孙行人, 留守西河之馆 .(33)"钟仪"二句:《左传》成公七年、九年载,春秋时,楚人钟仪为郑国所俘,解献于晋。

晋侯到军府视察时,见他着南冠(楚国样式的帽子),就询问他的情况,当得知他是一位乐师,便让他弹琴,但他所弹的却是楚乐,晋范文子便说:"楚囚君子也。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赏析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

题目“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

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之飘零。

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佳制。

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

首六句叙侯景之乱,金陵沦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无不惨遭涂炭,次六句叙西魏兵起,江陵失陷,自己出使无归,故国中兴无望。

再六句写被扣西魏,国破家亡,自己心情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念及国事,潸然泪下;因此想仿效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作赋写序,从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赋的缘由。

“信年始二毛”以下转写身世之悲。

庾信是著名诗人庾肩吾之子。

庾氏本为名门望族,但到庾信这一代家道中衰。

他中年即遭丧乱,晚年流落异方,屈身仕周,愧恨萦心,歌不能为乐,酒不能解忧。

作者凄咽絮语,泪随墨挥,一片惨痛之情自肺腑出。

结末“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直白地表明全赋以悲家国沦丧为主调。

第二段追述出使西魏不仅无功,反而被拘的过程,抒写羁留异国的悲愤和对江南故国的怀念。

首六句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有往无归的喟叹。

接着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自伤使命不成。

作者伤叹年已高而归途远,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末联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比喻自己怀念故国而不可见。

这一段中,在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中,饱含着作者立功无望、仕周无奈、忠于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苦衷和暮年凄凉的境况宛然可见。

末段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和人民的惨遭杀戮。

开端以孙策、项羽靠少数兵力崛起,终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竟然一朝卷甲溃败,以致西魏长驱直人,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

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哀江南赋》序庚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瘐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然而,我初读时,更多的是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所吸引。

庾信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可能是家庭的、可能是工作上的,那种冲击和影响会深深地刻在心里。

文中提到“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几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将军,在夕阳西下时,望着远方,不知归处。

他曾经带领的士兵们如今已四散飘零,就像那被风吹落的树叶,再也无法聚拢。

而那些满怀壮志出征的勇士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片萧瑟的寒风在空旷的战场上呼啸。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破败的城池,荒芜的田野,还有人们那无助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这里庾信通过对比孙策和项籍以少量兵力就能称霸一方,而梁朝拥有众多军队却一朝溃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这让我联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却在瞬间崩塌。

比如说,一家看似繁荣的企业,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就陷入了困境;或者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团队,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

再说文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那些为了国家奔波的人们,有的一去不回,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可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结局。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哀江南赋》这篇作品,说实话,初读时真让我有点头疼。

但当我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哀江南赋序》,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庾信在这篇序里,把自己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写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进了我的心里。

可我不想像那些老学究一样,从什么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去分析它,我就想聊聊我自己读这篇序时,那些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

序里提到的“日暮途穷,人间何世”,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满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在这个社会上闯出一番名堂。

我背着个大包,里面装着我那少得可怜的行李,兜里揣着父母给的几百块钱,就这么一头扎进了大城市。

我租的那个房子,小得可怜,一张床、一个桌子就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

那墙壁上的石灰都掉得差不多了,一到下雨天,还会从天花板渗下水来。

可我不在乎,我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我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住上大房子。

找工作的日子更是难熬。

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挤着那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去一家家公司面试。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连早饭都来不及吃。

中午就在路边随便买个包子对付一下,然后接着去下一家。

那些面试官的脸,有的冷漠,有的敷衍,有的甚至带着一丝不屑。

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有一次,我去一家大公司面试。

我精心准备了好久,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漂漂亮亮的,还提前想好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可到了那里,人家连我的简历都没怎么看,就问了几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然后就让我回去等通知。

我知道,这就是没戏了。

走出那家公司的时候,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

我没带伞,就这么淋着雨走在大街上。

雨水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一起流下来。

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走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但是,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我咬着牙,继续投简历,继续面试。

终于,有一家小公司愿意要我。

虽然工资不高,工作也很辛苦,但我还是很珍惜这个机会。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像是一幅沉重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又像是一首悲怆的长歌,萦绕在我的心头。

序文中所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庾信亲身经历了梁朝的兴衰,那种国破家亡的痛楚,透过文字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他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着一个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就说其中对战争惨状的描写吧,那真叫一个触目惊心。

我仿佛能看到战火纷飞中,百姓们惊慌失措的面容,听到他们绝望的哭喊。

房屋被烧毁,田地被践踏,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些无辜的生命,在战乱中如蝼蚁般脆弱,随时可能消逝。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历史纪录片中看到的场景,二战时期,一些城市遭受了猛烈的轰炸,到处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

那种惨状,和庾信笔下的描绘是何其相似。

还有文中提到的那些贵族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当面临困难时,不是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选择逃避或者继续放纵自己。

这种对比,真的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再说庾信自己的遭遇,被迫离开故土,流落他乡。

那种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是如此的强烈。

我想起了那些远离家乡打拼的人们,每逢佳节,那种思乡之情就会愈发浓烈。

虽然现在交通和通讯都很发达,但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还是难以消除。

读着这篇序文,我仿佛穿越时空,和庾信一同经历了那段痛苦的岁月。

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然而,从这篇序文中,我也不仅仅只是看到了悲哀和绝望。

在这深深的苦痛之中,我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就像在黑暗中,总会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线,指引着人们前行。

庾信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依然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切,让后人能够了解那段历史,从中吸取教训。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记录,去传承。

而且,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前进,虽然会有曲折,但总体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哀江南赋序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移谈讲树:三国时管辂初见裴使君,清谈终日,因酷暑,将床移至庭前树下,竟夕而谈.就简书筠:晋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以竹叶、箭箬代替.这两句形容其祖父的恬淡、简约.始含香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为尚书郎,又转为东宫学士.含香,见应劭《汉宫仪》:“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后尚书郎含鸡舌香,始于此.”建礼,指建礼门,汉尚书郎起草文书,昼夜值班于建礼门.庾信一开始当安南府参军,很快就转为尚书度支郎.矫翼,指登仕途后初显身手.崇贤,太子宫门.侍戎韬二句:指在东宫陪伴太子.韬,剑衣.武帐,见《汉书·汲黯传》:“上(汉武帝)尝坐武帐,黯前奏事.”文弦:即琴弦,张揖《广雅》:“琴五弦,文王增二弦.”论兵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与湘东王论水战之事,也曾出使东魏.江汉之君,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庾信曾与之论中流水战事.拭玉,意谓出使.《仪礼》:“宾人北面坐,拭圭.”郑玄注:“宾,使者.拭,清之也.”西河之主,以战国时魏武侯指代东魏君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魏文侯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庾信本传载其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甚为邺下所称.”自“王子滨洛之岁”句至此为庾信历数自己在梁时甚有声名.东门二句:意思是梁朝地域广大,东至于海,南至交阯.东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鞭石成桥,见《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横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作者以此指梁地东至于海.铸铜为柱,指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南界.班超二句:指梁与当时并存的北方非汉族政权关系和睦,没有战争.班超,东汉名将,出使西域,通三十六国,汉和帝永元七年封定远侯.王歙即王昭君的侄子,封和亲侯,数次出使匈奴.马武二句:指梁朝承平之际,不事甲兵.马武,东汉将领,曾上书光武帝欲进军匈奴,光武不许,自此诸将莫敢言兵事.冯唐,西汉人,汉文帝论将帅功过,常顾问之.岂知四句:指梁朝祸机潜伏,侯景之乱亦在酝酿之中.渔阳,秦郡,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贫民戍守渔阳,逾期便斩,当时陈胜为戍长,遂起兵.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刘渊为离石之将,在此起兵叛晋.这两句比喻侯景起家于戍兵.乘渍水二句:比喻梁朝形势危惧.胶船,用胶黏合的船.周昭王失德,南征渡汉水时,船人用胶船载王,船至中流胶解船散,周昭王没于水.朽索,腐烂了的绳索.用朽索驾驭六马,结果必然是索断马惊,失去控制.殿狎六句:均为梁朝将亡、叛军将至的征兆.江鸥、野雉,古人有“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的说法.湛卢,宝剑名,此剑本吴国所有,后为楚昭王所得,风胡子说:“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去国.” 艅艎,船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楚人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被发,野蛮部族的标志.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见一些人披头散发祭于野,认为这很失礼,说:过不了一百年,这儿将会变成野蛮戎人的地方.后来,秦、晋果然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川.轻九鼎二句:指侯景的野心.九鼎,周有九鼎,乃三代以来天子权力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三川,战国时秦武王尝言欲坐车通三川.三川指当时周室的伊水、洛水、黄河流域.狄泉之苍鸟:晋永嘉间,在周狄泉盟会的地方发生地陷,而后有一苍一白两鹅出现,苍者飞去,有人说那是胡人的象征,后来出了刘渊之乱,果然是胡人得势.此处以刘渊喻侯景.昆阳二句:比喻叛军攻城猛急,双方接斗酣烈.《南史·侯景传》:“景造诸攻具飞楼、及飞楼、幢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鼓叫沸腾,昏旦不息.”昆阳之战象,见《后汉书·光武帝纪》:“王寻、王邑围昆阳,驱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光武率敢死者,乘锐奔之.城中亦鼓噪而出,震呼动天地,虎豹皆股栗.”常山之阵蛇,见《博物志》:“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一头至;触其中,则两头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哀江南赋序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词类活用问题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齐使田忌将.而往。

——兼语结构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

“饮”破读为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蹄:踢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卿欲何言?(《赤壁之战》)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

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时不我待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宣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