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在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划分人物及总共有几个阶段,陈鹤琴将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划分为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写实期(7岁以后)四个阶段。
这一知识点更多的采取客观题的方式考查,重点在于我们要掌握每个阶段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年龄段,包括每个阶段的特点,能够反选阶段名称,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陈鹤琴关于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观点:
第一,涂鸦期(1~2岁),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波形图,从左下方向右上方重复画弧线,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向上的;
(2)乱丝图,画着不同方向的曲线和直线;
(3)圆形图,顺时针方向画圆圈。
第二,象征期(2~3岁),分为三个阶段:
(1)普遍性的象征阶段:儿童所画具有普遍性的象征意味,圆圈可代表物,比如水果或房子,又可代表人或者是其他任何东西;
A.涂鸦期
B.象征期
C.定型期
D.写实期
E.命名期
【答案】ABCD。
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

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孔起英教授说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儿童美术欣赏是其视觉的功能。
美术欣赏行为的发生是与视觉器官的发育的相对应的。
只有儿童的视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美术欣赏行为。
美术欣赏除了认知成分外,还有情感成分。
所以儿童美术欣赏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把0~7岁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艺术感知占优势时期(2~6、7岁)一、本能直觉期(0~2岁)这一时期的欣赏主要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直觉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是纯表面的和直觉的。
主要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换。
儿童对形状、颜色、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视觉偏爱的研究。
这种偏爱还只是由生理机能组织决定的,是一种本能的快感,还没有真正对立的美感反应。
在深度视知觉方面——5个月以后的婴儿不仅已具有深度知觉,而且就平面与独立物体而言,他们表现出更爱看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东西。
在颜色视觉方面——起码的视觉在出生后很短的几周就出现,婴儿辨别颜色的主要因素是色调(而不是明度)。
婴儿在出生后的较早时期就已经对美术的两个基本要素——形与色有一定的审美感知了。
虽然这是最初的反映只是一些本能的直觉行为,但这些本能的直觉行为为日后更高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成人在这一时期该做些什么?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给以儿童适当的视觉刺激,为他们自其所处的环境里创设一些有利于幼儿观察的视觉焦点以使儿童产生视觉运动。
例如:婴儿房里陈设以粉色系的块面背景为主,而以图案清晰、色彩鲜明的图片;在婴儿的摇篮或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色彩鲜明的玩具、饰物,如彩球、风铃等;还可以用色彩鲜明的玩具或图片与婴儿一起玩视觉追踪的游戏;另外,成人及婴儿自身的衣服也是婴儿重要的视觉对象,成人对此也应该做适当的选择。
二、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岁)2~3岁以后的儿童,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仅与生理机能有关,而且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
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在自发情况喜爱,儿童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学前儿童面前,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在一种“求实”的态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1.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图像能力的形成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尝试着通过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开始涂鸦,但只是尚未具备图像的概念,只是进行简单和随意的线条和色彩的表现。
图像能力的发展阶段(3-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各种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图。
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图像来描绘他们看见的事物,例如画出车、树等。
他们还可以通过图像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事物和场景。
美术表现能力的综合阶段(4-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他们开始尝试用多种材料和技巧来进行绘画创作,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儿童美术能力的特点(1)感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辨别和区分事物的特征,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他们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外形、颜色、纹理等特征,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
(2)想象和构思的能力: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构思能力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他们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3)表现能力的特点:学前儿童在美术创作中,表现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线条、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运用上。
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来表达事物的形态,能够通过透视和立体的表现来构建空间的感觉。
(4)语言表达与绘画表达的结合:学前儿童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和绘画来进行的。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语言来解释和描述自己绘画作品中的内容。
(5)情感表达与审美情趣培养: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能够借助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通过赏析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以上是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的简要介绍。
儿童在学前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能力发展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美术教学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

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孔起英教授说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儿童美术欣赏是其视觉的功能。
美术欣赏行为的发生是与视觉器官的发育的相对应的。
只有儿童的视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美术欣赏行为。
美术欣赏除了认知成分外,还有情感成分。
所以儿童美术欣赏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把0~7岁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艺术感知占优势时期(2~6、7岁)一、本能直觉期(0~2岁)这一时期的欣赏主要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直觉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是纯表面的和直觉的。
主要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换。
儿童对形状、颜色、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视觉偏爱的研究。
这种偏爱还只是由生理机能组织决定的,是一种本能的快感,还没有真正对立的美感反应。
在深度视知觉方面——5个月以后的婴儿不仅已具有深度知觉,而且就平面与独立物体而言,他们表现出更爱看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东西。
在颜色视觉方面——起码的视觉在出生后很短的几周就出现,婴儿辨别颜色的主要因素是色调(而不是明度)。
婴儿在出生后的较早时期就已经对美术的两个基本要素——形与色有一定的审美感知了。
虽然这是最初的反映只是一些本能的直觉行为,但这些本能的直觉行为为日后更高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成人在这一时期该做些什么?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给以儿童适当的视觉刺激,为他们自其所处的环境里创设一些有利于幼儿观察的视觉焦点以使儿童产生视觉运动。
例如:婴儿房里陈设以粉色系的块面背景为主,而以图案清晰、色彩鲜明的图片;在婴儿的摇篮或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色彩鲜明的玩具、饰物,如彩球、风铃等;还可以用色彩鲜明的玩具或图片与婴儿一起玩视觉追踪的游戏;另外,成人及婴儿自身的衣服也是婴儿重要的视觉对象,成人对此也应该做适当的选择。
二、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岁)2~3岁以后的儿童,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仅与生理机能有关,而且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
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在自发情况喜爱,儿童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学前儿童面前,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在一种“求实”的态度。
少儿美术启蒙的四个成长阶段

少儿美术启蒙的四个成长阶段
少儿美术启蒙的四个成长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涂鸦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幼儿时期,孩子们通过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
他们可能会用各种颜色和形状,在纸上随意涂抹,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构图。
2. 模仿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模仿周围的事物和大人的画画方式。
他们可能会尝试画一些简单的形状和物体,如太阳、花朵和动物等。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观察和模仿。
3. 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尝试更多的绘画技巧和材料。
他们可能会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画笔、颜料和纸张,以及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阴影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4. 创造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们的美术启蒙的最后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他们能够自主选择主题和构图,并运用各种技巧和元素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也可以参加一些美术比赛和展览,与其他小画家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包括哪些?它们各自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是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包括哪些?它们各自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包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美术欣赏能力。
绘画能力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
涂鸦期经历了由无分化的涂鸦到有控制的涂鸦和命名涂鸦三个阶段,在造型上幼儿还画不出象样的东西,不会主动地调换颜色,把所有的物体随意地安放在纸上。
象征期特征是: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
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
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图式期的特征是: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细节加以刻画,结构合理;色彩上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涂色时做到均匀;构图上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分为玩耍阶段、直觉表现阶段、灵活表现阶段。
玩耍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此阶段后期的儿童从拍打泥土撕纸的阶段进入了用手掌把粘土压平、伸展、用指甲挖;用手指把纸撕成碎片,或用剪刀随意的剪成纸条或纸片,并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
直接表现阶段的孩子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制作。
然而作品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工具使用的稚拙感很明显,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开展各种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也能够运用手,剪刀等工具斯、剪出简单的图形,进而全神贯注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灵活表现阶段随着幼儿手腕动作的逐渐,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此阶段幼儿已不能满足于仅用一两种技能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想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
美术欣赏能力分为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
第四章_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凯洛格认为,儿童对图形的组织秩序和平衡的追求 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绘画发展过程中所保留并经 常重复画的都是一些有良好视觉形象、有秩序、衡 的图形,如同心圆、“太阳”等。 布斯感兴趣的是儿童图案的样式。她通过研究 线和点这两种最简单的形,探索儿童如何通过重复、 对称、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等方式将这些最简单的 图形转换成较为复杂的图形。
20个月时的涂鸦
两岁半左右的颜色涂鸦
(二)幼儿涂鸦的原因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骼 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 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 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 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 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 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未 控 制 涂 鸦 有控制涂鸦
一、太阳
2岁的儿童已能画出直线和曲线,这些直线和曲线 都可以成为儿童画“太阳”的组成成分。 虽然“太阳”的结构看上去简单,但儿童在会 画复杂的集合体之前是不会画出“太阳”的。
宝贝心中的太 阳
凯洛格将儿童所画的各种类型的“太阳”进 行了分类。其中,她所谓的“中空的太阳” 明显地表示了是由曼陀罗或某种圆的集合体 分离出来的特征,而这种分离须经过一段时 日。
(二)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处理 年幼的儿童思维受知觉的限制,只能知觉到事 物的某一个方面,而不能知觉到事物的所有方面,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全局考虑。 这一特征会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即年幼 的儿童在绘画时不能将水平一垂直系作为稳定的参 照构架,而是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个画面的水 平一垂直关系。p72
1.涂抹阶段。年幼的幼儿,在约4岁之前,属于涂抹 阶段,他们喜欢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但这’ 大都与再现事物的客观色彩和表现主观情感无关,幼 儿是在探索和认识色彩。 2.装饰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 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 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 3.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期末,第三个 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 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 法。
最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三章

17
(三)图式阶段
1、早期图式阶段
儿童对色彩的人事越 来越精细,能按物择 色,并在轮廓线内着 色,但不注意颜色的 协调。构图上开始有 层次感,常用重叠或 透明的方式来表现形 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2、后期图式阶段 ①、能用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细节表现物体的特征。 如帽子、服饰。 ②能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如画过新年,大面积使用红色。
凡 高 星 月 夜
林 风 眠
2、对绘画题材产生自由联想的反应 幼儿在感知和理解作品时还不能摆脱认识经验的干扰,总是试图 把生活中相似的物品找出来,并对其进行联想,从而获得心理上 的满足。
林 风 眠
秋
林 风 眠
3、关注画面的局部特征 幼儿的视知觉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局部,而不注意事物的整体。
结束语
印制阶段 11——14岁,偏爱传统的样式。
艺术复现阶段 青少年早期,绘画成了真正的艺术活动。
(白特认为,大多数人只能达到印制阶段,而永远达不到艺术的复现阶段)
3、赫伯特·里德的儿童画发展阶段
错画期
划线阶段 4岁,视觉控制有了进步,喜欢以人为主体。
图形的象征阶段 5——6岁
图形的写实阶段 7——8岁
视觉写实阶段 9——10岁
印制阶段 11——14岁
艺术的复现15岁以后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一)涂鸦阶段 1、无控制涂鸦:孩子们感到的有趣的不仅是一种愉快的机械运动,还有笔在纸 上留下的各种痕迹。 2、有控制地涂鸦:儿童会有意识地上下或左右地画线。同时逐渐出现波形线、 锯齿线、圆形、复线圆圈、涡形线等。
3、命名涂鸦 儿童把动作与想象经验连结在一起,从单纯的肌肉运动转变到图画的想象思考。 儿童开始意识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经验之间的联系,但对图形的命名往往 具有不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指导
任务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感 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 体验其形式美和内容美,增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的活动。美术欣赏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着极为 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教育不但有利于促进幼儿良 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 能力。
任务
认识“因果联系”时期和认识“对象总体”时期。 孔起英孔起英,女,江苏高淳人,教育学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硕 士点负责人。 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阶段分为两 个阶段,其中与幼儿园儿童相关的是直接感知美术形 象时期(6~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他们的欣赏能 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任务
发展变化》一文中,认为儿童的审美认识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其中与幼儿园儿童相关的是理解绘画符号时 期(2~7岁),对感觉、惯例以及期望的储存都偏向 实用的目的。丁祖荫,1946年起历任中央大学心理学 系、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南京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把儿童 对图画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分成4个阶段,分别为认识
任务
“个别对象”时期、认识“空间联系”时期他们最先 感知的是画面的内容,而不容易注意到画面的线条、 色彩等。
其次,在教师彩、形状等所反映出 来的情绪情感有所感知。
学前儿童艺 术教育与活
动指导
任务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通过对儿童对绘画作品的感知 研究,将儿童对图画的感知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罗 列对象阶段、描述对象阶段和解释阶段。美国心理学 家丹尼•伍尔夫法国心理学家比纳通过对儿童对绘画作 品的感知研究,将儿童对图画的感知划分为3个阶段, 分别为罗列对象阶段、描述对象阶段和解释阶段。其 中,罗列对象阶段(3~6岁)就是能够说说画面上的 一些物体,不能认识到物体间的联系。
任务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艺术知觉的发展 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与幼儿园儿童相关的是符号认知 期(2~7岁),能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掌握图像、声音、 动作、数字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是,他们因 知识经验不足,还不能知觉艺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伍尔夫在《图像、系统和艺术 的选择:儿童在创造、知觉和反思视觉艺术过程中的