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1..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3.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
),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是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罪恶感,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保护自己,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1. 无意识进行。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自我美化。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自我欺骗。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 非病理性。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表达多元。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三、防御机制的分类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一、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
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二、简答题:(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
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
(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强调通过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
(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在忆先,认知容易回忆难
一个孤立的记忆活动是按照识记--保持--认知或回忆的程序进行的。
记是认知或回忆的先决条件。
没有对知识与经验的识记,认知或回忆就不会发生。
虽然认知和回忆都是在首次识记知识(或经验或物品等)于脑中保持一段时间后结构痕迹的重新活跃,却存在着认知容易回忆难的规律--凡能回忆起来的都能准确无误地认知,而能认知的却不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全部回忆起来。
经验也表明,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远不如认知的多。
识记后保持的时间有短有长
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被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并转录为信(讯)息输入大脑后,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记忆的信息按规律遗忘
(1)遗忘先快后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采用机械,熟记13个由两个辅音与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音节,用节省法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的遗忘率),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他将其转录为,于1885年公布于世。
(2)中间比两头容易遗忘
学者们将在记忆过程中,有些后识记的信息对先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后摄抑制或向前干扰;有些先识记的信息对后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前摄抑制或顺向抑制或向后干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觉: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5、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智力: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9、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1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
13、技能: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4、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5.心理健康: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
1.学习: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5.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理 学 报 2005,37(4):476~481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476 收稿日期:2004-10-2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476、30470568)和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吴艳红,E 2mail:wuyh@pku .edu .cn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3李文娟1 吴艳红1,2 贾云鹰1(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2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北京,100037)摘 要 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与字表方式的有意遗忘范式相结合,探讨有意遗忘在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异同。
结果表明,在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加工和他人参照加工的回忆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没有有意遗忘现象。
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因而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从而出现了遗忘现象。
关键词 自我,有意遗忘,自我参照效应。
分类号 B8421 前言 有意遗忘,或称定向遗忘(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指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其关键在于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1]。
B j ork 于1972年提出了一种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字表方式(the list meth 2od )。
实验过程如下(如图1):将一组学习材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两部分材料分别呈现。
有两种实验条件:(1)R (re me mber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记忆项)和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都进行记忆;(2)F (forget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遗忘项)进行遗忘,而对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进行记忆。
呈现完毕后,要求被试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目前,定向遗忘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一种方式是基于代价———获益的分析,即比较两种实验条件下遗忘项或记忆项的成绩;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以R 实验条件下记忆材料的成绩为基线。
如果F 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劣于R 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代价(the cost of the 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明显的,即定向遗忘现象越明显[2];如果F 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优于R 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获益(the benefit of the 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明显的。
另一种方式是指在F 实验条件下,直接比较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之间的成绩,如果记忆项和遗忘项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那就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后一种方式是研究者比较偏好的测量方式[3]。
回忆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回忆正确率上,同时也体现在回忆顺序(order of recall )和回忆反应时等指标上。
回忆顺序是指,在对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尽管有一部分要求遗忘的材料(遗忘项)会被回忆出来,但是它们被回忆出来的顺序要落后于那些要求记忆的材料(记忆项),以遗忘项和记忆项分别作为计算单位,将每一个计算单位中的回忆出来的材料的顺序进行平均,即可得到遗忘项和记忆项的回忆顺序。
此时,记忆项的回忆顺序小于遗忘项的回忆顺序,也就是记忆项先于遗忘项而被回忆出来。
目前一般认为,提取抑制说(retrieval inhibiti on )可以很好地解释字表方式下的有意遗忘现象[4]。
抑制说认为,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活了认知抑制,阻断了遗忘项的回忆路径,即在对要遗忘的项目进行提取时,抑制了其回忆路径,从而使遗忘项的回忆成绩降低[5]。
因此,一般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来研究在不同的加工任务中有意遗忘的指导语能否激活对材料的抑制,是指被试在对目标刺激加工时压抑对无关刺激的处理。
被试是否出现有意遗忘,主要与他们的认知抑制能力发展有关[5]。
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Rogers 等(1977)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 4期李文娟等: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477图1 实验程序流程图联系时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如结构编码、音韵编码、语义编码、他人参照编码等)的记忆成绩好,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2reference effect,SRE)[6]。
Con way(2000)认为自我是自传记忆的一部分,对自我的记忆属于自我记忆系统,这一系统中所有潜在被激活的目标构成“工作自我”,新知识可以通过它进入自传知识库,在编码过程中,无论这一信息与自我的关联是低还是高,都进入“工作自我”且得到保护,然后,一个固化的过程开始形成,与自我有较高关联的信息与自传信息库整合,而其它的信息则不能整合到自传知识库中[7]。
已往对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侧重于从编码的角度考察自我参照加工的优势,只涉及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兴奋机能[8]。
但完美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即我们必须记住那些应该记住的信息,同时忘记、忽视或者压抑那些应该忘记的信息[9]。
因此,记忆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对无关信息或者不合适信息的遗忘,它不是存储新记忆的消极副产物,而是某种抑制机制的激活,来压抑优势反应或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10]。
Power(2003)较早研究了自我对有意遗忘现象的影响。
结果发现,如果要求被试在学习情绪性材料时将这些材料与自身相联系,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都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但抑郁症患者对要求遗忘的负性形容词进行提取时相对地容易一些。
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并不能阻止激活的抑制机制对情绪性材料的抑制作用[11]。
但以往的研究表明: (1)研究者一般通过比较自我参照与其它加工方式(如字音加工、字形加工等)之间的差异,来探究自我对有意遗忘现象的影响;并没有在有意遗忘研究中将自我参照加工同他人参照加工这两种编码形式进行比较,而进行这两种加工的比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参照效应。
(2)研究表明,记忆材料为名词时产生的自我参照效应比人格形容词要小[12]。
既然形容词和名词对记忆效果有不同的影响,那么,情绪形容词和特质形容词对记忆效果是否对自我参照效应有不同的影响呢?这种材料方面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有意遗忘现象中的自我参照效应呢?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有意遗忘的字表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采用人格特质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从抑制角度考察自我参照加工相对于他人参照加工的优势,探查自我的参与和实验材料是否会影响有意遗忘现象。
2 方法2.1 被试 64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2.03岁(SD= 2.30岁);其中男生26名,女生38名。
实验后付少量报酬。
2.2 材料 40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双字词,见附录),随机地平均分为两列词表,褒义词和贬义词各半。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2混合设计。
自变量分别为: (1)实验条件(R实验条件和F实验条件);(2)参照对象(自我参照和他人(鲁迅)参照);(3)字表(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
其中,前两个自变量为组间设计,第三个自变量为组内设计。
因变量为正确回忆量和回忆顺序。
2.4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计算机呈现和主试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学习阶段:首先进行前半词表的学习:每次先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注视点“+”0.5s,然后在原注视点位置呈现一个特质形容词3s,要求被试根据每个形容词与参照对象(自我或他人)的符合程度进行3点量表的评估,并尽量记住这些词。
前半词表呈现完毕之后,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给被试呈现不同的指导语。
F实验条件下,告诉被试前半词表只是一个练习,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不会出现这些词,因此要忘记前半词表,只需要去记忆后半词表。
R实验条件下,告诉被试前半词表是学习的一部分,接下来的词表是另一部分,要求被试记住所有的材料。
被试明白实验任务后,开始后半词表的学习,其实验程序同前半词表。
478 心 理 学 报37卷 实验过程中,两列词表随机地分配到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中,以保证这两列词表在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中出现的机会均等。
干扰阶段:要求被试在随机出现的100个字母或数字中对大H 、小m 和数字3分别计数,记时3m in 。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对前面学习过的所有词(包括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进行自由回忆测验,不必考虑其呈现的顺序和来源(来自于前半词表还是后半词表),回忆时间为5m in 。
主试记录被试报告的形容词,并按顺序对这些形容词的回忆顺序进行标记。
3 结果 计算出被试的正确回忆量;同时,以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分别作为计算单位,将每一个计算单位中回忆出来的形容词的顺序进行平均,得到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顺序。
为了统计的完整性,我们不仅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同时无论方差分析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否显著,我们都会进一步地采用t 检验对那些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加严格的检验[13]。
3.1 总回忆量 利用2×2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参照对象的主效应不显著,F (1,60)=3.619,p >0105;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 (1,60)=01006,p >0105;参照对象和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60)=21316,p >0105。
在F 实验条件下,自我参照加工条件下的总回忆量显著地高于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的总回忆量,t (30)=21702,p <0105;而在R 实验条件下,两种参照条件下的总回忆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 (30)=01246,p >0105。
3.2 自我对回忆成绩的影响 采用定向遗忘测量方法中的第二种方式,即在两种参照条件下,将F 实验条件下的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成绩进行比较(见图2)。
利用2×2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参照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 (1,30)=7.303,p <0.05;字表的主效应显著,F (1,30)=7.823,p <0.05;参照对象和字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30)=1.345,p >0.05。
同时,在两种参照条件下,将F 实验条件下的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顺序进行比较(见图3)。
利用2×2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参照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 (1,30)=8.409,p <0.05;字表的主效应显著,F (1,30)=13.635,p <0.05;参照对象和字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30)=2.735,p >0.05。
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将F 条件下的前半词表和后半词表的回忆成绩和回忆顺序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前半词表的回忆成绩显著地低于后半词表的回忆成绩,t (15)=-4.184,p <0.05;前半词表的回忆顺序显著地高于后半词表的回忆顺序,t (15)=2.990,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